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规模发展中的几种关系

正确处理规模发展中的几种关系

一、正确处理规模发展中的几个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贺佳[1](2020)在《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决定国力,科技改变国运。在现代经济体系下,企业是一个国家的创新主体,而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在诸如高速铁路、航天航空、生物工程等领域,中国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前列。然而,这些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为高端芯片、光刻机、高端精密制造设备、航空发动机、精密数控机床等前沿高端技术的研发和装备制造方面,也表现在高新技术在企业生产的应用方面。基于科技投入的风险特征,为了促进企业加快科技竞争力的发展,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减税措施。毫无疑问,这些措施对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作用的程度如何?如何更加合理地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国家财政收支的一个重要因素,又需要注意怎样把握和其他财政政策相协调的关系?特别是面对目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和国内人口老龄化、城乡发展不平衡、民生需求持续高压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经济下行压力、财政刚性支出增加、地方政府债台高筑、财政赤字率攀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如何让必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产生出更加有效的成果,这对于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对其他行业税收优惠政策亦具有参考价值。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计量分析法对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总体上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提高,但是仍有部分优惠措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此外,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还有可能造成非税收入的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和市场的分割。所以,应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税收优惠法定、公平效率兼顾、循序渐进为原则,完善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辅之以相关的配套措施。主要内容和结论为:(1)理论分析。以税收调节理论、创新理论、外部效应理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等相关理论以依据,阐述了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提高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此外,还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在科技投入方面,利用预算约束线、等产量线、劳动供给曲线、劳动需求曲线的变动,发现税收优惠能够增加企业科技投入;在科技产出方面,以拉姆齐经济增长模型为框架,引入政府税收要素,通过数理推导,得出企业的平均税率与资本的边际产出的关系和企业的平均税率与劳动的边际产出的关系。可以看到,税收优惠能够增加企业科技产出。(2)评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首先,从总体发展状况、整体实力、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支撑等方面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整体上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如研发效率不高、地区之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其次,梳理了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企业的生命周期对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得出的结果是: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中适合实证分析的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减按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同时,税收优惠政策呈现以税务规章为主、多元化、直接优惠多等特点。(3)实证分析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效应。利用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分别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支撑、科技转化效率这四个方面,使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税收优惠政策对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效应。此外,在模型中引入特性变量,从企业所有权性质、企业创新意愿、企业所在地理位置、企业金融约束这四个方面,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的异质性对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提高。从具体的效应来说,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科技投入的促进效应最强,然后依次为科技支撑促进效应、科技转化促进效应、科技产出促进效应。从具体的税收优惠措施来看,研发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的促进效应较强,减按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的促进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此外,税收优惠政策对国有、创新意愿强、东部地区、金融约束小的企业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4)阐述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税收优惠政策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主动让渡,固然能够激励或保护受惠人更好地实施其正常的经济活动,从宏观上来说,也有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长远的发展目标。但是,就某一特定时期而言,政府的减税措施必然会对财政收支平衡以及市场运行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还应当阐述在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时,需要处理好与税收相关的其他经济问题。使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固定效应静态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与非税收入、地方政府债务、公共支出效率、市场分割的关系。研究表明,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促进非税收入的增长、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公共支出效率的提升、市场分割程度的加剧。(5)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税收优惠法定、效率与公平兼顾、循序渐进为原则,提出相关的具体建议,包括:加大研发加计扣除优惠力度、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考虑高新技术企业的异质性。同时,为了避免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经济方面的其他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关配套政策,包括: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加强地方债务管理、进一步提高政府支出效率、促进市场融合。论文的创新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影响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机理,税收政策通过影响预算约束线、劳动供给曲线、劳动需求曲线的变动,得出税收优惠对企业科技投入的影响,以拉姆齐经济增长模型为框架,引入政府税收要素,通过数理推导,得出税收优惠对企业科技产出的影响;其二,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差异性,考虑了税收优惠政策效应在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创新意愿、所在地理位置、金融约束等方面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是通过在模型中引入特征变量而体现的,并没有采用分组回归的方式;其三,系统思考了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时所面临的其他经济问题,该项研究不仅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在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效应,同时还分析了税收优惠政策对政府的非税收入、地方政府债务、公共支出效率、市场分割的影响,有助于丰富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理论;其四,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参考以往的研究并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自身特点,构建了本文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同时,使用熵权法对各个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

林高松[2](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是国家开展兵役工作的法律保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研究分析兵役法律制度所包含的法理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按照“理性分析、历史沿革、价值定位、内外环境、完善之道”的逻辑顺序分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从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兵役实体法律制度、兵役程序法律制度等为研究起点,对兵役法律制度的内涵外延进行科学界定,系统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地位作用,为论文撰写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按照古代、近代和新中国等三个阶段系统梳理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发展脉络,系统分析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从体系构成、实质内涵和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兵役法律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现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现代化局部战争需要、退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第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所蕴含的法理价值进行全面阐述,一是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二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三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四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五是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等,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第四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客观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这是新时代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根基。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防实力同步增强,二是我国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局部战争威胁始终存在,三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四是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军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五是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第五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完善之道。