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育网络,构筑繁荣农业的金桥

优化教育网络,构筑繁荣农业的金桥

一、优化教育网络架好兴农金桥(论文文献综述)

陈恩虎[1](2009)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区域农业经济研究是目前经济史研究的热门课题,至今已有许多成果问世。相对而言,巢湖流域农业经济的研究较为滞后,并且研究领域和成果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体系,其主要原因应当是学术界常常会以明清时代的巢湖流域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不具备“典型性”为由,漠视了对巢湖流域的经济研究。因此,努力填补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经济研究的空白,正是选题的学术价值所在。论文以明清时期(1368-1911年)巢湖流域农业发展变迁为研究对象,探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人口和农作物种植结构、亩产水平的变化,农田水利兴修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土地占有形态、租佃关系的发展演变和农村社会分层的变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区域特点等问题,进而对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进行总体评价。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历史学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之实证研究法,成为课题解释历史和行文的基本工具。同时,还借助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由于研究对象囿于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业经济,因此特别注重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考察农业变迁,从时间序列与空间差异方面对于研究所需资料进行详细的清理与考辨。把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结合起来。通过定量分析,对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作物产量、劳动生产率作定量的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全面考察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程度与水平。利用历史学中的比较法,分析巢湖流域与安徽省其它区域、本地区前后期的关系、异同和兴衰。选题研究的主干性材料为地方志、家谱一类的地方文献,并充分发掘现存的文书资料,对《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第1卷和第2卷收录的300份文书进行了学术辨正。从某种程度上讲,鸦片战争以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乃至辛亥革命以后,巢湖流域农村社会依然基本沿袭着固有的道路前行,基于这种原因,论文运用了民国前期的一些调查和统计资料。文中大量图表的运用,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的说服力。论文前有导言后有结语,正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明清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第二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占有形态与租佃关系;第三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建设;第五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作物种植与亩产水平;第六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村商品经济;第七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评价。其主要内容如下:巢湖流域在地理条件、地方行政和文化类型上,具有较多的一致性,是一个比较完整、边界清晰、较为独立的地貌单元,可以划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经济综合区域,为我国东部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理想的案例。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的水陆交通条件,重视水利的兴修,移民对巢湖流域农业的开发以及成熟的农业耕作技术、耕作制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生产力的运动总体上呈发展状态,传统农业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超过前代的成就,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发展的最高峰,对近代乃至现代巢湖流域农业和整个社会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劳动对象来看,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得到了深度的垦种,经历了抛荒-垦复-开拓的过程,嘉庆、道光时期,农业垦殖和耕地总数达到高峰。在巢湖流域水旱耕地结构中,圩田面积在本区耕地总面积中占有重要比例。土地开发与利用的特点体现在屯田以军屯为主;出现了沙田、塘涂田、湖田围田等多种新的垦殖方式;巢湖流域人民在开发和利用丘陵山区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与本地区相适宜的兴修小型塘坝水利形式。从生产力另一个因素劳动者的情况看,巢湖流域农业人口在明清之际增加得很快。至19世纪初,巢湖流域人口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绝对人口数字增加之多、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已出现若干人口超百万的县。巢湖流域的人口构成中,外来移民一直占有较大比重。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有较大的提高。巢湖流域在长期的传承和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中心的农业生产链和农事活动。水稻生产的进步,表现在品种的繁多和优良品种的推广上。亩产量基本在二石左右,大约三百市斤/市亩,丰腴圩田亩产可达三四石,大约五六百市斤/市亩。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都已超过国内的平均水平,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的稻田耕作技术,并有与生产各环节相匹配的生产工具。水稻耕作制度有明显进步,除双季稻是一个重大突破外,复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间作制和套种制也在不断发展,一年多熟的耕作制度已十分普遍,开始形成水、旱两种土壤耕作体系,实行水耕、旱耕结合,水旱轮作。