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质酸酶在白内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透明质酸酶在白内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一、透明质酸酶在白内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易景盛[1](2021)在《筋膜囊下麻醉后患者术中主动报告黑蒙的调查问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患者接受充分宣教后,在筋膜囊下麻醉下行单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或硅油取出术的术中黑蒙(即光感丧失)主动报告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这是一个前瞻性、非随机、基于术中调查问卷的研究,共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玻璃体视网膜一科行单纯玻璃体切除术或硅油取出术的患者114人(114眼)。入组患者平均年龄53.14±13.19岁(18-70岁),其中男性65人,女性49人,术前30分钟测量平均眼压为14.49±3.81mm Hg,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log MAR0.99±0.43;行硅油取出术者66例,单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者48例。在患者入院后及手术开始前进行反复宣教,嘱患者手术过程中双眼自然闭合,并将术中视觉感受即时告知医生,尤其在黑蒙出现时。手术医生在麻醉后即刻、麻醉后15分钟及手术结束时,对患者术眼光感情况进行调查,蔡司LUMERA手术显微镜,85%亮度光照下,患者被严密遮盖非手术眼后术眼无光感,则判定为术眼黑蒙。主动报告和不主动报告的患者都将根据标准问卷设计进一步接受调查询问。所有调查结果均由手术巡回护士即时记录在调查问卷登记表上,患者“麻醉前”、“报告黑蒙时”及“手术结束时”三个时间节点的血压、心率亦被实时记录。结果: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筋膜囊下麻醉完成后即刻,均可感知手术光照(114/114),亮度与麻醉前一致;麻醉后15分钟,患者术眼发生黑蒙比例为86.84%(99/114),手术结束时黑蒙比例为88.60%(101/114),7人术中术眼始终保持有光感,故术中至少某一阶段出现黑蒙的比例为93.86%(107/114)。在发生黑蒙的107例患者中,主动报告黑蒙者56人,占比52.34%(56/107),主动报告的平均时间为麻醉后9.38±3.22(3-15)分钟,黑蒙发生前所有患者(56/56)自觉光亮度逐渐变暗,39.28%(22/56)出现一种或多种颜色变化,以红色(59.09%)多见;未主动报告者51人,占比47.66%,其中诉“没有注意到黑蒙出现”、“自觉始终有光”及“术中睡着”者分别占比47.06%(24/51)、35.29%(18/51)及17.65%(9/51)。手术过程中保持非手术眼全程闭合的患者36人,占比31.56%(36/114)。非手术眼全程闭合的患者黑蒙主动报告率为66.67%(24/36),而非手术眼未全程闭合的患者黑蒙主动报告率为45.07%(32/71),说明保持非手术眼全程闭合的患者,术中更容易主动报告黑蒙(p=0.035),但主动报告与否在性别、年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诊断、手术方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报告黑蒙患者的心率及血压分别在“麻醉前”、“报告黑蒙时”与“手术结束时”三个时间节点进行比较,“手术结束时”心率较“报告黑蒙时”降低约1.57次/分(p=0.04),余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发生黑蒙与否、主动报告黑蒙与否的患者,血压及心率的比较均未见显着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24小时内均恢复光感以上视力。结论:患者非手术眼没有保持全程闭合,干扰了手术眼对光感的判断,加上黑蒙的出现表现为一个缓慢、逐渐进展的变化过程,令人难以察觉,二者可能是临床上筋膜囊下麻醉后黑蒙发现率低的主要原因。

李漫,刘建建,苏江伟,张燕,杨莹莹,吴万福,郭学平[2](2019)在《透明质酸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国内外关于透明质酸酶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综述了透明质酸酶的相关研究进展,主要阐述透明质酸酶的分类及来源、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展望透明质酸酶的研究前景。

