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服务助推医院发展

诚信服务助推医院发展

一、诚信服务助推医院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田芬[1](2021)在《贵州农信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贵州农信作为贵州省农村金融主力军,探讨如何打造和利用五张名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具有实践基础和应用价值。本文从贵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视角出发,梳理了贵州农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重点探讨了贵州农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同时提出政策建议。

宋晓娟[2](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提出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管淑慧[3](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李文俊[4](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和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劳动观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的态度,影响着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新时代劳动观,既有利于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因此,加强大学生劳动观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增强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科学化水平,本文以新时代为背景,以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研究,着力回应当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该部分在阐释劳动、劳动观、新时代劳动观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时代意义,即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奋斗幸福观。第二,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理论基础及思想来源进行了深入挖掘。该部分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包括劳动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作用,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观培养理论基础;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劳动思想,包括“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四个尊重”的方针,“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归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劳动的思想,包括“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勤劳风尚,“宁俭勿奢”的节俭美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夙夜在公”的奉献品质。第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经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三个历史时期。历史经验表明,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必须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充分发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育人作用,劳动观培养需要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第四,运用实证调查方式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现状进行了分析。调查表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劳动价值认知趋向功利化、劳动态度倾向消极化、艰苦奋斗和创新的劳动精神缺失、诚信和生态劳动理念欠缺等问题。导致当代大学生劳动观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高校忽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家庭劳动观培养普遍缺失、受到社会不公正劳动分配现象的影响。第五,明确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和内容。为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认知,热爱劳动的情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诚实、守法、生态的劳动信念,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内容应为马克思主义劳动基本理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教育、劳模精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法律法规教育、生态劳动理念教育。第六,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对策。一是坚持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劳动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作用,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资源,增强就业、创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功能;二是重视以劳动实践教育助推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创新劳动实践教学,积极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教育,注重生产劳动实践教育,拓展服务性劳动实践教育;三是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文化环境,打造崇尚劳动的网络文化环境,优化校园劳动文化环境,创设良好的家庭劳动文化环境;四是完善劳动观培养的制度保障。确立劳动观培养的物质保障机制,健全劳动观培养的高校管理制度,完善协同育人的劳动观培养机制。总之,本文力求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借鉴。

曹楠楠[5](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李英华[6](2020)在《儒家仁学思想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哲学价值》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企业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一个全新快速发展,但因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中国企业一直尚未形成适应于本国国情的管理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出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的声音越来越多,众所周知,自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传输到我们国家后,中国企业对它们的学习和模仿是比较多的,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经过百年的发展相对较成熟,这对于当时改革开放后“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企业来说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方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管理学者发现西方一些管理理论与本国现代企业发展理念不能很好的契合,意识到我们现在需要构建一套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意识到不同国家不同体制,形成的理论思想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发展和完善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也就显得十分迫切,那么,“怎么去发展和完善”、“什么是富有中国特色”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首要前提。