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经济消费需求问题的探讨

扩大经济消费需求问题的探讨

一、对扩大经济消费需求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孙常辉[1](2021)在《新型城镇化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的传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动国内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层次的提升,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石和主要动力。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需着重做好扩大消费与生活品质提升,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和最佳落脚点。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我国居民扩大消费的主要阻梗、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与扩大消费的关系进行分析,梳理出新型城镇化促进居民消费的传导机制,并提出相应措施。

周丰祺[2](2021)在《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对扩大内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着眼于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对扩大内需的影响。首先,通过2000-2019年的宏观经济数据说明消费市场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在城乡双元视角下,农村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更快、程度更高,农村消费市场能够对扩大内需产生更大的影响。其次,从居民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和消费习惯三个方面分析抑制内需扩大的因素。最后,从需求侧管理、海外消费回流、农村市场觉醒三个角度论述了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对扩大内需的影响途径。本文研究既为扩大内需的路径提供理论层面的分析,也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来自消费市场的实践启示。

陈少波[3](2021)在《基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个人所得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更多源于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升,个人所得税仍具优化空间助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此背景下,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梳理国内外学者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个人所得税改革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基于“橄榄型社会”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探讨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理论基础,并梳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明确个人所得税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作用路径。其次,描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演变特征并预测趋势。本文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67%~200%作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下限和上限,基于CFPS样本进行特征描述,发现中等收入群体以工资性收入为主、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流动性较大、纳税额度较低、符合纳税条件人数相对较少等特征。第三,基于征税前后、税改前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泰尔指数的变化评价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并明确存在问题。我国个税免征额的不断提高有效减轻了收入较低的纳税人负担,税率结构的优化惠及中等收入群体和个体工商户,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微弱的正向促进作用。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包括个人所得税占比较低导致其调节收入分配功能有限;纳税人较少不利于扩展个税覆盖面;免征额调整机制不稳定、不连续等。第四,借鉴英国、美国利于扩大中产阶级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英国灵活调整的费用扣除标准充分体现中产阶级的生活成本;减少税率级次,拓宽税基,减轻了中产阶级税负;以家庭为单位设计税收优惠,使中产阶级家庭税负承担合理。美国扩大中产阶级的基础是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一揽子收入分配政策效果显着,对子女教育的扣除优惠可有效减轻中产阶级的家庭支出负担。最后,提出基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个人所得税优化建议:推进个税免征额定期指数化调整,避免中低收入群体纳税级次攀升;适时扩大纳税覆盖面并降低低档税率,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纳税意识;将经营所得逐步纳入综合所得范围,鼓励中等收入群体劳动致富;适当提高资本利得的税负,平衡资本利得与劳动所得的税负;加强大数据研判在税收征管中的使用,提高收入透明度。

洪银兴,杨玉珍[4](2021)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新发展格局的理念已经形成,但实践中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国民经济转向内循环为主需要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本文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和分工理论,提出转向新发展格局的三大路径。一是需求侧的推动,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在突出消费环节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指出分配和流通环节对消费需求具有支撑和市场实现作用,从而构成内需体系。二是供给侧的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要深度融合,建立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三是外循环转向,实施创新导向的开放发展战略,重组产业链国际布局。

王杨[5](2021)在《内外双循环背景下服务业发展与扩大内需双向互动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我国服务业发展与扩大内需之间双向互动机制理论剖析的基础上,采用我国2011-2019年省域面板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考察了两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区域差异性。理论研究认为,服务业发展与扩大内需之间存在双向互动机制,服务业发展会通过收入水平提升、投资渠道扩大、就业吸纳、资源优化配置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扩大内需又会通过需求内化机制、拉动提升机制、规模倒逼机制反哺服务业的发展。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同时还表明,服务业发展对内需扩大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内需扩大对服务业发展的反哺作用,两者之间互动关系还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总体而言,服务业发展对扩大内需的影响作用表现为东中西"梯度递减"态势,而扩大内需对服务业发展的反哺作用则表现为中部最强、东部次之,西部不显着。需要进一步注意的是,控制变量中出口贸易对扩大内需存在替代效应,而人口规模对扩大内需的促进作用仅在东部地区显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仍然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总体上表现为东中西"梯度递减"趋势,而政府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弱,表现为东中西"梯度递增"的反向趋势。

王宇平[6](2020)在《县域商贸流通业升级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受益于网络经济和惠农政策,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消费需求潜力持续释放。但农村居民的绝对消费能力仍然有限,消费环境还相对落后,直接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品质的提升和生活面貌的改观。县域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支点。本文从县域经济视角,研究了县域商贸流通业升级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影响。结论认为县域商贸流通业升级有利于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品质化和精细化、有利于农村居民多元化就业和家庭收入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农村消费人口结构优化。文章从加强县域商贸城乡联动、加快实现"同标、同质、同服务"、推进县城流通主体和基础设施升级三个方面提出推动县域商贸流通业升级的措施建议。