土地的合理利用技术也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利用山岗、湖溪、旱地、房屋田隙间等荒闲土地种植杂粮和经济作物上。巢湖流域经济作物品种齐全,种植范围不断扩大,但种植面积零星分散,单产低,产量少,在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水利设施,圩田是能够集中体现本区水利特点、反映本区水利问题、成为影响本地区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的农田水利形式,圩田的兴筑、维护、经营和管理,在防洪、排涝、灌溉、降渍等方面均起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是安徽重要产粮地区之一,粮食是经济收入的主要部分,稻米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输出物品,粮食商品率有着显着提高,巢湖流域对保证江南粮食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巢湖流域农村墟镇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众多的墟镇分处于不同层级的市场,在各种商业活动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商品的上下流通,这些墟镇互为一体,基本形成了以集市与庙会相结合的、且具有多样性为特色的农村市场网络。农村市镇的发展和粮食作物的商品化,是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市场网络体系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大部分。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商业活动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值得重视,即异常活跃的是以徽州商人为代表的客商而非土着商人,巢湖流域市场几乎为其所垄断,徽商对巢湖流域的农业发展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土地制度、土地租佃关系和借贷关系等农业生产关系发生了些微变化。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的土地占有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同时并存,土地较本省其他地区占有相对集中,土地大量集中于乡绅之手。在晚清土地兼并中,以淮系军阀为主的军功地主的兴起,对巢湖流域土地制度所造成的影响深远,它构成了巢湖流域晚清土地关系变化的另一显着特征。明清时期巢湖流域自耕农经济有较大规模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之一,佃农也是巢湖流域从事传统农业的主力之一。租佃制是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农业租佃关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从租佃期限看,出现了永佃制;二是从地租剥削率来看,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三是从地租形态看,有力租、物租、钱租等三种主要形态,钱租的比重有微弱的增加;四是农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出现了以垦殖公司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在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中,缓慢地孕育出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由封建农业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过渡的变异性。清代巢湖流域的喜礼俗例不仅存在于土地买卖过程中,而且存在于住宅交易过程中,对巢湖流域田宅交易俗例的探讨,有助于了解巢湖流域田宅交易中各种习俗的现象和本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轨迹具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其内涵为:发展形式以渐进积累,数量缓慢增长为主,发展方向以内敛形式为主。从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着眼,巢湖流域应属于封建经济发展比较充分、地域上属传统农业区的已发展地区,农业是最主要的门类,水稻生产在农业中占有最重要的份额。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明显的提高,农村市场发生了变化,区域市场网络基本建立起来,并且和省内外市场有了比较密切的关系。但农民的市场行为是被动的选择,是一种“饥饿的商品生产”,整个市场容量的扩大主要以农民“藉资生计”的温饱需求为界限,巢湖流域的农民生活是“节俭”型的糊口型消费,巢湖流域粮食商品化的程度存有一定虚假性。生产技术惯性渐进是以日积月累的经验为基础的技术进步,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换取些许的技术变革。这一特点的出现,既反映了巢湖流域农业生产力基础的薄弱性;同时也反映了巢湖流域社会不同阶段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其运动变化的制约性。在巢湖流域安土重迁、农耕为本习俗的背后,人们容易产生重农抑商,安贫乐道,不思进取开拓的小农意识,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采用和推广。数百年来发生在巢湖流域的多次战争造成政局不稳,江河不治,水利失修,大量人口亡徙,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巢湖流域频繁而严重的水旱灾害对灾地的农业生产力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由于巢湖流域农业开发模式的单一性、掠夺性,一味地追求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导致和放纵了人们对土地的滥垦,致使河湖面积日益缩小,水道堵塞,水流因无处宣泄而导致河堤决口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破坏程度。土地兼并的加剧和租佃关系的扩大,高额的地租和繁重的捐税,加重了农民的贫困破产,农民生活日趋恶化。足以表示农村经济特质的农具、水利及肥料等农业生产技术,在明清时期的巢湖流域停滞明显。总之,巢湖流域在发展速度、规模和方式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区域特征。农业经济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对具体区域农业经济历史特点的研究和揭示,有助于理解不同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差异,也有助于研究巢湖流域在这经济形态转型过程中的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巢湖流域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轨迹,对巢湖流域现代和未来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的历史启示。