基于此,本文认为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是离不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优秀历史文化,其中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儒家仁学思想里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管理智慧,对中国的企业管理起着基础和渗透的作用,对丰富和完善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体系具有重要价值。所以,文章针对儒家仁学思想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哲学价值问题展开研究。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交叉学科研究法,首先分析儒家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与时代价值;接着深入探讨了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在哲学前提、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局限性,以及中国儒家仁学思想融入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必要性;最后从管理哲学视角分析探讨仁学思想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哲学价值,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助推企业人性化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诚信和服务意识、促进经济共享发展这几个层面,以期仁学思想能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到一个推进、完善和补充的作用。

李佳娟[7](2020)在《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发展历史任务的变化,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家风成为必然趋势。新时代需要好家风,而与时俱进的好家风尚未完全形成,两者之间的矛盾是进行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的问题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表明:好家风不仅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国家的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家风构建问题的研究,以新时代家风应包括怎样的内容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文献调研、实证研究、跨学科研究和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原则、内容和路径等进行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与之合拍、同步的家风,是充分发挥良好家风作用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构建新时代家风,要在当前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家风的概念、特点、功能进行符合时代背景的阐述,进而以此为基点,阐述新时代家风建设的依据、原则、内容与路径。从概念到依据到原则到内容再到构建路径,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全过程,回答的是新时代家风的概念、构建的可能性、构建的方向、构建的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构建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为源泉,以经济基础的变化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根基,以满足广大家庭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家风建设需求为目标,构建有民族特色的、反映人民群众良好家庭面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家风。从特征看,新时代家风具有时代性、导向性、传承性、创新性、感染性、连接性和规范性,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新时代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支撑、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对新时代精神文化的彰显四个方面。新时代家风的构建,是一个基于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建设工程。从历史依据看,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源泉,要发挥传统优良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积极作用,红色革命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重要支撑作用和社会主义好人家风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础作用。从理论依据看,马克思主义家庭观、道德观、文化观,尤其是习近平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的新发展,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理论指导。而从现实依据看,家庭的变迁、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初步探索、新时代家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需求,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现实动力。新时代家风构建要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得以实现,各个原则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家风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创新的理念和方式促进传统家风更好地继承。坚持本土与世界相融合原则,要吸收借鉴国外的家风建设资源,使之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服务。坚持主体与对象相契合原则,则要使新时代家风的构建契合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主体的需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目的在于促使新时代家风实现神形兼具。新时代背景下,广大家庭要建设什么样的家风已经成为现实之问。从立身、治家、处世、致用、强国层面出发构建新时代家风,有助于促使家风与时代合拍、同步。立身之风包括知书达礼、审慎自律、尊老爱幼、择贤而友的核心内容,立身家风构建得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扣好。治家之风表现在健康生活、勤劳简约、互敬互爱、和顺和睦,治家家风能够为家庭治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构建宽容豁达、与人为善、待人以诚、敬畏自然的处世家风,旨在让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做到宽容、友善、诚信和敬畏。而构建知行合一、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致用家风,是立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而进行家风建设的指向。在追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过程中,构建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爱党爱国、共建共享的强国家风,有助于以优良家风为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新时代家风的构建,要通过构建主体、构建载体、宣传方式、构建方法等具体的路径得以实现。家庭成员、广大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国家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主体,“六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从载体看,要借助传统节日、地方文化、家风故事、文化产品等多重载体,促使广大家庭重视家风、构建家风。从宣传方式看,既可以利用传统的宣传方式,也可以通过新兴的宣传媒介展开宣传。从构建方法看,需综合运用言传身教、说服引导、榜样示范、比较鉴别等方法,进而实现家家构建家风、形成家风的良好态势。