陈筑昕,蒋承安,刘凯[3](2017)在《透明质酸酶在透明质酸软组织填充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透明质酸在整形美容外科的应用不断增加,发生严重并发症的例数也相应增多。透明质酸酶作为透明质酸专一性水解酶,在治疗透明质酸注射术后并发症方面有着显着疗效。现将透明质酸酶的基本性质,临床应用,尤其是在并发症治疗方面的应用,以及所涉及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李帅帅[4](2017)在《一种节杆菌来源的透明质酸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透明质酸是一种高分子酸性黏多糖,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组织细胞外基质中。透明质酸在炎症、创伤愈合、血管再生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透明质酸分子量范围十分广泛。透明质酸的生理功能与其分子量大小和在何种情况下合成密切相关。目前商品大分子量透明质酸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法获得,极少数来源于动物组织提取。低分子量透明质酸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降解透明质酸获得。这些方法反应条件剧烈,往往会破坏单糖的残基结构,同时随机降解糖苷键,因此无法获得均一的透明质酸。使用酶解法制备小分子透明质酸,条件温和,特异性降解糖苷键,可以获得高质量透明质酸,因此备受人们关注。透明质酸酶是主要降解透明质酸的一类糖苷酶。最初作为"扩散因子"被发现,之后作为药物渗透剂促进药物吸收、手术后水肿消散和局部麻醉效果等。除了动物睾丸和毒液中,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已被报道可以产生透明质酸酶。但动物来源的透明质酸酶原料有限,微生物制备透明质酸酶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已经发现很多微生物都可以产生透明质酸酶,但酶的活性都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是产酶量低。本研究对菌株基因组进行了测序,通过基因组分析获得编码透明质酸酶的氨基酸序列,并使用SDS-PAGE、Native-PAGE和质谱对此序列进行了验证。并对透明质酸酶家族的活性架构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设计了重组载体,完成了此透明质酸酶的外源表达和重组透明质酸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最后使用荧光辅助糖电泳法对酶解产物进行了研究。1.菌株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分析基因组测序的结果显示菌株基因组大小为4174362 bp,含有基因4568条。经过分析注释获得一条可能为编码透明质酸酶的基因。此基因编码的蛋白分子量约83 kDa,等电点为6.55。2.电泳和质谱对获得的编码序列进行验证首先对培养48 h的野生型菌株的发酵上清液进行超滤离心,然后进行电泳检测。SDS-PAGE结果显示在83kDa附近有蛋白条带。