侯晨璇[7](2020)在《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和管理者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消费者对于能源和材料的过度消耗是导致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因此倡导绿色消费,减少因消费而引发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绿色产品信息是促进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最直接的工具。企业和市场人员在利用包含数值的信息与消费者沟通绿色产品的能源效率或者环境影响时,可以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即基于较大测量尺度或者基于较小测量尺度。对于哪种信息呈现方式更有效,现有文献尚未进行深入分析。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研究探讨了测量尺度上信息的不同呈现、架构和描述方式(即尺度框架)与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并分析其潜在的影响路径和影响边界条件。依据决策双系统理论和传播说服相关理论,本研究构建了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理论模型。首先,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本研究对相关核心变量进行了概念界定。具体来说,这些核心变量包括绿色产品、绿色产品购买意愿、测量尺度、扩大尺度和收缩尺度、尺度框架、感知价值、感知环境价值、感知经济价值,消费者怀疑、调节聚焦、中介效应、遮掩效应和调节效应。其次,依据决策双系统理论,本研究提出了尺度框架与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直接关系的研究假设。再次,依据传播说服相关理论,本研究构建了尺度框架影响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多重中介模型,并提出了关于感知环境价值和感知经济价值的中介作用,以及消费者怀疑的遮掩作用等研究假设。最后,本研究探讨了尺度框架影响的边界条件,提出了关于调节聚焦具有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设。本研究采用实验设计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具体来说,本研究通过实验情景模拟的方式对自变量尺度框架进行控制,并通过组间设计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扩大尺度框架或收缩尺度框架的情境中,随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相关变量进行测量和控制。为保证实验操作顺利有效,本研究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了实验预试。具体来说,预实验设计了小尺度、中尺度和大尺度三个水平的信息框架,并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式获得155份有效数据,然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图基HSD事后检验的方法对不同尺度框架水平下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预实验的研究结果,正式调查中,本研究选取了小尺度和中尺度两个水平,并将其分别看作是收缩尺度和扩大尺度,从而对尺度框架与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进行再检验。本研究的正式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获得302份有效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两种方法,本研究对假设中提出的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进行反复检验。此外,本研究还采用了双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两种方法对研究假设中提出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小尺度框架,中尺度框架更能促进绿色产品购买意愿,但中尺度框架和大尺度框架之间并无显着差异。正式调查的实证分析结果再次证明,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具有差异影响。与收缩尺度框架相比,扩大尺度框架能够促进绿色产品购买意愿。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感知环境价值和感知经济价值对扩大尺度框架和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而消费者怀疑对扩大尺度框架和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具有遮掩效应。调节聚焦在扩大尺度框架与感知经济价值和消费者怀疑之间发挥调节效应,并且在扩大尺度框架通过感知经济价值和消费者怀疑影响绿色产品购买意愿之间发挥被调节的中介作用。但是,调节聚焦在扩大尺度框架和感知环境价值之间的调节作用以及在扩大尺度框架通过感知环境价值影响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被调节中介作用没有得到数据支持。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研究分别从产品策略、信息策略和市场策略三个方面为企业和市场人员更好地推广绿色产品,提升消费者的绿色产品购买意愿提供了策略建议。

齐懂懂[8](2020)在《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支出特征研究 ——基于扩大内需的视角》文中认为随着国际形势和中美大国关系的变迁,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国经济面对较多来自外部市场的压力,特别是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了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从加快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看,亟需启动并有效增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和稳定性作用。现有研究大多也认为,培育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方式仍然莫衷一是,对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内需的研究缺乏定量分析。本文在全面系统梳理和比较中等收入群体界定方式的基础上,在中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通过比较研究和反事实计算,逐层递进地回答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的城镇和农村分别有多少中等收入群体?第二,在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支出具有怎样的特点?第三,中等收入群体内部不是匀质的(李春玲,2018年b),那么从扩大内需的角度看,哪种类型的中等收入群体对扩大消费需求的贡献最大?本文围绕这三个问题,借鉴了发展社会学对中产阶层的划分方法,引入了职业和教育变量,将中等收入群体细分为四类,即,在使用收入指标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基础上,将满足职业指标的中等收入群体称为“半核心中等(职业)”,将满足教育指标的称为“半核心中等(教育)”,职业和教育指标均满足的的称为“核心中等收入群体”,职业和教育指标均不满足的中等收入群体被称为“边缘中等收入群体”,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和2016年的数据,分别测算了全国、城镇和农村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从平均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观察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支出特征;并在平均消费倾向提升10%和不同收入群体流动的假设下分析中等收入群体对整体消费率的影响。经研究分析,获得以下四点主要发现。首先,从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占比看,2015年农村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略高于城镇,主要是因为与城镇的收入分布相比,农村居民中间位置的收入的密度更大;但城镇中等收入群体质量更好、结构更优,因为城镇受教育程度较高且职业地位较高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远高于农村。与2009年相比,城乡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均略有降低,但结构在改善,尤其是农村。其次,从平均消费倾向看,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高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对于提升消费倾向的作用大于职业选择。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平均消费倾向高8.72%,主要是因为农村储蓄动机更强。另外,城镇满足教育指标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平均消费倾向比不满足教育指标的高约10%,主要是因为教育水平较低的家庭对未来收入可持续或增加的信心不强,有更强的平滑消费和预防性储蓄动机。农村不同类型的中等收入群体之间的差别不大,高低差异仅在2%以内,这反映出从消费支出的角度看,城镇中等收入群体内部呈现分化现象,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支出更具多样性。再者,从消费结构看,城镇和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大都正处于改善生存型消费阶段,且较重视耐用品消费和文化娱乐消费,中等收入群体有助于助推消费升级。但在中等收入群体内部,由于不同类型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构成,消费特征有所不同,从边缘、半核心到核心中等收入群体依次呈现消费结构升级的特点。与农村相比,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消费,其文娱旅游支出占比达到4.44%,而农村只有0.96%。最后,从扩大内需的视角看,中等收入群体的“量”很重要,“质”同样重要,其中,核心中等收入群体对扩大内需的帮助最大。假设各收入群体平均消费倾向分别增加10%的情况下,发现消费率大小与收入群体规模占比大小密切相关,因为在平均消费倾向影响消费率的机制中,群体的规模占比是一个重要变量,因此等收入群体的“量”非常重要的;基于2009年-2015年各收入群体的收入阶层流动概率矩阵,考察某一收入群体单位家庭发生流失时的消费收入变化量之比的期望值,结果发现低收入群体、边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缩小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的消费水平,且流向核心中等收入群体的作用最大,半核心(职业)、半核心(教育)和核心中等规模缩小时,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且核心中等收入群体流失时,其单位收入减少造成的消费的减少量的期望值是最高或次高,对扩大内需的负影响最大或次大,说明半核心与核心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更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反映出中等收入群体的“质”很重要。

