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印刷协会举行成立20周年庆典

江西省印刷协会举行成立20周年庆典

一、江西省印刷协会举行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周士傲[1](2020)在《抗战时期木刻版画抗战宣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中,文艺宣传一直是比较重要并且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之一。其中木刻版画本身具有制作方便、画面黑白对比强烈、容易携带等优点在抗战宣传方式中大放异彩。各种题材的木刻版画以及各种地域的木刻版画都在抗战宣传中发挥了宣传抗战支援抗战的作用。为了使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能了解中国抗战支援中国抗战,木刻版画在抗战中开展了许许多多的宣传活动,并且各种方式的宣传活动在版画工作者的努力下深入到中国的广大地区,使中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能了解自己的战争支援自己的战争。以历史视角来研究这些木刻版画的目的并不是了解其版画本身的艺术价值等等,而是在这些木刻版画的背后反映的当时艺术工作者心中的那种精神以及木刻版画其宣传地位。本文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新兴木刻版画的提倡者鲁迅先生对于新兴木刻版画活动所做的贡献以及在中国新兴的木刻版画家群体。第二部分主要列举了不同题材和不同地区在抗战时期所刻画的木刻版画,在分析不同题材的版画背后,在从中分析不同题材和不同地区的版画其内在的文化因素和宣传作用。第三部分则是从木刻版画在抗战中的活动为主,来分析在抗战中各种各样的木刻版画活动是如何宣传抗战支援抗战的。第四部分分析了木刻版画的宣传内容以及宣传效果等等。结语部分笔者总结了木刻版画在整个抗战时期的特点和缺点以及在抗战中的地位,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了木刻版画的时间划分问题和一些混淆的概念问题。研究抗战中木刻版画不仅可以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更可以从历史文化来分析,有利于加深人们对于抗战文艺宣传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为证实文化抗战的历史也有一定的帮助。

徐筱园[2](2020)在《2003-2018年Tiankong合唱团史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合唱自20世纪初以来,一百多年的漫漫发展之路,经历了借鉴西方合唱体裁的萌芽期,中国合唱艺术性与时代性结合的过渡期,和现代合唱思维注入的民族化探索期。到21世纪初,随着中国文化的跨世纪转变,中国合唱艺术进入新的转型期,并走上了多元化发展道路,逐渐形成欧洲、歌剧与俄罗斯等多种合唱形态的西方合唱范式,中国民歌、中国艺术合唱形态的中国合唱范式,和流行、群众合唱形态的现代合唱范式。在中国合唱艺术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尤其突显在作品和演唱两个层面的创新,如2000年内蒙古青年合唱团在第一届世界合唱奥林匹克比赛中演唱蒙古族作品,2008年“青歌赛”贵州侗族合唱队用原生态唱腔演唱中国多声部民歌,以及引人注目的Tiankong合唱团在“青歌赛”中崭露头角,纯美之声让人耳目一新。中国合唱大师杨鸿年评价:“‘Tiankong’的名字就意味着新的声音,新的中国合唱风格。”从一定程度上讲,2003-2018年Tiankong合唱团十五年,影响并引导了新世纪中国女声合唱的发展,“Tiankong”在演唱风格、表演思维、作品选择、合唱服饰等方面,得到中国合唱界的广泛重视与认可,甚至成为一种“标识”,被“追捧”、“模仿”,掀起一次次“Tiankong”潮流。特别是Tiankong合唱团从受邀ACDA(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年会展演、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以及两度受邀国家大剧院品牌项目“八月合唱节”等,达到一个个中国女声合唱的峰巅。“Tiankong合唱团犹如天籁般的声音及其音乐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都是难以忘怀的,她作为女声合唱团已经成为我国合唱的一面旗帜,堪称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合唱团之一”(原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语)。因此,作为中国女声合唱“旗帜”的Tiankong合唱团是值得深思与研究的。本论文是以被誉为“中国女声最高水平”的Tiankong合唱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图片影像与口述记录的研究方法,由四个章节梳理2003-2018年历史价值。第一章阐述Tiankong合唱团的孕育与初建,并初创“Tiankong风格”;第二章解读Tiankong合唱团的成长与跨越,凝固“Tiankong风格”,向“多思维”拓展、“国际化”发展;第三章阐释开创“新Tiankong”时代”,并走上了探索中国合唱的民族自信之路;第四章总结Tiankong合唱团的建设、艺术与本质,坚守中国合唱艺术民族文化高地。

胡雪莲[3](2020)在《论20世纪中国“音乐节”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以四个音乐节为例》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音乐文化产业展现出多元化,“音乐节”也迎来了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民众的关注。但是相关文献对“音乐节”这一术语的解释较为模糊,人们对什么是音乐节缺乏一个统一且明确的定义。对中国“音乐节”近代的发展历程尤其是20世纪的产生缺乏了解。笔者通过查阅不同中西方音乐词典及相关文献资料,梳理“音乐节”的释义并试图为术语“音乐节”下定义;通过梳理中国20世纪“音乐节”的发展,从而探索20世纪中国“音乐节”的作用。

黄平,姜萤,杨国华,张肖克[4](2019)在《缅怀一代宗师高月明先生》文中研究表明高月明先生是中国白酒界泰斗、一代宗师,是自学成才的酒界权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品德高尚,对中国酿酒事业贡献卓着。他的辞世是中国酒业的一大损失。缅怀高月明先生。

