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负极膨胀剂和负极有机膨胀剂(一)

关于负极膨胀剂和负极有机膨胀剂(一)

一、关于负极膨胀剂及负极有机膨胀剂(一)(论文文献综述)

陈成伟[1](2020)在《导电高分子改性木质素磺酸钠在铅酸电池负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近两百年的发展历史中,铅酸电池因其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可回收等优越性,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传统的铅酸电池虽然在储能、不间断电源、汽车启动电池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却受到了能量密度低、高倍率部分荷电(HRPSo C)充放电状态下的循环寿命短(即大电流快速浅充放电循环寿命)两大缺点的困扰,极大降低了铅酸电池的竞争力。这主要是由于铅酸电池负极的“硫酸盐化”问题造成了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和循环寿命短的缺陷。目前,各国学者在铅酸电池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添加导电剂、膨胀剂等来构建导电网络和改良负极板的孔隙率。通过二者的协同作用可以减轻“硫酸盐化”问题,从而提高铅酸电池的使用性能。本文旨在开发一种导电性良好、三维结构合理的膨胀剂,并研究其对铅酸电池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我们比较了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木质素磺酸钠的导电性、BET比表面积、稳定性和析氢行为对铅酸电池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和HRPSo C循环寿命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比较,我们得出良好的膨胀剂需要具备良好稳定性、良好的导电性、合适的三维结构、较弱的析氢行为四种特性。因此,我们得出利用聚苯胺和聚吡咯修饰木质素磺酸钠有利于合成出可以提高铅酸电池性能的膨胀剂。(2)我们使用导电性良好的聚苯胺对木质素磺酸钠进行修饰,合成的聚苯胺/木质素磺酸钠复合物不仅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合理的三维结构,而且具有高的析氢过电位。聚苯胺/木质素磺酸钠复合物作为铅酸电池膨胀剂时,铅酸电池的HRPSo C循环寿命提高了7.3倍,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从29%提高到了62%。这是因为聚苯胺/木质素磺酸钠合理地继承了木质素磺酸钠的三维结构,不仅促进电解液扩散,提高活性物质利用率,而且限制了硫酸铅颗粒的生长空间,提高了硫酸铅晶体的电化学活性。同时,聚苯胺/木质素磺酸钠继承了聚苯胺的导电性,良好的导电网络促进硫酸铅转化为铅,聚苯胺/木质素磺酸钠复合物作为铅酸电池负极的膨胀剂,显着降低了“硫酸盐化”效应。(3)我们使用导电性更好、析氢过电位更强更好的聚吡咯对木质素磺酸钠进行修饰,合成的聚吡咯/木质素磺酸钠复合物同样具有合理的三维结构。聚吡咯/木质素磺酸钠复合物作为铅酸电池膨胀剂使用时,铅酸电池的HRPSo C循环寿命提高了11.7倍,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从29%提高到了60%。聚吡咯/木质素磺酸钠复合物作为铅酸电池负极的膨胀剂,也同样显着降低了“硫酸盐化”效应。

马洪涛,李娟,闫大龙[2](2020)在《新型负极有机膨胀剂对铅炭动力电池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红外光谱、电化学性能测试和粒径分析,对不同膨胀剂进行分析,并且进一步通过检测实验电池的容量、低温等初期性能及循环性能,对膨胀剂进行优选。

