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辽宁省暴雨调查

浅谈辽宁省暴雨调查

一、浅谈辽宁省暴雨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涛[1](2021)在《辽宁省暴雨时空特征及暴雨气象成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按照资料系列长度高于30年,区域代表性强为原则,在辽宁省选取544个降雨站点,对全省暴雨时段分布、暴雨历时、暴雨极值以及暴雨中心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形成不同类型暴雨的气象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西风槽与北部低压冷锅相遇是辽宁省区域性暴雨形成的主因,区域暴雨气象成因较为复杂,东部和南部暴雨历时高于24h的频次较高,而西部暴雨历时均要低于24h,暴雨历时从东南向中部再向西部逐步递减变化。24h暴雨量级高于200mm的区域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辽宁的本溪和丹东地区,西部尤其是阜新地区24h暴雨量级一般在200mm以内。

李晨涛[2](2021)在《辽宁地区可能最大24h降水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辽宁地区历史暴雨普查的基础上,结合自然地理概况,大气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以及暴雨洪水特点和分布规律,采用雨湿比法对辽宁地区最大24h可能最大降水进行分析,并结合历史实测和调查的暴雨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研究成果对于辽宁地区最大可能降水计算提供了重要参考。

晋江艳[3](2021)在《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文中提出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中国人民的社会保障实践持续了上千年,且随着社会发展,保障对象逐步扩大,保障措施日益多样,保障思想不断丰富,但严格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始终没有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49至1956年,较全国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基础较好,重工业相对发达,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处于战争前沿,优抚安置任务异常艰巨,促使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建立了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在内的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研究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丰富东北地区党史研究和完善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点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计量史学法,分六部分对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进行全面分析。作为文章的起点,第1章遵循党史研究基本思路,介绍了选题背景,说明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点整理和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成果,认为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的研究已硕果累累,但关于东北地区的研究尚有不足,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任何实践都不是空中楼阁。研究社会保障,首先要追根溯源,探究其实践基础。1949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开展的社会保障实践具有坚实的理论、历史和现实基础,三者缺一不可。第2章和第3章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认为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党组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受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思想影响,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东北解放区的社会保障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形势,建设国家重工业基地、开展农业合作化的经济计划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形势,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情况下,领导人民创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亟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具备了建立社会保障的条件。第4章和第5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始终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但无论是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还是社会优抚工作都已经开展起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系统的组织机构体系、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及以政府、社会和内部机构为主体的监督机制搭建了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第4章重点介绍了这一内容,即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东北各地竭尽所能救济灾民、贫民和朝鲜战灾孤儿,收容改造旧社会遗留的娼妓和游民;重点在企业中建立劳动保险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福利,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以及精神病人建立民政福利;优待军烈属和革命残废军人,褒扬抚恤革命英烈,妥善安置回乡转业人员等,丰富的内容使社会保障由简单的制度构建层面跨越到充实的制度实践层面。第5章则重点介绍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在充分认识制度结构和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第6章进一步提升,重点分析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认为其对政治建设而言,通过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巩固了新生政权;对于经济建设而言,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军事活动而言,激发了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为抗美援朝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言,构建了社保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当前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现状,以史鉴今,提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群众观点,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总体来说,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实践是成功的,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和和可持续性不足。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实践,本文采取在总体肯定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借鉴的态度。

贾鹏[4](2021)在《大沙河老古沟桥-武营桥段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洪水分析》文中指出在大沙河老古沟桥-武营桥段河道治理中,因缺乏实测水文资料,在流域内现有水文成果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采用《辽宁省中小河流(无资料地区)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和实测资料频率分析法进行设计洪峰流量计算,并进行成果的合理性分析及选用,比较分析后最终选用第一种计算方法成果推求得到设计洪水过程,为本工程及流域内其他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方法借鉴。

金澍[5](2020)在《辽宁抚顺地区地质灾害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抚顺是辽宁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在该地区已经建设完成或正处于建设阶段的大量重要的工程项目,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该地区的人类活动以及工程开发日益的频繁,导致了地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受到了比较明显的干扰和影响,此外该地区对于坡地的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还很缺乏。造成了在夏季的暴雨发生时,经常发生塌方、滑坡和泥石流等一系列的严重地质灾害,对在建的重要工程项目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以抚顺地区为例,通过全面调查该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并在详细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数学建模方法和sufer软件等进行区域地质灾害的分区和危险性评价。最终给出抚顺地区地质灾害分区治理及监测预防的建议。取得了如下成果:(1)基本查清了抚顺县及抚顺市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条件。由于诸多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和发育情况、危害程度各不相同,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鉴于此,要充分的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导致地质灾害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加以预防和治理,避免灾害的发生,推动社会健康和谐发展。(2)基本查清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状况及发育特征。本次调查与2016年抚顺市区地质灾害巡查报告及抚顺县地质灾害巡查报告相比,新增地质灾害点2处(抚顺县),核销地质灾害点12处(抚顺市城区8处,抚顺县4处),合并了5处地质灾害点(抚顺市城区)。(3)初步查明诱发研究区地质灾害主要因素。抚顺市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大气降水等自然因素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抚顺市区地质灾害类型及规模主要以中-大型的地裂缝、滑坡为主,辅以小型的地面塌陷、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上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大气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到采矿、切坡等人为因素的控制。(4)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了分区。利用sufer和建模方法对抚顺地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分区。(5)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建议,编制了防治区划及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实践证明,通过利用数学建模和sufer软件可以有效的对抚顺地区地质灾害情况进行分区划分,并利用评判模型准确的进行危险性评价,能够为抚顺地区地质灾害评价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服务。