张光润[5](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表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郑天[6](2017)在《新时期的传播战役 ——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者陈嬿如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案例的研究直接促发了本研究开展,作为社会动员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研究成果,她对三大传播战役的分析具有重大价值。50周年案例所处的国内外环境非常复杂,国内80年代末社会一度局部动荡,国外又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历史大事。如何妥善弥合革命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和市场经济时代需要的实用主义之间的鸿沟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学者立足于这样的国内外环境,运用扎根理论对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案例资料进行分析。她发现这次传播战役和以往的社会动员在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并重新解读了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中国社会经过二十多年的变迁,国际环境、国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不断呈现出新发展和新问题,中国作为巨大的社会试验场具备了重要的研究价值。国际环境中,日本政坛不断右倾化且在2015年9月19日凌晨强行通过新安保法案,其一系列旨在谋求正常化大国、军事大国的举动引发外界关注;日本社会也逐渐右倾化,除去国内政坛不断美化侵略史观、主张正常化大国和军事大国路线等右倾化行为的影响和渲染之外,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等一些外部事件也引发了日本社会不安全感加剧,因此日本社会本身的国民心态逐渐发生变化;美日同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美国遭遇9· 11恐怖袭击后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反恐战争,美日关系在这一阶段由原有的美主日从逐渐走向美日同盟,这对亚太局势安全也构成威胁。国内环境也出现了巨大变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处在转型期,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棘手。虽然中国顺利度过了金融危机,GDP总量达到了世界第二,但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必须要兼顾民生。各方利益矛盾在这个时期凸显,各种冲突也借由互联网变得极易成为舆论热点,这更加大了社会风险与执政难度。媒介技术在这二十多年突飞猛进,媒介技术的变革不仅影响到了传播方式的变革,也易引发思维变革,而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避免信息霸权主义的负面影响也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和执政党的合法执政地位。而本研究以对社会动员和国家发展的文献梳理为理论依托,基于个案研究法,参考了扎根理论的研究逻辑,并借鉴了学者陈嬿如的研究框架,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案例当中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开展分析。试图发现本次案例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与以往的社会动员和传播战役相比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也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发展传播学的本土化提供一个新样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缘起和研究问题;第二章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三章按照重大时间节点对整个70周年案例的开展进行了详细梳理,按照唤醒记忆——激活记忆——升华记忆——延续记忆的传播链条对传播过程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对传播活动的功能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传媒在整个案例当中烘托了“伟大民族的英雄史诗”这一主题,凸显了“东方主战场”和“中流砥柱”两个概念,并且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发掘出了传播活动对集体记忆塑造的策略与方法,这实际上对整个传播活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将70周年案例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动员和传播战役进行了详细对比,从传播活动的目标、过程、机制、特点与功能等角度分析了变与不变。笔者发现70周年案例与过去相比在传播目标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并没有拘泥于某一个精神目标或实际目标。多元化的目标更加顺应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符合了受众的期待,也更加符合以塑造民族国家认同为策略的传播特点。传播的过程也不再依靠某一个官方机构、某一领导人或者官方媒体的发声作为传播活动的开端,而是依靠长时段浸润式传播,有阶段有重点地开展。这样既做到了自然而然地传播,营造了氛围,又不失重点地打造了媒介事件,赋予其重大意义。这很好地完成了对集体记忆的塑造,提升了民族凝聚力。传播的机制从灌输式传播转向了以塑造认同为主的方式,这种变化体现了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在国内外环境与媒介技术的变革促使之下发生的转变,也意味着不同组织机构的配合更加紧密,宣传工作更加精巧。本次传播活动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制作了大量专题栏目和相关板块,内容丰富,特点突出。传统媒体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了一批重量级栏目、板块,以立体丰富的长时段报道吸引受众,电视媒体在胜利日当天的特别节目中打造了万众瞩目的媒介事件。新媒体能够借助多种形式开展报道,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种载体实现了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其中传统媒体的网站依托其母体,做到了内容为王。