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中播音员的双重身份

直播中播音员的双重身份

一、现场报道中播音员的双重身份(论文文献综述)

陈丹奇[1](2020)在《全媒体背景下播音员主持人的突围之路》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以及数字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新兴媒体更是如雨后春笋不断成长,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矩阵已经形成。作为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主力军的播音员主持人要积极主动寻求突围之路,与前沿接轨、与时代同步。

周勇,郝君怡[2](2019)在《职能演进与群体变更:播音主持职业发展演进逻辑与未来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群体伴随着广播电视的诞生发展,受到媒介社会发展诸多因素影响,职业播音员主持人的核心专业价值呈现动态发展的三个阶段:从串场报幕到控制调度,再到节目运转核心。在职业群体之外,社交网络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非职业群体的涌入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价值构成挑战,改变了播音主持专业价值的内在逻辑。与此同时,技术需求也为播音主持专业开辟了新的职业应用路径。为应对职能演进与群体变更,播音主持职业群体需明确何为排他性的专业价值,并积极探索播音主持专业与人工智能技术对接的路径。

华军[3](2019)在《“传者善传”在有声语言传播中的实现 ——以电视播音主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传者善传”是一个涉及音乐学、传播学、播音学等多领域的跨学科概念。本文尝试结合有声语言传播的具体实践,并筛选了相关的调研统计数据,重点探讨传播者由内而外在“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二度创作过程中如何运用有声语言做到“传者善传”,立足于电视大众传播的语境,但又能充分汲取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的优势,并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传播路径引领和提升语言的传播品质,从而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本论文的第一部分着重介绍写作的基本背景以及方法、内容与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从传者和受众的角度阐释电视有声语言传播需要“传者善传”。第三部分侧重从传播语言、内容、形象、意识以及认知层面探讨“传者善传”在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的实践路径。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从趣乐为本、以和为归、由象生境这三个层级深刻阐释“传者善传”在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的审美取向。通过对有声语言表达先有感性后有知性、立足知性深挖理性、通过理性达到悟性的独特领悟,提升电视传播过程中有声语言的魅力,使有效传播更富有审美价值,在“音声化”的过程中,赋予有声语言生命的活力、思想的力量,使其具有“人性”的意蕴和“文化”的灵魂。论文第五部分站在当前融媒体的新形势下,前瞻性地探讨如何让电视有声语言传播更具时代感,为传播过程中“传者”如何“善传”指明了方向,以回应电视媒体和社会对有声语言传播艺术越来越高的要求。

李凯山[4](2019)在《当代节目主持传播对青年文化认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多元文化迅速蔓延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作品的交织碰撞对人们的文化认同,尤其是青年群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青年亚文化作为当代文化群像的一类,在某种程度上直接作用于当代视听媒介环境,形成不同以往的文化形态和景观。这种现象的文化认同与社会群体、媒介、心理年龄、个体认知等因素互相作用,造就了全新的文化性格特征和视听媒介景象。新媒体疆域,一些节目依据受众需求及文化趋向出发,将节目主持传播与青年文化相勾连,搭建起更多年轻群体愿意接受的节目风格和独特话语形态。当受众观看这一类型的节目时,其本身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者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在节目主持传受之间,节目价值得以体现,情感召唤实现共情。本文主要采用质化研究、批判研究、网络民族志等研究路径,以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为主要理论支撑,通过互联网论坛、网络综艺节目“弹幕”分析、微信群深度访谈等形式,面向网络用户及主流大学生群体进行垂直分析,对当代视听媒介视域下青年亚文化现象,及现象背后的理论共性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解读。科学客观的分析当代节目主持传播对青年文化认同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既进一步加强了相关学科的理论建设,同时也对当下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群体进行了直观认识,对文化多元化和社会结构长久稳定发挥一定的现实意义。

贾笑非[5](2018)在《新闻主播担任出镜记者的身份转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看到从央视到地方,越来越多的新闻主播开始走出演播室,拿起话筒来到新闻一线担任起出镜记者的职责。从演播室到新闻现场,新闻主播究竟如何利用自身语言、表达、形象等优势高质量完成出镜记者的任务呢?笔者就此予以探讨。