李琪[3](2019)在《木质素系膨胀剂的溶解状态对铅酸蓄电池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铅酸蓄电池自1859年由普朗特发明至今,在汽车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随着人们对汽车电池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循环寿命和适用范围已经成为制约铅酸蓄电池发展的关键因素。木质素系膨胀剂作为提升电池初始容量和低温性能的重要添加剂,应用上目前仍存在原料依赖进口、作用机理不明、产品质量检测复杂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木质素系膨胀剂的溶解状态出发,探索了膨胀剂的溶解状态与电池性能之间的关联,研究了膨胀剂与铅离子及铅板之间的作用方式,补充了木质素系膨胀剂在铅酸蓄电池中的作用机理,为工业选用木质素系膨胀剂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主要选取三种商用木质素系膨胀剂LC-V,LS-H和LS-U为原料,通过烷基桥联反应对其进行改性,得到分子量增大且溶解性能下降的产品。通过合膏、涂板、固化、化成等步骤制作实验富液电池,研究了木质素系膨胀剂对水混铅膏的黏度、固化铅板的形貌以及实验电池性能的影响。水混铅膏黏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水溶性木质素系膨胀剂可降低水混铅膏的黏度,且随着磺化度的增加,膨胀剂对水混铅膏黏度降低的效果增强,在添加量0.04 wt.%-0.30 wt.%(相对于铅粉的质量)的范围内,水混铅膏的黏度随水溶性木质素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对比烷基桥联改性前后样品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表明样品改性后可增加铅板中三碱式硫酸铅的含量,提升常温条件下的动、静态充电接受能力,减弱电池20小时率容量和在-18℃条件下的低温放电性能。从木质素系膨胀剂的溶解状态出发,通过研究水溶性木质素对铅离子的结合能力及其在铅板上的吸附情况,探索了水溶性木质素在铅酸蓄电池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水溶性木质素的亲水基团如羧基、羟基、磺酸基等均有利于木质素与铅离子的结合,并且结合程度随浓度的增加、温度的升高以及pH的升高而增强。在硫酸和水溶剂体系中,水溶性木质素均可吸附在铅板表面,抑制铅板的氧化还原过程。在铅酸蓄电池的放电过程中,水溶性木质素可通过在硫酸电解液中与铅离子结合,解除负极表面的产物抑制进而达到促进放电的效果。但水溶性木质素可部分吸附在铅板表面,增加充电的内阻,抑制铅板的氧化还原过程。利用CTAB沉淀法,探索了不同pH条件下木质素磺酸盐和磺化碱木质素中磺酸基、羧基和酚羟基的电离情况,结果表明磺酸基在pH 1.0-2.0之间均可完全电离,且在此pH范围内羧基和酚羟基未发生电离。通过对比样品在硫酸和水中的溶解情况可区分木质素磺酸盐和木质素羧酸盐,通过对比样品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状态可区分水溶性木质素及碱木质素类。依据木质素样品在不同溶剂中溶解状态的差异,可指导木质素的快速筛选和甄别。

王倩,史俊雷,石润波[4](2018)在《不同种类有机添加剂对铅酸蓄电池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质素等有机添加剂是铅酸蓄电池负极板中重要的膨胀剂组分。不同种类、不同添加量的有机添加剂对铅酸蓄电池负极低温高倍率放电性能和充电接受性能的影响不同。但是,目前行业内有机添加剂种类繁多,成分复杂,而且铅酸蓄电池生产厂家对膨胀剂的选择尚无可靠指导,因此笔者对行业主流的13种有机添加剂(含木质素和人工合成膨胀剂)进行电池性能研究,筛选出针对充电接受和低温高倍率放电性能较为有利的膨胀剂种类。

陈志雪,毕锡钢,朱红英,孔德敏,梁红玉,宋一川,王怀宇[5](2018)在《铅酸蓄电池负极添加剂对充电接受的影响》文中认为介绍了充电接受能力的定义和研究的意义,分析了负极添加剂的作用机理。重点研究了常用的有机添加剂,如木素磺酸钠、腐殖酸,在负极活物质(NAM)中的作用,分析了有机混合配方在充电接受能力和容量衰减方面的优势,探讨了硫酸钡、炭材料、阻化剂和聚天冬氨酸等对蓄电池性能,特别是蓄电池充电接受能力的影响。