商业媒体网站则依托自身特色,发挥专长,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笔者还从发展传播学的终极目标入手分析了本次传播战役的变化,“发展”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这一概念也可以在执政党的各种表述当中得到印证。本次传播战役通过对历史资源的运用和解读,较好地向受众传达了十四年抗战的知识。这不仅使受众在长时段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还完成了对受众精神层面的指引。传播战役不仅提升了民族凝聚力,还是执政党努力塑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巩固执政合法地位的一次尝试。本研究对70周年案例进行长时期跟踪分析,从海量资料中提取传播活动的相关信息,捕捉到了新时期传播战役的变与不变。依据个案研究的方法和扎根理论的研究逻辑进行研究,研究者自身不能对资料进行过分阐释,一切都要依据资料说话,唯此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同时这也是对发展传播学中社会动员与国家发展研究的一个继承与补充。

沈海涛[7](2017)在《20世纪江西篆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期间,江西涌现出了陈师曾、傅抱石、许亦农、萧高洪等在全国印学界有着重要地位的篆刻名家和印学理论大家。纵观20世纪江西篆刻发展历程,经历了晚清印风的承续期、名家辈出的崛起期和推陈出新的繁荣期三个阶段。100年间,江西篆刻创作风格各异,既有传统的雄浑豪放、挺拔钢锐印风,也有颇具时代气息的当AI写作意印风,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风貌。在江西印学家的努力下,率先编着了篆刻教材,写出了第一部中国篆刻史,开辟了“印章历史与文化”这一印学研究新领域。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篆刻教育走在当时全国前列的,回民内部传承为该时期江西独具特色的篆刻传承方式。20世纪江西创立了一批篆刻社团,上半叶多为带有商业性质的印社,下半叶均为纯艺术性的印社,这些印社为培育篆刻家、繁荣印学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系列展赛艺术活动增进了江西篆刻家与外界的交流、学习,提高了江西在全国印坛的影响,尤其是傅抱石走出国门进行的国际交流,为中国篆刻赢得广泛赞誉。本论文在全面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江西20世纪篆刻发展的整体面貌,匡正了学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为进一步研究江西现代篆刻作出了初步的学术探索。

张娣[8](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宋青红[9](2012)在《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研究(1938-1946年)》文中研究说明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简称新运妇指会)作为战时妇女运动的总机构,组织和领导了战时的妇女工作。宋美龄以蒋夫人的身份,团结各派各派各界妇女参与战时妇女新运工作,各妇女工作组织者更是积极推行其妇运理念和主张。在新运妇指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妇女慰劳、儿童保育、战地服务、乡村服务、妇女文化事业、妇女生产事业和妇女生活指导等各项事业得以展开。新运妇指会各分会的设置则与国民政府行政机构密切相关,各机关新生活妇女工作队依国民政府中央各机关而设立,各省新运妇委会依托各省机构而设立。新运妇指会领导下的妇女动员具有明显的性别色彩。新运妇指会组织者群体或者由于其丈夫的党派属性或行政职务直接参与新运妇指会的组织工作,或者由于其对某一妇女工作的热情,响应战时妇女工作的需要参与战时妇女工作;或者由于服务某一政党的组织需要,被安插新运妇指会中。新运妇女干部训练班学员,约有三分之二由国民党中央党部或各省党部保送,自由考取仅占三分之一左右。新运妇指会的经费来源,既有政府专款补助和其它补助,也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捐款,政府拨款占据很大比例,当拨款余额不足时,由中央银行代为发放职员薪津。新运妇指会的成员,有国民党妇女干部、共产党员、左派进步人士和督教人士等人,也妇女名流,专家学者俞庆棠等人,还有宋美龄的私人秘书钱用和等人,各方各面的妇女参与新运妇指会。其中又以国民党政要夫人和女国民党员占相对多数,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更占据新运妇指会的主导地位。与其它妇女组织相比,在抗战前期,新运妇指会起着统一领导全国各界妇女,并指导其开展妇女工作的任务。到抗战后期,随着国民政府其它妇女行政机构和官方妇女组织的设立,新运妇指会的“妇女团体的总机构”的地位受到一定的挑战。抗战胜利后,新运妇指会由战时陪都重庆迁往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由动员妇女从事战时妇女工作的妇女组织,转变成战后单纯从事妇女生产、儿童福利的妇女组织,组织机构和工作规模大为缩减。新运妇指会动员了大量的妇女从事战时生产、慰劳、保育、乡村服务、战地服务等事业,为战时妇女工作乃至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新运妇指会努力动员妇女为国家民族事业服务,但对于妇女自身的利益所做的贡献极为有限。新运妇指会组织和动员妇女的同时,实际上鼓舞了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各项活动,有利于妇女摆脱家庭的束缚,提高其经济地位,从而松动传统的性别关系,其组织形式对以后的妇女团体和妇女运动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陈菊[10](2012)在《产区与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与中国现代陶艺》文中认为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陶瓷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陶瓷艺术集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审美于一体,浓缩着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利用和再创造的伟大智慧。陶瓷是人化的自然物,其中物化着不同时代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和审美方式。