活性电泳检测结果表明,发酵上清液具有透明质酸酶酶活,同时只有一条活性条带,说明此菌株表达且只表达一种透明质酸酶。胞外蛋白质谱结果分析表明有29条肽段与注释出来的编码序列高度匹配,说明细菌表达了注释基因编码的蛋白。基因组分析获得的基因为编码透明质酸酶的基因。3.透明质酸酶活性架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在CAZy数据库中,透明质酸酶主要属于GH56和PL8家族。分析活性架构区域的序列与结构特征对于研究透明质酸酶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两个家族的透明质酸酶活性架构的氨基酸进行了分析,并制作了活性中心序列谱。4.透明质酸酶的外源表达和纯化选取pET-28a作为载体,大肠杆菌(BL21)为工程菌。在20℃,200 rpm,1mMIPTG的条件下,构建的表达菌株(BL21)成功表达出可溶性透明质酸酶。使用不同浓度的咪唑洗脱液对镍柱进行洗脱,在100mM咪唑洗脱液洗脱时可以获得电泳纯透明质酸酶,此酶可以用于后期研究。5.重组透明质酸酶的酶学性质研究(1)温度和pH对重组HAase的影响重组透明质酸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2℃,在37℃和42℃之间酶活均很高,且稳定性较好。50℃保温10 min,酶活仅剩约10%。重组透明质酸酶最适pH为6.5,pH 5.5-8.0时,酶的稳定性较高,室温放置2 h酶活依然可以保留在80%以上。当pH大于9.0或小于4.0时,重组透明质酸酶完全失活。(2)不同浓度的NaCl和NaH2PO4-Na2HPO4缓冲液对酶活的影响当NaH2PO4-Na2HPO4缓冲液浓度为5 mmol/L时酶活最高,但是对于酶活的提升并不明显,仅提高约16%。但稍高一点的NaH2PO4-Na2HP04缓冲液对酶活产生了抑制效果,当NaH2PO4-Na2HPO4缓冲液的浓度达到200 mmol/L时酶活降低到80%以下。NaCl浓度为5 mmol时酶活显示最高,随着浓度的增加酶活有一定下降但总的来说添加适当的NaCl对酶活有提升作用(最高浓度只做到了 200 mmol/L)。(3)金属离子、EDTA及表面活性剂对酶活的影响Ca2+、Mg2+、Ba2+对酶活具有促进作用;酶液中含有100mmol/LBaCl2时,酶活最高(约为168%)。10 mmol/L的Cu2+和Zn2+可以明显的抑制酶的活性,其中Cu2+可以使酶完全失活,Zn2+则使酶活减少近80%。10 mmol/L的EDTA对酶活基本不产生影响,但是当浓度增加到100mmol/L,重组透明质酸酶的活性明显降低,大约减少80%。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的加入对酶活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酶活的降低并不明显,2%Triton X-100室温处理酶液30 min酶活仍能保留80%以上。但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DS在0.5%浓度下就可以使重组透明质酸酶完全失活。(4)重组透明质酸酶的底物特异性研究重组透明质酸酶特异性降解透明质酸,不能降解硫酸软骨素、肝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5)重组透明质酸酶降解透明质酸的酶动力学研究重组透明质酸酶的Km和Vmax分别为4.985 mg/mL和0.4071 μm/mL/min。