徐文斌[9](2020)在《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平衡是经济运行中不可避免的现实性问题,不平衡现象的产生,对国家经济、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都造成影响。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不平衡现象在生产领域会直接导致生产与再生产效率的降低,阻碍经济良性发展。因此,研究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通过对产业生产部门的调整,为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延长经济繁荣、规避经济危机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研究过程中,基于对社会生产部门的两大部类划分,进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建立。依据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从生产领域对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找到解决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的影响原因,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市场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对现有文献整理,对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对两大部类结构平衡条件来进行研究;二是运用再生产模型从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角度对政策进行解析;三是对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问题解决途径的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现象,学界运用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进行了一定有意义、有深度的讨论。其中对两大部类的平衡条件研究,找到两大部类进行再生产交换的一些特征和规律;对政策解读方面,通过运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解读现有关于结构性改革等现实问题的分析;对不平衡问题的解决途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关于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研究空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学者提出了满足人民需求成为解决当下我国经济生产的重要内容,但并没有在理论中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二是对马克思再生产模型的研究中,鲜少出现在两大部类可以实现交换的条件下,以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来进行宏观调节的分析。为此,本文尝试从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开始,对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条件进行研究,以给出两大部类在再生产过程中实现长期稳定进行的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研究的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来进行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交换并不是认为第Ⅱ部类的增长速度优于第Ⅰ部类的增长速度,并且在对这一假定前提进行分析后,得到了为使经济整体得到更好的发展,应调节使第Ⅰ部类的增长速度不低于第Ⅱ部类的增长速度。因此,从第Ⅱ部类着手,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寻找两大部类积累率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调节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平衡现象给出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为依据,以从满足人们需要来进行再生产规模的确定,进而得到两大部类在再生产过程中的积累率与增长率之间隐藏的规律。并通过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这一规律进行现实分析,以得到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两大部类之间不平衡问题的理论依据及解决途径。围绕这一研究思路,本研究共分为六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在绪论部分主要进行对本文所要研究内容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说明,并对本文所应用到的一些理论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交代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以及对文章的结构安排,在整个研究框架中具有总括性和纲要性。第二章为国内外理论基础。首先从魁奈和亚当·斯密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建立的溯源进行整理;其次对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的形成逻辑进行梳理;最后对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并对其中重点学者的主要观点、核心结论等内容进行系统性介绍。整理得到相对完整的关于马克思不平衡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相关研究理论体系和研究脉络。第三章是对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分析的理论探讨和模型分析。在这一章节中,重点介绍了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图式,并在这一理论下,对再生产模型进行扩展性研究:在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的条件下,对第Ⅰ部类的积累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中得到,在实现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基础上,依然会出现两大部类结构性失衡的再生产过程。其中,在利润平均化的条件下,若第Ⅱ部类的积累率水平高于第Ⅰ部类积累率水平,则存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虽然能够进行,但长期过程中,会出现第Ⅰ部类积累率随再生产不断进行而持续下降的现象。因此,通过积累率与增长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得到两大部类之间,再生产过程中的协调约束条件,以调整部类生产,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第四章为实证分析。通过运用现实经济数据说明理论分析中所得到的结论。在这一章中,利用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中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数据,用两大部类积累率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在运用VAR模型对GDP增长率与两大部类积累率差来进行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得到两者之间显示出反向运动的结果。通过现实数据描述进一步佐证理论分析中得到的结论:第Ⅱ部类的增长速度若高于第Ⅰ部类的增长速度,则会出现总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倾向。第五章是为进一步的对本文所提出的规律进行现实研究,而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的部类扩展和现实应用做出现有研究的梳理并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评述,以为本文接下来的研究做出理论基础。在现有研究中,存在很多对马克思两大部类拓展性的研究,包括将两大部类扩展为三部类、四部类甚至五部类,以使再生产理论更接近现实生产活动。本章对此类研究进行系统总结的同时,得到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存在创新成果,同时也具有其现实意义,为今后基于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的研究,以及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于部类之间经济发展路径提供理论依据。第六章是依照本研究得到的结论进行的政策建议。在这一章中,结合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对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的现有扩展性分析,总结出一些存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并针对我国现实发展情况给出使经济可以健康、平稳发展可能性的政策建议。认为为实现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需要从生产消费品部门开始对生产失衡问题进行调节,进而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本研究在跳脱马克思再生产模型中以第Ⅰ部类为积累基础的研究方式下,结合经济发展追求的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目标,在对两大部类进行扩大再生产交换的过程中,以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两大部类结构的不平衡问题进行再研究,进而找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可能原因。总结而言,本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再生产模型进行再研究。通过引入利润率平均化的假定,在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两大部类的再生产模型进行从数字到一般化的拓展研究。并且得到两大部类的增长率差额(第Ⅱ部类减去第Ⅰ部类)在非均衡状态下会随着再生产的进行而不断加剧。在对马克思两部类的再生产模型进行扩展分析时,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情况下,假定第Ⅱ部类积累率不变,即增长率也不发生变化,若两大部类积累率不同,会出现两大部类间增长率之差不断扩大的情况。其中一种情况为,在第Ⅰ部类的增长率小于第Ⅱ部类增长率时,会出现从第二年(第二期)开始,第Ⅰ部类的增长率持续降低,进而导致经济增长的放缓。这一研究同其它研究不同在于在对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进行模型化的分析中,是建立在给定第Ⅱ部类的积累率的条件下进行的,并找到两大部类积累率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得到第Ⅰ部类增长率不应低于第Ⅱ部类增长率的结论。二是对现实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运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在对所有企业进行初步的两大部类划分的基础上,重复剔除,进而对两大部类企业的积累率做差值,找到第Ⅱ部类积累率的相对不变基础,并找到两大部类积累率的差值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在进行一系列检验下,得到与本文再生产模型具有一致性的结论。在这一实证结果的支持下,为以第Ⅱ部类积累率给定的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的积累率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给出现实基础,并以此可以为政策调控给出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三是对现有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研究进行全面的整理,并对再生产理论中的模型研究进行重点梳理,试图通过找到两大部类再生产模型研究中的空缺,寻求符合现今经济发展条件下的研究空间。为今后对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基础,也为今后对再生产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能空间。在现有的研究中,主要从两大部类再生产图式的分析、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讨论、现实政策分析的讨论、危机理论的讨论等方面展开。而在对两大部类再生产图式的讨论中,以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为假定条件进行两大部类的积累率关系的研究并没有细致的讨论,因此,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调节第Ⅱ部类的积累率或增长率为政策对象,会挖掘出可能的研究空间。