邓继东,成梓铭,湛明宇[6](2016)在《木素对Pb2+吸附类型及脱附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中,通过改变Pb2+初始浓度的方法,研究了等量木素对Pb2+的吸附性能。根据Langmuir、Freundlich、Temkin、Henry方程模型做吸附等温线,其中按Langmuir吸附模型得到的方程中方差R2最大,确定木素对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且吸附方式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通过降低温度、降低pH、缩短时间3种方法考察木素吸附Pb2+后的脱附情况。实验数据表明,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无法使被吸附的Pb2+脱附,通过降低pH可以使被木素吸附的Pb2+有效脱附,在低pH的环境下,被吸附的Pb2+在短时间内即可实现大量的脱附。

茆志友[7](2015)在《新型负极膨胀剂的制备及对铅酸蓄电池性能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是动力电源,价格低、技术成熟、使用安全是铅酸蓄电池的主要特征。铅酸蓄电池在EV中使用,基本都是在高倍率部分荷电状态(high-rate partial state of charge,HRPSoC)下运行的,传统铅酸蓄电池基本不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因为该条件会促进电池负极板逐渐累积大颗粒、不可逆、坚硬的PbSO4晶体层,导致电池循环寿命缩短、充电效率降低,电池很快失效,即发生“负极硫酸盐化”。开发适合于硫酸电解液体系的优良性能好的新型炭系无机膨胀剂和新型有机膨胀剂是当前铅酸蓄电池研究的关键。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以生物质毛笋壳为原料,经预炭化、研磨、过筛。用氯化锌为活化剂扩孔,后在800℃、N2保护下煅烧,制得毛笋壳炭(BS-C)。采用一步浸渍—原位沉淀法制备了BS-C/Pb(II)新型复合无机膨胀剂。使用SEM、XRD、EDS、激光粒度仪等方法对该材料的物相及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BS-C/Pb(II)新型复合无机膨胀剂均匀的负载了尺寸在50100nm之间的硫酸铅晶体,复合材料中的铅元素的质量分数在25.47%。对BS-C、BS-C/Pb(II)所制备的电极在三电极体系下进行循环伏安法、线性伏安扫描。将BS-C、BS-C/Pb(II)分别以质量分数为0.2%的比例添加到铅酸蓄电池负极铅膏,采用常规的和膏、涂板、固化干燥、内化成,制成成品电池,BS-C/Pb(II)电池相对于BS-C电池循环寿命增加了80余次并且大电流放电时间增加了2.5min。2、以Advance Nanopower INC(ANP)提供的炭纳米管(CNTS)为原料,通过对CNTS进行Pb(II)浸渍吸附、原位沉积、还原分解制备出了Pb(PbO)/CNTS新型复合无机膨胀剂。使用SEM、XRD、EDS等方法对该材料的物相及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级的Pb、PbO颗粒均匀地分散在CNTS表面和管簇内部。将CNTS、Pb(PbO)/CNTS复合材料制备成电极,置于KOH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体系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将CNTS、Pb(PbO)/CNTS复合材料分别以质量分数为0.2%的比例添加到铅酸蓄电池负极铅膏,采用常规的和膏、涂板、固化、内化成,制成成品电池,Pb(PbO)/CNTS电池相对于CNTS电池循环寿命增加了40余次,并且大电流放电时间增加了3min。3、以吉林延边石砚白麓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木素磺酸钠为原料,进行羟甲基化磺化改性处理,制得了改性木素磺酸钠,通过对改性木素磺酸钠材料的XRD、EDS测试,获知了其晶型结构和物相组成;类似地对木素磺酸钠和改性木素磺酸钠的SEM检测,获得了其微观形貌结构;红外光谱检测结果表明,改性木素磺酸钠磺酸基含量明显增加;离子交换-电导滴定法获得了改性木质素磺酸钠的磺化度为0.82mmol/g。将木素磺酸钠和改性木素磺酸钠以0.2(m)%的比例添加到铅酸蓄电池负极铅膏,采用常规的和膏、涂板、固化干燥、内化成,制成成品电池,改性木素磺酸钠电池相对于木素磺酸钠电池循环寿命提高了近80次,且其大电流放电时间增加了2.1 min、低温容量增加了12%。

