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和生育调查

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和生育调查

一、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及分娩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林露萍[1](2020)在《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研究 ——以百色市右江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流动人口是当代社会不可忽视的群体,是重要的劳动生产力。流动人口孕产妇是流动人口中的特殊人群,占据着本地区孕产妇相当大的比例,做好流动人口孕产妇的保健服务工作,对提高当地的孕产妇保健质量,实现优生优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将流动人口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对保健服务的利用情况和分娩结局等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对策措施,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孕产妇保健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质量。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百色市右江区这一少数民族地区,以期提升革命老区出生人口素质,让老区人民共享祖国发展成果。方法:(1)抽样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广西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广西人口健康信息业务应用子平台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百色市右江区2个街道、4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登记的全部单胎分娩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基于医院电子信息系统,根据身份证号与右江区内各医院HIS系统住院分娩病历信息进行匹配,导出分娩等相关信息,删除主要信息不全者,对孕产妇资料整合。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流动人口组,即非右江区户籍者;一组为户籍人口组即右江区户籍者。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分娩结局、围产儿死亡及死亡原因、围产儿死亡高危因素以及信息服务绑定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分析,探讨两组间的差异及可能的原因。(2)问卷调查及访谈。采用自制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孕产妇的基本情况、保健服务利用等情况,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孕产妇产检次数的有关因素;分别访谈孕产妇、妇幼保健医护人员和保健工作管理人员,调查相关人员保健知识及相应人员保健服务意识、保健管理等情况。结果:(1)本次研究纳入单胎孕产妇18403例。其中,户籍人口孕产妇12108例,占65.79%;流动人口孕产妇6295例,占34.21%。两组孕产妇少数民族比例超过70%,其中壮族比例最高,体现出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2)户籍组服用叶酸和医保报销比例均高于流动组,流动人口组孕次大于等于3次占52.8%,高于户籍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户籍人口组孕产妇在孕13周之前建立母子保健手册、产检次数大于5次以及产后随访次数大于等于2次的比例均高于流动组人口组孕产妇,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在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流动人口组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贫血、胎膜早破、羊水过多、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产后出血发生率比户籍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3)妊娠结局:户籍组孕产妇剖宫产比例高于流动组,户籍组新生儿窒息率低于流动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两组孕产妇在分娩孕周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分布情况差异有显着性,P<0.05。围产儿的死亡率呈现逐渐降低。围产儿死亡死因中,胎儿因素、母亲因素分别排前两位。对围产儿死亡高危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产儿不良结局与孕妇本人年龄、产检次数、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孕周、妊娠期糖尿病、贫血显着相关。(4)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早孕建册情况、经济收入、互联网应用评价得分是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年龄、学历、保健服务知识、早孕建册情况、政府健康教育服务、经济收入等与产检次数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越大的人群,做产检更倾向于>8次;本人和配偶学历越高产检次数越频繁;家庭月收入越高,产检次数越多;保健知识越丰富,早孕建册,接受过健康教育等政府提供服务的人群产检次数越多。访谈也发现不少孕产妇分娩前未能充分接受妇幼保健机构提供的专业化的健康教育,流动人口孕产妇对保健服务相关政策的知识知晓率还比较低,保健服务可及性差;妇幼保健人员工作强度大,服务主动性不高;孕产妇保健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结论与建议:(1)百色市右江区作为民族地区在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与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在流动人口孕产妇的早孕建册、健康教育、产后访视等方面的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改进。(2)妇幼保健机构保健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要重点关注流动人口孕产妇,以降低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贫血等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3)建议妇幼保健机构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与管理,特别是孕产妇保健知识宣传和孕前健康教育,尤其是对文化程度低的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孕产妇保健服务的依从性。(4)建议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提高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工作积极性,督促各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工作职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保健组织的科学化管理,建立统一的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要大力推进孕产妇保健服务信息化工作,加快构建“互联网+”医联体新模式,打破现有行政隶属性医疗管理机构组织制度架构的体制约束,开展诊疗医院之间广泛且紧密的业务协作,提高城市以及基层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的综合诊疗服务水平,提高母婴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杨玲[2](2017)在《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现状调查分析》文中认为保障孕产妇健康是联合国第五个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孕产妇保健服务对于降低母婴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生育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对全国妇幼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增加孕产妇产前检查次数、提前早孕检查时间,可有效降低高危妊娠的发生率和母婴死亡率。据相关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户籍人口孕产妇的死亡率为12.3/10万,其中城市户籍孕产妇死亡率为10.4/10万,非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13.84/10万,可见流动人口孕产妇是城市孕产妇死亡的高危人群。相对而言,在孕产妇保健服务的利用上,流动人口要远低于户籍人口。就西岗区而言,2016年妇幼健康年报显示,流动人口孕产妇仅有65%接受过5次以上产前检查,但西岗区77.3%的高危妊娠产妇为流动人口。因此,为保障流动人口母婴健康,应该有效推进流动人口孕产妇对保健服务的利用,早发现早干预,减少高危妊娠发生。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小型座谈、统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首先,在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针对西岗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从事妇幼保健工作的医护人员、流动人口孕产妇设计了访谈提纲,并选取西岗区5个街道的300名流动人口孕产妇发放调查问卷。其次,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与西岗区户籍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现状相对比,找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存在问题。经由卡方检验、多因素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查找影响因素,结合访谈原因分析,发现流动人口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健康意识、医保政策及政府提供孕产妇保健服务可及性等因素是造成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最后,从加强政府对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管理、提高孕产妇保健服务水平、加大保障力度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尤华[3](2014)在《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良好的孕产期保健可以改善母婴健康状况,显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尽管我国孕产期保健服务已取得了较大发展,但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制约着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利用,育龄妇女对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利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的行为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人的生存环境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总是处于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情境中。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可以提出假设:孕产期妇女个人及其所在的家庭、社会环境构成与其产生交互作用的因素,影响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利用。本文将从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对我国孕产期保健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目的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探索影响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和调查法,其中文献法主要是通过对国家卫生部门官方发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对我国孕产期保健情况、社会因素对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影响等方面开展科学评价。调查法是通过定量调查的方式,分别采用2008年、2011年浙江省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以及通过自行组织的在江苏省开展的孕产期保健服务调查的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受到来自孕产期女性个人、家庭、社会环境的多个层面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流动人口、城乡差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宏观社会因素影响妇幼保健服务的利用。随着新农合等一些卫生筹资制度改革的实施,农村孕产期保健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城乡保健服务利用差距不断缩小,但城市中流动孕产妇的保健缺失,给城市孕产期保健工作带来新的压力。社会政策中,我国奉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增长、保障人口质量的同时,也导致了一部分计划外分娩人群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缺失或不足。结论在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同时,应进一步论证其补偿方案的合理设计,结合孕产期保健的补偿内容,使其能有效减轻农村孕产期保健的经济负担。城市孕产期保健工作中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流动人口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可及性。在计划生育国策背景下,计划外分娩的人群成为客观上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不足的特殊人群,这一现象成为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提高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瓶颈”,应给予充分关注。