刘珊[5](2016)在《重组长效透明质酸酶的构建及其在皮下给药与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透明质酸酶通过降解皮肤组织或者肿瘤微环境中的透明质酸,提高组织的通透性从而有利于药物扩散,在皮下给药以及肿瘤治疗中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在皮下给药中,联合透明质酸酶给药之后,大分子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仍与静脉给药存在较大差距,原因在于天然透明质酸酶无法在皮下长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肿瘤治疗的应用中,天然透明质酸酶因其体内循环半衰期短严重影响了药效的发挥。因此,本论文针对透明质酸酶这两大应用领域存在的问题,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重组长效透明质酸酶,以期提升大分子皮下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以及实现对体内肿瘤的药效提升效果。论文具体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重组透明质酸酶分子构建及高表达克隆的筛选。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成功构建Igκ-rhPH20、Igκ-rhPH20-HSA与Igκ-rhPH20-Fc的融合基因,DNA片段大小分别为1438 bpV、2012 bp与2077 bp;整合到表达载体之后将其成功转染到宿主细胞中,筛选克隆并进行表达量的比较:对于不同宿主细胞,CHO KSD细胞获得克隆的平均表达水平(18U/24h·mL)高于CHOS细胞(12U/24h·mL);另外,构建带有IRES-eGFP的双顺反子表达载体,成功根据荧光强度通过流式分选术筛选高表达克隆,该法高效快速,获得克隆稳定性好:并且考察了载体结构对蛋白表达量的影响,载体GC含量高,DNA对转录因子开放,蛋白表达量上调。2.透明质酸酶重组细胞培养并进行蛋白纯化。对三种重组透明质酸酶rhPH20、 rhPH20-Fc以及rhPH20-HSA的克隆40 mL批次培养基础表达量为402 U/mL、596 U/mL以及737 U/mL。在5 L激流式生物反应式实现了培养工艺的优化及放大。确定了不同蛋白的层析柱选择以及层析条件,获得不同蛋白分子量分别为,61 kDa(rhPH20),79 kDa (rhPH20-HSA)以及190 kDa (rhPH20-Fc)。比较三种重组蛋白比活性:rhPH20为106,724 U/mL; rhPH20-HSA为10,256U/mL,维持原来10%左右的活性,rhPH20-Fc为40,124 U/mL,能维持原来40%的活性。优化了蛋白冻干制剂配方,能够维持较好的赋型效果以及蛋白稳定性。3.以裸鼠为实验对象,考察重组透明质酸酶rhPH20-HSA及rhPH20-Fc的皮下作用效果考察以及联合给药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不同的来源的透明质酸酶,包括牛源蛋白以及人源的天然蛋白与融合蛋白,在同等活性单位条件下,短时间(≤45 min)内对台盼蓝皮下扩散的促进效果差别不大,并且透明质酸酶对染料的促进扩散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而在皮下结构重建方面,重组透明质酸酶rhPH20与提纯的透明质酸酶产品在24h内皮肤结构恢复,rhPH20-Fc与rhPH20-HSA在小鼠皮下更稳定,造成皮下空洞恢复时间由延长到85~120h,成功实现了皮下长效。透明质酸酶与蛋白药物联合给药,均能够增加AUC,增大Cmax,并且Tmax提前。对于Stelara, rhPH20-Fc将其生物利用度由rhPH20组的85.9%提升到93.1%;对于250 kDa的TFI大分子,rhPH20联用生物利用度提升至63.8%,而与长效rhPH20-Fc联用生物利用度提升至96.6%,接近静脉给药。4.比较性研究了透明质酸酶对不同尺寸肿瘤治疗药物的促进扩散作用以及药效提升效果。选取三种不同尺寸的典型抗肿瘤药物:大小约为1.5×1.0×0.7nm的小分子化疗药物阿霉素(Dox)、直径约10~15nm的曲妥珠单抗(Tmab)以及长120nm×宽35 nm的热疗药物金纳米棒(GNR)。透明质酸酶(rhPH20和rhPH20-Fc)对二维细胞水平药物量效关系没有影响,仅在胞外基质以及肿瘤微环境存在的三维细胞培养水平对三种药物的扩散、蓄积及生长抑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对抗体扩散的增幅最大,其扩散系数从4.47×10-4μm2/s分别增大到1.72×10-3μm2/s和1.69×10-3μm2/s。重组透明质酸酶rhPH20-Fc在体内比原始rhPH20更稳定,rhPH20的循环半衰期仅为2.3 min,融合透明质酸酶rhPH20-Fc的循环半衰期提升至2.8 h,是原始蛋白的73倍,大幅提升血液循环时间能够增加透明质酸酶在肿瘤组织的截留。rhPH20-Fc促进瘤内药物扩散,利于药物在瘤内的蓄积,并且增强了化疗药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针对三种药物不同治疗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对抗体分子的辅助治疗效果最好。