主要从兵役法律制度建设角度提出一系列对策措施,力求为国家兵役机关开展兵役法律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一是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二是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三是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持续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兵员补充,确保国家总体安全,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井文[3](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关注中等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问题,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既是中等职业学校应对新时代变化与挑战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如今,文化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方式的新走向,学校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文化逻辑。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力量,其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被人们重视和挖掘,校园文化在学校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逐渐凸显。然而,当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相关研究力量有待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亟需跟进。本研究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定位,以校园文化为切入点,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分析预调查资料的基础之上自行编制了访谈提纲、调查问卷等调研工具。而后,本研究对上海市1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0位校园文化负责人、6位教职工和8位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对178名教职工和4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又辅以实地参观和实物分析两种观察形式。在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探讨了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包括客观调查建设的基本情况、归纳总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理性解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深入探究建设的基本取向,进而,对一所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良好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对该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具体案例的审视与反思,以及结合探讨出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取向,本研究构建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六面体模型,由此总结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范式。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当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重点强调,加大投入,持续跟进,成效显着,但仍然存在新旧问题相互交织的局面。(2)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多项问题,主要集中在价值定位悬浮、建设主体单一、逻辑基础矛盾、过程实施偏颇、特色把握偏差等方面。(3)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存在地位、主体、思路、内容、特点五个方面的扭曲,具体表现在功利取向很大程度上超越自觉意识、文化建设尚未明晰建设“谁的文化”、全方位系统工程采用单线流程规划、注重文化符号创造而轻视内涵表达、特色校园文化追求上缺乏理性自觉。(4)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明确校园文化发展战略地位、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观念、确立校园文化系统建构意识、统筹校园文化关涉要素建设、打造校园文化适切鲜明特色的基本取向。(5)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培育是一项系统、综合、长效的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需要一套整体性理念和实践规划体系,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沿着理念、目标、主体、方法、结构、材料六大面向展开,做到明确文化使命,确立文化地位;铸造文化品牌,倡导特色发展;尊重文化主体,发挥师生作用;探索文化路径,厘清建构脉络;理解文化结构,实现系统内化;挖掘文化资源,彰显内涵优势。

张强峰[4](2019)在《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文中指出身体素养是学生长期体育锻炼后的重要结果体现,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制订与实施的主要目标,因此身体素养是《标准》制订与实施的重要导向。但作为新近兴起的研究热点,国内外身体素养的概念界定、评价体系、实施策略都等存在差异。在其制订与实施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身体素养,注重学生身体素养的哪些方面不得而知。越早期的运动干预,对于青少年成年后体育锻炼、意志品质的影响越大。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国内外身体素养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拟全面、系统探究身体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探寻《标准》(小学阶段)在其历史演变与现实实施中的身体素养导向,剖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寄希望为《标准》促进小学阶段学生身体素养的养成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国内外文献资料,借助系统分析、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对身体素养的内涵概念,哲学基础,指标体系进行重新界定,基于论文界定的身体素养,对我国《标准》(小学阶段)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并探析《标准》(小学阶段)修订中存在的不足。借助教育部《标准》测试数据复核的机会,在我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南部省份各选取1个省份,每个省份10所小学,共计对30所小学的2400名3-6年级小学生,3600名1-6年级小学生家长,120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探寻《标准》(小学阶段)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身体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能体现出有目的身体活动的知识,技能,理解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在各种身体活动中的由内而外的综合表现,并能维持终身体育活动参与的能力。主要包括运动技术和能力;运动的动机和行为;运动的规则和策略;运动的个人和社会属性四个方面。身体素养以一元论和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培育的主要途径包括广泛运动参与的模式,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家校社的协同机制,与运动相关的评价范式。《标准》(小学阶段)在其制订中,注重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重点来促进学生身体素养的发展,但也存在:以外在量化指标为主线的测试机制,忽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抑制学生积极的体育运动动机和行为的养成;以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体系,忽视学生发展的过程,抑制学生的运动规则和策略的发展;测试项目统一必测的发展趋势,忽视学生内在个体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趋于共性。《标准》(小学阶段)的实施在学生方面存在着学生参与的认知有待提高,参与的态度有待端正,参与的动机有待强化;《标准》(小学阶段)的实施在外界支持方面存在着父母与学校的协同度有待提高,学校运动场地配备有待落实,社会对于学校的支持有待量化。导致《标准》(小学阶段)制订与实施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理想与现实的偏差;主体与客体的错位;素质与素养的差异。《标准》(小学阶段)的当前实施应建立一体化的电子档案应对当务之急;构建强制与自由的测评体系面对长远发展;发挥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功能;呼吁家庭教育的理性回归。在《标准》的未来制订上,应健全测试体系,促进学生积极的体育运动动机和行为的养成;拓展关注群体,提升《标准》实施的外环境,健全学生身体素养发展的社会属性;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学生身体素养中规则与策略意识的发展。

赵媛[5](2019)在《宁夏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现状分析及提升机制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各地区教育行政领导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各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推进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者、决策者,其信息化领导能力直接影响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如何创新教育行政管理机制、提升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是进一步推进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组织领导力理论是现今国际公认的管理理念,在当代竞争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背景下首要任务是构建组织的核心领导力。组织领导力不仅关注个人的领导力发展,还要关注组织内外部个体和团队之间的联系,以及组织文化与制度。行政组织学指出完整的行政组织主要从组织目标、组织机构、人员构成、财务设备、法规制度和信息技术六个要素构成。这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自2018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紧接着2108年7月教育部宣读了宁夏地区成为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的文件。宁夏地区如何做好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宁夏地区各级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现状如何?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基于组织领导力发展理论和行政组织学的理论基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建构出一套适用于宁夏地区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的框架指标,对宁夏地区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构建宁夏地区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机制,为宁夏地区提升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提供思路,进而更好的推进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