对新时代家风的概念进行界定是研究新时代家风构建问题的基础,阐述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是构建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前提,而明确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原则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方向,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内容是研究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核心,新时代家风构建的路径则是构建新时代家风的关键所在。良好家风对社会风气具有支撑作用,新时代家风的构建与形成,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具有积极价值。如果全社会重视新时代家风、构建新时代家风,有助于以良好家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唐禄俊[8](2020)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医药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上至人们的精神世界,下至具体的药方器具。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对中医药人才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展开了研究。“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有以下几个要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探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社会认知,中医医院的医院价值文化建设,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典范,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第一章梳理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四字的内涵。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概括起来,“仁”的内涵是天道为仁、医为仁术、慈悯万物、医不嗜利,“和”是天人和合、人际和谐、身心和谐,调和疾病,“精”是医术之根,“诚”是医品之本。准确把握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意涵是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第一步。第二章讨论了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古代践行有密切关系的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中医的理想人格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塑造的。古代医家的从医动机是多样的、复合的,可归纳为:口实之需、追名逐利、举业而医、传承家学、疗养君亲、保身逸志、格物致知、修德济世。古代中医的行医境界有三个等级,分别是理想之境、中上之境、不足之境。综合来看,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可谓“大医”“良医”“上医”,典型人物可推孙思邈。第三章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践行探讨。第一节以问卷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公众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认知情况。3732份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众最认可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表述是“仁和精诚”,其次为“阴阳中和”和“医道自然”;大众最认可的三个中医药文化符号是依次是太极图、针灸铜人像、杏林;大众最喜欢三个中医药品牌符号依次为同仁堂、云南白药、九芝堂;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程度平均分是59.72分;虽然人们对中医药了解水平自我评分不高,但是对中医药的未来还是抱有很大希望,对中医药未来的信心评分的平均分是76.96分。第二节分析了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代表人物。“国医大师精神”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的最新诠释,此精神不仅是国医大师群体的个性精神,更是中医药行业的精神。以《人民日报》“走近国医大师”系列为基础,使用人格心理学研究以词汇学为基础的思想与方法,提出国医大师精神为涵盖了大家与我、人与我、我的三层次结构,最终提炼“国医大师精神”为仁爱承新、和善谦诚、严研静廉。中医药技术可有高下之别,精神却可人人秉持、代代承传。因此,弘扬“国医大师精神”对于中医药人塑造中医的完美人格,促进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增加文化自信,改善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节是关于中医医院的医院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全国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的重要实践地。为了解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在全国中医医院的践行现状,本文以网络调查的方式查询了 477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门户网站,结果发现有54家医院将“仁、和、精、诚”四字直接作为院训或医院精神或医院价值观等,至少直接使用“仁、和、精、诚”一字的中医院比例达到了 82.22%。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几点思考:完善门户网站,突出医院精神文化;全方位把握“仁、和、精、诚”四个维度,精准定位;结合地域名医及其文化,打造区域特色。第四节是关于医院文化建设个案调查的思考。在中国传统视域中,“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家庭不仅是全体家庭成员的情感所系,也是整个社会的最小细胞单位。现今中国,儒家“家”文化的实践地由传统家庭转向了组织文化,作用于组织的归属感、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以医院文化为例,儒家“家”文化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新时代医院文化,打造中国特色的医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一章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讨论。此部分主要分析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践行的外部的政策和文化环境,提出了树立信仰,抑扬结合,众人拾柴,互利双赢、全媒体呈现的建议。总之,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融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以人为承载,以时代为契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鹄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有志之士的加入。

张慧[9](2020)在《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尊奉与传承。党在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诚信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倡导公民践行即为我国高度重视建设诚信社会和培育公民诚信品德的例证。作为我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肩负时代重任并希冀不负众望。但仍存有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影响,失信行为时有发生、问题显现,严重影响公民诚信教育效果和国家建设伟业质量。为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促进国家发展,开展针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研究必不可缺并时不我待。本文以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研究对象,在阐明开展本项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继而借助调查问卷,分析总结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维度下存有的失信问题并探析原因。其后,一方面形成适用于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地实践策略,助力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研究。围绕这一主线,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相关内容做整体概述。