它作为有用之物,是人们生活的伴侣;作为艺术之物,是社会生活的镜子。陶瓷艺术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每一件器物的背后都凝聚着文明与智慧,都蕴含着一段历史,述说着一个故事。现代陶艺在传统陶艺的基础上有所承续,有所创造。它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艺术的发展而逐渐确立起来的新的艺术形式。中国现代陶艺的初始阶段是中国陶业学堂的建立,而真正受现代西方影响开始现代陶艺创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八五”美术思潮以及西方当代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现代陶艺的萌生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作为现代艺术中重要一支的现代陶艺,在新的语境下形成了有别于传统陶艺的独特艺术风格。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这里的艺术家都与泥土结缘;千年的窑火,熔铸了一代代陶瓷艺术家的灵魂;一方净土,造就了一批批能工巧匠。景德镇是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瓷都,有着千年制瓷历史和精湛的制瓷工艺技术,并形成了其独有的陶瓷文化,成为陶瓷艺术和陶瓷产业发展的命脉。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瓷都的学府,它是瓷都里的瓷园,是艺术家的摇篮。百年的历史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发展,学院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陶艺人才,他们有的成了陶瓷产业的中坚力量,有的成了声名显赫的陶瓷艺术家,为中国的陶瓷艺术和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景德镇陶瓷学院集陶瓷产区和学院特色为一体,它的发展无疑会影响整个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本文以景德镇陶瓷学院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为主线,将现代陶艺置于其产生、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来考察,阐述现代艺术思潮的深刻影响,并通过梳理学院从陶业学堂到陶瓷学院的发展,分析学院教学及陶艺创作之变对于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影响,研讨学院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中的地位。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一面镜子,它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轨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历史。

二、江西省印刷协会举行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印刷协会举行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抗战时期木刻版画抗战宣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绪论
    0.1 研究概况
    0.2 研究综述
        0.2.1 学术价值
        0.2.2 现实意义
        0.2.3 基本内容
    0.3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0.3.1 研究特色
        0.3.2 创新之处
1 抗战前期新兴木刻版画在中国的发展
    1.1 鲁迅提倡木刻版画
    1.2 抗战前期的木刻版画活动
    1.3 抗战前期木刻版画家群体的形成
2 抗战时期木刻版画的抗日宣传
    2.1 中国军民抗战的版画宣传
        2.1.1 东北义勇军抗战的版画宣传
        2.1.2 国统区军民的抗战
        2.1.3 根据地的抗战与风貌
    2.2 眷恋故土版画宣传
    2.3 刻画人民苦难与揭露侵略者的凶残
    2.4 描述汉奸无耻,强化民族意识
    2.5 木刻版画的对敌宣传
3 抗战时期版画艺术家的抗战宣传活动
    3.1 筹办木刻版画展览
    3.2 创办木刻副刊和期刊
    3.3 参与木刻版画的国际交流
    3.4 组织木刻工作团
    3.5 设立学校培养木刻干部与普及木刻教育
    3.6 配合其他活动进行图像宣传
4 抗战时期木刻版画抗日宣传作用
    4.1 木刻版画宣传的内容
    4.2 木刻版画的宣传效果
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2003-2018年Tiankong合唱团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合唱的界定
        二、中国合唱团研究现状
        三、中国团史研究现状
        四、Tiankong合唱团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Tiankong合唱团的孕育与初建
    第一节 “前Tiankong”时期(1993-2002)
        一、百年老校人文与艺术底蕴
        二、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合唱团前期的艺术历程
        三、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合唱团跨世纪的艺术突破
    第二节 “Tiankong”之初创(2003-2007)
        一、“Tiankong”的诞生
        二、“Tiankong风格”的初现
        三、“Tiankong风格”的多元
第二章 Tiankong合唱团的成长与跨越
    第一节 “Tiankong风格”的凝定(2008-2010)
        一、突破合唱单一美学品格
        二、品质为本创立艺本品牌
    第二节 凸显中国合唱风格,唱响中国“现代合唱”之声(2011-2013)
        一、中国合唱文化传播的友好使者
        二、21世纪中国现代合唱先锋
        三、追梦——“Tiankong”十年纪
第三章 Tiankong合唱团的复出与追寻
    第一节 开创“新Tiankong”时代(2014-2015)
        一、一梦再梦——清华“一尘不染的天空”复出
        二、中国合唱之夜——欧洲华美巡演