汪静[4](2014)在《武汉市妇女孕产期抑郁及流入人口产后抑郁的观察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武汉城市妇女孕产期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掌握城市妇女在整个孕产期抑郁检出情况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妇女抑郁症状消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了解农村流入人口产后抑郁的发生情况,掌握影响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比较城市妇女和农村流动妇女产后抑郁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差异。方法:(1)纵向研究。研究人员对孕早期妇女进行基线调查和抑郁评估,随后由社区医生在孕中、晚期以及产后1个月、3个月定期开展入户调查。所有研究对象在每次随访时填写调查问卷,并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抑郁评分。(2)横断面研究。对满足条件的农村流动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并用EPDS进行抑郁评估。结果:(1)武汉市妇女在整个孕产期的抑郁检出率在孕期表现出一定特征,即在孕期随着妊娠周期增加抑郁检出率逐渐上升,在产后1个月和产后3个月的抑郁检出率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武汉市孕产妇在孕期抑郁测评均分呈现“U”型分布,产后EPDS均分从产后1个月至产后3个月呈明显下降趋势。(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早期抑郁的影响因素为:对孕期饮食不满意、发生对精神有影响的负性生活事件;孕中期抑郁的影响因素有:发生对精神有影响的负性生活事件;孕晚期抑郁的影响因素有对家人照顾不满意、发生对精神有影响的负性生活事件;产后1个月抑郁的影响因素有:丈夫对自己关心满意度低、对产后居住条件满意度低、对产后身材恢复不满意、发生对精神有影响的负性生活事件;产后3个月抑郁的影响因素有:丈夫对自己关心满意度低、有向宝宝发泄情绪的冲动、为产后经济状况担忧。(3)武汉地区农村流入人口抑郁症检出率高,产后抑郁检出率和EPDS均分高于城市居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无医疗保险、照看孩子感觉累、丈夫对妻子关心程度一般和根本不关心、对居住条件不满意和生活中存在压力事件是农村女性流入人口发生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1)武汉市妇女孕期抑郁检出率随着孕周增加而增加,产后随着休养时间延长,产后抑郁检出率仍保持较高水平。(2)武汉市妇女的EPDS均分在孕期呈“U”型分布,产后随着休养时间延长,EPDS均分显着下降。(3)患抑郁的孕妇在产后的抑郁症状降低,产后抑郁水平下降明显,提示武汉武汉市妇女的抑郁症状在产后具有一定的自我康复能力。(4)农村流入人口的产后抑郁检出率和患病水平较高,远高于武汉市本地户籍妇女。无医疗保险、照看孩子累、丈夫对妻子照顾一般、对居住条件不满、产后不良生活事件是农村流入妇女产后抑郁的高危因素。

