未来南极洲的大草原

未来南极洲的大草原

一、未来南极的大草原(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杰,胡一伟[1](2021)在《和谐与共生:论动物电影中的人物关系》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动物时常作为电影中的"人物"出现在银幕上,为人们了解动物、想象动物提供了一种途径。它们形成了一个电影类型,即"动物电影"。影片中动物被赋予多重叙事功能,以此来考量人与动物间的生态关系。本文立足于这类动物电影,从叙述学角度出发,从动物的叙述功能、叙述视角等方面入手,剖析动物电影的叙述内涵,思考镜头背后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刻关系,探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姚盼[2](2021)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字幕翻译 ——纪录片《和迪尔克·史蒂芬斯领略地球魅力》字幕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柏玲[3](2021)在《科技文本中破折号结构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气候变化与可再生能源-如何解除气候危机》(第一章)翻译实践为例》文中认为

陈燕玲[4](2021)在《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的场景化叙事研究》文中提出新媒体技术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诞生,本论文旨在以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为例,探究该节目场景化叙事的场景特色和叙事创新,深入解读“场景化叙事”的文化内涵与节目呈现,将场景化叙事理论作为理论背景,将延伸的媒介情境理论、场域理论、陌生化理论作为论证依据。详细探究节目的发展历程、场景建构、叙事话语、多元比较、价值思考等五个要素,挖掘节目对新媒体旅行纪录片产生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思考,以小见大洞察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叙事方向与发展空间。本论文对该节目文本分析后得知,《冒险雷探长》为新媒体旅行纪录片提供了优质的创作范本,场景化叙事强化了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催生了新媒体旅行纪录片更多的原创品牌;增强了新媒体旅行纪录片更精准化的营销模式,随着5G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场景化叙事对节目的视听效果会产生更大影响。随着观看环境的虚拟化及创作团队的盲目从众等因素,也带来了同质化现象与趋同场景的审美疲劳;极致个人化风格与叙事话语的刻板传播;品牌化作品缺乏与商业文化的失衡等消极影响。新媒体环境的瞬息万变也带给节目更多变化莫测,同时给创作者、用户和市场提出了更多要求,结合本论文,笔者对节目场景化叙事的实际启发是把握技术与文本,丰富节目的场景建构;注重用户与互动,拓展节目的叙事话语;融合商业与文化,深耕节目的品牌价值等。新媒体旅行纪录片以个性化的纪实手法、多元化的剪辑方式、定制化的解说风格等艺术光韵展现了节目价值,也需要注意带来的消极因素进而积极应对,才能使得场景化叙事对新媒体旅行纪录片,产生更多元的叙事价值与创新呈现。

张镡戈[5](2021)在《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ges of Globalization:Geography,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Excerpts)》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实践报告的源文本选自信息型文本《全球化时代:地理、技术与制度》(The Ages of Globalization:Geography,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该书从地理环境、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世界自旧石器时代以来的变化发展,并主张从历史发展中得到教训应对当下发展难题。作为信息型文本,该书内容丰富、专业知识较多,且用词正式、句式严谨、逻辑性强。译者考虑到中英文表达习惯差异,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采用了合适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力求译文流畅通顺,实现交际目的,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根据目的原则,在直译不通时,译者采用意译正确传达源文本的信息内容;考虑到英语重长句,汉语重短句的差异,译者对英文中的长句采用拆分法,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从而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根据连贯原则,考虑到英语重抽象,汉语重具象的差异,译者采用增词法使译文信息清晰完整;对于会使译文冗余和重复的源文本内容,译者采取了删除法,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根据忠实原则,为准确传达源文本的客观信息,在译文通顺流畅的情况下,译者采用直译法使译文内容与源文本准确无误。其次,忠实原则比传统的“忠实”更具体,表现为:忠实原则强调的是译文应对源文本的内容与逻辑忠实,而非语言形式与遣词造句,因此,考虑到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的差异,译者采用逆译法使译文既在内容上也在逻辑上忠实于源文本。本翻译报告共包括四个部分:任务描述、过程描述、案例分析以及总结。第一章主要包括任务背景、原文本的内容和特点,翻译实践的目的及意义。第二章对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过程进行了描述。第三部分将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通过翻译实例展现。最后一部分总结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发现和不足。本次翻译实践提升了译者的翻译水平与能力,也为目的论视角下信息型文本翻译提供了借鉴。