    第二节 探索中国合唱的民族自信之路(2016-2018)
        一、“诗意中国”——中国合唱对话世界
        二、听画“水墨”——中国合唱音乐会
第四章 坚守中国合唱艺术民族文化高地
    第一节 以美育人的“Tiankong建设”体系
        一、立足中华母语文化的教学模式
        二、以人为本的团队管理
        三、以指挥为元点的艺术设计师
    第二节 “Tiankong艺术”妙悟境界之追求
        一、声音塑造的和谐美感
        二、作品传递的艺术标识
        三、音乐呈现的诗情画意
    第三节 重整“Tiankong”合唱硬核,展望中国合唱艺术
        一、“Tiankong品质”之艺术核心
        二、“Tiankong理念”之艺术拓展
        三、“Tiankong精神”之艺术本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论20世纪中国“音乐节”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以四个音乐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范围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及布置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音乐节”概念的梳理
    第一节 “节”概念的梳理
    第二节 中国“音乐节”概念梳理
    第三节 西方“音乐节”概念梳理
    第四节 “音乐节”释义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音乐节”的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前的中国“音乐节”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中国“音乐节”的发展
    第三节 1949年至2000年中国“音乐节”的发展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音乐节”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仪式
    第二节 社会控制
    第三节 乐教
结论
附录一:20世纪中国“音乐节”列表
附录二:“节”的对等翻译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缅怀一代宗师高月明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1 积极参与中国白酒行业活动
    1.1 积极参与中国白酒协会活动
        1.1.1 出席“首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
        1.1.2 出席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
        1.1.3 出席中国白酒工匠精神研讨会
    1.2 积极参与中国酒业协会活动
        1.2.1 参加2005年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年会
        1.2.2 参加中国凤型白酒——西凤酒高峰论坛
        1.2.3 参加酿酒大曲产业化商品化发展趋势研讨会
        1.2.4 担任“枝江杯”首届全国品酒师技能决赛咨询组工作
        1.2.5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三届一次理事会 (扩大) 会议并担任顾问
        1.2.6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三届二次理事 (扩大) 会议
        1.2.7 参加中国·陕西太白酒发展战略高峰论坛
        1.2.8 参加首届国际蒸馏酒发展论坛
        1.2.9 参加黑龙江酒企节能减排调研
        1.2.1 0 参加“白水杜康”发展高峰论坛暨“白水杜康”酒品鉴会
        1.2.1 1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 (扩大) 会议
        1.2.1 2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 (扩大) 会议
        1.2.1 3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
        1.2.1 4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 (扩大) 会议
        1.2.1 5 参加2010年中国白酒创新高峰论坛暨庆祝曾祖训先生从事白酒业研究60周年和80寿诞欢庆会
        1.2.16在“中国芝麻香型白酒科学技术表彰暨芝麻香型白酒研究院成立大会”上受到表彰
        1.2.17参加2014年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 (扩大) 会议暨“中国白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
        1.2.18参加中国白酒健康研究院挂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
        1.2.19参加“2017中国低度白酒发展高峰论坛”
    1.3 积极参加其他全国性与地方协会活动
        1.3.1 参加中国商业联合会白酒技术协作组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会议
        1.3.2 参加华北地区清香型类白酒发展战略研讨会
        1.3.3 参加苏鲁豫皖首届白酒峰会
        1.3.4 参加中国商业联合会白酒技术协作组一届二次会议
        1.3.5 参加2005年华北地区暨直辖市酒业协会联席会
        1.3.6 参加东北三省第十届重点白酒企业联席会议
        1.3.7 参加全国清香类型白酒企业高峰论坛
        1.3.8 参加东北三省白酒骨干企业联席会议
        1.3.9 参加第二届全国清香型白酒高峰论坛
        1.3.1 0 参加全国第三届清香类型白酒高峰论坛
        1.3.1 1 参加中国酒道研究专家委员会第一届二次会议
        1.3.1 2 参加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黑龙江省酒业协会交流座谈会
        1.3.1 3 参加2011年黑龙江省白酒年会
        1.3.1 4 参加中国酒道研究专家委员会第一届三次会议
        1.3.1 5 参加全国芝麻香型白酒生产技术会议