吴忠芳,李亚芳,唐扣明[5](2013)在《某二级甲等医院流动人口特约分娩点孕产妇现场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某二级甲等医院流动人口特约分娩点孕产妇保健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和隐患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期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抽样问卷调查表,选取2010年1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某二级甲等医院流动人口孕产妇特约分娩点接产登记本上分娩产妇名单和门诊就医孕妇,随机抽取该范围的孕产妇200名作为调查对象。结果本次问卷调查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共计193例,其中住院分娩的孕产妇116例(60.10%),门诊就诊的孕产妇77例(39.90%)。63.22%调查对象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出以自费为主(72.02%),48.70%未进行婚前检查,初次怀孕平均年龄(22.73±6.15)周岁,初次生育周岁(23.43±7.09)岁。32.64%调查对象建立保健手册,其中仅有46例(23.83%)孕产妇进行产检。62.99%的孕产妇未参加母婴学校学习,产前营养专询比例为37.27%,妊娠并发症占20.00%。结论某二级甲等医院流动人口特约分娩点存在很大的隐患和风险,调查结果与国内相关文献基本一致,为积极寻找相应的对策提供了依据。

陈林利,方红,孙源樵,汤军克,庄婵娟[6](2013)在《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卫生工作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11名流动人口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孕产妇基本情况、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和实际利用情况等信息,并与出生信息和病案首页信息匹配。结果 60.89%的孕产妇建立了"孕产妇保健手册",平均产检次数为(6.02±2.53)次,产检次数≥5次者占70.84%;影响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有是否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人均月收入、子女数、支付产检费用和认为产检费用是否合理。结论加强对流动人口孕产妇的健康宣教,落实保健保障政策,提高服务的可及性,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陆娴[7](2013)在《杭州下沙流动人口生育经历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人口群体越来越庞大,育龄期女性流动人口的数量也逐年上升。为了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她们不得不离开原户籍所在地,进入经济发展更快的大、中城市。然而,由于她们与当地户籍妇女在社会福利、经济水平以及获得医疗、孕产妇保健等方面存在的不平等,使得她们的生育经历与户籍人口存在诸多不同。目的:了解流动人口怀孕、分娩和产后的经历;了解她们的生育体会、感受和需求,以改善她们的生育经历,促进正常分娩与母婴健康。方法: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采用目的和滚雪球抽样获得15位于2011-2012年生育的流动人口受访者,以半结构式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收集资料,使用QSR Nvivo10.0质性材料分析软件,通过分类、编码、解释现象的实质和意义、提炼主题这几个步骤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得出结论。结果:迁移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多样性给女性流动人口的生育观念和生育经历带来了转变与冲突;她们的流动身份和与医务人员的信息不对等,使得她们无法做出正确的生育抉择;孕产妇保健系统的“超载”与服务的“人性化缺失”,以及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中的缺乏与不平等使得她们更加彷徨和无助。结论:需要改革现行的孕产妇保健服务以满足流动人口的需求;运用助产生育护理,这种能满足流动妇女社会与文化需求的方式,可以改善她们在生育中面临的很多典型问题。