鲁彦[10](2019)在《用户规模、用户类别与互联网平台竞争》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平台经济模式取得了飞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热门的经济领域,大型平台企业的崛起推动了现代经济模式的变革和重塑。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互联网平台经济作为生产力的新的组织方式,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跨界融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①。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互联网平台节约交易成本和提高匹配效率的优越性得以发挥,传统经济模式面临的时间与空间障碍被极大地克服。在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影响下,用户数量越大的平台将拥有更显着的竞争优势,用户规模成为平台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随着平台竞争方式的演进,用户类别优势,或平台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能力对平台厂商竞争优势的影响逐步凸显,用户类别也成为平台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涵盖规模和类别两个维度的用户竞争成为当下互联网平台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方向和关键。随着新型平台企业的大量涌现与快速发展,平台围绕用户规模和用户类别的竞争方式趋于多样化。但技术进步并没有解决平台逐利动机与市场监管之间的矛盾,市场失灵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平台经济中依然存在,互联网平台的部分竞争方式引起了一定的争议,甚至导致反垄断诉讼。国内案例如“网约车补贴争议”引起了关于行业补贴是否扰乱市场竞争与公平的讨论,国外案例如“苹果电子书案”中苹果公司受到美国司法部对其操纵电子书市场价格的指控,“谷歌比价服务案”中谷歌公司受到欧盟对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指控等。这些争议或反垄断诉讼的焦点在于互联网平台在用户规模竞争或用户类别竞争中是否扭曲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其中部分互联网平台(如谷歌)已被反垄断当局判定为滥用市场势力,并被处以巨额罚款。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学术界对平台用户竞争问题有过较多研究,但对于结合用户规模和用户类别两个层面剖析平台用户竞争的原因,深入探讨平台通过扩大用户规模和增加用户类别使平台由双边转变为多边进而提升竞争优势的机理,以及揭示平台在用户竞争中易于产生反垄断争议和遭受反垄断诉讼的原因等方面,研究尚不够深入。而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双边市场理论,并能够为市场监管机构调整对平台企业的监管思路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深化平台用户竞争问题的研究,本文结合用户规模和用户类别两个维度研究平台用户竞争的动机、方式和机理。在双边市场理论框架下,基于交叉网络外部性特征剖析平台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规律,揭示平台厂商进行用户竞争的原因,探究用户规模竞争和用户类别竞争对平台自身和平台间竞争的影响。本文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对比互联网平台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平台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在各边用户的参与下同时实现、协同发生的规律。通过对市场创造型平台、受众创造型平台和需求协调型平台的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平台用户竞争中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形成机制,总结出平台厂商进行用户竞争的深层原因。第二,研究平台厂商“用户补贴”、“用户迁移”和单边厂商“平台化”三种方式对用户规模扩大的作用,探讨平台用户规模的扩大对定价和收益水平的影响。通过搜集和整理平台用户规模竞争的相关数据,对平台用户规模与收益水平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的部分结论运用到平台用户规模竞争案例的剖析中,以佐证并丰富相关研究。第三,从平台增加用户类别的成本角度出发,探究平台进行用户类别竞争对平台收益的影响和所受到的限制。搜集和整理“谷歌优兔”、“微软领英”等案例的相关数据,通过事件研究法对平台厂商用户类别竞争下的平台收益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将平台用户类别竞争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部分结论运用到相关案例的分析中,以验证研究结论。第四,基于双边市场中交叉网络外部性的特征,探究平台厂商在用户类别竞争中易于产生滥用市场势力行为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谷歌比价服务案”和“谷歌操作系统案”等具体案例进行剖析,对平台厂商滥用市场势力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佐证研究结论。