罗春燕[2](2008)在《我国东南水网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氮磷流失特征》文中认为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进行源解析,阐明农田和畜禽养殖等不同来源的氮磷流失量并据此进行分类控制是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基础。嘉兴地区地势低平、水田交错,农田或畜禽养殖场水量与氮磷流失量受周边水文条件影响大,小尺度定位监测很难获得有意义的观测结果。为了解大田、集约化农田和畜禽养殖场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氮磷流失特征,本研究选取可分别代表大田作物农田、集约化栽培作物农田、畜禽养殖场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7个具有代表性的平方公里尺度研究区,于2006年7月2007年6月份汛期与非汛期总共进行了14次监测(其中大田1个点:汛期2次,非汛期1次;集约化农田3个点:汛期12次,非汛期1次;养殖场3个点:汛期1次)。在各定位研究区上,监测了河道水、沟渠水、水田田面水、沟渠底泥(沟渠底泥含水量忽略不计)与农田耕层土壤水分量和总量,研究了5种不同类型水体中氮、磷存量特征。对河道水、沟渠水、田面水研究了其总氮、水溶性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对沟渠底泥研究了其05 cm表层土壤水溶性磷、Olsen P、矿质氮(硝态氮、铵态氮);对农田土壤研究了05 cm表层土壤水溶性磷、Olsen P和020 cm耕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主要结论如下:7个研究区总水量平均为200.3千m3/km2,变化范围为83.7944.7千m3/km2,相差11.3倍。4个农田研究区总水量汛期平均为198.7千m3/km2,变化范围为99.4324.4千m3/km2;非汛期平均为174.9千m3/km2,变化范围为83.7276.0千m3/km2,汛期与非汛期差异不大,仅相差1.1倍。河道水、沟渠水、田面水、020 cm、05 cm土层土壤水4种水体组分分别平均占总水量的69.6%、0.9%、2.0%、27.5%、7.7%。河道水是总水量的主要水体类型,020 cm土壤水次之。因此不同研究点位的河道水量和土壤水存量是引起总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总水量、河道水、020 cm土层土壤水存量汛期与非汛期差异均不大,而沟渠水汛期是非汛期的1.7倍。7个研究区磷素总存量平均为933 kg/km2,变化范围为1176220 kg/km2,相差53倍。畜禽养殖场、集约化农田类型研究区磷素总存量分别为760、1111 kg/km2,均高于大田(172 kg/km2),分别是大田的4.4倍、6.5倍。河道水总磷、沟渠水总磷、田面水总磷、沟渠05 cm底泥和05 cm土层土壤水溶性磷5个分量分别平均占磷素总存量的10.5%、0.4%、0.3%、0.1%、88.7%,研究区内农田05 cm土层土壤水溶性磷是磷素总存量的主要存在形式。7个研究区中农田05 cm土层土壤水溶性磷存量平均为958 kg/km2,变化范围为06167 kg/km2。畜禽养殖场、集约化农田类型研究区中农田05 cm土层土壤水溶性磷存量分别为270、1038 kg/km2,均高于大田(26 kg/km2),分别是大田的10.4、39.9倍;浓度分别为40.51、29.87 mg/kg,均远高于大田(0.79 mg/kg),分别为大田的51.3、37.8倍。大田和畜禽养殖场农田02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相差不大,但由于受畜禽养殖研究区中农田面积的较小,畜禽养殖研究区的土壤氮素存量仍低于大田研究区。3种类型研究区河道水总磷浓度大小顺序为畜禽养殖场>集约化农田>大田,沟渠水总磷浓度和沟渠底泥水溶性磷浓度与河道水总磷浓度一致。4个农田研究区的磷素总存量及河道水总磷、沟渠水总磷、田面水总磷、沟渠05cm底泥和05 cm土层土壤水溶性磷5个分量均表现为汛期高于非汛期,汛期分别是非汛期的1.5、2.2、2.1、1.2、1.4、1.5倍。7个研究区氮素总存量平均为14477 kg/km2,变化范围为348051555 kg/km2,相差14.8倍。畜禽养殖场、集约化农田、大田3种类型研究区氮素总存量分别为:3913、17082、5596 kg/km2,集约化农田研究区最高,大田次之,畜禽养殖场最小。河道水总氮、沟渠水总氮、田面水总氮、沟渠05 cm底泥和02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5个分量分别平均占氮素总存量的5.7%、0.2%、0.2%、0.2%、93.8%,02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是氮总存量的主要存在形式。7个研究区中农田020 cm土层矿质氮存量平均为13576 kg/km2,变化范围为050900 kg/km2。畜禽养殖场、集约化农田、大田3种类型研究区02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存量分别平均为:1143、16309、4635 kg/km2,集约化农田研究区最高,大田次之,畜禽养殖场最小;浓度平均分别为43.0、117.3、33.9 mg/kg,集约化菜地最高,是大田和畜禽养殖场的3.5倍。由于畜禽养殖研究区中农田面积关系,虽然大田和畜禽养殖场农田020 cm土层矿质氮相差不大,但是畜禽养殖研究区的土壤氮素存量低于大田研究区。4个农田类型研究区汛期的氮素总存量、河道水总氮存量、沟渠05 cm底泥和02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存量与非汛期的差异均不大,而沟渠水总氮存量是非汛期的1.7倍。