朱勇[6](2018)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伦理学的意义上,处于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快速过渡和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已经凸显的所谓“现代性危机”,主要表现为道德失范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失序,这给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整合及利益整合带来极大挑战。伦理是政治的一种属性,执政与伦理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执政伦理是指执政党在掌握国家政权后,基于特定的政治目的而在处理一系列重要政治关系和政治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执政者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执政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通过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与制度的价值追求以及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言行影响着社会伦理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治理有着巨大的影响。执政党必须从价值伦理、制度伦理和主体伦理三个执政伦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入手,积极构建起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客观实际的执政伦理体系,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核心要义和根本价值所在,是执政党保持执政地位的基本前提。面对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格局多元化的客观现实,坚持为民价值伦理的必然要求是坚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坚持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积极整合当前社会多元而复杂的利益格局,妥善处理利益矛盾和冲突。为此,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认识现实利益问题,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必须建立和完善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在内的利益协调机制。制度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蕴含于具体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中的制度伦理由此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形成并发挥促进自由与平等、实现社会公正并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民主与法治进步的制度体系。自由与平等是执政党主导和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是推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公正与和谐是社会制度创新和发展的价值取向,既是评价社会结构与制度运行的伦理价值尺度,也是实现社会自由与平等的基本保证。民主与法治既是执政党执政的基本原则与方略,也是进一步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基本条件。这三方面的制度伦理基本原则既相互独立,有各自不同的基本内涵及具体要求,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保证,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制度伦理体系,是制度公共性与合理性的来源与保证。忠诚、为民、务实、担当、清廉是执政党成员应当具备的五种基本道德要求。执政主体的德行养成要着重在加强个体修为和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一方面,个体要加强理论学习,陶冶道德情操,推动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制度要从提升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加强党内监督、严格执行党的廉洁从政规定上来规范养成。执政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这是执政主体的道德自觉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与必然选择。这种道德自觉,具体表现为执政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从严管党治党的清醒认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密切党群关系的认识四个方面。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伦理与执政的内在关联作为理论视角,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重大实践活动进行梳理和阐释的基础上,对执政伦理的基本特征、功能、基本组成内容及形成途径等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及分析探讨。

乔仁桂[7](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创举和优良传统,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为加强全党作风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针对当时形势、具体任务和自身状况,在全党范围内集中利用一段时间,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实践。系统研究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开展的历次集中教育中的具体做法及其成功经验,对增强党内集中教育的实效性,确保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实现新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的第一章,介绍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理论。党内集中教育主要包括基本理论教育、思想路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创先争优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和党内民主教育等内容,具有开展的阶段性、时机的关键性、目的的针对性、过程的实践性等显着特征。党内集中教育通过不断深化理论教育、端正思想路线,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宗旨意识,不断强化组织保障、创新发展动力,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发挥长效功能,不断巩固惩防体系、筑牢拒腐防线。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及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党内集中教育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身实际,在不断用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党的教育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论文的第二章,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必要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教育工作,开创了党内集中教育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解决部分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需要;既有利于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论文的第三章,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自身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先后开展了多次党内集中教育。一是全面整党活动,主要解决了党在思想、作风、组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地改善和加强了党的领导;二是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三是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四是以构建和完善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为目的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五是以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能力为目的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六是以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为目的的创先争优活动;七是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八是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九是为了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在全体党员中开展的“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通过这些党内集中教育的开展,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都得到显着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明显增强。论文的第四章,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开展,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在思想建设方面,党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构成新时期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主线,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在组织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设,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在作风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端正思想作风,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改进工作作风,优化领导作风,纯洁干部生活作风;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清气正;在制度建设方面,党内集中教育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党内法规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推动党内法规建设体系化。论文的第五章,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一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统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时代特征,结合党内实际;二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限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尊重首创精神,实现上下良性互动;三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统一,要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把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有机结合,敞开大门相信群众;四是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时效性与可持续性相统一,要明确教育目标,实现知行合一,坚持从严从实,推行建章立制。论文的第六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内集中教育都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在开展过程、问题整改、成果运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教育开展不平衡、教育过程存在形式主义、问题整改不彻底等现象屡见不鲜,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建设问题。论文的第七章,对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就某次党内集中教育来说,长效机制是巩固教育成效、促进教育成果转化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从党内集中教育顶层设计来看,要实现党内集中教育集成效应最大化,需要建立长效化的党内集中教育开展体系,从组织动员、过程执行、教育考评、问题整改落实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在领导管理、运作预警、保障激励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在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关系,要准确把握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种教育模式的不可替代性,充分认识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是把两种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最佳途径;二是处理好抓“关键少数”与全体党员的关系,要突出“关键少数”,也要面向全体党员,并注重通过“关键少数”引领全体党员;三是处理好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要始终不渝把思想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更要持之以恒把制度建设作为治本之策,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互促进,不断推进党内集中教育科学、全面、长效。