全文共分为8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为文献综述;第3章基于交叉网络外部性分析用户在平台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中的作用,探究平台用户竞争的原因;第4章探究平台用户规模竞争的动机和机理,探究“用户补贴”、“用户迁移”和“平台化”对扩大用户规模的作用;第5章探究平台用户类别竞争的动机和机理,分析平台用户类别竞争的限制因素和滥用市场势力的原因·;第6章在第4、5章的基础上对平台用户竞争方式与竞争效果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第7章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佐证前文研究得出的结论。第8章总结全文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纵观全文,本文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用户的参与促使平台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实现、协同发生,任何一边用户的缺失都会使平台丧失待匹配的资源,使平台失去存在的价值,这使得用户成为平台竞争的关键。在双边市场交叉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平台通过扩大用户规模和增加用户类别建立起用户优势,能够以大规模匹配交易和跨市场的多边服务降低平台服务成本和用户的时间成本、选择成本,进而形成基于用户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促使平台厂商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并提高平台收益水平。第二,互联网平台可通过“用户迁移”等多种用户规模竞争方式扩大用户规模和平台各边用户的匹配交易范围,促使平台形成大规模匹配交易量,形成规模经济,提升平台经营绩效。“用户迁移”可使平台厂商的一边用户在短时间内达到最低网络规模,进而在交叉网络外部性下扩大另一边的用户规模,促进大规模匹配交易,提高竞争优势。“用户补贴”促使平台快速推广平台服务,形成两边用户规模并达成匹配交易,但平台需承受利润被补贴挤出的影响,随着累计补贴数额的上升,扩大的用户规模则可能使盈利回升。单边厂商的“平台化”能够充分利用产品的信誉效应对用户尤其是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在交叉网络外部性和直接网络外部性下扩充用户规模,实现平台关键性资源共享,形成规模经济。第三,平台厂商通过增加用户类别能够丰富平台服务内容、扩大平台服务范围,在交叉网络外部性和用户类别外部性的作用下,实现基于用户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但平台的用户类别竞争也会受到跨市场竞争成本的制约。当新增用户类别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越大时,平台增加该类别用户就越能形成更大的匹配交易规模,跨市场难度较低。当新增用户类别的跨市场竞争成本较高时,平台增加用户类别对平台利润的贡献较低,甚至出现亏损,跨市场难度较高。因此,平台增加用户类别需考虑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与跨市场成本等因素进行甄选且不能无限增加,否则将使自身为成本所累,导致竞争优势丧失。第四,平台降低用户类别竞争中的跨市场成本的动机的存在,加大了用户类别竞争中平台通过滥用市场势力进而提升用户类别竞争优势的趋势。平台通过强制搭售、排他性协议等行为能够使平台借助杠杆效应实现市场势力在各个市场之间的传递,降低跨市场竞争的成本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制约作用,甚至能够促使跨市场竞争逐步转化为跨市场垄断。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得平台用户类别竞争的方式趋于多元化,且由于平台厂商增加用户类别时通常涉及多个市场,若仅着眼于单个市场的竞争行为、过程和结果,将不易发现隐蔽的滥用市场势力行为。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有三点:第一,结合用户规模和用户类别两个层面探究了互联网平台用户竞争问题,揭示了用户规模竞争和用户类别竞争促进提升互联网平台竞争优势的机理。在双边市场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平台厂商扩大用户规模和增加用户类别能够在交叉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以大规模匹配交易和跨市场的多边服务功能降低平台服务成本和用户的时间成本、选择成本,强化平台的用户规模优势和用户类别优势,产生基于用户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一步明确用户对平台竞争的重要性。第二,揭示了互联网平台“用户迁移”、“用户补贴”、“平台化”等典型用户竞争方式对扩大用户规模的作用机制;明确了交叉网络外部性及跨市场竞争成本对平台增加用户类别竞争的影响与限制。基于对用户规模竞争的研究,归纳提炼出“用户迁移”等三种典型的用户规模竞争方式,揭示了用户规模竞争促使平台快速形成最低网络规模和克服协调难题,进而形成用户规模优势的过程与机理。通过对用户类别竞争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发现新增用户类别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和跨市场竞争成本能够影响平台用户类别竞争策略后的收益水平,并限制用户类别竞争的空间与范围。第三,从市场监管的角度,揭示了平台用户竞争中产生滥用市场势力行为的内在原因,提出了平台经济的审慎监管和适时控制相结合的监管思路。通过理论与案例分析,揭示了平台在用户类别竞争中通过滥用市场势力降低跨市场竞争成本,进而提高收益水平的内在机制,以及平台在用户规模竞争中通过滥用补贴等方式构筑进入壁垒,以实现独占市场份额的内在机制。提出了平台经济监管应遵循的原则或思路:一方面为发挥平台经济的效率优越性而审慎监管,保护市场竞争,避免过度干预;另一方面要对平台用户竞争行为持续跟踪关注,适时进行反垄断控制,以维护市场的公平。