杨敬文[6](2021)在《试论比喻的新分类及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比喻修辞是修辞大家族里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也排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规定的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修辞格之首。比喻教学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来看,也存在很多问题。本论文尝试在不使用传统的“三分法”的基础上,用新的理论对比喻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它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第一章基于刘大为、黄卫星关于比喻内部形式结构的理论,从比喻的内部形式结构出发划分比喻的类型,包括认识事物性比喻与事件性比喻、认识特性比喻与关系比喻、认识简单比喻和复合比喻等工具性知识。从内部形式结构的角度研究比喻,审视当前课堂比喻教学中的问题,进而指导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这一点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是走进教材,首先对教材课文里的比喻句进行分析,探析其分布的高频课文以及文体特点;同时在新分类的理论指导下对课本里一些“活”的事件性比喻和关系比喻进行分析解读。其次结合代表性的课文的教学实录,来思考不同文体的比喻教学的启示。第三章试图分析比喻的新分类在教学上的应用与传统的“三分说”相比,更优越的地方:主要是简化了比喻的分类系统,比喻知识学习更方便、简洁;弥补了“三分法”在事件性比喻与关系比喻认识与教学上的不足;同时,新的分类在比喻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上要求比较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效率。最后基于新的分类设计了相应的写作训练,并反思了新的分类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上的不足。第二章与第三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在论文的最后环节,主要针对本文在研究过程存在的缺陷进行阐述,并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继续努力,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王斐[7](2021)在《鸟类聚集对斑块化森林土壤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化过程正在全球各地广泛进行,该过程导致的森林植被破碎化使鸟类的栖息地减少。城市公园的森林斑块是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可供鸟类栖息的场所,因此这些森林斑块可吸引大量鸟类聚集。鸟粪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肥料,然而大量鸟类聚集所沉积的鸟粪可能会通过显着增加氮和磷而使土壤性质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而通过改变微生物功能影响植物的生存和森林斑块的可持续性。据此,我们提出以下科学问题:城市森林斑块中鸟类聚集所沉积的鸟粪是否会改变聚集地土壤性质,进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我们假设鸟类聚集所沉积的鸟粪改变了城市森林斑块的土壤化学性质从而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进而可能影响森林斑块的可持续性。为验证假设,本文以广州市流花湖公园和湾咀头公园为例,比较了鸟类聚集森林和非鸟类聚集森林的土壤性质、土壤细菌和真菌组成及功能,以期深入了解鸟类聚集对城市森林斑块可持续性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大量鸟类聚集所沉积的鸟粪显着影响了土壤化学性质。在流花湖公园,鸟类聚集地的总氮(TN)、总有机碳(TOC)、硝态氮(NO3-)、氨态氮(NH4+)、有效磷(AP)的含量均显着高于非鸟类聚集地;pH值在鸟类聚集地中显着降低。在湾咀头公园中,鸟类聚集地的NO3-和AP含量显着升高。大量鸟类聚集所沉积的鸟粪导致土壤富营养化和酸化。2.鸟类聚集所沉积的鸟粪显着影响土壤细菌的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在流花湖公园,非鸟类聚集地中细菌群落具有较高的α多样性。在两个公园中,鸟类聚集地和非鸟类聚集地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在门和属水平上均存在差异,优势类群放线菌的相对丰度在鸟类聚集地中显着低于非鸟类聚集地。鸟粪沉积使土壤细菌多样性及优势菌的相对丰度降低。3.鸟类聚集所沉积的鸟粪显着影响土壤真菌的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在流花湖公园,非鸟类聚集地真菌群落具有较高的α多样性。在两个公园中,鸟类聚集地和非鸟类聚集地的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在门和属水平上均存在差异。在流花湖公园,子囊菌相对丰度在鸟类聚集地中显着低于非鸟类聚集地。在湾咀头公园,球囊菌的相对丰度在鸟类聚集地显着低于非鸟类聚集地。鸟粪沉积使土壤真菌多样性及优势菌的相对丰度降低。4.鸟粪沉积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细菌功能菌群中,好氧亚硝酸盐氧化型菌、硝酸盐还原型菌和纤维素分解菌在鸟类聚集地中显着降低。真菌功能群中,流花湖公园鸟类聚集地中腐生型真菌的丰度显着低于非鸟类聚集地;湾咀头公园鸟类聚集地中致病真菌的相对丰富度显着升高。这些功能菌群含量的降低或升高可能影响有机物的分解和植物对疾病的抵抗力。5.在鸟类聚集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冗余分析(RDA)的结果显示,在流花湖公园,TN、NO3-和pH显着影响真菌群落属的组成。Pearson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性质与真菌门组成和多样性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在流花湖公园中NO3-、NH4+和pH,分别解释了子囊菌、担子菌相对丰度和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的变化。在湾咀头公园中,TOC、AP、和NO3-分别解释了子囊菌、球囊菌相对丰度和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的变化。两个城市森林斑块中的鸟类聚集导致了土壤因子的变化,进而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