张涵之[8](2017)在《民主的细节 ——运行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民主从最初的理想、口号、宣言和纲领走向真正的政治实践。中国创造性地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制度的代议民主形式,并在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从近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项具体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和效率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上的理想和优势还没有完全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设想的实现还存在诸多问题。可以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的细节规范、操作程序、合理性、公平性等一系列问题正日益在民主化的进程中凸显出来,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本文结合工程学的原理提出“代议制度工程学”,试图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看作是由众多小的制度部件如代表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会议制度等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组成并按照其内在价值和原则运行的集合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效能,取决于其制度体系的结构和组成部分并受到内在价值与工程规范的影响。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化和完善,首先要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系的内在价值和工程规范,在价值和规范的框架中发现其中不合理的结构和性能不良的部件,从而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升级或重建部件,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整体制度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文以人大制度部件的具体细节和程序设计的角度,结合代议制度的一般规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运用工程学、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来考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问题和优化方案。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和第一章,重点在于根据本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界定相关概念,并试图提出代议制度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建构一个自己的“代议制度工程学”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代议制度工程学”原理是指代议制度的运行效能取决于其制度体系的结构和组成部件的性能,并受到制度体系内在价值与运行原则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分别从中外代议制度的机构设置、职权与功能、运行原则和程序正义优先方面,阐述了代议制度工程的结构要素、制度部件、工程规范和内在价值,以期为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分析搭建一个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为第二至四章,重点在于结合实际案例,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部件,具体包括代表选举制度、代表履职制度、代表监督制度、代表罢免制度、会议提案制度、审议表决制度、发言质询与列席旁听制度、财政监督制度、人事监督制度和工作监督制度等的程序和细节进行分析。研究证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这些具体的制度部件均存在程序和细节设计上的缺失和不足,而这些缺失与不足,正日益消解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当性与民主性的制度设计初衷。甚至可以说,正是细节规范和程序设计上的缺失和不足,导致了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想效能无法完全实现。第三部分为第五章与结论,重点在于提出从细节和程序方面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优化的对策与方案。在借鉴大量制度创新案例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根据“代议制度工程学”的原理,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制度部件在程序和细节方面优化和完善的具体办法,以期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些许的理论借鉴。尽管本文作者深知,程序的正义并不必然带来制度的正义,即使完善了上述制度细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中国式民主”要真正运转起来,仍然任重而道远。

魏霞[9](2015)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探析》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改革与深化阶段,在改革和社会转型期,社会各个领域中存在着多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管控型的社会治理模式逐渐失去其有效性。同时,在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影响下,公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增强,非政府组织逐渐壮大和完善,这就为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格局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解决当前社会转型期存在的复杂社会矛盾,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成为了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难题和挑战。本文立足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背景。首先,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产生条件进行了分析。其次,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主体、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方式和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目标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内涵。再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包括社会有机体理论、国家职能理论、人民主体理论以及社会矛盾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进行了历史性唯物主义的分析。最后,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进行了分析,包括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国家、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改革和转型期,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会面临众多的挑战和问题,尤其是结合当前复杂的社会现状,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必然会遇到众多的压力和困难。因此,我们只有在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社会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内在规律性,从而为我国今后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何正涛[10](2015)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早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特殊时期,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选题研究的背景、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水平、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及其意义。主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少数民族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作了界定,并阐述了推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三部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在充分肯定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经过客观剖析,指出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在论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采取的方式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提出了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现路径:加强经济建设,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物质基础;加强基层党建,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夯实组织基础;加强文化建设,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文化基础;加强媒介建设,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拓宽宣传平台;加强机制建设,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制度保障。

二、正确处理规模发展中的几个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处理规模发展中的几个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减税政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2.1.2 减税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
        2.1.3 减税政策促进科技竞争力提升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减税政策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研究
        2.2.2 提升创新能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研究
        2.2.3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研究
        2.2.4 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3.1 相关概念
        3.1.1 税收优惠
        3.1.2 高新技术产业
    3.2 理论基础
        3.2.1 税收调节理论
        3.2.2 创新理论
        3.2.3 外部效应理论
        3.2.4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
    3.3 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机理
        3.3.1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的影响机理分析
        3.3.2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出的影响机理分析
        3.3.3 小结
第四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及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现状评价
    4.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4.1.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
        4.1.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4.1.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4.1.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4.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整体实力评价
        4.2.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状况
        4.2.2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状况
    4.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的现状评价
        4.3.1 中国高新技术研发经费投入
        4.3.2 中国科研人员队伍
    4.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产出的现状评价
        4.4.1 专利申请数量
        4.4.2 产品产值
    4.5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支撑评价
        4.5.1 固定资产投入
        4.5.2 高新技术研究平台
    4.6 支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及特点
        4.6.1 企业初创期的税收优惠政策