        1.3.16参加“2013中国酒道研究专家委员会年会暨金盆地生态原酒节”
        1.3.17参加第五届全国清香类型白酒高峰论坛
        1.3.18参加黑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名酒收藏委员会成立大会
        1.3.19参加2016中国酒道研究专家委员会年会
        1.3.20参加中国北方品牌文化研讨会
        1.3.21参加第七届全国清香类型白酒高峰论坛
2 足迹天下, 为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发展贡献智慧
    2.1 积极参与企业产品感官质量鉴评活动
        2.1.1 参加泸州老窖永盛烧坊新产品鉴评会
        2.1.2 参加2003酱香调味液鉴评会
        2.1.3 参加泸州东方酒厂中华酒鉴评会
        2.1.4 参加“久香”牌泸州老窖天下第一曲系列产品质量鉴评
        2.1.5 参加贵州龙酒论证会
        2.1.6 参加“云南茅粮酒专家鉴品会”
        2.1.7 参加中国赊酒国家级专家鉴评会
        2.1.8 参加贵州龙黔威酒业有限公司酱香大曲、大曲酱香原酒国家级专家鉴评会
        2.1.9 参加中国北方酱香经典北大仓酒暨珍藏版“老枪酒”鉴赏研讨会
        2.1.1 0 参加黑龙江省低度白酒专业评比
        2.1.1 1 参加中国名酒武陵酒专家鉴评会
        2.1.1 2 参加“永福酱酒”鉴评会
        2.1.1 3 参加开国酒2011年专家鉴定会
        2.1.1 4 参加西凤酒高端产品中国酒界专家品鉴会
        2.1.1 5 参加“金沙古酒感官质量专家鉴评会”
        2.1.16品鉴贵州茅台旗下新品“仁酒”
        2.1.17参加贵州湄窖全国白酒专家鉴评会
        2.1.18参加贵州林城老酒专家品鉴会
        2.1.19参加酒镇茅窖中国白酒专家品鉴会
        2.1.20参加九工坊中国白酒专家品鉴会
        2.1.21参加“酌·悦——生态原酒品鉴会”
        2.1.22参加黔威糯酱技术研讨暨产品鉴评会
        2.1.23参加洋河梦之蓝·封坛酒专家鉴评会
        2.1.24参加枝江酒业举办的柔雅新品国家级专家品鉴会
        2.1.25参加贵州迎宾酒质量专家品鉴会
        2.1.26参加“黔酒股份国家级专家品评会”
        2.1.27参加金沙古酒专家品鉴会
    2.2 为企业发展贡献智慧 (参加各类研讨会、论坛、考察及庆典等)
    2.3 培养人才, 为行业发展出力
3 积极参与行业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3.1 参与“道光廿五”和“酒中仙”科研成果鉴定
    3.2 参加酒鬼酒馥郁香型专家鉴定
    3.3 参加“发酵法凤兼复合型白酒生产工艺研究”项目鉴定
    3.4 参加洋河大曲酒国家标准评审会
    3.5 参加“白酒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陈酿技术”成果鉴定会
    3.6 参加“青稞原料及青稞酒特征风味成分和微生物研究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
    3.7 参加“绵柔凤香型西凤酒生产工艺研究成果”鉴定
    3.8 参加三项科技成果及产品鉴定
4 关爱行业媒体, 积极撰稿, 题词, 发表论着
    4.1 在《酿酒科技》发表“关于基酒全国大流通的思考”
    4.2 为汪洋酒炭题词
    4.3 参加《白酒生产技术全书》审稿会
    4.4 在《酿酒科技》发表“怎样看待食用酒精?怎样对待传统工艺白酒的改革?”
    4.5 考察指导《酿酒科技》
    4.6 为《酿酒科技》创刊20周年和创刊30周年题词
5 结语 (祝愿高老一路走好)

(5)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新时期的传播战役 ——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国际环境
        1.1.2 国内环境
        1.1.3 新传播技术的发展
    1.2 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2.1 发展传播学的诞生与引入
        2.1.1 关注人的现代化——受众研究
        2.1.2 大量实证主义着作促使发展传播学发展
        2.1.3 传媒与农村发展成为热点
    2.2 社会动员与中国社会
        2.2.1 群众运动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2.2.2 传播战役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2.3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关怀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意义
        2.5.1 学术意义
        2.5.2 现实意义
第三章 传播过程分析
    3.1 唤醒记忆(清明节前后开始,以欧洲战场胜利日为小高潮)
        3.1.1 前期铺垫
        3.1.2 小高潮——习近平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
        3.1.3 小结
    3.2 激活记忆(围绕七七事变全面开展传播活动)
        3.2.1 民族记忆的全面激活
        3.2.2 小结
    3.3 升华记忆(从8·15日本投降日到9·3胜利日)
        3.3.1 各方准备形成期待感
        3.3.2 从实时转场到中国的阅兵时间
        3.3.3 胜利日的不朽化
        3.3.4 小结
    3.4 延续记忆
    小结
第四章 传播功能分析
    4.1 解读历史
        4.1.1 伟大民族的英雄史诗
        4.1.2 东方主战场与中流砥柱
    4.2 重塑集体记忆
        4.2.1 征集与召唤记忆
        4.2.2 展示与收藏记忆
        4.2.3 追寻与重访记忆
        4.2.4 绘制与雕刻记忆
        4.2.5 创作与呈现记忆
        4.2.6 测试与巩固记忆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多元化的传播目标
    5.2 立体丰富的传播过程
    5.3 以塑造认同为主的传播机制
    5.4 因媒而异的传播特点
    5.5 传播战役与国家发展
        5.5.1 大众传播与民族凝聚力
        5.5.2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20世纪江西篆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20世纪江西篆刻的研究现状