薛诗雯[8](2021)在《《社会科教育》中的美国社会科教育 ——以“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为中心》文中提出美国社会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历史为核心的社会学科综合课程,而历史教育集中体现在“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中,“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是社会科课程体系“十大主题轴”中的极为重要的,也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题轴。通过“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来考察美国社会科教育现状。本文所依据的资料主要为2010—2019年美国社会科权威杂志《社会科教育》。《社会科教育》是由全美社会科协会自主发行的学术期刊。刊文都是经由相应领域的专家或学科带头人精心筛选,每篇刊文的作者也都是在社会科教育研究领域中有相当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杂志刊文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教学实践方面都显示了美国社会科教育不断改革演进的实际状态。通过对2010年-2019年这十年的杂志刊文的梳理,笔者归纳了美国社会科教育在“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中的三大具体表现:第一,建构时空观念;第二,培育国家意识;第三,培养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并且每个方面配合1-2个实例进行解释阐述。本文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在论文论证分析过程中,将美国与中国、日本两国社会科教育进行比较,考察美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的特点。虽然中、日、美三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有不同,但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科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有责任感的公民的中小学人文素养学科综合课程,备受各国重视。通过三国社会科在课程演变、课程目标、教科书三方面的比较,笔者总结出了美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的三方面的特点:第一,以历史为核心;第二,关注国家意识与全球观念的培育;第三,开放性、实践性强。美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的经验值得我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借鉴。然而,由于国情不同,我们要选择性地借鉴这些经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科教育道路。