        4.6.2 企业成长期的税收优惠政策
        4.6.3 企业成熟期的税收优惠政策
        4.6.4 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特点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实证分析
    5.1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权重计算
        5.1.1 评价指标的确定
        5.1.2 指标权重的计算
    5.2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效应分析
        5.2.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2.2 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问题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4 稳健性分析
    5.3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产出效应分析
        5.3.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3.2 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问题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4 稳健性分析
    5.4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支撑效应分析
        5.4.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4.2 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问题
        5.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4 稳健性分析
    5.5 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转化效率的效应分析
        5.5.1 科技转化效率的计算
        5.5.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5.3 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问题
        5.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5 稳健性分析
    5.6 实证分析主要结论的汇总
        5.6.1 对科技竞争力的效应汇总
        5.6.2 高新技术企业特性对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的影响汇总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6.1 减税与非税收入的关系
        6.1.1 减税与非税收入的变化
        6.1.2 构建模型、变量解释、描述性统计
        6.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1.4 小结
    6.2 减税与地方政府债务的关系
        6.2.1 减税对政府债务形成的影响
        6.2.2 政府债务的规模及风险
        6.2.3 模型构建、变量解释、数据说明
        6.2.4 实证分析
        6.2.5 小结
    6.3 减税与政府公共支出效率的关系
        6.3.1 减税对政府公共支出效率的影响
        6.3.2 政府公共支出效率的现状
        6.3.3 模型构建、变量解释与数据说明
        6.3.4 实证分析
        6.3.5 小结
    6.4 减税与市场分割的关系
        6.4.1 减税对市场分割形成的影响
        6.4.2 市场分割的现状
        6.4.3 模型构建、变量解释与数据说明
        6.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5 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基本结论
        7.1.1 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7.1.2 部分税收优惠政策的效应并不十分理想
        7.1.3 税收优惠政策的效应具有差异性
        7.1.4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导致非税收入提高
        7.1.5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导致政府债务增加
        7.1.6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导致政府公共支出效率提升
        7.1.7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导致市场分割问题加剧
    7.2 政策建议
        7.2.1 总体目标与原则
        7.2.2 加大研发加计扣除优惠力度
        7.2.3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
        7.2.4 考虑高新技术企业的异质性
        7.2.5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7.2.6 加强地方债务管理
        7.2.7 进一步提高政府支出效率
        7.2.8 促进市场融合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 兵役法律制度的科学界定
        一、相关概念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实体法律制度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程序法律制度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制度的法律特征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时代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容特征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一、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军事制度的重要内容
        二、兵役法律制度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组织兵役工作的有效规范
第二章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我国古代兵役法律制度
        二、我国近代兵役法律制度
        三、新中国兵役法律制度
    第二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实质内涵
        三、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客观分析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优劣之处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
    第一节 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
        一、依法参加兵役是公民和法人的基本义务
        二、参加兵役人员依法享有各种基本权利
        三、正确处理兵役权利与兵役义务的关系
    第二节 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
        一、兵役必须以实现国家价值优先
        二、公民通常是实现个人价值优先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调节器
    第三节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
        一、国防是全体公民的国防
        二、兵役实质是少数公民参加兵役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统一的平衡器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一、公平与效率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兵役法律制度优先考虑军事效率
        三、兵役法律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第五节 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
        一、追求国家和平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目标
        二、保障国家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
        三、统筹和平权与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
    第一节 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
        一、经济实力
        二、法治环境
        三、军事改革
    第二节 国家严峻安全形势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国家统一困境
        二、周边事态纷争
        三、西方大国遏制
    第三节 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
        一、信息化局部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样式
        二、高技术武器装备占据未来战场的主导地位
        三、高素质的兵员成为信息化战争胜负的关键
    第四节 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
        一、尊重军人共识
        二、优待军人传统
        三、军人权益维护
    第五节 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
        一、独生子女成为军队服役主体
        二、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三、入伍后退兵比例呈逐年上升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完善之道
    第一节 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
    第二节 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
        一、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统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规划计划
        三、科学组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起草拟制
    第三节 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
        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兵役法律意识
        二、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确保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三、严格组织对违反兵役法律制度行为的惩治
结语: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其它军事政策制度之间的关系
    二、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新时代强军要求的关系
    三、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新时代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是重点关注问题
        二、校园文化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中职生源的现实情况呼唤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四、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较缺乏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等职业学校
        二、校园文化
        三、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校园文化研究
        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研究
        三、已有研究总体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研说明
        一、调研方案
        二、调研的技术报告
    第二节 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得到普遍关注
        二、校园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色
        三、校园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有成效
        四、师生员工基本满意学校校园文化
        五、校园文化敛于心、展于行尚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原因剖析
    第一节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价值定位悬浮: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二、建设主体单一:人员局限,群体单调
        三、逻辑基础矛盾:脉络不清,难以自洽
        四、过程实施偏颇:热闹有余,内涵欠佳
        五、特色把握偏差:或轻特色,或唯特色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功利取向很大程度上超越自觉意识