孙媛媛[8](2013)在《中西部地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背景与目标孕产妇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在《联合国千年宣言》中承诺到2015年将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2.2/10万。2010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30.0/10万,与国际承诺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中西部地区整体的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实现千年目标,中西部是重点。政府也一直很重视中西部地区,采取政策干预和项目干预来改善孕产妇死亡率状况,中西部孕产妇死亡率在干预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近年来下降速度趋缓,2010年10多个省份孕产妇死亡率甚至出现了反弹。这可能是因为措施针对关键因素发挥针对性的效力后,对象因措施的推进调整了自己的行为和发展方向,原来影响孕产妇死亡的关键因素发生变化,因此,若要使孕产妇死亡率保持继续下降的趋势,需重新审视现阶段关键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了解中西部孕产妇死亡率和住院分娩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基础上,分析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提高住院分娩率的关键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依据。二、材料与方法根据渐进主义政策模型和孕产妇死亡生存分析框架,构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理论模型。运用系统论,矛盾分析法,渐进主义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中西部地区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进行分析。主要的资料来源包括文献评阅、现场调查、专家咨询和定性访谈等。通过文献归纳分析法对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以明确妇幼保健干预策略和模式的研究现状。通过专家咨询及现场调查法了解中西部地区、典型调查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现存问题、影响因素及需要的支持。调查收集的资料采用QSR NVivo8、Excel2007建立数据库和数据录入,用SPSS18.0及QSR NVivo8进行统计分析。三、主要研究结果(一)国内研究多以现状描述为主孕产妇死亡是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研究中,多以地区为单位进行描述性分析,以孕产妇死亡卡和医院死亡病例为资料结合孕产妇死亡评审分析孕产妇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孕产妇死亡的原因及策略,却少见对这些建议和措施的实施及实施效果的评价。(二)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孕产妇死亡率出现反弹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趋缓,部分省份出现反弹。对典型调查地区甘肃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分析,甘肃省孕产妇死亡率降低明显,但下属市级甘南州孕产妇死亡率出现反弹,并且其住院分娩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院分娩率较高,但孕产妇死亡率出现反弹。(三)孕产妇死亡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地区差异,运用利益相关者法分析不同对象的诉求,可得出甘肃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影响因素。甘肃省妇幼卫生状况的影响因素以社会因素为主,山高路远、经济条件差和信仰活佛的习俗使得住院分娩率一直处于低位。住院分娩率不高,交通不便急救转诊不畅,产科急救水平差等综合因素则造成了孕产妇死亡。兵团的住院分娩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反弹的主要原因在于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者孕产妇的死亡。兵团人口基数较少,孕产妇死亡绝对数的较小变化引起了孕产妇死亡率的较大变化,导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实施策略研究利用孕产妇死亡生存分析理论框架,并结合文献及实证中对干预措施的收集,本研究针对孕产妇死亡形成了三大维度九大干预策略。对于每个地区,干预措施和干预策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针对原有影响因素在原有措施或策略上的继续推进,一类是针对新的关键影响因素采取的新的措施或策略。干预模式的制定思路是,基于孕产妇影响因素的研究,利用专家评分法确定孕产妇死亡的关键影响因素,然后评价关键影响因素在孕产妇死亡生存分析框架中所处的模块,根据模块即可对应相应的策略,最后,集合这些策略,就形成了适宜当地的干预模式。甘肃模式主要是采用策略4、策略6、策略7、策略8,进一步提高保健意识及畅通急救绿色通道。兵团模式主要是采用策略3、策略5,提升基层医院及市区综合医院产科综合救治能力,并抓好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者的孕产妇管理。将典型调查地区干预模式研究的思路外推到中西部其他区域,即可形成中西部地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策略。四、研究主要结论(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需要差异化管理,分类指导;各地区选择策略时需深入分析关键影响因素,探索最适合当地的干预模式。(二)合理配置人员,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三)加强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最大化发挥社会效益;全社会努力,提高孕产妇文化素质,优化保障体系。