二、对扩大经济消费需求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扩大经济消费需求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城镇化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的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新时期我国居民扩大消费的主要阻梗
    第一,低收入群体消费力提升缓慢。
    第二,中等收入群体负债率较高,收入预期不乐观。
    第三,优质供给不足,消费外流规模居高不下。
    第四,服务性消费空间和内容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消费无处释放。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与扩大消费的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二)新型城镇化与扩大消费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推动居民扩大消费的传导机制
    (一)城市更新升级对扩大消费的影响
    (二)城市间协调发展对居民扩大消费的影响
    (三)提高小城镇发展质量对扩大消费的影响
    (四)新基建对扩大消费的影响
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城市内部资源的多中心均衡布局,减少居住成本对消费的挤出。
    第二,提高社保缴存基数和最低工资收入标准。
    第三,适当增加中小城镇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供给。

(2)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对扩大内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城乡双元视角下我国消费现状
    (一)宏观最终消费率与资本形成率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
    (三)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抑制内需扩大的消费层面因素
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对扩大内需的影响途径

(3)基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个人所得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二、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现状及扩大路径研究
        三、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二章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个人所得税作用路径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理论
        一、橄榄型社会理论
        二、共同富裕理论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作用路径
        一、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思路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作用路径分析
第三章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
    第一节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及识别标准
        一、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
        二、中等收入群体的识别标准
        三、中等收入群体的测定方法
    第二节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演变分析
        一、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演变
        二、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及比重演变
        三、中等收入群体的地区分布演变
    第三节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中等收入群体的分布特征
        二、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特征
        三、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特征
        四、中等收入群体的家庭特征
        五、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趋势及扩大难点
第四章 我国个人所得税作用效果评价——基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视角
    第一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变化及总体评价
        一、个人所得税制度变化
        二、个人所得税制度变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个人所得税纳税情况及税收负担
        一、中等收入群体的纳税情况
        二、中等收入群体的纳税额度
        三、中等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
    第三节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
        一、基于征税前后、税制改革前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化的测算
        二、基于泰尔指数的测算
        三、基本结论
    第四节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视角下我国个人所得税现存主要问题
        一、个人所得税定位及覆盖面的问题
        二、个人所得税税率及税负的问题
        三、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的问题
第五章 英国、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扩大中产阶级的影响
    第一节 英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扩大中产阶级的影响
        一、英国中产阶级的缘起与发展
        二、英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与中产阶级的发展
        三、英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扩大中产阶级的启示
    第二节 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扩大中产阶级的影响
        一、美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与中产阶级的发展
        二、美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扩大中产阶级的启示
第六章 基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个人所得税优化建议
    第一节 总体思路
        一、逐步构建以直接税为主的现代税收制度
        二、长期鼓励以教育、医疗为主的人力资本投资
        三、强化社会成员纳税意识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推进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定期指数化动态调整
        二、将经营所得逐步纳入综合所得范围
        三、适时扩大纳税覆盖面并降低低档税率
        四、适当提高资本利得税负以与劳动所得税负平衡
        五、加强大数据研判的税收征管应用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致谢

(4)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需求侧: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
    (一)突出消费环节的基础性作用
    (二)分配环节对扩大消费需求的支撑作用
    (三)流通环节对扩大消费的市场实现作用
二、供给侧: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
    (一)疏通产业上下游关系,建立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三、外循环:创新导向的开放发展
    (一)参与国际分工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
    (二)开放发展由出口导向转向创新导向
    (三)重组产业链国际布局