赵永恒[3](2001)在《优化教育网络架好兴农金桥》文中研究指明200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出了创建教育兴农示范县(市)的通知,充满希望的荆楚大地上,迅即掀起了独辟兴农蹊径,巧架富民金桥的新浪潮。本刊拟用专辑形式,报道各地争创教育兴农示范县(市)中创意纷呈的构想与探索,此为开端。

李应民,刘阳德,白向阳,童学范,任玉涛,李成根[4](2000)在《抓机遇·迎挑战·求发展──农村信用社迎接西部大开发大家谈》文中研究表明

二、优化教育网络架好兴农金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化教育网络架好兴农金桥(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巢湖流域"地理概念的确定与本课题研究的范围
    三、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本选题研究的方法、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明清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巢湖流域的气候
        二、巢湖流域的水资源
        三、巢湖流域的土地资源
        四、巢湖流域的植被
    第二节 政区建置与历史沿革
        一、先秦时期的政区
        二、秦至宋元时期的政区
        三、明清时期的政区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明以前巢湖流域的农业发展
        二、巢湖流域人口的增长
        三、移民广泛存在
        四、徽商活跃
第二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占有形态与租佃关系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占有形态
        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二、农村社会分层的变动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租佃关系
        一、租佃形态
        二、永佃制的发展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土地买卖和交易俗例
        一、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土地买卖
        二、清代巢湖流域田宅交易中的喜礼俗例
第三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巢湖流域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历史过程
        一、宋元以前巢湖流域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二、明代巢湖流域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三、清代巢湖流域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开发与利用特点
        一、明清时期的屯田
        二、土地利用方式的新变化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丘陵山区的开发与利用
        四、垦殖公司经营形式的出现
    第三节 耕地类型结构与布局
        一、载籍耕地类型
        二、水旱耕地结构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耕地布局
第四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建设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兴修
        一、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的缘起
        二、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的过程、规模与地域分布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维护
        一、建立完整的圩堤、涵闸、沟渠等水利体系
        二、修筑堤防系统
        三、塞支强干,联圩、套圩、分圩御水
        四、重视圩岸的护养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经营与管理
        一、圩田管理机构和修防制度
        二、"官督民修"的组织模式
        三、圩堤修防资金
第五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作物种植与亩产水平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的变化
        一、水稻的生产和分布
        二、麦类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三、杂粮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
        一、纤维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二、油料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三、嗜好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四、染料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粮食亩产水平
        一、影响粮食亩产量的主要因素
        二、田亩折算与粮食亩产量的关系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粮食亩产
第六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村商品经济
    第一节 农业墟市、集镇的逐步兴起
        一、明以前巢湖流域市镇发展历程及成因
        二、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墟市、集镇的发展及其特点
        三、巢湖流域各州县内部市镇体系网络的形成和作用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以米粮贸易为主的商品流通
        一、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米粮贸易形成的原因分析
        二、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米粮贸易的经营形式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米粮贸易的运销和市场
    第三节 明清时期徽商与巢湖流域的农业商品经济
        一、徽商在巢湖流域的分布及其从事农业活动的原因
        二、徽商在巢湖流域的农工商经营活动
        三、徽商在巢湖流域的经营特色
第七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评价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原因
        一、自然条件优越
        二、水陆交通发达
        三、重视兴修水利
        四、移民的农业开发
        五、农业技术成熟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传统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二、以稻作为主的种植结构
        三、以粮食贸易为主的区域农村市场网络基本建立
        四、农民生活属"节俭"型的糊口型消费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安土重迁,不习商贾的习俗
        二、战乱的破坏
        三、水旱灾害频仍
        四、农业开发模式的单一性、掠夺性
        五、土地兼并加剧,租佃关系膨胀,封建剥削加重
        六、农业生产技术停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目录
致谢