王雪晴[6](2018)在《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文中研究表明谈起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的质量,人们往往先把焦点放在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身上。而主持人和播音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公众的代表,又是媒体的代表。作为前者必须为公众着想;作为后者就要求播音员和主持人首先是一名好记者,要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性。新闻敏感性不但能帮助播音员和主持人更好地挖掘新闻事实、辨别最具有价值新闻的能力,还能够帮助预见新闻,从而使他们以媒体人的身份更好地为公众发声。本文以"新闻敏感性"为主题,着重研究了播音员和主持人与新闻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提出了建议,希望对新闻媒体工作者起到实质上的帮助作用。

齐蕊[7](2017)在《浅谈新闻主播现场报道的特色与优质保证》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有越来越多的新闻主播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开始参与其中。新闻主播从演播室走到新闻现场,开始担任电视出镜记者,这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不断发展的实践探索,也是现阶段新闻主播成长的重要途径,已成为现今电视新闻界的特点之一。为此,本文浅谈新闻主播进行现场报道的特色与优质保证。

黄鑫磊[8](2016)在《记者型主持人的叙事策略探析 ——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媒体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信息传播效率得到提高、传播渠道逐渐多元化,面对巨大的信息流,受众需要的是具备权威性、专业性的信息传播者,并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型主持人较一般主持人而言集记者和主持人双重身份于一身,并以节目主创的身份深入参与节目创作的整个过程,近年来在适应媒体发展的变革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受到了学界和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从1996年开播至今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开创性的将记者型主持人运用于栏目并置于主创的核心位置,给予其广阔的发展空间,20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本文研究《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的叙事策略,探究记者型主持人作为调查行为的实施者、新闻事件的叙述者是如何将新闻“故事”化的传达以及如何让受众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更注重新闻事件过程的诠释,注重展现新闻的故事情节脉络、考虑叙事走向问题,从叙事学层面研究记者型主持人,丰富记者型主持人相关领域的研究,以期为记者型主持人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贡献微薄之力。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的叙事行径进行综合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在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整体研究构架进行梳理,充实并丰富研究内容的内涵外延,使得研究目的更加明确清晰。文本分析法通过对《新闻调查》节目中记者型主持人的语言内容文本进行分析,梳理出主持人作为叙述主体(叙述者)是如何将“故事”讲述的过程。案例分析法通过大量观看《新闻调查》栏目20年间具有代表性的节目,对栏目中记者型主持人的叙事行为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新闻调查》和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历程,分析探讨了《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处于栏目主创的核心位置投入到节目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列举了《新闻调查》不同发展时期富有个性化的记者型主持人,并得出《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承担着节目的叙事任务,在节目叙事中带有明显的叙事特质。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分析《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的叙事策略,通过对《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的语言内容文本进行分析,得出记者型主持人采用了平等、冲突、悬念、调度的叙事策略为新闻事件“故事”化的传达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三部分立足于第二部分研究中所得出的叙事策略,从受众传播的角度来看叙事策略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改进策略,最后从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对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趋势做了延伸性思考,认为在融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要主动和新媒体打交道,同时要适应不断变革的电视技术并对数据保持一定的敏感度。