吴晓强[6](2016)在《透明质酸酶及亚甲蓝在白内障防盲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白内障防盲手术中透明质酸酶和亚甲蓝染色对麻醉效果和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及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100例(100眼)白色白内障随机分为2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球周麻醉中加入透明质酸酶及改良亚甲蓝前囊膜染色组53例,对照组(球周麻醉中不加入透明质酸酶和前囊不染色)47例。球周麻醉后,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晶状体植入术。比较环形撕囊成功率、术中并发症、术后反应情况、视力、眼压。结果 2组术中撕囊成功率及人工晶状体体囊袋内植入率均有差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反应情况、视力、眼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球周麻醉中加入透明质酸酶及改良亚甲监染色明显提高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降低白内障手术并发症,无明显副作用,且廉价易得,适合在防盲白内障手术中推广。

帖红艳,汪晓凯,雷方,陈彬川,张鑫[7](2014)在《不同剂量透明质酸酶在眼球周麻醉中降低眼内压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和比较在眼球周麻醉中加用不同剂量的透明质酸酶对眼压的影响,探讨透明质酸酶在眼球周麻醉中的合适用量。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3—10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收集眼科行内眼手术患者120例(120只眼),分为4组,每组30例(30只眼)。组1球周注射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注射液等比混合液3ml;组2、组3、组4球周注射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注射液等比混合液3m1分别加透明质酸酶针75 U;150 U,300 U;麻醉前、后测量眼压及做角膜内皮镜和视网膜电流图检查。结果组1麻醉后较麻醉前眼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64±1.71)versus(18.09±2.95)mmHg,P<0.05]。组2、组3、组4麻醉后眼压均较麻醉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20±1.71)versus(14.97±1.00)mmHg,P<0.05;(16.32±1.69)versus(14.66±1.51)mmHg,P<0.05;(16.52±1.76)versus(14.63±2.03)mmHg,P<0.05。麻醉后组2、组3、组4之间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4.79±1.00)versus(14.66±1.51)versus(14.63±2.03)mmHg;P>0.05。麻醉前后角膜内皮镜及视网膜电流图检查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周麻醉中应用透明质酸酶,可以降低眼内压,并且对眼局部无毒副反应。但其降低眼压的效果并不随着透明质酸酶用量的增加丽增强。

陈云辉,周和政,鲍雨萌[8](2013)在《白内障患者术后复视的护理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白内障及屈光手术技术的日臻完美,手术本身并发症大为减少,单眼白内障术后效果几近完美。但许多成年患者术后出现了复视,导致双眼无法同时使用,严重影响了生存质量,这是白内障诊疗及术后护理所面临的新挑战[1],近年来美国完成了多项针对白内障术后复视的研究,提示其流行病发生率为0.2 3%0.85%[2-8],美国每年大约有一百多万例白内障摘除术,而中国的数量是这个数字的许多倍,因此,白内障患者术后复视的护理急需重视。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国外研究发现的成年患者白内障术后复视的发病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旨在为白内障术后复视的护理提供借鉴。

陈德照[9](2011)在《我国台湾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发展的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台湾的眼科医师在白内障和屈光手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跟上了国际白内障和屈光手术的发展步伐。回顾这一发展过程,可以从一个角度来了解我国台湾的眼科学发展状况,这对于全面了解中华眼科发展的历史,进一步推动中华眼科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现在就笔者经历的我国台湾的白内障和屈光手术的历史事件做一回顾。

叶青,何为民[10](2009)在《透明质酸酶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透明质酸酶结构复杂,功能特殊,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作为透明质酸的专一性水解酶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近年来透明质酸酶在眼科手术局部麻醉,白内障及其并发症、青光眼、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报道很多,并有部分涉及甲状腺相关眼病等疾病的治疗应用情况。现将透明质酸酶基本性质及其在眼科应用的进展作一综述。

二、透明质酸酶在白内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明质酸酶在白内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筋膜囊下麻醉后患者术中主动报告黑蒙的调查问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课题来源
第二章 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与检查方法
    2.3 麻醉与手术相关
    2.4 研究设计
    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2 患者术中黑蒙实际发生情况
    3.3 患者主动报告黑蒙的统计与分析
    3.4 各时间节点的血压、心率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眼局部浸润麻醉术中视觉体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透明质酸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透明质酸酶的分类
    1.1 动物睾丸透明质酸酶
    1.2 人工重组透明质酸酶
    1.3 微生物透明质酸酶
2 透明质酸酶的临床应用
    2.1 促进其他注射药物吸收和分布
    2.2 麻醉辅助剂
    2.3 眼科方面的应用
    2.4 医学整形美容并发症中的应用
    2.5 其他应用
3 透明质酸酶的不良反应
4 展望

(3)透明质酸酶在透明质酸软组织填充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透明质酸酶的基本性质
    1.1 透明质酸酶的理化性质
    1.2 透明质酸酶的生物学活性
    1.3 透明质酸酶的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2 透明质酸酶的临床用途
    2.1 促使皮下注射液迅速消散
    2.2 麻醉辅助剂
    2.3 肿瘤的检测及治疗
    2.4 眼科方面的应用[2]
3 透明质酸酶在透明质酸注射并发症治疗方面的应用[4]
    3.1 治疗透明质酸注射过量及注射层次不当
    3.2 治疗血运障碍
    3.3 治疗眼动脉栓塞
    3.4 颅内血管栓塞
4 不良反应
5 总结与展望