张兴,张祖波,夏诗忠,戴长松[8](2015)在《木质素类型及添加量对AGM阀控式铅酸蓄电池负极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质素是负极最重要的有机膨胀剂之一。不同类型、不同添加量的木质素对负极低温高倍率放电性能、充电接受能力以及在部分荷电状态下的高倍率循环寿命有着显着性影响。本文以行业内三种主流的木质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粒径分布测试、红外光谱测试等测试技术对木质素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表征,并对不同类型、不同添加量木质素对负极活性物质利用率、-18℃低温高倍率放电性能以及部分荷电状态高倍率循环寿命的影响趋势进行了详细研究。

王少洁[9](2015)在《蓄电池负极添加剂电化学行为研究》文中指出从1859年到2015年,距盖斯腾·普朗特(Gaston Plant)发明了铅酸蓄电池已有156年的历史。它具有很多其它化学电源所不具有的优点使其一直应用至今。进入21世纪,随着电动自行车的普及和电动汽车的发展,铅蓄电池进入更高级的水平的研究。经历了156年,铅蓄电池技术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还存在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导致电池的充放电性能不佳的问题。负极的性能决定整个铅酸蓄电池的性能。从目前形势看非常有必要对铅蓄电池负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本课题中,我们通过改变负极添加剂含量﹑种类和添加方式来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性能。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新型制作的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化学行为,探索不同配方和添加方式对电极反应过程的影响,为筛选新型添加剂配方和添加方式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1、根据正交试验方法筛选最佳配方。2、筛选其他添加剂。3、依据不同添加方式对电极充放电性能的影响,选择最佳添加方式。试验结果表明:1、将适量的活性炭加入铅膏中可以大幅改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2、将各添加剂简单干法混合添加,对电极的充放电性能没有影响。3、简单湿法混合添加会使电极充放电性能略微降低。4、用碱溶湿法混合会使电极充放电性能降低,但是碱溶酸析湿法混合可以大幅提高电极的充放电性能。5、将木素磺酸钠以液体形式加入铅粉中可以很好的提高电极的充放电性能。6、把腐植酸制成腐植酸钠后,无论以液体形式加入还是以固体颗粒形式加入都会降低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武亚聪[10](2012)在《腐植酸分子设计及电化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铅酸蓄电池应用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150多年的历史,但是它的一些独特的优点和特性使其长久以来在蓄电池行业都无法被替代。近几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与应用,铅酸蓄电池的研究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就目前形势来看研究铅酸电池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虽然铅酸电池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普遍存在活性物质利用率比较低的问题,特别是负极活性物质的利用率很不理想,负极的性能决定着整个电池的性能。在本课题中,我们通过改性原有负极有机添加剂腐植酸来提高负极性能。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新型合成有机添加剂腐植酸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化学行为,观察不同分子结构的腐植酸对电极反应过程的影响。探索腐植酸分子结构、活性基团对电极结构形态的影响,为筛选新型有机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1、对不同来源地的腐植酸进行提纯分离并测定其含量、官能团等,选择符合铅酸蓄电池用腐植酸样品。2、对原有的腐植酸进行化学改性,测定改性前后样品羧基含量及分子量并制备成小型电池,测定其电化学性能。3、依据腐植酸在有机溶剂中不同的溶解度进行分级,并测定各种级分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有机添加剂腐植酸的电化学性能与腐植酸的分子量和羧基含量密切相关。腐植酸羧基含量与电池电化学性能呈正相关性。随着腐植酸羧基含量增大,电池充电接受能力和放电容量增大,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改善。腐植酸分子量的大小与电池电化学性能呈正相关性。腐植酸分子量增大,电池充电接受能力和放电容量增大,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明显提高。

二、关于负极膨胀剂及负极有机膨胀剂(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负极膨胀剂及负极有机膨胀剂(一)(论文提纲范文)