界定诚信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等核心概念,提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中有关诚信的相关思想奠定本文理论依据,阐明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其次,以实证研究为依据,梳理探究部分大学生存有失信的问题并做出一定的成因分析。基于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整体诚信现状良好,但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维度下仍存有普遍失信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各方面的失职所致。基于此,笔者从目标指向、主要内容、基本原则等理论层面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体系展开了较为深入系统的阐述,从而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就如何开展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方面,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方案。诸如:社会要健全诚信机制,营造守信环境;高校要完善诚信教育内容,践行诚信目标;家庭要发挥诚信涵育功能,夯实教育基础;个人要增强诚信内化意识,提高诚信自律等。

郭琛琛[10](2020)在《十八大以来宜昌市道德模范人物群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强化公民道德建设、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宜昌市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建精神文明活动,广泛开展“学好人、做榜样”等活动,大力选树道德模范,宜昌好人、“三峡蚁工”等道德模范井喷式涌现,宜昌道德模范人物呈现出争耀生辉、群星璀璨的良好局面,将宜昌市道德建设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道德模范作为优秀中华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践行者,他们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深刻诠释,引导着社会主流价值方向。通过对近年来宜昌市道德模范人物进行政治面貌、年龄、所属行业及品质类型分析归纳,总结道德模范群体特征,从他们的身上深切的感受到心里震撼、肃然起敬的道德力量。道德模范群体人物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宜昌人民真善美的品质和厚德大爱的胸怀,呈现出富于理想、真实可信、贴近大众、引领时代等鲜明特征。宜昌市委、市政府、文明办制定公约制度,出台礼遇帮扶等制度,创新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活动形式,传播弘扬道德模范的崇高精神。社会主义道德践履效应,地域传统文化的浸润,道德建设载体的宣传助推以及个人品行的自我修为推动了宜昌市道德模范人物的形成。积极发挥道德模范群体在宜昌市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践行核心价值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实践养成,必定能够使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诚信服务助推医院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诚信服务助推医院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农信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贵州农信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
    1.1 实施普惠金融服务,助推产业兴旺
    1.2 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助力生态宜居
    1.3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乡风文明
    1.4 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治理
    1.5 发挥金融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2 贵州农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索
    2.1 构建中低收入群体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2.1.1 充分用好用活扶贫政策,强化金融推动扶贫产业发展
        2.1.2 积极做好易地搬迁金融服务
    2.2 创新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服务机制,助推产业革命
        2.2.1 从乡村振兴需求出发创新金融供给机制
        (1)构建乡村信息化,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2)构建银政担合作等政策金融模式,缓解乡村产业振兴的信贷困境。
        (3)构建“大数据+金融服务”机制,深化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
        2.2.2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需求侧创新
        (1)支持农业经营。
        (2)推进乡村产业的“互联网+”。
        (3)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金融需求。
    2.3 建立普惠金融教育常态化机制,助力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
        2.3.1 开展“政府+信用社+行政村”多级联动教育活动
        2.3.2 创新金融夜校形式和内涵
    2.4 服务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助推生态宜居
        2.4.1 支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升级
        2.4.2 大力推动人居环境改善
    2.5 主动融入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助力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2.5.1 创设“振兴行”诚信互助基金,丰富村民自治内涵
        2.5.2 开展村银党建“三联动”活动,助推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2.6 融入农村民生事业发展,助力实现生活富裕
        2.6.1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
        (1)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2)开展“网格化”精准服务。
        (3)做实农民工金融服务。
        2.6.2 服务社会保障体系
3 推动贵州农信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3.1 强化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激励
    3.2 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保障机制
    3.3 优化地方金融监管机制,有效化解金融服务中的风险
    3.4 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3.5 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纳入乡村治理体系

(2)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四)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共生理论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4)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1 理论联系实际法
        1.3.2 历史分析法
        1.3.3 调查研究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相关概念界定
    2.1 劳动的内涵
        2.1.1 劳动的基本含义
        2.1.2 劳动的特征
        2.1.3 劳动的作用
    2.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界定
        2.2.1 劳动观的基本含义
        2.2.2 新时代劳动观的基本内涵
        2.2.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含义
    2.3 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时代价值