刘晨,黄赟,陈丽红,李智文[9](2013)在《福州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现状调查》文中提出目的调查福州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的保健服务利用情况。方法在福州市流动人口聚集区,对480例流动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2.1%的流动孕产妇接受过产前检查,5次及以上产前检查率为59.4%,建卡率为52.3%,住院分娩率为98.5%,产后访视率为51.3%,32.5%流动孕产妇接受过保健知识指导。流动人口妇女及其配偶的文化程度、月人均收入、生育史和是否接受过孕产期保健知识指导是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率低,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打击非法接生、健全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系统,提高流动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水平。

刘艳,陈晓玲,古嘉琪,张煜[10](2012)在《浦东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服务现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浦东新区4家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的服务现况,为促进其合理有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普查的方法,对浦东新区4个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的基本情况、流动人口孕产妇服务情况、一般人群孕产妇服务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对2008~2010年在4个平产分娩点享受限价分娩的孕产妇使用统一的问卷进行调查,数据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0年4家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享受平产分娩政策的孕产妇仅有241名,占4家医院总分娩量的0.41%,在分娩点享受限价分娩的孕产妇对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很满意和满意分别占31.7%和50.4%,产后访视率达到98.3%,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的接种比例更是达到了97.8%和96.8%。结论:该区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流动人口孕产妇的卫生服务状况,但实际服务情况不容乐观,与该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对卫生服务的需求状况相比存在很大的缺口。

二、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及分娩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及分娩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研究 ——以百色市右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疾病诊断标准和变量相关定义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及妊娠结局
    2.2 访谈结果
    2.3 孕产妇保健服务与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3 讨论
    3.1 流动人口组与户籍人口组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差异分析
    3.2 流动人口组与户籍人口组孕产妇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差异分析
    3.3 流动人口组与户籍人口组妊娠结局差异分析
    3.4 围产儿死亡分析
    3.5 妇幼保健管理者、医护人员和流动人口孕产妇访谈结果分析
    3.6 孕产妇保健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母婴保健服务与健康知识调查问卷
综述 我国流动人口孕妇产前保健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2)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关键词阐释
        1.2.1 流动人口
        1.2.2 孕产妇保健服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2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现状调查
    2.1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调查研究依据
        2.1.1 理论基础
        2.1.2 调查分析方法
    2.2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调查研究目的与方法
        2.2.1 调查研究目的
        2.2.2 调查方法及调查设计
        2.2.3 调查问卷信度效度
    2.3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现状的访谈调查
        2.3.1 对西岗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负责人的访谈
        2.3.2 对西岗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部分医护人员的访谈
        2.3.3 对部分流动人口孕产妇的访谈
    2.4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现状调差问卷发放与统计
        2.4.1 问卷样本的发放
        2.4.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3.1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3.1.1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现状总体概况
        3.1.2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调查结果统计
        3.1.3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存在利用率低等问题
    3.2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3.2.1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早孕检查影响因素分析
        3.2.2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5 次产前检查影响因素分析
        3.2.3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2 次产后访视影响因素分析
    3.3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率低的原因分析
        3.3.1 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影响服务选择
        3.3.2 缺乏专业孕前健康教育
        3.3.3 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可及性差
        3.3.4 同等化管理服务不能满足需求
        3.3.5 流动人口孕产妇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3.3.6 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工作主动性差
4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提升建议
    4.1 加强政府对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管理
        4.1.1 探索孕产妇保健服务社区管理模式
        4.1.2 建立信息共享的多部门管理机制
        4.1.3 加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力度
    4.2 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水平
        4.2.1 创新开展孕产妇保健知识宣传教育
        4.2.2 提供流动人口孕产妇特色保健服务包
    4.3 加大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保障力度
        4.3.1 建立专业稳定的基层孕产妇保健服务队伍
        4.3.2 完善流动人口孕产妇医疗卫生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保健服务现状调查访谈提纲
致谢