(1)导电高分子改性木质素磺酸钠在铅酸电池负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铅酸电池的概述
    第三节 铅酸电池负极概述
    第四节 改性负极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第五节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实验药品与设备
    第二节 材料的制备
    第三节 材料的电化学测试
    第四节 铅酸电池的测试
    第五节 材料表征技术
第三章 导电高分子和木质素磺酸钠在铅酸电池的负极板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总结
第四章 聚苯胺/木质素磺酸钠复合物在铅酸电池负极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总结
第五章 聚吡咯/木质素磺酸钠复合物在铅酸电池负极板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新型负极有机膨胀剂对铅炭动力电池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
    1.1 不同有机膨胀剂红外光谱分析
    1.2 不同有机膨胀剂的粒径比较
    1.3 不同浓度有机膨胀剂T对负极电化学性能影响
2 电池性能测试
3 结论

(3)木质素系膨胀剂的溶解状态对铅酸蓄电池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铅酸蓄电池概述
        1.1.1 铅酸蓄电池的应用背景
        1.1.2 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制作过程
        1.1.3 负极失效模式概述
    1.2 木质素的研究进展
        1.2.1 木质素概述
        1.2.2 木质素的应用现状
        1.2.3 木质素在电池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3 铅酸蓄电池负极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3.1 负极添加剂种类及作用
        1.3.2 木质素系膨胀剂的研究方法进展
        1.3.3 木质素系膨胀剂在铅酸蓄电池中的作用机理概述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样品制备方法
        2.3.1 磺甲基化木质素的制备
        2.3.2 烷基桥联木质素的制备
        2.3.3 电池负极板的制备
        2.3.4 单体电池的制备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木质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状态测试
        2.4.2 木质素对铅离子的结合测试
        2.4.3 CTAB法测定磺化度
        2.4.4 红外吸收光谱
        2.4.5 凝胶液相色谱
        2.4.6 X射线衍射(XRD)
        2.4.7 水相电位滴定测试酚羟基和羧基
        2.4.8 流变性能测试
        2.4.9 循环伏安法
        2.4.10 交流阻抗谱
        2.4.11 实验电池性能测试
第三章 木质素的烷基桥联改性对铅酸蓄电池的影响
    3.1 引言
    3.2 木质素对铅膏流动性的影响
        3.2.1 木质素种类对水混铅膏黏度的影响
        3.2.2 木质素磺酸盐的磺化度对水混铅膏黏度的影响
        3.2.3 水溶性木质素添加量对水混铅膏黏度的影响
    3.3 改性木质素对负极板的影响
        3.3.1 烷基桥联木质素的制备
        3.3.2 改性木质素对负极板形貌及晶体组成的影响
        3.3.3 改性木质素对负极板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4 改性木质素对铅酸蓄电池性能的影响
        3.4.1 改性木质素对电池20 小时率容量的影响
        3.4.2 改性木质素对电池低温放电性能的影响
        3.4.3 改性木质素对电池静态充电接受能力的影响
        3.4.4 改性木质素对电池动态充电接受能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质素对铅酸蓄电池负极的作用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木质素及其衍生物溶解情况的研究
        4.2.1 pH对木质素磺酸盐各负电基团电离的影响
        4.2.2 溶剂对木质素及其衍生物溶解情况的影响
        4.2.3 木质素及其衍生物溶解现象的应用展望
    4.3 水溶性木质素与铅离子之间结合情况的研究
        4.3.1 水溶性木质素种类对铅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4.3.2 水溶性木质素分子量对铅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4.3.3 水溶性木质素浓度对铅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4.3.4 pH对铅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4.3.5 温度对铅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4.4 水溶性木质素与纯铅板之间的吸附行为
        4.4.1 电解液中水溶性木质素的吸附行为
        4.4.2 不同水溶性木质素在纯铅板上的吸附行为
    4.5 木质素对铅酸蓄电池负极的作用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不同种类有机添加剂对铅酸蓄电池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实验
    1.1仪器与试剂
    1.2单体电池的制备
    1.3电池性能测试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不同种类有机添加剂电池性能测试
        2.1.1活性物质利用率
        2.1.2充电接受能力
        2.1.3-18℃低温高倍率放电性能
        2.1.4 90%~60%SOC下充电接受能力
    2.2单一木质素不同添加量电池性能测试
        2.2.1活性物质利用率
        2.2.2充电接受能力
        2.2.3低温高倍率放电性能
        2.2.4 90%~60%SOC下充电接受能力
3结论