(4)一种节杆菌来源的透明质酸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词汇表
第一章 前言
    1 透明质酸
        1.1 透明质酸简介
        1.2 透明质酸的生物活性
        1.3 HA的生物医学应用
        1.4 透明质酸寡糖
    2 透明质酸酶
        2.1 透明质酸酶简介
        2.2 透明质酸酶的分类
        2.3 真核生物来源的透明质酸酶
        2.4 微生物(细菌)来源的透明质酸酶
        2.5 透明质酸酶的医学应用
        2.6 透明质酸酶活性检测方法
    3 立题依据
第二章 菌株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数据库及分析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节杆菌全基因组草图的测序
        2.2 编码透明质酸酶核酸序列的获得
        2.3 胞外表达谱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
        3.2 发酵上清液SDS-PAGE检测
        3.3 发酵上清液Native-PAGE检测
        3.4 质谱结果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透明质酸酶活性架构生物信息学分析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与网站
        1.2 数据获取及筛选
        1.3 序列比对与结构比对
        1.4 氨基酸频率统计
        1.5 透明质酸酶家族活性中心序列谱
    2 结果与分析
        2.1 GH56家族中透明质酸酶的活性架构区域
        2.2 PL8家族中透明质酸酶的活性架构区域
        2.3 透明质酸酶活性架构部位氨基酸使用频率
        2.4 透明质酸酶活性架构序列谱
第四章 酶的外源表达
    1 菌株与质粒
    2 主要的仪器
    3 主要培养基和试剂
    4 实验方法
        4.1 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4.2 重组载体的模拟构建
        4.3 PCR获得目的基因
        4.4 目的基因与载体酶切
        4.5 重组扩增菌株的构建
        4.6 重组质粒的酶切验证
        4.7 重组表达菌株的构建及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4.8 目的蛋白的分离纯化
    5 结果与分析
        5.1 透明质酸酶基因的扩增
        5.2 目的基因和pET-28a(+)载体的酶切
        5.3 菌液PCR验证
        5.4 重组质粒的酶切验证
        5.5 目的基因PCR正确性验证
        5.6 SDS-PAGE检测透明质酸酶基因的表达情况
        5.7 重组透明质酸酶的纯化
        5.8 重组透明质酸酶的Native-PAGE
    6 小结
第五章 重组透明质酸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相对酶活的测定
        2.2 最适反应温度测定
        2.3 重组透明质酸酶的热稳定性实验
        2.4 最适反应pH测定
        2.5 pH稳定性试验
        2.6 NaH_2PO_4-Na_2HPO_4缓冲液浓度对重组透明质酸酶活力的影响
        2.7 NaCl浓度对重组酶酶活的影响
        2.8 金属离子、EDTA及表面活性剂对酶活的影响
        2.9 底物特异性研究
        2.10 重组透明质酸酶的酶动力学研究
    3 荧光辅助糖电泳(FACE)研究重组透明质酸酶酶解产物谱
        3.1 重组透明质酸酶与HA溶液的反应
        3.2 电泳
    4 结果与分析
        4.1 最适反应温度及热稳定性
        4.2 最适反应pH及不同pH下酶的稳定性
        4.3 不同浓度的NaCl和NaH_2PO_4-Na_2HPO_4缓冲液对酶活的影响
        4.4 金属离子、EDTA及表面活性剂对酶活的影响
        4.5 重组透明质酸酶的底物特异性研究
        4.6 重组透明质酸酶降解HA的酶动力学研究
        4.7 FACE法研究重组透明质酸酶降解产物
    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重组长效透明质酸酶的构建及其在皮下给药与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透明质酸及透明质酸酶的生化特性
        1.1.1 透明质酸结构、功能及分布
        1.1.2 透明质酸酶的生理功能
        1.1.3 透明质酸酶的分类
        1.1.4 PH20的理化性质
    1.2 以透明质酸酶为关键技术的皮下给药平台
        1.2.1 胞外基质是药物传递的主要物理屏障
        1.2.2 克服胞外基质屏障的策略
        1.2.3 透明质酸酶产品的发展历史及应用范围
        1.2.4 重组人源透明质酸酶联合给药生物利用度的考察及提升空间
    1.3 透明质酸酶用于靶向微环境肿瘤治疗
        1.3.1 实体瘤的生理生化特征
        1.3.2 透明质酸对肿瘤发展的意义
        1.3.3 靶向透明质酸的肿瘤治疗
    1.4 重组蛋白药物长效改造策略
        1.4.1 定点突变
        1.4.2 化学修饰
        1.4.3 融合蛋白
    1.5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其关键技术
        1.5.1 重组蛋白表达系统
        1.5.2 基因表达策略
        1.5.3 细胞培养工艺
        1.5.4 四种常规层析手段
    1.6 论文的立题思想
2. 重组透明质酸酶分子构建、转染与克隆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分子设计思路与构建策略
    2.4 实验方法
        2.4.1 信号肽序列与目的基因的扩增
        2.4.2 融合基因的扩增