        2.3.1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3.2 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3.3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奋斗幸福观
第3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理论基础及思想来源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
        3.1.1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3.1.2 劳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解放
        3.1.3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1.4 倡导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劳动态度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劳动思想
        3.2.1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思想
        3.2.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2.3 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
        3.2.4 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
        3.2.5 倡导“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劳动的思想
        3.3.1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3.3.2 “宁俭勿奢”
        3.3.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3.4 “夙夜在公”
第4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
        4.1.1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1.2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2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经验
        4.2.1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4.2.2 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4.2.3 充分发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育人作用
        4.2.4 劳动观培养需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现状分析
    5.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主流积极向上
        5.1.1 具有正确的劳动认知
        5.1.2 热爱劳动
        5.1.3 具有积极的劳动精神
        5.1.4 劳动信念坚定
    5.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
        5.2.1 劳动价值认知趋向功利化
        5.2.2 劳动态度倾向消极化
        5.2.3 艰苦奋斗及创新劳动精神缺失
        5.2.4 诚信与生态劳动理念欠缺
    5.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高校忽视大学生劳动培养
        5.3.2 家庭劳动观培养普遍缺失
        5.3.3 受到社会不公正劳动分配现象的影响
第6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与内容
    6.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
        6.1.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6.1.2 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相结合
        6.1.3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6.1.4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6.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内容
        6.2.1 马克思主义劳动基本理论教育
        6.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教育
        6.2.3 劳模精神教育
        6.2.4 创新创业教育
        6.2.5 劳动法律法规教育
        6.2.6 生态劳动理念教育
第7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对策
    7.1 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7.1.1 发挥劳动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7.1.2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作用
        7.1.3 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资源
        7.1.4 增强就业及创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功能
    7.2 以劳动实践教育助推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7.2.1 创新劳动实践教学
        7.2.2 积极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教育
        7.2.3 注重生产劳动实践教育
        7.2.4 拓展服务性劳动实践教育
    7.3 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
        7.3.1 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文化环境
        7.3.2 打造崇尚劳动的网络文化环境
        7.3.3 优化校园劳动文化环境
        7.3.4 创设良好的家庭劳动文化环境
    7.4 完善劳动观培养的制度保障
        7.4.1 确立劳动观培养的物质保障机制
        7.4.2 健全劳动观培养的高校管理制度
        7.4.3 完善协同育人的劳动观培养机制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儒家仁学思想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哲学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儒家仁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2.1 儒家仁学思想的内涵
        2.1.1 “仁爱”
        2.1.2 “仁德”
        2.1.3 “仁义”
    2.2 儒家仁学思想的时代价值
        2.2.1 “仁德”对企业管理伦理道德的规范
        2.2.2 “仁爱”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指引
        2.2.3 “仁义”有助于克服“资本为王”的弊端
3 立足中国国情建构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3.1 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性
        3.1.1 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3.1.2 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3.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融入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3.2.1 基于本土文化的历史原因
        3.2.2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管理思想
    3.3 中国国情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方向
        3.3.1 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产生
        3.3.2 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4 儒家仁学思想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哲学价值
    4.1 仁学思想有助于企业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建立