        1.1.1 篆刻家相关研究
        1.1.2 印学理论相关研究
        1.1.3 展赛活动及对外交流相关研究
        1.1.4 篆刻教育及其它相关研究
    1.2 20世纪江西篆刻的研究对象、范围、价值及方法
        1.2.1 研究对象、范围及价值
        1.2.2 研究方法
第2章 发展脉络
    2.1 晚清印风的承续期(1900-1923年)
    2.2 名家辈出的崛起期(1924-1976年)
    2.3 推陈出新的繁荣期(1977-1999年)
第3章 篆刻名家篆刻艺术研究
    3.1 陈师曾的篆刻艺术
    3.2 傅抱石的篆刻艺术与微雕边款
    3.3 许亦农的篆刻创作
    3.4 萧高洪的篆刻创作
第4章 篆刻理论研究
    4.1 篆刻史研究
        4.1.1 傅抱石的中国篆刻史研究
        4.1.2 萧高洪的印章历史与文化研究
    4.2 篆刻技法研究
        4.2.1 篆刻技法研究简述
        4.2.2 篆刻技法研究的特征及意义
第5章 篆刻传承与印学组织
    5.1 篆刻教育与传承
        5.1.1 学校中的篆刻教育与专业篆刻培训班
        5.1.2 师徒相授的篆刻艺术传承
    5.2 印学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5.2.1 带有商业性质的印社组织
        5.2.2 专业印社及江西省书协篆刻委员会
第6章 篆刻艺术活动与对外交流
    6.1 篆刻展赛艺术活动
        6.1.1 江西篆刻展赛艺术活动
        6.1.2 与省外联合举办的篆刻及相关展赛
        6.1.3 全国赛展活动参与情况
    6.2 对外交流
        6.2.1 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交流
        6.2.2 与日本的国际交流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20世纪江西篆刻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8)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研究(1938-1946年)(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资料综述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运妇指会的组织沿革及经费概况
    第一节 战前及战时新运妇指会概况
        一、战前新运妇指会概况
        二、妇女界庐山谈话会与新运妇指会的扩大改组
    第二节 战时新运妇指会经费概况
        一、新运妇指会总会经费收支情况
        二、新运妇指会总会职员薪津
    第三节 战后新运妇指会的组织变迁
        一、战后新运妇指会的总会组织
        二、战后新运妇指会的各分会组织
        三、1949年接管前后的新运妇指会
        四、小结
第二章 新运妇指会的人事关系网络
    第一节 宋美龄与新运妇指会
        一、号召宣传——动员妇女抗战
        二、亲历亲为——指导妇女新运工作
        三、各界称赞——妇女新运工作成绩显着
        四、选贤举能——领导妇女工作的特点
        五、领导妇女工作的身份
    第二节 战时新运妇指会的组织者群体
        一、新运妇指会委员
        二、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各组组长
        三、各省新运妇委会主任委员
        四、新生活妇女工作队队长
    第三节 女性群体与新运妇指会高层职员
        一、国民党政要夫人与新运妇指会
        二、国民党妇女干部
        三、中共党员及左派进步女性
        四、基督教人士
    第四节 新运妇指会中下层职员群体
        一、关于战时新运妇指会职员的规定
        二、新运妇女干部训练班教、职、学员群体
        三、各服务队指导员与指导员会议
        四、其它女性职员
第三章 总会各部门组织运作及工作概况
    第一节 妇女干部培训及妇女服务事业
        一、新运妇女干部培训
        二、从乡村服务队到乡村服务组
        三、从战时服务队到荣誉军人服务队
    第二节 妇女生产事业及生活指导
        一、妇女生产事业
        二、妇女生活指导工作
    第三节 文化事业及《妇女新运》杂志
        一、新运妇指会文化事业
        二、《妇女新运》的刊行
    第四节 慰劳与儿童保育事业
        一、妇女慰劳事业
        二、战时儿童保育事业
        三、新运妇指会与妇慰会、战时儿童保育会
第四章 新运妇指会各分会组织及工作概况
    第一节 新生活妇女工作队的概况
        一、工作计划
        二、组织成立——以各机关为依托
        三、妇女工作概况
    第二节 军政部新生活妇女工作队
        一、组织成立——依托军政部而设立
        二、队费承担者——女性队员背后的男职性员
        三、各组长、各支队长联席会议
        四、工作概况及成效
        五、遇到的问题
    第三节 重庆市政府新生活妇女工作队
        一、组织概况——依托重庆市政府而设立
        二、各分队组织概况
        三、队务会议及各分队代表会议
        四、各项工作及成绩
    第四节 各省及海外华侨分会的组织及工作概况
        一、各省新运妇指会概况
        二、组织与行政——以江西省妇女指导处为个案
        三、海外华侨新运妇委会
第五章 新运妇指会的总体评价
    一、成就及地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
    三、结语:总体评价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一、未刊档案文献
    二、报刊杂志
    三、新运妇指会出版品
    四、已刊史料集(按时间先后)
    五、文史资料、自传、回忆录、访谈录等
    六、中文论着
    七、外文文献
本人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产区与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与中国现代陶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中国现代陶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1.4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1.4.1 现代,现代性,现代派