        2.4.3 克隆载体的构建及测序
        2.4.4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2.4.5 含融合基因片段的双顺反子表达载体的构建
        2.4.6 去除双顺反子表达载体的抗性筛选标记
        2.4.7 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宿主细胞与克隆筛选
        2.4.8 克隆以及细胞表达能力的比较
        2.4.9 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分析与分选
        2.4.10 蛋白质免疫斑点杂交法
        2.4.11 透明质酸酶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2.5 实验结果
        2.5.1 分段扩增各段目的基因以及重叠PCR获得全长
        2.5.2 克隆载体、表达载体以及双顺反子表达载体的构建
        2.5.3 克隆表达水平与亚克隆
        2.5.4 不同宿主细胞系对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5.5 载体结构对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5.6 顺反子表达载体对克隆筛选的作用及筛选标记neo对表达量的影响
        2.5.7 高通量透明质酸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2.6 本章小结
3. 细胞培养与蛋白纯化工艺摸索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重组细胞无血清悬浮驯化
        3.3.2 批次实验考察40 mL摇瓶中悬浮培养基础表达量
        3.3.3 40 mL摇瓶中流加培养
        3.3.4 L摇瓶中流加培养
        3.3.5 激流式生物反应器中流加培养
        3.3.6 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3.3.7 细胞培养液残糖测定
        3.3.8 镍柱亲和层析分离带有His标签的rhPH20
        3.3.9 采用离子交换介质对rhPH20-HSA进行快速捕获
        3.3.10 蓝胶对rhPH20-HSA进行中度纯化
        3.3.11 Phenyl疏水层析柱纯化条件摸索
        3.3.12 采用亲和介质分离重组蛋rhPH20-Fc
        3.3.13 冻干制剂配方筛选
        3.3.14 重组蛋白制剂稳定性考察
        3.3.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3.3.16 高效液相色谱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高表达克隆无血清悬浮批次筛选
        3.4.2 40 mL摇瓶流加培养及初步工艺
        3.4.3 3L摇瓶流加培养工艺放大
        3.4.4 5L激流式反应器流加培养工艺优化
        3.4.5 镍柱亲和层析分离带有His标签的rhPH20蛋白
        3.4.6 采用Q SFF对rhPH20-HSA纯化条件及结果
        3.4.7 复合填料蓝胶分离rhPH20-HSA条件优化
        3.4.8 疏水介质分离rhPH20-HSA条件优化
        3.4.9 采用MabSelect对rhPH20-Fc亲和层析纯化结果
        3.4.10 三种重组蛋白比活性的比较
        3.4.11 重组蛋白冻干制剂配方筛选与稳定性考察
    3.5 本章小结
4. 透明质酸酶在皮下给药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重组透明质酸酶在台盼蓝皮下扩散过程中的影响
        4.3.2 不同浓度透明质酸酶对台盼蓝皮下扩散的影响
        4.3.3 皮下注射透明质酸酶后小鼠皮肤重建实验
        4.3.4 单抗药物Stelara联合重组透明质酸酶皮下给药
        4.3.5 体药物TNFR Ⅱ-Fc-IL1ra联合重组透明质酸酶联皮内给药
        4.3.6 检测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重组透明质酸酶对台盼蓝皮内扩散的影响
        4.4.2 透明质酸酶的剂量依赖性
        4.4.3 重组透明质酸酶皮下稳定性
        4.4.4 透明质酸酶与大分子蛋白药物联合皮下给药
    4.5 本章小结
5. 透明质酸酶对不同尺寸肿瘤治疗药物促进效果的比较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培养以及构建荷瘤小鼠
        5.3.2 细胞杀伤效果检测
        5.3.3 3D细胞球内药物扩散
        5.3.4 3D细胞透明质酸免疫组化
        5.3.5 3D细胞球生长曲线
        5.3.6 TUNEL检测
        5.3.7 透明质酸酶的体内稳定性研究
        5.3.8 肿瘤IFP检测
        5.3.9 肿瘤透明质酸免疫组化
        5.3.10 体内肿瘤抑制效果考察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二维、三维培养水平的细胞毒性比较以及透明质酸酶的影响
        5.4.2 透明质酸酶对不同药物3D细胞球内扩散促进效果
        5.4.3 3D细胞球生长抑制
        5.4.4 透明质酸酶体内稳定性考察
        5.4.5 肿瘤微环境的变化
        5.4.6 瘤内药物分布与蓄积
        5.4.7 肿瘤生长曲线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总结
    6.3 今后工作建议
7. 缩写词
8.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透明质酸酶及亚甲蓝在白内障防盲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般资料
二、术前检查
三、手术方法
四、观察指标
五、统计学处理
六、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情况
七、术后眼压