        4.1.1 企业管理者修养提升中彰显“仁者无敌”魅力
        4.1.2 企业员工归属感增强中凝聚“得道多助”合力
    4.2 仁学思想有利于企业诚信体系和服务意识的提升
        4.2.1 仁义敦厚中提升诚信意识
        4.2.2 以人为本中优化服务意识
    4.3 仁学思想有效促进共享经济发展
        4.3.1 经世济民的担当中更好履行社会责任
        4.3.2 仁者爱人的共赢中构建正气充盈的营商环境
5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调研法
        (二) 实证研究法
        (三) 跨学科研究法
        (四) 归纳演绎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家风
        二、新时代家风
        三、新时代家风构建
    第二节 新时代家风的特点与功能
        一、新时代家风的特点
        二、新时代家风的功能
    第三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遵循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以传统优秀家风为源泉
        三、以经济基础的变化为前提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五、以新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根基
        六、以满足广大家庭的家风建设需要为目标
第二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依据
    第一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历史依据
        一、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源泉
        二、红色革命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重要支撑
        三、社会主义好人家风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础
    第二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依据
        二、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依据
        三、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依据
    第三节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现实依据
        一、家庭的变迁
        二、不同主体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初步探索
        三、新时代家风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四、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原则
    第一节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一、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家风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以创新的理念和方式促进传统家风更好地继承
        三、实现继承传统优秀家风与创新当代家风相结合
    第二节 本土与世界相融合原则
        一、吸收借鉴国外的家风建设资源
        二、实现国外家风资源的洋为中用
        三、实现新时代好家风的中为洋用
    第三节 主体与对象相契合原则
        一、契合个人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求
        二、契合家庭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求
        三、契合社会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要
        四、契合国家主体对家风的构建需要
    第四节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
        一、新时代家风在内容表达方面应坚持的原则
        二、新时代家风在构建形式方面应坚持的原则
        三、以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原则构建新时代家风
第四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内容
    第一节 立身
        一、知书达礼
        二、审慎自律
        三、尊老爱幼
        四、择贤而友
    第二节 治家
        一、健康生活
        二、勤劳简约
        三、互敬互爱
        四、和顺和睦
    第三节 处世
        一、宽容豁达
        二、与人为善
        三、待人以诚
        四、敬畏自然
    第四节 致用
        一、知行合一
        二、开拓创新
        三、爱岗敬业
        四、服务社会
    第五节 强国
        一、遵纪守法
        二、志存高远
        三、爱党爱国
        四、共建共享
第五章 新时代家风构建的路径
    第一节 “六位一体”共建家风
        一、家庭成员是新时代家风的建设者
        二、广大家庭是新时代家风的营造者
        三、学校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参与者
        四、社区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协作者
        五、社会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推动者
        六、国家是新时代家风构建的引领者
    第二节 “守一望多”承载家风
        一、以传统节日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二、以地方文化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三、以家风故事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四、以文化产品为载体构建新时代家风
    第三节 “春风化雨”宣传家风
        一、传统媒体必不可少
        二、新媒体应充分利用
        三、自媒体可适当使用
    第四节 “态势聚合”形成家风
        一、言传身教法
        二、说服引导法
        三、榜样示范法
        四、比较鉴别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
    1.1 医心“仁”
        1.1.1 天道为仁
        1.1.2 医为仁术
        1.1.3 慈悯万物
        1.1.4 医不嗜利
    1.2 医道“和”
        1.2.1 人天和合
        1.2.2 人际和谐
        1.2.3 形神合一
        1.2.4 调和疾病
    1.3 医术“精”
    1.4 医品“诚”
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古代践行
    2.1 习医动机
        2.1.1 口实之需
        2.1.2 追名逐利
        2.1.3 举余而医
        2.1.4 传承家学
        2.1.5 疗养君亲
        2.1.6 保身逸志
        2.1.7 格物致知
        2.1.8 修德济世
    2.2 行医境界
        2.2.1 理想之境
        2.2.2 中上之境
        2.2.3 不足之境
    2.3 “大医”理想人格
        2.3.1 特色辨析
        2.3.2 现代启示
3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践行
    3.1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社会认知
        3.1.1 对象与方法
        3.1.2 结果分析
        3.1.3 讨论
    3.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典范
        3.2.1 “国医大师精神”的提出
        3.2.2 “国医大师精神”的提炼
        3.2.3“国医大师精神”评析
        3.2.4 “国医大师精神”的当代价值
    3.3 中医医院的医院价值文化建设调查
        3.3.1 对象与方法
        3.3.2 结果分析
        3.3.3 讨论
        3.3.4 问题与思考
    3.4 儒家“家”文化视角下的医院文化建设反思
        3.4.1 传统儒家“家”本观念
        3.4.2 新儒家“家”文化
        3.4.3 和谐医院文化建设
        3.4.4 医院“家”文化建设实例
4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
    4.1 环境分析
        4.1.1 政策环境
        4.1.2 文化环境
    4.2 策略分析
        4.2.1 树立信仰