        二、文化建设尚未明晰建设“谁的文化”
        三、全方位系统工程采用单线流程规划
        四、注重文化符号创造而轻视内涵表达
        五、特色校园文化追求上缺乏理性自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取向
    第一节 明确校园文化发展战略地位
        一、引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向
        二、加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保障机制
        三、营造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良好氛围
    第二节 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观念
        一、发挥学校领导的带领作用
        二、激发教职员工的支撑作用
        三、重视中职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节 确立校园文化系统建构意识
        一、坚持一个逻辑起点
        二、注重贯通理实体系
        三、注意表述精准考究
    第四节 统筹校园文化关涉要素建设
        一、建设校园物质文化
        二、建设校园制度文化
        三、建设校园行为文化
        四、建设校园精神文化
    第五节 打造校园文化适切鲜明特色
        一、建立重技能也重人文的价值观念
        二、构造重平实更重标志的文化符号
        三、创造重描述更重解释的文化语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审视与反思
    第一节 S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一、S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二、S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过程
        三、S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导向
        一、理念面:明确文化使命,确立文化地位
        二、目标面:铸造文化品牌,倡导特色发展
        三、主体面:尊重文化主体,发挥师生作用
        四、方法面:探索文化路径,厘清建构脉络
        五、结构面:理解文化结构,实现系统内化
        六、材料面:挖掘文化资源,彰显内涵优势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负责人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教职工访谈提纲
    附录三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调查问卷(教职工卷)
    附录五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调查问卷(学生卷)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已有的界定
        二、本文对于身体素养的界定
        三、体适能测评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身体素养概念的研究
        二、关于身体素养评价内容的研究
        三、关于身体素养评价方式的研究
        四、关于我国《标准》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过程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制订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历史
        一、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逻辑起源
        二、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的现状
        一、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国家教育政策
        二、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学生全面发展
        三、小学阶段学生体质测试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
第二章 身体素养的国际关注与全球共识
    第一节 身体素养的国际关注
        一、发达国家对于身体素养的关注
        二、发展中国家对于身体素养的关注
        三、身体素养国际关注的小结
    第二节 身体素养的全球共识
        一、身体素养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前提
        二、身体素养是积极生活方式的催化剂
        三、身体素养是优异文化成绩的推动力
第三章 主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研究现状
    第一节 美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日本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俄罗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主要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研究现状的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身体素养实现的哲学基础
        一、一元论的哲学基础
        二、身体素养的现象学基础
    第二节 身体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
        一、广泛运动参与的模式
        二、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三、家校社的协同机制
        四、与运动相关的评价范式
    第三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的贡献
        一、以促进学生身体活动的积极参与为重点
        二、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中心
    第四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制订的不足
        一、以外在量化指标为主线的测试机制,忽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
        二、以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体系,学生发展的过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三、测试项目的统一必测的发展趋势,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体现
    第五节 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小学阶段)实施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二、外界支持方面的问题
    第六节 《标准》(小学阶段)制订与实施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理想与现实的偏差
        二、主体与客体的错位
        三、素质与素养的差异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改进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身体素养的内涵
        二、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制订与实施的问题
        三、身体素养导向下《标准》制订与实施问题的原因
    第二节 改进建议
        一、《标准》(小学阶段)的当前实施
        二、《标准》的未来修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问卷
附件二 访谈题纲
附件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后记

(5)宁夏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现状分析及提升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国家教育治理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1.1.2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亟需把健全领导体制作为首要任务
        1.1.3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组织领导是宁夏统筹推进“互联网+教育”的重要保障
        1.1.4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需要关注各级教育行政组织的信息化领导力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教育信息化与“互联网+教育”
        2.1.2 行政组织与基础教育行政组织
        2.1.3 信息化领导力与组织信息化领导力
        2.1.4 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相关综述
        2.2.2 国内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相关综述
第三章 研究方案及实施
    3.1 研究的理论依据
        3.1.1 行政组织学
        3.1.2 组织领导力理论
    3.2 研究方法
    3.3 建构框架指标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3.1 建构框架指标的指导思想
        3.3.2 构建框架指标的原则
    3.4 建构框架指标的过程
        3.4.1 建构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框架及一级指标
        3.4.2 个人层次信息化领导力二级、三级指标的建构
        3.4.3 关系层次信息化领导力二级、三级指标的建构
        3.4.4 情景层次要素构成
        3.4.5 评估指标筛选和完善
    3.5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3.5.1 调查对象
        3.5.2 调查工具设计与开发
        3.5.3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5.4 数据的处理
第四章 宁夏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现状分析
    4.1 宁夏省级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现状分析
        4.1.1 宁夏省级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个体层次信息化领导力现状
        4.1.2 宁夏省级基础教育行政组织关系层次信息化领导力现状
        4.1.3 宁夏省级基础教育行政组织情景层次现状
    4.2 宁夏市、县(区)级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现状分析
        4.2.1 宁夏市、县(区)级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个体层次现状
        4.2.2 宁夏市、县(区)级基础教育行政组织关系层次现状分析
        4.2.3 宁夏市、县(区)级基础教育行政组织情景层次现状分析
    4.3 访谈及实地调研现状分析
        4.3.1 “一把手”重视信息化程度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待提升
        4.3.2 信息化组织机构不健全导致信息化团队建设不完善、职能发挥不足
        4.3.3 需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作用
第五章 宁夏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机制探究
    5.1 构建宁夏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机制
    5.2 构建宁夏教育信息化团队
        5.2.1 构建宁夏地区行政CIO团队
        5.2.2 构建宁夏“互联网+教育”专家团队
    5.3 构建宁夏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人才提升机制
        5.3.1 构建宁夏省内优秀信息化人才提升机制
        5.3.2 构建省外优秀信息化人才提升机制
    5.4 构建宁夏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方案提升机制
        5.4.1 构建省内各地区方案提升机制
        5.4.2 构建第三方企业服务
    5.5 保障措施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框架指标终稿
    附录二 宁夏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框架指标专家调查表
    附录三 宁夏市、县(区)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现状调查
    附录四 宁夏省级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现状调查
    附录五 宁夏地区教育信息化行政人员信息化领导力访谈提纲
    附录六 宁夏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观察表
    附录七 宁夏HS区“初中信息技术工作室”访谈提纲
个人简介

(6)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执政伦理概述
    第一节 执政伦理的概念、特征与功能
        一、执政伦理的概念
        二、执政伦理的特征
        三、执政伦理的功能
    第二节 执政伦理:问题可能与转型现实
        一、执政伦理何以是一个“可能”问题?