(8)白内障患者术后复视的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资料
2 病因分析
    2.1 球后麻醉与表面麻醉
    2.2 球周麻醉中是否使用透明质酸酶
    2.3 左侧下直肌被误伤
    2.4 主导眼转变
    2.5 形觉剥夺
    2.6 旁中心注视
    2.7 黄斑异常移位
    2.8 斜视

(10)透明质酸酶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透明质酸酶的基本性质
    1.1透明质酸酶的来源和结构
    1.2透明质酸与透明质酸酶及其生物学活性
    1.3透明质酸酶的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
2透明质酸酶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
    2.1眼科麻醉
    2.2白内障及其并发症
    2.3青光眼
    2.4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2.5其他
3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4展望

四、透明质酸酶在白内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筋膜囊下麻醉后患者术中主动报告黑蒙的调查问卷研究[D]. 易景盛. 汕头大学, 2021(02)
  • [2]透明质酸酶的研究进展[J]. 李漫,刘建建,苏江伟,张燕,杨莹莹,吴万福,郭学平. 食品与药品, 2019(04)
  • [3]透明质酸酶在透明质酸软组织填充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J]. 陈筑昕,蒋承安,刘凯.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7(03)
  • [4]一种节杆菌来源的透明质酸酶的研究[D]. 李帅帅. 山东大学, 2017(09)
  • [5]重组长效透明质酸酶的构建及其在皮下给药与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刘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6(11)
  • [6]透明质酸酶及亚甲蓝在白内障防盲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对比[J]. 吴晓强. 实用防盲技术, 2016(01)
  • [7]不同剂量透明质酸酶在眼球周麻醉中降低眼内压临床疗效[J]. 帖红艳,汪晓凯,雷方,陈彬川,张鑫.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4(11)
  • [8]白内障患者术后复视的护理进展[J]. 陈云辉,周和政,鲍雨萌.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06)
  • [9]我国台湾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发展的回顾[J]. 陈德照. 中华眼科杂志, 2011(11)
  • [10]透明质酸酶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J]. 叶青,何为民. 国际眼科杂志, 2009(07)

标签:;  ;  ;  ;  ;  

透明质酸酶在白内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