(5)内外双循环背景下服务业发展与扩大内需双向互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综述
理论分析
    (一)服务业发展促进内需扩大的动力机制分析
    (二)扩大内需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一)模型设计
    (二)模型相关变量说明
实证研究
    (一)服务业发展与扩大内需双向互动关系估计及分析
    (二)区域差异性分析
结论

(6)县域商贸流通业升级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县域商贸流通业升级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影响
    (一)县域商贸流通业升级的内涵
    (二)县域商贸流通业升级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影响
县域商贸流通业与农村消费的供需矛盾分析
    (一)线上线下消费“场”不协调
    (二)流通主体和基础设施下沉不足
    (三)县域营商环境及消费力区域差异较大
结论与建议

(7)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文献评述
        1.3.1 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研究
        1.3.2 信息框架和框架效应的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模型构建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绿色产品和绿色产品购买意愿
        2.1.2 测量尺度、扩大和收缩尺度、尺度框架
        2.1.3 感知价值、感知环境价值和感知经济价值
        2.1.4 消费者怀疑
        2.1.5 调节聚焦
        2.1.6 中介效应、遮掩效应和调节效应
    2.2 直接作用的理论基础及假设提出
        2.2.1 决策双系统理论
        2.2.2 尺度框架与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直接关系
    2.3 间接作用的理论基础及假设提出
        2.3.1 传播说服相关理论
        2.3.2 感知环境价值和感知经济价值的中介作用
        2.3.3 消费者怀疑的遮掩作用
    2.4 调节作用的假设提出
    2.5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研究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设计
    3.1 实验和调查问卷设计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预试
        3.1.3 量表的选取
        3.1.4 控制变量的选择
    3.2 数据收集和样本特征
        3.2.1 数据收集过程
        3.2.2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3.3 信度和效度检验
    3.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路径分析
    4.1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路径研究框架
    4.2 单因素方差分析
    4.3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路径检验
        4.3.1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3.2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直接效应检验
        4.3.3 感知环境价值的中介作用检验
        4.3.4 感知经济价值的中介作用检验
        4.3.5 消费者怀疑的遮掩作用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边界条件
    5.1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边界条件研究框架
    5.2 双因素方差分析和简单效应检验
        5.2.1 感知环境价值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5.2.2 感知经济价值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5.2.3 消费者怀疑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5.3 调节聚焦对尺度框架影响的调节作用检验
        5.3.1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5.3.2 调节聚焦对尺度框架影响感知环境价值的调节作用检验
        5.3.3 调节聚焦对尺度框架影响感知经济价值的调节作用检验
        5.3.4 调节聚焦对尺度框架影响消费者怀疑的调节作用检验
    5.4 调节聚焦对间接路径影响的调节作用检验
        5.4.1 调节聚焦对感知经济价值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检验
        5.4.2 调节聚焦对消费者怀疑遮掩效应的调节作用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尺度框架影响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结果讨论和策略建议
    6.1 假设检验结果总结和讨论
        6.1.1 假设检验结果总结
        6.1.2 直接效应的结果讨论
        6.1.3 间接路径的结果讨论
        6.1.4 调节效应的结果讨论
    6.2 理论价值和贡献
    6.3 提升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实践启示
        6.3.1 产品策略提升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建议
        6.3.2 信息策略提升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建议
        6.3.3 市场策略提升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建议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材料
附录2 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调查问卷
附录3 简单效应的检验程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支出特征研究 ——基于扩大内需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之处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相关研究与争论
        2.1.1 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
        2.1.2 关于中等收入群体衡量指标的争论
    2.2 关于消费理论与消费支出特征的研究
        2.2.1 消费行为与支出特征:收入—消费的视角
        2.2.2 消费行为与支出特征:非收入—消费的视角
    2.3 关于中等收入群体(或中产阶层)消费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支出特征分析
    3.1 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与规模测算
        3.1.1 界定中等收入群体
        3.1.2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测算:基于CFPS2010与CFPS2016
    3.2 基于不同收入组的消费支出分析
        3.2.1 基于消费水平的分析
        3.2.2 基于消费结构的分析
    3.3 基于CFPS数据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支出特征分析
        3.3.1 基于平均消费倾向的分析
        3.3.2 基于消费结构的分析
第4章 基于扩大内需的视角分析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
    4.1 从平均消费倾向的视角分析中等收入群体对消费的影响
    4.2 从消费收入变化量之比的视角分析中等收入群体对消费的支撑作用
        4.2.1 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阶层流动情况分析
        4.2.2 从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阶层流动分析中等收入群体对消费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不平衡、结构不平衡
        二、马克思的再生产概念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内容框架安排
第二章 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的理论溯源
        一、重农学派中的思想渊源
        二、古典经济学中的思想来源
    第二节 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的形成逻辑
        一、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的提出