        二、执政伦理转型何以是一个“现实”问题?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伦理
    第一节 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价值追求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第二节 坚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是坚持为民价值伦理的必然要求
        一、正确界定人民的范围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前提
        二、推动经济发展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基本条件
        三、坚持群众路线是维护人民利益的主要途径
        四、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之道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制度伦理
    第一节 自由与平等:执政制度的发展目标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的自由与平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自由与平等
    第二节 公正与和谐:执政制度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三节 民主与法治:执政制度的治理原则
        一、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二、法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本方略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主体伦理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一、中国共产党员的基本道德要求
        二、执政主体德性的养成途径
    第二节 全面从严治党——执政主体道德自觉的体现与选择
        一、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自觉体现于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
        二、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自觉体现于从严管党治党的清醒认识
        三、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自觉体现于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
        四、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自觉体现于对密切党群关系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
        (一)文献阅读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
    四、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一)论文结构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党内集中教育的一般理论
        (一)党内集中教育的基本定义
        (二)党内集中教育的指导要求
        (三)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特征
        (五)党内集中教育的主要功能
    二、党内集中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和党的教育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和党的教育理论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需要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
        (一)党内集中教育汲取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
        (二)改革开放之前党内集中教育在加强党的建设上成效显着
        (三)改革开放之后党内集中教育在加强党的建设上开创新局面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党回应时代诉求的客观需要
        (一)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应对“四个考验”的能力
        (二)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化解“四个危险”的能力
        (三)党内集中教育提高党所必需的“四自能力”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解决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的重要途径
        (一)党内集中教育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党内集中教育有助于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
        (一)全面整党活动
        (二)“三讲”教育活动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六)创先争优活动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开展情况
        (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思想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
        (二)党内集中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
    二、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组织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设
        (二)党内集中教育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基础
        (三)党内集中教育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四)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党员队伍建设
    三、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端正党的思想作风
        (二)党内集中教育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
        (三)党内集中教育改进党的工作作风
        (四)党内集中教育优化党的领导作风
        (五)党内集中教育纯洁干部生活作风
    四、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促进干部清正
        (二)党内集中教育促进政府清廉
        (三)党内集中教育促进政清气正
    五、党内集中教育推进党的制度建设
        (一)党内集中教育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二)党内集中教育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结合党内实际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限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做好顶层设计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实现上下良性互动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突出重点对准焦距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把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有机结合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敞开大门相信群众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时效性与可持续性相统一
        (一)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明确教育目标
        (二)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实现知行合一
        (三)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从严从实
        (四)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要推行建章立制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一)党内集中教育存在开展不平衡现象
        (二)党内集中教育存在形式主义现象
        (三)党内集中教育存在问题整改不彻底现象
    二、缺乏长效机制建设是党内集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党内集中教育动员机制不完善
        (二)党内集中教育执行机制不到位
        (三)党内集中教育考评机制不健全
        (四)党内集中教育整改落实机制不完备
        (五)对党内集中教育常态化认识不充分
第七章 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一)建立长效机制可以固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根本
        (二)建立长效机制可以保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长久
        (三)建立长效机制可以解党内集中教育成效之症结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前提条件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政治基础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要求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逻辑前提
        (四)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领导管理机制
        (二)建立党内集中教育运作预警机制
        (三)建立党内集中教育保障激励机制
    四、建立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关系
        (二)处理好抓“关键少数”与全体党员的关系
        (三)处理好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民主的细节 ——运行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0.1.1 研究缘起
        0.1.2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2.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宏观整体性研究
        0.2.2 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制度与选举制度的研究
        0.2.3 对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的研究
        0.2.4 对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研究
        0.2.5 对一般性的规则和程序的研究
    0.3 核心概念界定
        0.3.1 制度工程学
        0.3.2 制度与政治制度
        0.3.3 民主形式与代议制
        0.3.4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0.3.5 议员与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0.3.6 程序与程序正义
        0.3.7 议事规则
    0.4 基本逻辑和主要内容
        0.4.1 基本逻辑
        0.4.2 主要内容
    0.5 创新点与难点
        0.5.1 创新点
        0.5.2 难点
    0.6 研究方法
1 代议制度设计与运行的“代议制度工程学”
    1.1 代议制度工程的原理
    1.2 机构设置:代议制度工程的结构要素
        1.2.1 代议制度结构与组织概述
        1.2.2 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机构
        1.2.3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所属机构
        1.2.4 中外代议机构结构与组织比较
    1.3 职权功能:代议制度工程的制度部件
        1.3.1 代议制度职权功能概述
        1.3.2 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机构职权
        1.3.3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机构职权
        1.3.4 中外代议机构职权比较
    1.4 运行原则:代议制度工程的工程规范
        1.4.1 人民主权原则
        1.4.2 普选原则
        1.4.3 法治原则
        1.4.4 多数决议原则
        1.4.5 程序原则
        1.4.6 公开原则
    1.5 程序正义优先:代议制度工程的内在价值
        1.5.1 程序正义优先的内涵
        1.5.2 程序正义优先的意义
        1.5.3 代议制度设计与运行的程序正义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细节缺失(一):代表制度
    2.1 代表制度是代议制度工程的基础部件
    2.2 代表选举制度
        2.2.1 代表选举制度的内容
        2.2.2 代表选举制度的细节缺失
    2.3 代表履职制度
        2.3.1 代表履职制度的内容
        2.3.2 代表履职制度的细节缺失
    2.4 代表监督制度
        2.4.1 代表监督制度的内容
        2.4.2 代表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2.5 代表罢免制度
        2.5.1 代表罢免制度的内容
        2.5.2 代表罢免制度的细节缺失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细节缺失(二):会议制度
    3.1 会议制度是代议制度工程的生产部件
        3.1.1 民主会议制度的理论基础
        3.1.2 民主会议制度与中国人大会议制度
    3.2 会议提案制度
        3.2.1 会议提案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3.2.2 会议提案程序实例
        3.2.3 会议提案制度的细节分析
    3.3 发言、询问与质询制度
        3.3.1 发言、询问与质询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3.3.2 发言、询问与质询制度的细节缺失
    3.4 审议与表决制度
        3.4.1 审议与表决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3.4.2 审议与表决程序实例
        3.4.3 审议与表决制度的细节分析
    3.5 列席与旁听制度
        3.5.1 列席与旁听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3.5.2 列席与旁听制度的细节缺失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件的细节缺失(三):监督制度
    4.1 监督制度是代议制度工程的检验部件
        4.1.1 代议机关监督的理论基础
        4.1.2 中国人大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4.2 财政监督制度
        4.2.1 财政监督制度的内容
        4.2.2 财政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4.3 人事监督制度
        4.3.1 人事监督制度的内容
        4.3.2 人事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4.4 工作监督制度
        4.4.1 工作监督制度的内容
        4.4.2 工作监督制度的细节缺失
5 从制度部件的细节与程序优化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5.1 政治文明与中国人大制度程序