刘孝艳[9](2021)在《五大连池火山口湖花粉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植被及气候变化》文中指出相比气候的渐变来说,气候突变事件对人类的影响更为显着,这促使学术界深度研究突变气候变化,以期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中国东北地区隶属东亚季风区,森林资源极其丰富,是古植被及古气候研究的理想区域。然而,目前对该区末次冰期以来的古环境和古植被演化特征研究尚存在如下显着不足:1)该区域长时间尺度的高分辨率、高定年精度的植被及气候变化记录极其稀少,限制了该区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的研究;2)不同研究获得的该区域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YD)期间降水格局差异较大,气候湿润或是干旱尚无定论;3)该区域全新世以来降水定量重建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口湖沉积物钻孔进行物理、化学分析(包括磁化率、TOC、TN以及C/N)、花粉分析以及基于花粉的定量重建等,并基于42个AMS14C年代学数据建立了可靠的年代框架,重建了中国东北地区末次冰期(48-0 ka BP)以来的植被及气候演化序列。针对中国东北地区现存的研究争议,本文重点从末次冰期、YD以及全新世以来三个不同阶段展开了植被及气候变化研究,并通过与区域记录对比探讨了植被与气候变化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及认识如下:(1)五大连池沉积物沉积环境指标(磁化率、TOC、TN以及C/N)、花粉组合以及基于花粉百分含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均表明,中国东北地区末次冰期(48-11.7 ka BP)的气候变化具有显着的轨道及千年尺度变化特征。在轨道尺度上,MIS3期,湖区周边以沼泽化程度较弱的草甸景观为主。MIS3晚期,沼泽成分达到整个末次冰期最低值,表明此时湖泊水位可能达到末次冰期最大。MIS2期沼泽类草本显着扩张,尤其莎草科和禾本科,表明湖泊水位显着下降。在千年尺度上,桤木属花粉以及花粉百分含量的主成分PC2均识别出5次显着的冷事件(44.3 ka BP、41.3 ka BP、36.1 ka BP、28-27 ka BP 和 15 ka BP),分别对应于Greenland冰心的H1、H3、H4、D//O12冰阶和H5事件。同时,PC2还识别出D/O1-2、D/O5-8和D/O11-12等事件。PC1则表明,H4、D/O12冰阶以及H5期间,湖泊水位显着上升,降水增加,气候湿润;H1和H3事件期间,水位无明显变化。通过对比,本文认为,在轨道尺度上,该区植被及气候变化与其他区域一致,均受控于夏季太阳辐射的变化。千年尺度上,H4、D/O12冰阶和H5事件期间湖泊水位上升可能受到区域性东北季风的影响,H1和H3事件期间水位变化不明显可能是由于此时北半球冰量较大,Okhotsk海水汽传输距离变远,无法到达这一地区。此外,通过对比发现,H事件在高纬地区的花粉记录中更显着,低纬花粉记录中则没有明显响应,初步推测H事件在东亚季风区的传输可能是自高纬向低纬进行的。(2)TC2钻孔花粉谱及定量重建结果表明,YD可能发生于12.7-11.7 ka BP。YD期间花粉组合以阔叶桦木和桤木为主要优势,草本植物花粉显着减少,气候呈冷湿特征。定量重建的年平均气温(Tann)在YD期间降低约3-5℃,年均降水(Pann)增加约300 mm,是典型的冷湿气候。在发生时间上,五大连池花粉记录基本与中国东北地区其他花粉记录一致,表明中国东北地区植被同步响应于YD事件。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东北地区西部季风边缘区YD期间为冷干气候,而北部主要表现为冷湿气候,进而推测YD期间的降水增加与末次冰期MIS3期的H事件期间降水增加相似,同受区域性东北季风的影响。(3)基于花粉的定量重建表明,中国东北五大连池地区全新世温度最大期发生于9.0-7.0 ka BP,而降水最大期发生于5.5-3.1 ka BP,此时木本植被显着扩张,旱生型草本显着增加。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五大连池地区温度记录与东北及全球温度记录基本一致,表明温度变化具有全球一致性。相比之下,降水最大期发生时间呈现较大的差异性,五大连池记录明显晚于其他气候记录。这种降水模式的时空复杂性至今没有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表明全新世轨道尺度季风降水变化可能受冰盖和海表温度等多因素驱动。