        二、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
        三、马克思关于再生产不平衡问题的思想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的相关研究
        一、列宁、卢森堡等对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的研究
        二、中国领导人有关两大部类再生产问题的思想
        三、近年来对两大部类再生产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章 基于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的积累与增长
    第一节 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图式
        一、简单再生产
        二、扩大再生产
    第二节 两大部类再生产的平衡条件及积累原则
        一、基于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对平衡概念的说明
        二、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的原因
    第三节 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的两大部类再生产模型
        一、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的数字模型分析
        二、给定第Ⅱ部类积累率的一般化分析
第四章 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结构不平衡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定性描述
        一、变量选取
        二、两大部类积累率差(第Ⅱ部类-第Ⅰ部类)
        三、两大部类积累率差与GDP增长率关系的定性描述
    第二节 定量分析
        一、模型设定
        二、检验
第五章 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的拓展
    第一节 对商品细分化的拓展
        一、奢侈品的三部类拓展
        二、军工品的三部类扩展
        三、服务业的三部类拓展
        四、其他划分方式
    第二节 引入非商品因素的拓展
        一、引入资源环境的拓展
        二、引入政府、贸易的拓展
        三、其他划分方式
    第三节 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的应用拓展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应用
        二、在结构调节、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应用
第六章 尾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10)用户规模、用户类别与互联网平台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局限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局限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双边市场概念界定与分类
    2.2 平台厂商市场势力的影响因素
    2.3 平台用户规模竞争
        2.3.1 用户规模竞争与双边市场特性
        2.3.2 平台用户规模竞争的具体方式
    2.4 平台用户类别竞争
        2.4.1 产品多样化和产品多元化
        2.4.2 平台包络和杠杆效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台生产与消费的同一化和用户竞争
    3.1 平台生产与消费的同一化
        3.1.1 市场创造型平台的生产与消费同一化
        3.1.2 受众创造型平台的生产与消费同一化
        3.1.3 需求协调型平台的生产与消费同一化
    3.2 平台中的规模经济与平台用户规模竞争
    3.3 平台中的范围经济与平台用户类别竞争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台用户规模竞争: 理论分析
    4.1 平台用户规模竞争的用户规模扩大效应
    4.2 平台“用户补贴”的用户规模扩大效应
        4.2.1 用户补贴理论模型
        4.2.2 平台用户补贴、用户规模与进入壁垒
    4.3 平台“用户迁移”的用户规模扩大效应
        4.3.1 用户迁移理论模型
        4.3.2 平台用户迁移后的市场绩效
    4.4 单边厂商“平台化”的用户规模扩大效应
        4.4.1 信誉效应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机制分析
        4.4.2 单边厂商平台化理论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台用户类别竞争: 理论分析
    5.1 用户类别竞争的机理
        5.1.1 平台用户类别竞争的机理及与用户规模竞争的关联
        5.1.2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的变化
        5.1.3 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延伸与成本的阻碍
    5.2 交叉网络外部性作用下的平台用户类别竞争
        5.2.1 新增用户类别的交叉网络外部性相同
        5.2.2 新增用户类别的交叉网络外部性不同
    5.3 跨市场成本制约下的平台用户类别竞争
        5.3.1 用户类别竞争中无跨市场成本
        5.3.2 用户类别竞争中有跨市场成本
    5.4 交叉网络外部性与用户类别竞争中的滥用市场势力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平台用户规模竞争与用户类别竞争的实证分析
    6.1 平台用户规模竞争的实证分析
        6.1.1 理论基础与机制分析
        6.1.2 变量描述、数据来源与统计性分析
        6.1.3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6.2 平台用户类别竞争的实证分析
        6.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6.2.2 样本选择、实证方法与模型设定
        6.2.3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6.2.4 稳健性检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平台用户竞争的案例分析
    7.1 平台用户规模竞争的案例分析
        7.1.1 网约车平台的“用户补贴”
        7.1.2 苹果在电子书市场的“用户迁移”
        7.1.3 京东商城的“平台化”
    7.2 平台用户类别竞争的案例分析
        7.2.1 支付宝跨界互联网金融市场
        7.2.2 亚马逊的综合性电商平台转型
        7.2.3 谷歌在跨界中的滥用市场势力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对扩大经济消费需求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城镇化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的传导机制研究[J]. 孙常辉. 商业经济研究, 2021(21)
  • [2]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对扩大内需的影响研究[J]. 周丰祺. 商业经济研究, 2021(20)
  • [3]基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个人所得税优化研究[D]. 陈少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
  • [4]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研究[J]. 洪银兴,杨玉珍. 经济学家, 2021(03)
  • [5]内外双循环背景下服务业发展与扩大内需双向互动机制探讨[J]. 王杨. 商业经济研究, 2021(02)
  • [6]县域商贸流通业升级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影响研究[J]. 王宇平. 商业经济研究, 2020(24)
  • [7]尺度框架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 侯晨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8]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支出特征研究 ——基于扩大内需的视角[D]. 齐懂懂.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9]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结构不平衡分析[D]. 徐文斌.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10]用户规模、用户类别与互联网平台竞争[D]. 鲁彦.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扩大经济消费需求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