廖媌婧[9](2015)在《“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东方卫视节目生产研究》文中指出上海以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地缘结构和政治经济地位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上海东方卫视的发展历程在省级卫视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以“场域”理论为切入点,选择东方卫视作为个案,以东方卫视节目生产机制以及代表性节目的文本为主轴,发展历史为背景,从新闻生产、影视生产及综艺节目生产三个层面考察电视生产实景。通过这项研究,笔者试图深描上海东方卫视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生产实践活动,并将这一过程放置在国际都市的历史机缘和海派文化的语境中进行考察,进而探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场域对电视场实践的影响。本研究主要使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SMG进行调研,实地参与前期策划、制作、推广宣传等节目制作各流程。本文将运用媒介社会学、文化研究的理论,构建一个转型中中国从电视生产到消费的模式——即将关注点聚焦于受到意识形态、资本和文化等因素控制的媒介组织,以及它生产出的文本如何参与重构社会的现代性。本文的绪论部分将主要概述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整理和综述相关研究现状及成果,提炼研究设想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而厘清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一章将以省级卫视发展的大环境为背景简述东方卫视发展的演进历史;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将分别从新闻、综艺和影视三个层面深描上海电视的生产实景,分析来自经济场、政治场和专业场的力量在东方卫视电视生产场域内的资本互动,探讨体制的空间化运作以及资本对电视的控制;第五章重在从个人与公共领域的互换、消费性等现象讨论东方卫视对上海现代性的构建,并从地域、族群、国家的角度讨论省级卫视的地域性传播以及都市群体认同的构建。转型期的中国电视版图在不断地被改写和重描,东方卫视的发展历程呈现的是省级卫视在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合力作用下克服困难、不断推进的一幅幅流动画面。在从地方走向全国、世界的漫漫长路上,东方卫视的角色塑造和认同建构的心路历程是一个典型且具有普遍意义的个案。结语部分笔者点明了东方卫视作为中国省级卫视发展历程中个案的特殊性和研究它对其他省级卫视发展的普遍价值,并对转型中的中国背景下省级卫视的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李雅倩[10](2015)在《中国内地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流变研究》文中认为当下中国内地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分为对早期广播及电视播音员形象的借鉴、主持人形象的确立及变化两大历史进程,主持人形象由传统的播音员形象发展成为如今的多元化、个性化、品牌化形象。此外,从美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来看,主持人形象在化妆造型、服饰设计、身势语言、有声语言和个人修养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在化妆造型方面,新闻评论类主持人形象越来越趋于时尚化,综艺娱乐类主持人形象愈发个性化,生活服务类主持人形象则更加亲切化;在服饰设计方面,主持人的服饰搭配呈现出符合节目内容、突出主持人个性风格,提升画面效果的变化趋势;在身势语言方面,主持人形象体现出面部表情丰富化、目光神态情感化、肢体动作形象化的特征;在有声语言方面,主持人的语言功力日益深厚、语言状态日趋积极、语言表达更富于意趣;在个人修养方面,主持人的文化内涵、政治素养、道德意识、心理素质都有所提高。基于这些变化,从强化主持人的形象意识,营造有声语言的音声美、意蕴美、分寸美以及实现自我认识的和谐共建方面提出健康、完美的主持人形象塑造策略,这对我国电视事业的繁荣发展和主持人自身形象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二、现场报道中播音员的双重身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场报道中播音员的双重身份(论文提纲范文)

(1)全媒体背景下播音员主持人的突围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 联合发力,多元制胜
2 恰逢其时,内容深耕
3 点睛之笔,实力加持
    3.1 扎实的基本功是源泉活水
    3.2 “播”外功夫,插上飞翔的翅膀
    3.3 弱水三千,风格为先
4 结语

(3)“传者善传”在有声语言传播中的实现 ——以电视播音主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意义
2 有声语言传播格局中的“传者善传”
    2.1 有声语言传播的坚守与发展
    2.2 传者的赢效因素决定“善传”
    2.3 受众的地位心理要求“善传”
3 “传者善传”在有声语传播中的实现路径
    3.1 传播语言突出鲜明的个性
    3.2 传播内容强调现场的真实
    3.3 传播形象寻求准确的定位
    3.4 传播意识兼顾各方的配合
    3.5 传播认知做到正确的理解
4 “传者善传”在有声语言传播中的审美价值
    4.1 趣乐为本
    4.2 以和为归
    4.3 由象生境
5 融媒体生态下践行“传者善传”的新要求
    5.1 打造品牌平台
    5.2 锻造专家主持
    5.3 守住本土优势
注释
参考文献
附记