(5)铅酸蓄电池负极添加剂对充电接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充电接受能力的定义
2 负极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3 各种负极添加剂对充电接受能力的影响
    3.1 腐殖酸、木素及其衍生物 (木素磺酸钠为主要代表)
    3.2 硫酸钡
    3.3 炭材料
    3.4 阻化剂
    3.5 聚天冬氨酸

(6)木素对Pb2+吸附类型及脱附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
    1.1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1.3 吸附等温线绘制
    1.4 脱附性实验
        1.4.1 降温脱附
        1.4.2 降低p H脱附
        1.4.3 增加时间脱附
2 结论

(7)新型负极膨胀剂的制备及对铅酸蓄电池性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铅酸蓄电池简介
        1.2.1 铅酸蓄电池的发明
        1.2.2 阀控密封铅酸电池(VRLA)的发明
        1.2.3 铅酸蓄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2.4 铅酸蓄电池的特点
        1.2.5 铅酸蓄电池的失效模式
        1.2.6 铅酸蓄电池负极膨胀剂的研究
    1.3 课题的提出、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实验设备和仪器
        2.1.2 实验试剂材料
    2.2 主要工艺流程
        2.2.1 毛笋炭制备工艺流程
        2.2.2 毛笋炭改性工艺流程
        2.2.3 CNTS改性工艺流程
        2.2.4 木质素磺酸钠改性工艺流程
        2.2.5 电化学性能测试电极的制备
        2.2.6 铅酸蓄电池制作组装流程
    2.3 材料表征和分析
        2.3.1 X-射线粉末衍射光谱(XRD)测试
        2.3.2 扫描电镜(SEM)测试
        2.3.3 能谱分析(EDS)
        2.3.4 激光粒度分析测试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1 循环伏安测试(CV)
        2.4.2 电化学交流阻抗
        2.4.3 线性电位扫描测试
    2.5 电池性能测试
        2.5.1 电池的开闭阀压力测试
        2.5.2 大电流放电性能测试
        2.5.3 充电接受能力测试
        2.5.4 低温容量测试
        2.5.5 循环寿命测试
第三章 新型炭系无机膨胀剂的制备及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2.1 生物质活性碳材料的制备及改性
        3.2.2 BS-C/Pb(Ⅱ)新型复合无机膨胀剂的物相及微观结构表征
        3.2.3 BS-C、BS-C/Pb(Ⅱ)无机膨胀剂材料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
        3.2.4 BS-C、BS-C/Pb(Ⅱ)无机膨胀剂材料对铅蓄电池性能的影响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BS-C/Pb(Ⅱ)新型复合炭系无机膨胀剂的物相组成及微观结构表征分析
        3.3.2 BS-C和BS-C/Pb(Ⅱ)新型复合炭系无机膨胀剂的粒径分析
        3.3.3 BS-C/Pb(Ⅱ)新型复合炭系无机膨胀剂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3.3.4 基于BS-C和BS-C/Pb(Ⅱ)新型复合炭系无机膨胀剂的电池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CNTS新型复合炭系无机膨胀剂的制备及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2.1 Pb(PbO)/CNTS新型复合炭系无机膨胀剂的制备
        4.2.2 Pb(PbO)/CNTS新型复合炭系无机膨胀剂的物相组成及微观结构表征
        4.2.3 CNTS和Pb(PbO)/CNTS复合材料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
        4.2.4 CNTS和Pb(PbO)/CNTS新型复合无机膨胀剂对铅酸蓄电池性能的影响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CNTS和Pb(PbO)/CNTS新型复合无机膨胀剂的物相组成及微观结构表征分析
        4.3.2 CNTS和Pb(PbO)/CNTS复合材料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4.3.3 基于CNT和Pb(PbO)/CNTS复合材料的电池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木素磺酸钠添加剂的制备及对电池性能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2.1 改性木素磺酸钠的制备
        5.2.2 改性木素磺酸钠磺化度的测定
        5.2.3 改性木素磺酸钠物相及微观结构表征
        5.2.4 改性木素磺酸钠对铅蓄电池性能的影响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改性木质素磺酸钠物相组成及微观结构表征分析
        5.3.2 改性木质素磺酸钠的磺化度
        5.3.3 基于改性木质素磺酸钠的电池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课题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6.2 课题研究下阶段计划及发展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木质素类型及添加量对AGM阀控式铅酸蓄电池负极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实验
    1.1仪器与试剂
    1.2电池制备
    1.3性能测试
        1.3.1充电接受能力测试
        1.3.2-18℃低温高倍率放电性能测试
        1.3.3活性物质利用率测试
        1.3.3.1 20小时率活性物质利用率测试
        1.3.3.2 1小时率活性物质利用率测试
        1.3.4Peukert曲线测试(倍率放电性能测试)
        1.3.5HRPSoC循环寿命测试
2结果与讨论
    2.1材料表征
        2.1.1粒径分布测试
        2.1.2红外光谱测试
    2.2电池性能测试
        2.2.1活性物质利用率
        2.2.2充电接受能力
        2.2.3-18℃低温起动性能
        2.2.4倍率放电性能(Peukert曲线测试)
        2.2.5HRPSoC循环寿命
3结论