刘宝元,张甘霖,谢云,沈波,顾治家,丁迎盈[10](2021)在《东北黑土区和东北典型黑土区的范围与划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但该区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因此近年来保护黑土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了制定精准保护黑土的规划,需要准确的边界划定.本文目的是界定东北黑土区的内涵,定量划定东北黑土区的边界,落实黑土区包括的县级行政区.划定方法是以土壤发生学分类的黑土、黑钙土、栗钙土和灰色森林土作为黑土区的标志土壤,将其集中分布区划为黑土区;以黑土和黑钙土作为典型黑土区的标志土壤,将其集中分布区划为典型黑土区.这些土壤大多都属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均腐土(Isohumosols),或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软土(Mollisol),具有明显的"暗沃表层"黑土特征,同属"黑土"系列.在ArcGIS10.2软件中,用"中心引力集聚法"反复迭代,合并或舍弃边缘小图斑,形成完整的东北黑土区和东北典型黑土区.划分结果如下:东北黑土区的面积为55.6万km2,涉及146个县级行政区.东北典型黑土区的面积为33.3万km2,涉及138个县级行政区.黑土区内坡度大于0.25°的农地存在水土流失问题,是水土流失的重点防治对象,面积为8.9万km2.典型黑土区内坡度大于0.25°的农地,是水土流失的优先防治对象,面积为7.8万km2.结果可为黑土区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水土保持规划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二、未来南极的大草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未来南极的大草原(论文提纲范文)

(1)和谐与共生:论动物电影中的人物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动物的三类叙述功能
    (一)作为主角:直观展现动物成长史
    (二)作为配角:寄托了人类的情感状态
    (三)作为背景:勾勒自然的原始生态
二、动物的双重视角
    (一)限知视角:传递动物眼中的人类情感
    (二)全知视角:表达人与动物的温情流露
三、电影镜像背后的社会反思
    (一)动物陪伴,唤起人性温暖
    (二)生存故事,张扬野性魅力
    (三)人兽同屏,映射时代自我