(4)当代节目主持传播对青年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身份认同
        二、明辨“青年”与“青年性”
        三、媒介与青年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学术和应用价值创新点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一、节目主持与受众关系
        二、青年文化认同与媒介传播关系
        三、节目主持与青年文化认同关系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手段
第一章 当代视听媒介文化与青年文化认同
    第一节 青年与文化认同
        一、青年定义
        二、文化认同
    第二节 当代视听文化的特征
        一、视听语言信息的直观表达
        二、信息传播与分享的即时性
        三、参与的广泛性和互动的频繁性
    第三节 青年文化的时代表征与作用空间
        一、拼贴、同构、表意实践:青年文化的后现代风格
        二、抵抗的消失与娱乐的崛起
        三、“看脸时代”“萌文化”所搭建的审美图谱
    第四节 “数字原住民”的媒介化生存及其文化期待
        一、从PGC,UGC到 PUGC:数字化参与的现实图景
        二、从青年文化到青春文化:视听传媒对青年群体的收编
        三、生活审美化与时尚编码:“数字原住民”的审美期待
第二章 主持传播主体的青年性
    第一节 从童年的消逝到成人的消逝:主持人青年性的媒介生成
        一、从青年到青年性:融媒体文化对青年文化整体性构建
        二、从“小鲜肉”到“保鲜肉”:明星主持人的“老男孩”形象解析
    第二节 从叛逆青春到娱乐青春:时代规训与主持人的自我布设
        一、传媒消费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对主持人青年性形象的规约
        二、用户至上理念与主持人文化身份的自我指认
        三、窄化与矮化:新媒体主持人的媒介素养及其对青年文化的迎合
    第三节 新闻与非新闻:主持人节目类型的二重性与主持人的青春想象
        一、新闻娱乐化与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时尚化取向
        二、非新闻节目的青春气息与节目主持人的青春样貌
        三、历史感的断裂与严肃感的消弭:对主持人青春想象的文化批评
第三章 主持传播内容、形态对青年文化认同及塑造
    第一节 出场方式的生活化:生活美学的再现与世俗文化的再造
    第二节 口语修辞的时尚化:告别崇高后的消费体验
    第三节 叙事方式的碎片化:社交媒体思维的迎合与推广
    第四节 审美风格的幽默化:泛娱乐关怀的青年性表达
    第五节 形象包装的国际化与潮流化:后现代文明的昄依
第四章 当代青年文化对主持传播文化的认同与拒绝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下的青年文化与主持传播文化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论坛文化:以百度社区贴吧为主的传统媒体青年性调研
        二、互联网综艺文化:以“弹幕”和网友评论内容为分析对象.
        三、专业社交媒体文化:基于大学生微信群的深度访谈
    第三节 研究发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新闻主播担任出镜记者的身份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1 新闻主播和出镜记者
    1.1 新闻主播
    1.2 出镜记者
2 电视新闻主播和现场出镜记者的共同特征
    2.1 新闻主播的特征
    2.2 出镜记者的特征
3 新闻主播和出镜记者的素养
    3.1 新闻主播的素养
    3.2 出镜记者的素养
4 新闻主播和出镜记者的共性

(6)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为新闻敏感性
二、新闻敏感性的特点
    (一) 敏捷性
    (二) 灵活性
    (三) 顿悟性
    (四) 创造性
三、如何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
    (一) 增强自身责任感
    (二) 增加知识储备, 积累实践经验
    (三) 培养政治敏感性
    (四) 回归深入现实生活
结语

(7)浅谈新闻主播现场报道的特色与优质保证(论文提纲范文)

1 新闻主播现场报道的特色
    1.1 语言优势
    1.2 人文关怀
    1.3 品牌优势
2 新闻主播现场报道的优质保证
    2.1 过硬的自身素质
    2.2 充分的前期准备
    2.3 敏锐的现场观察
    2.4 较强的合作意识
3 结语