(9)蓄电池负极添加剂电化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铅酸蓄电池的结构
        1.1.2 铅酸蓄电池的发展简介
        1.1.3 铅酸蓄电池电极反应
        1.1.4 铅电极充放电机理
        1.1.5 铅电极的钝化原因
        1.1.6 影响铅电极钝化的因素
    1.2 铅酸蓄电池负极添加剂的研究概况
        1.2.1 常见添加剂的作用
        1.2.2 各添加剂的具体作用
    1.3 课题研究
        1.3.1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3.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3.3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2 实验电极的制备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所用试剂及药品
    2.2 实验所用仪器
    2.3 实验电极的制备工艺
        2.3.1 和膏
        2.3.2 极板涂制
        2.3.3 极板浸酸
        2.3.4 固化
        2.3.5 化成
    2.4 研究方法及原理
        2.4.1 循环伏安法
        2.4.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 蓄电池添加剂配方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原理
    3.3 实验部分
        3.3.1 腐植酸、硫酸钡、木素磺酸钠和乙炔炭黑添加量的正交实验
        3.3.2 腐植酸、活性炭、木素磺酸钠和乙炔炭黑添加量的正交实验
    3.4 小结
4 添加剂添加方式的研究
    4.1 制备参照电池
        4.1.1 实验过程
        4.1.2 实验结果
    4.2 干法混合添加
        4.2.1 实验过程
        4.2.2 结论与讨论
    4.3 湿法混合添加
        4.3.1 实验过程
        4.3.2 结论与讨论
    4.4 碱溶湿法混合
        4.4.1 实验过程
        4.4.2 结论与讨论
    4.5 碱溶酸析湿法混合
        4.5.1 实验过程
        4.5.2 结论与讨论
    4.6 添加木素磺酸钠液体
        4.6.1 实验过程
        4.6.2 结论与讨论
    4.7 添加腐植酸钠液体
        4.7.1 实验过程
        4.7.2 结论与讨论
    4.8 添加腐植酸钠固体
        4.8.1 实验过程
        4.8.2 结论与讨论
    4.9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腐植酸分子设计及电化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铅酸蓄电池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1.2 铅酸蓄电池的结构、电极反应
        1.1.3 铅电极充放电机理
        1.1.4 铅电极的钝化
        1.1.5 影响铅电极钝化的因素
    1.2 铅酸蓄电池负极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2.1 铅酸蓄电池添加剂
        1.2.2 添加剂的作用
        1.2.3 腐植酸的介绍
    1.3 课题研究
        1.3.1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3.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3.3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2 腐植酸的化学性质和结构分析
    2.1 实验所用仪器及药品
        2.1.1 实验所用仪器
        2.1.2 实验所用试剂及药品
    2.2 实验部分
        2.2.1 腐植酸的提纯分离
        2.2.2 铅酸蓄电池用腐植酸标准测定