(4)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的场景化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研究现状
        二、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的研究现状
        三、场景化叙事理论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目标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性
        一、场景化叙事个案节目的全新解读
        二、微场景与叙事话语的深度建构
        三、冒险题材与和叙事风格的多元分析
第一章 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概述
    第一节 新媒体旅行纪录片概述
        一、新媒体旅行纪录片概念界定
        二、我国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发展历程
    第二节 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的概述
        一、《冒险雷探长》的节目缘起与背景
        二、《冒险雷探长》的制作类型:网络自制
        三、《冒险雷探长》的内容定位:探险旅行
        四、《冒险雷探长》的风格属性:微纪录片
    第三节 纪录片叙事的概述
        一、纪录片叙事的缘起
        二、纪录片叙事的概念
        三、纪录片叙事的类型
    第四节 场景化叙事的概述
        一、场景化叙事的缘起
        二、场景化叙事的概念
        三、《冒险雷探长》的场景化叙事现状
第二章 《冒险雷探长》的叙事场景建构
    第一节 《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时空环境
        一、媒介情境视角下的时间沉浸
        二、场域视角下的空间景观
        三、陌生化视角下的旅行环境
    第二节 《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情境人物
        一、探长主导的多元情境
        二、众生百态的旅程群像
        三、特色鲜明的故事人物
    第三节 《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场景呈现
        一、感官符号的场景传播
        二、沉浸体验的场景演绎
第三章 《冒险雷探长》的叙事话语建构
    第一节 《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话语表征
        一、贴合主题的话语元素
        二、流畅明晰的话语逻辑
        三、程式规范的叙事方法
    第二节 《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话语特点
        一、恰如其分的关键词记忆
        二、因地制宜的位置化叙述
        三、题材多元的故事化讲解
    第三节 《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话语意义
        一、时空交织的场景叙事呼应
        二、后现代化的叙事内涵表达
        三、场景丰富的奇观文化传播
第四章 《冒险雷探长》与其他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比较
    第一节 新媒体旅行纪录片与其他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比较
        一、新媒体旅行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的主要不同
        二、新媒体旅行纪录片与新媒体平台其他题材纪录片的主要不同
        三、场景化叙事与纪录片其他叙事方式的主要不同
        四、《冒险雷探长》与其他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叙事特点的主要不同
    第二节 三档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叙事场景建构比较
        一、时空环境的比较
        二、场景设置的比较
        三、场景呈现的比较
    第三节 三档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叙事话语建构比较
        一、话语表征的比较
        二、话语特点的比较
        三、话语意义的比较
    第四节 三档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叙事影响与审美功能比较
        一、叙事影响的比较
        二、美学功能的比较
第五章 《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重要意义和实践思考
    第一节 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重要意义
        一、场景化叙事强化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文化内涵
        二、场景化叙事催生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原创品牌
        三、场景化叙事增强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精准营销
    第二节 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实践反思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趋同场景审美疲劳
        二、个人化风格显着,叙事话语传播刻板
        三、品牌化作品稀缺,商业文化比重倾斜
    第三节 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实际启示
        一、把握技术与文本,丰富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场景建构
        二、注重用户与互动,拓展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叙事话语
        三、融合商业与文化,深耕新媒体旅行纪录片的品牌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笔者统计《冒险雷探长》场景化叙事的具体呈现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5)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ges of Globalization:Geography,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Excerpt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1.2 Source Text Analysis
        1.2.1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1.2.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ocess
        2.1.1 Preparations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2.1.2 Preparations of Translation Tools
        2.1.3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kopos Theory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ost-Translation Process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Guided by Skopos Rule
        3.1.1 Liberal Translation
        3.1.2 Division
    3.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Guided by Coherence Rule
        3.2.1 Amplification
        3.2.2 Omission
    3.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Guided by Fidelity Rule
        3.3.1 Literal Translation
        3.3.2 Inverse Translation
Chapter 4 Conclusion
    4.1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6)试论比喻的新分类及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比喻分类的新构想
    第一节 事物性比喻和事件性比喻
        一 事物性比喻和事件性比喻的构成
        二 事物性比喻和事件性比喻的交替运用
    第二节 简单比喻和复合比喻
        一 简单比喻的构成
        二 复合比喻的构成
        三 事物性比喻和事件性比喻的相互转化
    第三节 特性比喻和关系比喻
        一 特性比喻的构成
        二 关系比喻的构成
    第四节 比喻新分类“八分法”
        一 新分类的“试金石”
        二 基于新分类的比喻具体应用举例
        三 新分类下易混淆的概念辨析
第二章 基于新分类下的教材里的比喻分析
    第一节 新分类下的比喻在教材选文系统的分布情况
        一 本论文的研究材料使用说明
        二 新分类下的比喻在教材选文系统的分布情况
        三 教材选文系统比喻句分布特点评析
        四 基于比喻新分类下的教材“活比喻”举例分析
    第二节 比喻使用的高频课文教学片段分析
        一 散文文体比喻的教学片段分析以《春》《紫藤萝瀑布》为例
        二 小说文体比喻的教学片段分析以《蒲柳人家》为例
        三 诗歌文体比喻的教学片段分析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
        四 三种文体代表课文对比喻教学的启示
第三章 关于比喻新分类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初中语文比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以应试为目标,比喻学习格式化
        二 教师自身缺乏相关知识
        三 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陈旧
        四 缺乏运用,比喻创作质量不高
    第二节 比喻的新分类相比“三分法”的进步之处
        一 比喻分类更简洁,有利于修辞知识的系统教学
        二 丰富了比喻知识,有利于阅读教学更科学
        三 比喻运用更广、更深,有利于写作教学
        四 深入比喻内部形式结构,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第三节 基于比喻新分类的写作训练设计
        一 基于比喻新分类的句子仿写训练
        二 基于比喻新分类的片段仿写训练
        三 比喻新分类写作训练评价量表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统编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比喻
致谢