        4.2.2 抑扬结合
        4.2.3 众人拾柴
        4.2.4 互利双赢
        4.2.5 全媒体呈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9)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诚信的内涵
        (二)诚信教育的内涵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二、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诚信的相关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的相关理论
        (三)西方文化中诚信的相关观念
    三、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合格公民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应有之举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三)保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及原因探析
    一、基由调查问卷所显现的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一)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问卷的基本概述
        (二)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三)当代大学生基本诚信现状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部分大学生存有诚信品质下滑倾向
        (二)部分大学生所受诚信教育效果不佳
        (三)部分大学生仍然存有欺瞒家人现象
        (四)部分大学生自身诚信品德修为不高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诚信相关机制尚不健全削弱了约束功效
        (二)学校诚信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减弱了教育效果
        (三)家庭诚信教育要素尚不达标偏离了培育目标
        (四)个人对己诚信要求尚不严格降低了诚信标准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体系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指向
        (一)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认知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诚信理念
        (三)督促大学生践行内修的诚信品质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践诺履约教育
        (二)求真务实教育
        (三)以信立身教育
    三、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原则
        (二)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三)榜样示范与赏罚分明相结合原则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健全社会诚信监管机制,营造教育环境
        (一)制度先行,健全社会诚信保障机制
        (二)惩恶扬善,加大失信行为惩罚力度
        (三)氛围熏陶,推进诚信社会建设
    二、完善高校诚信教育内容,践行诚信目标
        (一)改弦易张,变革高校诚信教育
        (二)制度保障,完善高校诚信体系
        (三)优化环境,营造高校诚信氛围
        (四)整合资源,强化诚信教育效果
    三、发挥家庭诚信涵育功能,夯实诚信教育基础
        (一)讲信修睦,重视家庭诚信教育
        (二)言传身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四、增强诚信内化意识,凸显大学生诚信自律能力
        (一)立身行道,增强诚信责任担当
        (二)严于律己,树立诚信自律意识
        (三)淡泊明志,坚定理想信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十八大以来宜昌市道德模范人物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本文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及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道德模范学理阐释
    第一节 道德
        一、道德的内涵
        二、道德的本质
    第二节 道德模范
        一、道德模范的内涵
        二、道德模范的特征
第二章 宜昌市道德模范人物谱系及特征
    第一节 宜昌市入选道德模范人物概况及谱系
        一、入选全国道德模范的宜昌模范
        二、入选中国好人榜的宜昌好人
        三、荆楚楷模
    第二节 宜昌市道德模范人物群体结构分析
        一、政治面貌
        二、出生年代
        三、所属行业
        四、品质类型
    第三节 宜昌市道德模范人物群体特征
        一、富于理想
        二、真实可信
        三、贴近大众
        四、引领时代
第三章 宜昌市道德模范群体成因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德践履效应
        一、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先进道德指引
        二、以诚信为重点的社会公德建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第二节 优秀地域传统文化的浸染
        一、爱国的屈原文化
        二、“和”为贵的昭君文化
        三、忠义的三国文化
    第三节 道德建设的载体助推
        一、坚持整体联动发动群众选好人
        二、制定公约制度传播精神文明
        三、选树典型抓示范引领社会风尚
        四、强化舆论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五、坚持立体宣传多种形式学好人
    第四节 个人品行的自我修为
        一、个人思想的向善选择
        二、个人由知到行的升华
第四章 道德模范群体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及启示
    第一节 道德模范群体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示范导向作用
        二、传承引领作用
        三、凝聚感染作用
    第二节 道德模范群体的树立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一、践行核心价值体系为公民道德建设强化精神支撑
        二、完善体制机制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三、优化社会道德环境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氛围
        四、强化道德实践养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筑牢根基
        五、选树社会道德模范为公民道德建设树立时代楷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宜昌各类道德模范名册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诚信服务助推医院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农信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J]. 田芬. 现代商贸工业, 2021(22)
  • [2]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4]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D]. 李文俊. 辽宁大学, 2021(02)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6]儒家仁学思想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哲学价值[D]. 李英华.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12)
  • [7]新时代家风构建研究[D]. 李佳娟. 苏州大学, 2020(06)
  • [8]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D]. 唐禄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研究[D]. 张慧.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10]十八大以来宜昌市道德模范人物群体研究[D]. 郭琛琛. 三峡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诚信服务助推医院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