        2.2.3 腐植酸的化学性质
        2.2.4 腐植酸的结构分析
    2.3 实验结果分析
        2.3.1 腐植酸含量测定结果
        2.3.2 腐植酸化学性质测定结果
        2.3.3 腐植酸官能团测定结果
3 腐植酸的化学改性
    3.1 前言
    3.2 实验所用仪器及药品
        3.2.1 实验所用仪器
        3.2.2 实验所用试剂药品
    3.3 实验部分
        3.3.1 腐植酸氧化条件的选择
        3.3.2 腐植酸的氧化改性
        3.3.3 腐植酸元素分析
        3.3.4 腐植酸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4.2 氧化实验结果分析
        3.4.3 元素分析
        3.4.4 红外光谱分析
4 腐植酸的分子量测定
    4.1 前言
    4.2 实验所用仪器及药品
        4.2.1 实验所用仪器
        4.2.2 实验所用药品
    4.3 实验部分
        4.3.1 标定物的选择
        4.3.2 洗脱液的选择
        4.3.3 凝胶层析柱固定相的选择
        4.3.4 凝胶层析的基本操作方法
        4.3.5 凝胶参数的确定
        4.3.6 凝胶层析实验条件
        4.3.7 层析标准曲线测定
        4.3.8 腐植酸样品层析实验方法简述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凝胶参数测定结果
        4.4.2 凝胶层析标准曲线方程
        4.4.3 腐植酸样品凝胶层析分子量测定结果分析
5 腐植酸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所用仪器及药品
        5.2.1 实验所用仪器
        5.2.2 实验所用药品
    5.3 实验部分
        5.3.1 工作电极的制备及预处理
        5.3.2 循环伏安实验
        5.3.3 小型涂膏电极的制备工艺
        5.3.4 电池电化学性能实验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循环伏安实验分析
        5.4.2 实装电池电化学性能实验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关于负极膨胀剂及负极有机膨胀剂(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导电高分子改性木质素磺酸钠在铅酸电池负极中的应用研究[D]. 陈成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2]新型负极有机膨胀剂对铅炭动力电池性能的影响[J]. 马洪涛,李娟,闫大龙. 蓄电池, 2020(02)
  • [3]木质素系膨胀剂的溶解状态对铅酸蓄电池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李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4]不同种类有机添加剂对铅酸蓄电池性能的影响[J]. 王倩,史俊雷,石润波. 蓄电池, 2018(04)
  • [5]铅酸蓄电池负极添加剂对充电接受的影响[J]. 陈志雪,毕锡钢,朱红英,孔德敏,梁红玉,宋一川,王怀宇. 蓄电池, 2018(03)
  • [6]木素对Pb2+吸附类型及脱附性的影响[J]. 邓继东,成梓铭,湛明宇. 蓄电池, 2016(06)
  • [7]新型负极膨胀剂的制备及对铅酸蓄电池性能影响[D]. 茆志友.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5)
  • [8]木质素类型及添加量对AGM阀控式铅酸蓄电池负极性能的影响研究[J]. 张兴,张祖波,夏诗忠,戴长松. 蓄电池, 2015(04)
  • [9]蓄电池负极添加剂电化学行为研究[D]. 王少洁. 山西师范大学, 2015(09)
  • [10]腐植酸分子设计及电化学行为研究[D]. 武亚聪. 山西师范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关于负极膨胀剂和负极有机膨胀剂(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