(2)我国东南水网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氮磷流失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界定和分类
        1.1.2 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和危害
        1.1.3 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1.1.4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方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嘉兴水网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 气候
        2.2.2 土壤和植被
        2.2.3 水文
        2.2.4 社会经济
    2.3 嘉兴水环境质量现状
    2.4 嘉兴非点源污染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选点原则
    3.2 研究区概况
        3.2.1 研究区基本情况
        3.2.2 研究区沟渠类型
        3.3.3 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
    3.3 后差分 GPS 数据采集及地块分布图
        3.3.1 数据采集
        3.3.2 数据处理
        3.3.3 数据导出
    3.4 调查方法
    3.5 样品采集方法
    3.6 样品测定方法
        3.6.1 水样化学分析方法
        3.6.2 底泥和土壤化学分析方法
    3.7 水体监测及水量计算方法
    3.8 氮、磷存量计算方法
    3.9 数据分析
第四章 嘉兴降水特征与水存量特征
    4.1 降水特征分析
        4.1.1 降水量分配特征
        4.1.2 日降水等级分布特征
        4.1.3 降水过程分析
    4.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水存量特征
        4.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水总存量变化
        4.2.2 河道水存量变化
        4.2.3 沟渠水存量变化
        4.2.4 田面水存量变化
        4.2.5 土壤水存量变化
        4.2.6 水系密度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氮素流失特征
    5.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氮素浓度变化特征
        5.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同一类型水体氮素浓度的变化特征
        5.1.2 同一研究区不同水体氮素浓度变化特征
    5.2 沟渠底泥氮素浓度变化特征
        5.2.1 土地利用方式对沟渠底泥 NO_3~--N、NH4_+~-N、Nmin、TN 浓度的影响
        5.2.2 时间对沟渠底泥 NO_3~--N、NH_4~+-N 浓度的影响
        5.2.3 底泥 NO_3~--N、NH_4~+-N、Nmin 与 TN 浓度的相关关系
    5.3 土壤矿质氮浓度变化特征
        5.3.1 不同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矿质氮浓度变化
        5.3.2 同一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矿质氮浓度变化
    5.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氮素存量变化特征
        5.4.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氮素总存量特征
        5.4.2 河道水总氮存量
        5.4.3 沟渠水总氮存量
        5.4.4 田面水总氮存量
        5.4.5 沟渠底泥矿质氮存量
        5.4.6 土壤矿质氮存量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磷素流失特征
    6.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水体磷素浓度变化特征
        6.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同一类型水体磷素浓度的变化特征
        6.1.2 同一网格单元不同水体磷素浓度变化特征
    6.2 沟渠底泥磷素浓度变化特征
        6.2.1 土地利用方式对沟渠底泥 WEP、Olsen P、TP 浓度的影响
        6.2.2 时间对沟渠底泥 WEP、Olsen P 浓度的影响
        6.2.3 沟渠底泥 Olsen P、WEP 和 TP 的相关关系
    6.3 土壤磷素浓度变化特征
        6.3.1 不同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溶性磷浓度变化
        6.3.2 同一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溶性磷浓度变化
    6.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磷素存量变化特征
        6.4.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磷素总存量变化特征
        6.4.2 河道水总磷存量
        6.4.3 沟渠水总磷存量
        6.4.4 田面水总磷存量
        6.4.5 沟渠底泥水溶性磷存量
        6.4.6 土壤水溶性磷存量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研究区水存量变化特征
        7.1.2 不同土地利用研究区氮素流失特征
        7.1.3 不同土地利用研究区磷素流失特征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优化教育网络架好兴农金桥(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D]. 陈恩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5)
  • [2]我国东南水网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氮磷流失特征[D]. 罗春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3]优化教育网络架好兴农金桥[J]. 赵永恒. 成才, 2001(01)
  • [4]抓机遇·迎挑战·求发展──农村信用社迎接西部大开发大家谈[J]. 李应民,刘阳德,白向阳,童学范,任玉涛,李成根.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0(06)

标签:;  ;  ;  ;  ;  

优化教育网络,构筑繁荣农业的金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