(8)记者型主持人的叙事策略探析 ——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研究的背景
        2.研究的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关于记者型主持人的研究
        2.关于《新闻调查》的研究
        3.关于叙事学理论的研究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2.论文创新之处
一、《新闻调查》栏目与记者型主持人
    (一) 《新闻调查》栏目概况
        1.创办
        2.成长
        3.现状
    (二) 记者型主持人概述
        1.记者型主持人界定
        2.我国记者型主持人发展
    (三) 《新闻调查》中的记者型主持人
        1.《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的作用
        2.《新闻调查》中个性化的记者型主持人
        3.《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的叙事特质
二、《新闻调查》记者型主持人的叙事策略
    (一)平等策略
        1.与受访者平视对话
        2.与受众平等交流
    (二)冲突策略
        1.作为同故事叙事者的冲突
        2.作为异故事叙事者的冲突
    (三) 悬念策略
        1.叙事者隐于故事始终的悬念
        2.叙事者显于串联词中的悬念
    (四) 调度策略
        1.对人物调度建构叙事主线
        2.对镜头调度展现故事细节
三、《新闻调查》中记者型主持人叙事策略对受众传播的优势与不足
    (一)对受众传播的优势
        1.迎合受众的收视心理
        2.引导受众理解新闻事件
        3.多元视角反映新闻主题
    (二) 对受众传播的劣势
        1.受众易成为“单向度人”
        2.记者型主持人个性突显
        3.新闻事件主观化嫌疑
    (三) 记者型主持人叙事策略改进
        1.建立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
        2.恪守新闻专业主义
        3.提升记者型主持人职业素养
    (四) 记者型主持人趋势展望
        1.学会和新媒体打交道
        2.适应电视技术的发展
        3.对数据保持敏感度
四、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9)“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东方卫视节目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和提出
        一、省级卫视在中国电视产业格局中的发展及地位
        二、上海东方卫视在省级卫视产业格局中的代表性
        三、“场域”——电视生产的社会控制语境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
        一、对媒介生产相关理论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对省级卫视的研究
        三、国内学者对媒介内容生产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视野与方法
        一、经验式实地观察
        二、文本分析
        三、深度访谈
第一章 东方卫视的演进历程
    第一节 “保守上星”的初始期(1998-2002 年)
        一、频道诞生的时代背景
        二、体制运作的独特架构
        三、行政导向下的频道定位
        四、节目编排的地域标签
    第二节 “革故鼎新”的转型期(2003-2008 年)
        一、公司化运作的尝试
        二、事业属性的回归
        三、频道角色定位的重塑
        四、综合实力的对外扩张
    第三节 “深化布局”的调整期(2009-2014 年)
        一、“制播分离”的深化
        二、广电集团内部的卫视格局
第二章 文化权力的实施:依附于政治场的电视生产
    第一节 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规制
        一、经济规制与社会规制
        二、多层级行政干预机制
        三、宏观调控的流动性
    第二节 缺失体制优势的卫视新闻立台
        一、“温和节制”的党管媒体
        二、凤凰、深圳的新闻生产经验
第三章 市场逻辑的操控:经济场作用下的电视生产
    第一节 新闻立台的市场化转向
        一、软性题材的选择
        二、频道重心的偏移
        三、新闻资源的集团化整合
    第二节 综艺兴台的本土与创新
        一、本土自制节目的养成
        二、外来模式节目的本土化路径
        三、节目研发保障和激励机制的设立
    第三节 影视强台的实现
        一、市场竞争的流变
        二、平台性产业链的形成
第四章 文化资本的运作:电视场中的专业主义实践
    第一节 电视媒体的文化资本转换
        一、基于科学逻辑的评价体系
        二、隐而不宣的干预机制
        三、流于平庸的“快思手”
        四、走出象牙塔的专家
    第二节 群体等级化的社会区分
        一、社会分化结构的同源性
        二、业者的精英主义趣味
        三、“三高”定位的得与失
    第三节 专业成名职业理想的实践
        一、电视生产者职业权力的实现
