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黄宝成,周育国[1](2022)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质、原则遵循、实践方略》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开创的一条既有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又不同于苏联现代化经验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主体性、价值性、全面性、和谐性、世界性的内涵特质,表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诉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四梁八柱"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中特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力量的原则遵循,统筹推进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协同建设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

杨建毅[2](2022)在《马克思人本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人本思想在马克思人学思想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从整体性认识马克思人本思想,把握其关于人的本质论思想和价值论目标的有机统一以及科学性、人文性、革命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其思想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人本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在于:首先,马克思人本思想对培养人正确的公民意识、塑造人完善的个人人格、保障人拥有一定的权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当代中国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突显人应有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追求提出了思想路径;其次,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及其优越性,是马克思人本思想重要实践价值的具体体现。当代中国正在积极实践马克思人本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人本思想同当代中国人的本质实践与要求以及社会发展与需要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董朝霞[3](2022)在《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人学向度——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文中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通过人的劳动而实现全面自由发展,进而实现整个人类解放的过程。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也是人类不断反思人在其劳动过程中是异化了,还是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复归和人类的解放的过程。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四个规定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致力于实现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同在、在劳动中彰显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同一以及人与外界关系的和谐,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解放,而非人的劳动和人本身异化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从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兼有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真理性和道义性,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并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智慧和方案。以马克思主义人学向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利于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更加明确未来怎样才能继续走向成功。

刘荣军[4](2022)在《马克思财富哲学视域中的共同富裕与三次分配》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关于财富的对象性本质、社会性本质和主体性本质的三重规定中内含着财富本质的最高规定,即"社会个人"之"自由个性"的历史生成。从社会个人的规定理解财富的社会共享性和共同富裕,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坚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从自由个性的规定理解财富的主体性自由和三次分配,需要我们从"补充形式"和"自愿行为"这两个基本定位入手,一方面正确把握三次分配同初次分配、再分配的关系,明确现阶段第三次分配只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有益补充形式,而绝非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流分配方式;另一方面正确认识第三次分配中3种不同层次的自愿行为(基于现实功利、自我实现、自由实现的自愿行为)及其历史意义。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统一起来,既是马克思财富哲学的理论旨归,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它最好地诠释了马克思从财富的本质出发理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哲学意蕴,为我们正确理解现阶段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的历史性质与社会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

夏淼[5](2021)在《共享发展的时代内涵及人学意蕴》文中指出在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面对新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提出共享发展的思想,彰显了百年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透过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从时代出场、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三重维度审视,共享发展无不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正义、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理论传承和阶段性发展。深刻理解共享发展理念的人学意蕴,对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健永[6](2021)在《百年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始终践行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主体论构成了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出场逻辑,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构成了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发展逻辑,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论构成了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人学全面发展论构成了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实践逻辑。深入探究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有利于科学揭示党和人民百年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磅礴伟力。

汤志华,谢石生[7](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重大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重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的理论标志。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原则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无产阶级长期斗争的基本原则作出了时代回答,对党的正确领导的基本原则作出了时代回应,对人民掌握政权的基本原则作出了时代诠释,而对实现人的解放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时代探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重大理论。

刘文龙,张倩[8](2021)在《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基本逻辑与方法论启示》文中认为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科学回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与深刻把握;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追求的时代遵循。从理论、实践和价值三重逻辑系统梳理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方法论启示。

杨哲,郝志芳[9](2021)在《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的三重逻辑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与实践从内涵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三个维度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搭建了完整框架。以内涵逻辑审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为坚持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主体地位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确保人民发展的全面性和自由性;以历史逻辑解析,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践行人民主体地位的多维内涵,深刻揭示了人民发展的整体性思路;以理论逻辑把握,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按照理论演绎的逻辑顺序完成了理论形态建构,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构建了整体框架。