(3)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
第2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对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影响
    2.1 孕产妇死亡率城乡差异急剧缩小的背后: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
    2.2 新农合对农村孕产妇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影响
    2.3 新农合补偿政策调整对孕产期保健服务及报销的影响
第3章 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不同胎次孕产妇的孕产期保健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流动人口与本地常住居民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农村与城市居民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
    5.1 研究对象和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第6章 结论
    6.1 微观层面
    6.2 中观层面
    6.3 宏观层面
    6.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4)武汉市妇女孕产期抑郁及流入人口产后抑郁的观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城市妇女孕产期抑郁的纵向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实施步骤
    3.4 质量控制
    3.5 统计分析
    3.6 调查时间
四 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4.2 不同时期抑郁症状检出率
    4.3 各时期抑郁症状水平EPDS均数
    4.4 产前抑郁与产后抑郁相关性
    4.5 产后抑郁症状的复发、新发病和转归
    4.6 各时期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分析
五 讨论
    5.1 设计与方法
    5.2 调查工具
    5.3 孕产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情况
    5.4 不同时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变化特征
    5.5 不同时期的EPDS均分变化特征
    5.6 影响量表抑郁筛查的因素
    5.7 城市孕产妇抑郁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
    5.8 产后抑郁症状的发病、复发和转归情况 第三部分 农村流入人口产后抑郁的现况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调查工具
    3.3 实施步骤
    3.4 质量控制
    3.5 数据录入与分析
四 研究结果
    4.1 基本情况
    4.2 产后抑郁检出率
    4.3 产后抑郁EPDS得分
    4.4 产后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五 讨论
    5.1 武汉市农村流入妇女的社会经济状况
    5.2 武汉市农村流入人口的产后抑郁症状检出率
    5.3 农村流入人口的产后抑郁症状检出水平
    5.4 武汉市农村流入妇女社会支持程度
    5.5 武汉市农村流入妇女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 第四部分 结论
一 研究结论
二 创新点
三 不足及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5)某二级甲等医院流动人口特约分娩点孕产妇现场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调研方法
        1.2.2 调研内容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2.2健康情况与生育史
    2.3流动人口孕产妇生活方式
    2.4流动人口孕产妇本次分娩情况
3 讨论
    3.1 影响流动人口孕产妇妇幼保健医疗风险的自身因素
    3.2 影响流动人口孕产妇妇幼保健医疗风险的院方因素
    3.3 影响流动人口孕产妇妇幼保健医疗风险的政策因素

(6)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分娩情况
    2.3 孕产期服务利用情况
    2.4 影响因素分析
        2.4.1 单因素分析:
        2.4.2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7)杭州下沙流动人口生育经历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序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概念界定
    2.2 流动人口生育现状专题文献回顾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法的选择:质性研究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 抽样方法
    3.4 样本量的确定
    3.5 资料的收集
    3.6 资料的管理和分析
    3.7 研究信、效度的保证
    3.8 伦理问题
4 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4.2 生育观念的转变与冲突
    4.3 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经历
    4.4 面临选择
    4.5 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
    4.6 本章小结
5 讨论与建议
    5.1 多元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
    5.2 现行的孕产妇保健系统的影响
    5.3 信息不对等下的选择
    5.4 生育经历中不平等
    5.5 流动人口生育经历对助产生育护理的启示
6 结论
    6.1 本研究达到了预期研究目的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6.3 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作者简历