(7)鸟类聚集对斑块化森林土壤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森林破碎化对鸟类多样性和栖息地的影响
    1.2 鸟粪沉积对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第二章 鸟类聚集对城市森林斑块土壤性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地概况
        2.1.2 土壤样本采集
        2.1.3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2.1.4 数据分析
    2.2 研究结果
        2.2.1 流花湖公园土壤化学性质
        2.2.2 湾咀头公园土壤化学性质
    2.3 讨论
第三章 鸟类聚集对城市森林斑块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地概况
        3.1.2 土壤样本采集
        3.1.3 土壤细菌DNA提取
        3.1.4 PCR扩增
        3.1.5 高通量测序
        3.1.6 数据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流花湖公园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3.2.1.1 流花湖公园细菌测序深度
        3.2.1.2 土壤细菌的alpha多样性分析
        3.2.1.3 土壤细菌门组成
        3.2.1.4 土壤细菌属组成
        3.2.2 湾咀头公园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3.2.2.1 湾咀头公园细菌测序深度
        3.2.2.2 土壤细菌的alha多样性分析
        3.2.2.3 土壤细菌门组成
        3.2.2.4 土壤细菌属组成
    3.3 讨论
第四章 鸟类聚集对城市森林斑块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1.1 研究地概况
        4.1.2 土壤样本采集
        4.1.3 土壤真菌DNA提取
        4.1.4 PCR扩增
        4.1.5 高通量测序
        4.1.6 数据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流花湖公园土壤真菌群落组成
        4.2.1.1 流花湖公园测序深度
        4.2.1.2 土壤真菌的alpha多样性分析
        4.2.1.3 土壤真菌门组成
        4.2.1.4 土壤真菌属组成
        4.2.2 湾咀头公园土壤真菌群落组成
        4.2.2.1 湾咀头公园土壤真菌测序深度
        4.2.2.2 土壤真菌的alpha多样性分析
        4.2.2.3 土壤真菌门组成
        4.2.2.4 土壤真菌属组成
    4.3 讨论
第五章 鸟类聚集对城市森林斑块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1.1 研究地概况
        5.1.2 土壤样本采集
        5.1.3 土壤微生物功能预测
        5.1.4 数据统计分析
    5.2 研究结果
        5.2.1 流花湖公园细菌功能预测
        5.2.2 流花湖公园真菌功能预测
        5.2.3 湾咀头公园细菌功能预测
        5.2.4 湾咀头公园真菌功能预测
    5.3 讨论
第六章 土壤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6.1 研究方法
        6.1.1 研究地概况
        6.1.2 土壤样本采集
        6.1.3 数据统计分析
    6.2 研究结果
        6.2.1 流花湖公园土壤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6.2.2 流花湖公园土壤因子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6.2.3 湾咀头公园土壤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6.2.4 湾咀头公园土壤因子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社会科教育》中的美国社会科教育 ——以“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主旨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科
        (二)美国社会科
    三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美国相关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 创新之处与局限
第一章 美国社会科及其课程标准
    第一节 美国社会科及其课程标准的发展
        一 美国社会科的产生
        二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的发展
    第二节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2010年)
        一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2010年)的主要内容
        二 十大主题轴
        三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2010年)的特点
    第三节 美国社会科C3框架(2013年)
        一 C3框架的主要内容
        二 C3框架与社会科国家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 《社会科教育》中美国社会科教育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 美国社会科权威杂志——《社会科教育》
    第二节 《社会科教育》在“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中的具体表现
        一 建构时空观念
        二 培育国家意识
        三 培养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
第三章 关于美国社会科教育中“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节 关于“一战”时期的历史
    第二节 人权、国家意识、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的培养
        一 人权
        二 国家意识
        三 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
    第三节 “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以“国家历史日”为例
        一 国家历史日主题及主题的选择
        二 差异教学
        三 探究型课堂的“做中学”
第四章 美、中、日三国比较看美国社会科教育特点
    第一节 美、中、日三国社会科教育比较
        一 社会科课程演变的比较
        二 社会科课程目标的比较
        三 社会科教科书的比较
    第二节 美国社会科教育的特点
        一 以历史为核心
        二 关注国家意识与全球观念的培育
        三 开放性、实践性强
    第三节 美国社会科教育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社会科教育》杂志关于建构时空观念刊文概览
附录B:《社会科教育》杂志关于培育国家意识刊文概览
附录C:《社会科教育》杂志关于培养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刊文概览
附录D:《世界文化与地理》(World Cultures and Geography)目录
附录E:《历史与社会》目录
附录F:《中学社会》目录
致谢