李冰[10](2021)在《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文中认为以马克思主义文本作为依托,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根据马克思主义在不同阶段的批判理论阐释其批判的缘起、内容和整体性指向,是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新的视阈。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演进过程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确认,批判理论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衔接和环环相扣的整体,前一环节的批判是建构后一环节批判内容的基础和前提,后一环节的批判内容则是对前一环节批判的进一步深化和完成。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围绕人类解放的终极价值追求展开的各个环节的批判,在内容和逻辑上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整体性视阈下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在批判中不断展开其整体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是辩证否定的,马克思主义在其批判理论的辩证否定中思考和解决不同阶段人的自我实现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不仅形成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而且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各个批判环节的弥合,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内在逻辑的厘清。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并把批判本身转变为改变现实的物质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与过去思辨哲学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从宗教批判、政治批判、意识形态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各个环节之间过渡的内在逻辑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总问题。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在宗教批判中结束之前批判的误区,把批判的矛头由天国转向世俗世界奴役人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了消除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和观念上层建筑,马克思深度剖析了支配阶级社会的物质利益关系,揭示了导致宗教、政治以及意识形态领域异化的根源,批判理论最终落脚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彻底回答了关乎人类解放的物质利益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推进各个环节的批判中完成其改造世界的哲学任务,在对各个环节的批判中建立整体的理论体系。马克思首先着手于作为“一切批判的前提”(1)的宗教批判。宗教作为“世界的总理论”(2),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世界观,人对于自身以及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受到宗教价值标准的衡量和限制。但宗教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1),是政治国家用来麻痹人们忍受苦难并甘心服从统治的精神“鸦片”(2)。宗教本质上是一种“异化的自我意识”,是对社会现实歪曲的反映,马克思发现,世俗社会的现实苦难是人们诉诸宗教追求虚幻幸福的根源,进而把宗教批判的对象深入到世俗社会,推动近代哲学任务从批判“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转向批判“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3),从“天国的批判”转向“尘世的批判”(4)。实现对尘世批判首先就要进行政治批判,而异化人最现实、最直接的力量就是政治国家。国家作为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在宗教褪去政治职能后更加显露出其压迫和奴役人民的剥削本质。只有消除政治国家,才能破除人在社会各个领域被强行施加的桎梏和枷锁。马克思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产生和性质,国家只是市民社会利益关系的代表。无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何种“民主”的政权组织形式,都无法掩盖其阶级剥削本质,而政治解放的途径不在于国家形式的转换,而是要对产生出国家的利益关系进行彻底变革。虽然政治解放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只是进一步把握现实物质利益的关键一环,但却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环节。马克思在揭露国家、法和所有制的关系中,明确了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不过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只有进一步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意识形态批判。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马克思进入历史唯物主义领域,阐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重要一环。阶级社会剥削和奴役人的上层建筑包含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两个维度,阶级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呈现一元化,在私有财产支配的意识形态的控制下,将意识形态作为其生产和生活的“元价值”(5)根本无法实现向自身的返还,基于此,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进一步指向了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主义从天国降到人间,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性中完成其哲学的实践转向,通过对占据基础地位的物质利益关系的研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人类社会的历史内容。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现,构成了其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依据,并指导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发现了现实的人;政治批判揭示了私有制主导的国家的阶级性,进而发现了处于社会边缘的无产阶级彻底颠覆中心的可能;为了进一步寻求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马克思通过意识形态批判创立了唯物史观,发现只有立足社会现实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解放的“回归”,并最终把批判矛头指向了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深入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资本统治逻辑造成的异化劳动的分析,进一步批判了与人的异化互为因果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指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现实武器打破人们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历史使命。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指明了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即以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作为前提,才能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完成人的本质的回归。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明宗教问题、政治统治、意识形态以及劳动异化产生的根源,并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人从异化中获得救赎的根本道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完成真正的实现了从天国的解放到尘世的解放,从而在真实意义上完成了宗教批判。从宗教批判开始,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最终实现“尘世批判”,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整体性的完成,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依托,马克思主义把人类解放的终极诉求转变为一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质、原则遵循、实践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质
    (一)主体性: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二)价值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三)全面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四)和谐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五)世界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原则遵循
    (一)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保证
    (二)中特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路径
    (四)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力量源泉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方略
    (一)经济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石
    (二)政治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柱石
    (三)文化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灵魂
    (四)社会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点
    (五)生态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要义
四、结论

(2)马克思人本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整体性分析
二、马克思人本思想与当代中国人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追求
    第一,培养正确的公民意识。
    第二,塑造完善的个人人格。
    第三,保障人民拥有权力。
三、马克思人本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制度建立和有效实践
结 语

(3)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人学向度——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是审视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分析视角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致力于实现人及其劳动产品的同在而非异化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致力于在劳动中彰显人的价值尊严而非异化
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致力于实现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同一而非异化
五、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致力于实现人与外界关系的和谐性而非异化
六、结束语

(4)马克思财富哲学视域中的共同富裕与三次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富的最高本质:“社会个人”之“自由个性”的历史生成
二、财富的社会性共享与共同富裕
三、财富的主体性自由与三次分配

(6)百年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主体论: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出场逻辑
    (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二)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人学意蕴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发展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思想基石
    (二)公平正义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公平正义理念贯穿党的百年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论: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论逻辑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价值立场
    (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四、马克思主义人学全面发展论: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实践逻辑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终极价值追求
    (二)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障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重大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无产阶级长期斗争基本原则的时代回答
    (一)马克思主义是长期斗争的行动指南
    (二)在长期斗争中高扬科学社会主义旗帜
    (三)依靠人民长期斗争和创造历史伟业
二对党的正确领导基本原则的时代回应
    (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上认识党的领导
    (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上加强党的领导
    (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上加强党的建设
三对人民掌握政权基本原则的时代诠释
    (一)指引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政权提供坚实基础
    (二)建立更加健全的制度体系,为人民政权提供坚强保障
    (三)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人民政权提供精神滋养
四对实现人的解放基本原则的时代探索
    (一)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客观认识
    (二)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
    (三)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