        二、团队业务能力的打造
第五章 电视符号的现代性构建
    第一节 上海现代性在电视中的重构
        一、消费化的日常生活
        二、私人化的公共空间
        三、工具理性化的操作
    第二节 海派电视的文化呈现
        一、海派文化的异质性
        二、海派电视的全球化
第六章 结语
    一、多场域互动下的媒介生产
    二、媒介实务层面的“番茄”经验:省级卫视的角色构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就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10)中国内地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意义及价值
        0.1.1 选题意义
        0.1.2 选题价值
    0.2 研究现状
        0.2.1 主持人形象概念的研究
        0.2.2 主持人形象类型的研究
        0.2.3 影响主持人形象的因素的研究
    0.3 研究方法
    0.4 创新之处
1 中国内地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的演进历程
    1.1 对早期广播及电视播音员形象的借鉴
        1.1.1 早期广播电视播音员的时代形象
        1.1.2 改革开放后播音员形象的调整
        1.1.3 播音员形象向主持人形象的过渡
    1.2 形象的确立及变化
        1.2.1 1980-1991:节目主持人形象逐步确立
        1.2.2 1992-2001:节目主持人形象呈现多元化之势
        1.2.3 2001年至今:节目主持人形象向个性化、品牌化发展
2 中国内地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的变化取向
    2.1 化妆造型的变化取向
        2.1.1 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形象时尚化
        2.1.2 综艺娱乐类节目主持人形象个性化
        2.1.3 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形象亲切化
    2.2 服饰设计的变化取向
        2.2.1 日趋符合节目内容
        2.2.2 日渐突出个性风格
        2.2.3 日益提高画面效果
    2.3 身势语言的变化取向
        2.3.1 面部表情丰富化
        2.3.2 目光神态情感化
        2.3.3 肢体动作形象化
    2.4 有声语言的变化取向
        2.4.1 语言功力日益深厚
        2.4.2 语言状态日渐积极
        2.4.3 语言表达富于意趣
    2.5 个人修养的提高
        2.5.1 文化内涵的需求递进增长
        2.5.2 政治素养的提高越发重要
        2.5.3 道德意识的深化逐步升华
        2.5.4 心理素质的强化日益凸显
3 当下中国内地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的塑造策略
    3.1 形象意识的整体强化
        3.1.1 打造大众媒介形象:品牌形象宣传
        3.1.2 建立受众期待形象:契合受众心理
        3.1.3 完善社会公众形象:符合公共价值
    3.2 有声语言的美感营造
        3.2.1 音声美
        3.2.2 意蕴美
        3.2.3 分寸美
    3.3 自我认识与和谐共建
        3.3.1 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的辩证统一
        3.3.2 文化形象与仪表形象的齐头并进
        3.3.3 个性气质与栏目水准的完美契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现场报道中播音员的双重身份(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媒体背景下播音员主持人的突围之路[J]. 陈丹奇. 新媒体研究, 2020(14)
  • [2]职能演进与群体变更:播音主持职业发展演进逻辑与未来趋势[J]. 周勇,郝君怡. 当代传播, 2019(05)
  • [3]“传者善传”在有声语言传播中的实现 ——以电视播音主持为例[D]. 华军. 暨南大学, 2019(02)
  • [4]当代节目主持传播对青年文化认同研究[D]. 李凯山. 深圳大学, 2019(09)
  • [5]新闻主播担任出镜记者的身份转换[J]. 贾笑非. 科技传播, 2018(21)
  • [6]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J]. 王雪晴. 新闻传播, 2018(03)
  • [7]浅谈新闻主播现场报道的特色与优质保证[J]. 齐蕊. 西部广播电视, 2017(01)
  • [8]记者型主持人的叙事策略探析 ——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例[D]. 黄鑫磊. 广西艺术学院, 2016(02)
  • [9]“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东方卫视节目生产研究[D]. 廖媌婧. 上海大学, 2015(02)
  • [10]中国内地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流变研究[D]. 李雅倩. 辽宁大学, 2015(12)

标签:;  ;  ;  ;  

直播中播音员的双重身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