        1.4.2 现代陶艺
        1.4.3 研究方法
2 景德镇陶瓷学院发展历史综述
    2.1 中国陶业学堂的建立与发展
        2.1.1 中国陶业学堂成立的社会背景
        2.1.2 中国陶业学堂的发展、变迁
    2.2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的景德镇陶瓷学院
        2.2.1 景德镇陶瓷学院创立的基础
        2.2.2 陶瓷工程系和陶瓷美术系的设立
        2.2.3 文革时期的景德镇陶瓷学院
        2.2.4 学院陶瓷美术创作的特点
    2.3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景德镇陶瓷学院
        2.3.1 专业设置的调整
        2.3.2 科研平台的建设
        2.3.3 现代陶艺理念的确立与传播
        2.3.4 现代陶艺创作的多元化
    2.4 本章小结
3 现代艺术思潮中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与现代陶艺
    3.1 现代陶艺的起源
        3.1.1 现代艺术大师的探索
        3.1.2 工艺美术运动与包豪斯的理论推动
        3.1.3 奥蒂斯泥土革命与八木一夫走泥社
        3.1.4 现代科技水平的推动
        3.1.5 人们审美取向的变化
    3.2 中国现代陶艺的起点与“八五”美术思潮
        3.2.1 中国现代意识的觉醒
        3.2.2 中国传统陶艺的现代转型
        3.2.3 现代陶艺的国际交流
        3.2.4 陶瓷艺术家的潜心创作
    3.3 学院派与陶瓷产区
        3.3.1 善学善术——学院的陶艺家
        3.3.2 能守能专——陶瓷产区的陶艺家
    3.4 现代艺术思潮中的景德镇陶瓷学院
        3.4.1 传统之思——对传统造物文化的彻悟
        3.4.2 理念之新——对西方艺术思想的吸收
        3.4.3 展览之多——学术交流的开展
        3.4.4 瓷艺之美——艺术家的创造
        3.4.5 教育之变——个性、内涵之重
    3.5 现代艺术思潮中的现代陶艺
        3.5.1 器以载道 道器合一
        3.5.2 自由个性 猎奇求新
        3.5.2.1 形式之美——多变的造型
        3.5.2.2 材料之美——综合材料的运用
        3.5.2.3 装饰之美——丰富的表现手法
        3.5.2.4 个性之美——艺术家的表现风格
        3.5.3 借鉴学习 整合共存
        3.5.4 至真至美 表情达意
    3.6 本章小结
4 景德镇陶瓷学院对中国现代陶艺和陶瓷产业发展的影响
    4.1 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优势
        4.1.1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4.1.2 与生俱来的资源优势
        4.1.3 底蕴深厚的文化优势
        4.1.4 群英云集的师资优势
    4.2 景德镇陶瓷学院对陶瓷产业的影响
        4.2.1 学院培养的陶瓷艺术人才的贡献
        4.2.2 学院科研平台的推动
        4.2.3 学术期刊的影响
        4.2.4 设计的力量
        4.2.5 学院师生文化创新精神的影响
        4.2.6 材料学科的建树与影响
    4.3 景德镇陶瓷学院对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影响
        4.3.1 反叛的力量——陶艺家的成长
        4.3.2 艺道之思——理论的践行
        4.3.3 博采众长——陶艺展览与交流会
        4.3.4 走向远方——学艺瓷都,器成天下
    4.4 本章小结
5 结语
附录
    1.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艺家及陶艺教育家访谈录
    2. 景德镇陶瓷学院发展大事记
    3. 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大事记
    4.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育界名师
    5.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艺界名人录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资料来源
附件
硕士毕业生信息表

四、江西省印刷协会举行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时期木刻版画抗战宣传研究[D]. 周士傲. 辽宁大学, 2020(01)
  • [2]2003-2018年Tiankong合唱团史研究[D]. 徐筱园.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论20世纪中国“音乐节”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以四个音乐节为例[D]. 胡雪莲. 西南大学, 2020(01)
  • [4]缅怀一代宗师高月明先生[J]. 黄平,姜萤,杨国华,张肖克. 酿酒科技, 2019(01)
  • [5]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6]新时期的传播战役 ——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为例[D]. 郑天. 厦门大学, 2017(01)
  • [7]20世纪江西篆刻研究[D]. 沈海涛.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8]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9]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研究(1938-1946年)[D]. 宋青红. 复旦大学, 2012(03)
  • [10]产区与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与中国现代陶艺[D]. 陈菊.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2(10)

标签:;  ;  ;  ;  ;  

江西省印刷协会举行成立20周年庆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