(8)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基本逻辑与方法论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创新发展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时代创新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
二、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回应
    (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三)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价值逻辑
    (一)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
    (二)以公平正义为经济社会发展价值原则
    (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追求为时代遵循
四、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基本逻辑的方法论启示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致力于理论原则坚守与实践创新相协同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刻认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推动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9)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的三重逻辑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涵逻辑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逻辑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理论逻辑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0)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生成
    2.1 前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
        2.1.1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批判
        2.1.2 青年黑格尔派的形而上学批判
        2.1.3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式批判
    2.2 批判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转向
        2.2.1 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2.2.2 从“副本”批判到“原本”批判
        2.2.3 从理性的支配到人性的实现
    2.3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特质
        2.3.1 革命性
        2.3.2 彻底性
        2.3.3 现实性
    小结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
    3.1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缘起
        3.1.1 宗教是“世界的总理论”
        3.1.2 宗教改革运动
        3.1.3 宗教批判运动
    3.2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基本内容
        3.2.1 宗教的功能:“人民的鸦片”
        3.2.2 宗教的外化:“颠倒的世界观”
        3.2.3 宗教的实质:“异化的自我意识”
    3.3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整体性指向:政治批判
        3.3.1 从“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到“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
        3.3.2 从“天国批判”到“尘世批判”
        3.3.3 从神学批判到政治批判
    小结
第4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
    4.1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的缘起
        4.1.1 政治关系的演变
        4.1.2 政治国家的形成
        4.1.3 现代国家的实质
    4.2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的基本内容
        4.2.1 政治批判的前提:市民社会与国家的颠倒
        4.2.2 政治批判的对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4.2.3 政治批判的效应: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
    4.3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的整体性指向:意识形态批判
        4.3.1 政治解放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革命”
        4.3.2 政治解放的终极目标:“人类社会”
        4.3.3 政治解放的思维方式:历史唯物主义
    小结
第5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
    5.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缘起
        5.1.1 马克思对鲍威尔“自我意识”的批判
        5.1.2 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批判
        5.1.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批判
    5.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内容
        5.2.1 对“虚假的意识”的批判
        5.2.2 对“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批判
        5.2.3 对“形形色色共产主义理想”的批判
    5.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整体性指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5.3.1 从“旧唯物主义”到“新唯物主义”
        5.3.2 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5.3.3 从“市民社会”到“社会化的人类”
    小结
第6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6.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缘起
        6.1.1 “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
        6.1.2 国民经济学的“私有财产事实”
        6.1.3 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6.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内容
        6.2.1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异化劳动的揭露
        6.2.2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资本主义私有制
        6.2.3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途: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
    6.3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整体性指向:人与社会的自我否定
        6.3.1 消灭私有制
        6.3.2 “自由人联合体”
        6.3.3 人类解放的“回归”
    小结
第7章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向度
    7.1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表达
        7.1.1 面向现实世界的实践性
        7.1.2 改造世界的批判性
        7.1.3 剔除异化的否定性
    7.2 马克思主义批判逻辑的整体性实现
        7.2.1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起点:宗教批判
        7.2.2 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的必要性:社会现实
        7.2.3 政治批判转向意识形态批判的必要性:颠覆“元价值”
        7.2.4 马克思主义批判逻辑的落脚点:政治经济学批判
    7.3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价值
        7.3.1 整体性与各环节的统一
        7.3.2 实现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
        7.3.3 整体性的现实意义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质、原则遵循、实践方略[J]. 黄宝成,周育国. 经济问题, 2022(02)
  • [2]马克思人本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发展[J]. 杨建毅. 甘肃社会科学, 2022(01)
  • [3]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人学向度——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J]. 董朝霞. 党政研究, 2022
  • [4]马克思财富哲学视域中的共同富裕与三次分配[J]. 刘荣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 [5]共享发展的时代内涵及人学意蕴[J]. 夏淼. 思想战线, 2021(06)
  • [6]百年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J]. 马健永.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1
  •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重大理论的丰富与发展[J]. 汤志华,谢石生.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 2021(01)
  • [8]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基本逻辑与方法论启示[J]. 刘文龙,张倩. 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 2021(03)
  • [9]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的三重逻辑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 杨哲,郝志芳. 贺州学院学报, 2021(03)
  • [10]整体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D]. 李冰.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