(9)五大连池火山口湖花粉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植被及气候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末次冰期以来气候环境演化研究概况
        1.1.1 末次冰期研究概况
        1.1.2 Younger Dryas(YD)事件(12.8-11.7 ka)研究概况
        1.1.3 全新世(11.7 ka至今)适宜期研究概况
    1.2 火山口湖沉积气候学发展及现状
    1.3 国内孢粉气候学的发展及现状
    1.4 中国东北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1.6 工作量和技术路线
        1.6.1 工作量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与水文特征
        2.1.3 现代植被类型
    2.2 样品采集
    2.3 研究方法
        2.3.1 放射性碳测年
        2.3.2 花粉分析方法
        2.3.3 基于化石花粉数据的气候定量重建
        2.3.4 磁化率分析
        2.3.5 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C/N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深度-年代模型的建立
    3.2 五大连池GQ2钻孔指标分析结果
        3.2.1 GQ2钻孔花粉类型及组合特征
        3.2.2 主成分分析结果
        3.2.3 TOC、TN、磁化率和C/N分析结果
    3.3 五大连池TC2钻孔指标分析结果
        3.3.1 TC2钻孔的花粉类型及组合特征
        3.3.2 主成分分析结果
        3.3.3 基于化石花粉的定量重建结果
第四章 五大连池地区末次冰期植被与气候变化
    4.1 五大连池火山口湖末次冰期(48-10 ka BP)沉积环境演化
    4.2 五大连池地区末次冰期(MIS 3-2)植被及气候特征
        4.2.1 五大连池地区典型花粉的气候指示意义
        4.2.2 五大连池地区末次冰期(MIS 3-2)植被特征
        4.2.3 五大连池地区末次冰期(MIS 3-2)气候特征
    4.3 不同区域记录对比及驱动机制探讨
        4.3.1 不同区域记录对比
        4.3.2 五大连池地区植被及气候变化机制探讨
第五章 五大连池地区YD期间植被与气候变化
    5.1 五大连池地区YD期间植被及气候特征
    5.2 区域记录对比
    5.3 驱动机制探讨
第六章 五大连池地区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变化
    6.1 五大连池地区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特征
    6.2 区域记录对比
    6.3 东北地区全新世降水变化机制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I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IV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东北黑土区和东北典型黑土区的范围与划界(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黑土及黑土区的判断
    1.3“中心引力集聚法”划界
2 划界结果
    2.1 范围
    2.2 土壤分布
    2.3 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
3 结论与讨论

四、未来南极的大草原(论文参考文献)

  • [1]和谐与共生:论动物电影中的人物关系[J]. 张文杰,胡一伟. 电影文学, 2021(14)
  • [2]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字幕翻译 ——纪录片《和迪尔克·史蒂芬斯领略地球魅力》字幕翻译报告[D]. 姚盼.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3]科技文本中破折号结构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气候变化与可再生能源-如何解除气候危机》(第一章)翻译实践为例[D]. 柏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4]新媒体旅行纪录片《冒险雷探长》的场景化叙事研究[D]. 陈燕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ges of Globalization:Geography,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Excerpts)[D]. 张镡戈.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6]试论比喻的新分类及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 杨敬文.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鸟类聚集对斑块化森林土壤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王斐.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8]《社会科教育》中的美国社会科教育 ——以“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为中心[D]. 薛诗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五大连池火山口湖花粉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植被及气候变化[D]. 刘孝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10]东北黑土区和东北典型黑土区的范围与划界[J]. 刘宝元,张甘霖,谢云,沈波,顾治家,丁迎盈. 科学通报, 2021(01)

标签:;  ;  ;  

未来南极洲的大草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