(8)中西部地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 孕产妇死亡率是反映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二) 我国孕产妇死亡率总体下降,但中西部率需重点关注
        (三) 中西部地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
        (一) 了解中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二) 探讨中西部地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实施策略
    三、研究内容
        (一) 孕产妇死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 中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的现况研究
        (三) 孕产妇死亡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实施策略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一) 理论框架:孕产妇死亡生存分析
        (二) 系统论
        (三) 矛盾分析法
        (四) 渐进主义理论
        (五) 团体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表
        (三) 资料收集方法
        (四) 资料分析方法
    三、质量控制
        (一) 预调查
        (二) 现场调查质量控制
        (三) 数据录入质量控制
    四、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孕产妇死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政策法规及干预项目
        二、文献研究
        三、小结及提示
    第二部分 中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的现况研究
        一、中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趋势分析
        二、中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与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关系和趋势分析
        (一) 中西部地区妇女保健服务现状
        (二) 中西部地区妇女保健服务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系
        三、典型调查地区妇幼卫生现状
        (一) 甘肃省
        (二) 甘肃地市级—甘南州
        (三) 碌曲县
        (四) 临潭县
        (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六) 农八师148团
        (七) 农八师149团
        四、小结
    第三部分 孕产妇死亡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孕产妇死亡生存分析理论框架
        二、基于文献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 文献检索与评阅
        (二) 孕产妇死亡影响因素归纳
        三、基于现场调查的孕产妇死亡影响因素研究
        (一) 矛盾分析法:不同地区对影响因素的认同不一致
        (二) 利益相关者分析
        四、综合分析二个典型调查地区孕产妇死亡的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实施策略研究
        一、干预策略及干预模式的界定
        二、策略研究思路基于渐进主义理论
        三、基于文献和现场调查的干预措施研究
        (一) 基于文献的孕产妇死亡干预措施研究
        (二) 基于现场调查的孕产妇死亡干预措施研究
        四、孕产妇死亡率干预策略的构建
        五、不同地区干预模式的建立
        (一) 甘肃省甘南州干预模式
        (二) 兵团干预模式
        (三) 中西部地区干预模式
讨论与建议
    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需要差异化管理,分类指导
    二、各地区选择策略时需深入分析关键影响因素,探索当地干预模式
    三、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对干预模式进行优化和评价
    四、加强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最大化发挥社会效益
    五、合理配置人员,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六、全社会努力,提高孕产妇文化素质,优化保障体系
    七、本研究的局限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福州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调查内容及方法:
    3.统计方法:
二、结果
    1.一般情况:
    2.保健状况:
    3.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卫生保健利用影响因素:
讨论

(10)浦东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服务现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2008~2010年度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的服务与利用状况
        2.2.1 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服务情况
        2.2.2 产前检查情况
        2.2.3 产后访视情况
        2.2.4 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产后大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2.5 平均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
        2.2.6 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情况
    2.3 与一般人群孕产妇服务情况比较
        2.3.1 四家医院一般人群孕产妇服务情况
        2.3.2 产前检查情况
        2.3.3 产后访视情况
        2.3.4 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产后大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3.5 平均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
        2.3.6 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情况
    2.4 接受服务的流动人口孕产妇满意度调查
        2.4.1 接受服务的流动人口孕产妇的基本情况
        2.4.2 接受服务的流动人口孕产妇的文化程度
        2.4.3 家庭平均收入分布
        2.4.4 接受服务的流动人口孕产妇对平产分娩服务的满意度
    2.5 周边区县 (闵行区) 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服务状况
        2.5.1 基本情况
        2.5.2 平产分娩点服务情况
3 讨论
    3.1 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的实际利用情况与需求情况不匹配
    3.2 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的服务具有一定成效
        3.2.1 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服务的满意度较高
        3.2.2 提高了产后访视、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的比例
        3.2.3 降低了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新生儿窒息等不良事件发生的比例
        3.2.4 控制了分娩的费用与住院时间
    3.3 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的布局有待调整

四、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及分娩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研究 ——以百色市右江区为例[D]. 林露萍.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2]西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现状调查分析[D]. 杨玲.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9)
  • [3]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D]. 尤华. 浙江大学, 2014(09)
  • [4]武汉市妇女孕产期抑郁及流入人口产后抑郁的观察性研究[D]. 汪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5]某二级甲等医院流动人口特约分娩点孕产妇现场调查[J]. 吴忠芳,李亚芳,唐扣明.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3(12)
  • [6]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陈林利,方红,孙源樵,汤军克,庄婵娟.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09)
  • [7]杭州下沙流动人口生育经历质性研究[D]. 陆娴. 杭州师范大学, 2013(07)
  • [8]中西部地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策略研究[D]. 孙媛媛. 复旦大学, 2013(03)
  • [9]福州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现状调查[J]. 刘晨,黄赟,陈丽红,李智文.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08)
  • [10]浦东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服务现况[J]. 刘艳,陈晓玲,古嘉琪,张煜. 中国妇幼保健, 2012(31)

标签:;  ;  ;  ;  ;  

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和生育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