        5.1.1 政治文明与现代国家制度的程序立法
        5.1.2 程序立法的原则
        5.1.3 人大制度改革的目标
    5.2 代表制度的细节完善
        5.2.1 完善代表选举制度
        5.2.2 完善代表履职保障制度
        5.2.3 完善对代表的监督制约机制
    5.3 会议运行制度的细节完善
        5.3.1 建立和完善会议讨论与辩论制度
        5.3.2 引导对抗观点的表达
        5.3.3 完善质询制度的运行机制
        5.3.4 规范和完善列席与旁听制度
        5.3.5 完善议事程序和规则
    5.4 监督制度的细节完善
        5.4.1 将监督程序纳入人大制度运行的全过程
        5.4.2 优化公众监督的渠道和程序
        5.4.3 建立人大代表独立监督的工作机制
        5.4.4 强化人大工作的独立性
        5.4.5 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
        5.4.6 改进人大票决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1.1.2 选题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1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形成条件
        2.1.1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条件
        2.1.2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形成的现实条件
    2.2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发展过程
        2.2.1 单向控制型社会管理阶段
        2.2.2 走向管理与服务的社会管理阶段
        2.2.3 多元、互动、合作的创新社会治理阶段
3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治理主体:由单一主体转向多元主体
        3.1.1 科学定位政府职能
        3.1.2 有序推进公民参与公共决策
        3.1.3 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服务民生
    3.2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治理方式:由强制转向协同治理
        3.2.1 从集权治理转向分权治理
        3.2.2 从强制治理转向民主协商治理
        3.2.3 从法治治理转向德法并治
    3.3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治理目标:由工具性转向价值性
        3.3.1 倡导民主法治,体现公正价值
        3.3.2 追求公共利益,重视人本价值
        3.3.3 整合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健康和谐
4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4.1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立足点是社会有机体理论
        4.1.1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4.1.2 “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格局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新范式.. 24
    4.2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主体是人民主体理论
        4.2.1 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理论
        4.2.2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3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动力是社会矛盾理论
        4.3.1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
        4.3.2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最终奋斗目标
    4.4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主导力量是国家职能理论
        4.4.1 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职能理论
        4.4.2 强化政府的服务理念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基本要求
5.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5.1 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之间的相互关系
        5.1.1 坚持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
        5.1.2 发挥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协调作用
    5.2 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
        5.2.1 发挥国家在社会治理中的“同辈中的长者”作用
        5.2.2 保障社会成员及其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合作共治地位
        5.2.3 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5.3 正确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
        5.3.1 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
        5.3.2 政治建设是制度保障
        5.3.3 文化建设是思想灵魂
        5.3.4 社会建设是必要条件
        5.3.5 生态文明建设是应有之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研究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挑战
        (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三)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相互交织
        (四)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破坏
    二、选题研究的国内动态、水平
        (一)有关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含义的研究
        (二)有关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的研究
        (三)有关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成绩的研究
        (四)有关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问题的研究
        (五)有关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策的研究
    三、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研究的目的
        (二)选题研究的意义
    四、选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选题研究的思路
        (二)选题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重大意义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大众”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介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
        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意义
        一、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
        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要求
        三、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
        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五、维护西北边疆稳定的要求
第二章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成绩
        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一)红军长征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播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种子
        (二)建国初期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以来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
        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一定的教育基础
        (一)注重对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的培养
        (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高校的快速发展
        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广泛的组织和群众基础
        (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坚实的政策保障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有待提高
        二、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较低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严重
    第三节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的影响
        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的影响
        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特殊性的影响
        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影响
        五、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以人为本
        三、坚持“三贴近”原则
        四、坚持理论创新的原则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方法
        一、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推进思想武装
        (一)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二)培育优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二、在解疑释惑的基础上加强思想疏导
        (一)坚持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
        (二)坚持正面引导与因势利导相结合
        三、在实践锻炼的基础上促进行为养成
        (一)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
        (二)立足本职工作增强理论实效性
    第三节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现路径
        一、加强经济建设,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物质基础
        (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二)关注民生,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
        二、加强基层党建,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夯实组织基础
        (一)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
        (三)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素质
        三、加强文化建设,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文化基础
        (一)加快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二)传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民族文化
        (三)推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
        四、加强媒介建设,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拓宽宣传渠道
        (一)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实现传播手段的现代化
        (二)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理论宣传平台
        五、加强机制建设,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制度保障
        (一)建立健全推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责任机制
        (二)建立健全推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激励机制
        (三)建立健全推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监督机制
        (四)建立健全推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价机制
        (五)建立健全推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馈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正确处理规模发展中的几个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D]. 贺佳. 河北大学, 2020(02)
  • [2]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D]. 林高松. 武汉大学, 2020(04)
  • [3]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井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身体素养导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阶段)制订分析与实施研究[D]. 张强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5]宁夏基础教育行政组织信息化领导力现状分析及提升机制探究[D]. 赵媛. 宁夏大学, 2019(02)
  • [6]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研究[D]. 朱勇. 云南大学, 2018(01)
  • [7]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研究[D]. 乔仁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民主的细节 ——运行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D]. 张涵之. 武汉大学, 2017(06)
  • [9]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探析[D]. 魏霞. 新疆师范大学, 2015(08)
  • [10]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D]. 何正涛.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正确处理规模发展中的几种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