阎诗佳[6](2020)在《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分析及运行保障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水库大坝作为水资源时空分配调控的重要工程措施,在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看到水库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其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重要隐患,水库一旦出现问题,极易导致人员伤亡甚至群死群伤的恶性事件。水库安全度汛是重中之重,小型水库安全则是其关键要害。约占水库总数95.2%的小型水库,数量众多、分布极广、设施设备老化严重、管理体系不够健全,是重大的度汛安全隐患。因此,要加大小型水库的安全运行能力分析,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最大程度地保障水库安全度汛,让人们能够在享受小型水库带来极大效益的同时,减少其运行给人们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风险。本文从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出发,结合辽宁省水文、地质、气象等条件,构建了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模型,对其进行应用,并在充分调研辽宁省小型水库运行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安全运行分析,提出了辽宁省小型水库安全运行保障机制,为辽宁省小型水库安全运行提供了决策依据。成果如下。(1)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模型理论方法。从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的概念入手,梳理了以小型水库分区、降雨径流关系、水库现时库容下所能承受的径流深为依据的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模型理论方法。结合辽宁省流域特点,将小型水库按照辽宁省水文分区进行分区分类。按照各分区的流域特点,确定小型水库各自分区降雨径流关系的计算方法。再按照流域径流深折算方法,计算出小型水库现时库容下的总径流深。通过各分区小型水库总径流深和降雨径流关系确定其暴雨承载能力,并根据暴雨承载能力和降雨气象预报之间的关系进行水库防汛预警。(2)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模型构建及应用。基于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模型理论方法,选用典型强降雨过程的小型水库为样本,收集省级防汛平台的降雨、库容、土壤含水率等数据,进行模型计算,通过模型模拟、优化调参确定模型计算各参数取值,完成模型构建,并对模型精度进行校验。对模型进行应用,预报强降雨过程下小型水库的暴雨承载能力,并发布预警。(3)辽宁省小型水库运行保障机制构建。在全面调查辽宁省小型水库运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辽宁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从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水库工程、水库管理等安全运行情况入手,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建立健全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分析预警系统,构建辽宁省小型水库运行保障机制,以提高小型水库安全运行能力。

宁丽君[7](2020)在《矿区地质灾害风险影响下抚顺市脆弱性评估研究》文中认为抚顺市是一个典型的矿业城市,其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产生的矿区地质灾害风险不仅严重影响矿区及周边生命财产安全,更威胁整个城市安全,阻碍甚至使城市呈负发展趋势。与急性冲击不同,矿区地质灾害风险同时具有急性冲击和慢性冲击,急性冲击会让城市通过反思、学习来获得免疫力,使其发展成为更高的生命体,但慢性冲击会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工程系统的稳定性,矿区渐变性灾害风险对抚顺市系统的迫害不断累积,使城市各系统处于崩溃或极端不健康状态。而传统的城市发展研究未考虑矿区地质灾害风险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影响。因此从城市系统的角度探索矿区地质灾害风险对城市整体发展的迫害程度,诊断城市生命体的健康程度已迫在眉睫。脆弱性理论是衡量城市健康程度的重要工具,则文章以抚顺市为例,在充分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脆弱性表征矿区地质灾害风险对抚顺市发展的影响,从城市系统的角度出发,依据脆弱性评价理论和集对联系数方法的原理,对西露天闭坑前后矿区地质灾害风险影响下抚顺市脆弱性变化开展系列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构建了矿区地质灾害风险影响下抚顺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对脆弱性内涵、评价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利用文献研究-专家头脑风暴法确定突发性灾害风险和渐变性灾害风险影响下抚顺市脆弱性评价指标,再采用专家打分-灰色统计法对矿区地质灾害风险影响下抚顺市脆弱性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确定,最终得到生态环境、经济脆、社会和工程脆弱性四类影响因素即具体子因素,并利用层次分析-熵值法确定权重。(2)评价了矿区地质灾害风险影响下抚顺市脆弱性等级。根据相关文献和抚顺市经济发展情况界定了抚顺市脆弱性等级划分标准和各指标阈值,利用集对联系数法评价了抚顺市脆弱性,得到了抚顺2007-2017年抚顺脆弱性等级。(3)分析了西露天矿区闭坑前后抚顺市脆弱性变化趋势。基于脆弱性评价等级,分析抚顺市2007-2017年脆弱性变化规律,并通过对比2007-2017年辽宁省各城市社会经济增长水平,确定抚顺市较辽宁省其他城市的脆弱性排名,然后采用障碍度结合西露天闭坑后灾害风险与抚顺社会经济变化情况,分析预测闭坑后抚顺市脆弱性程度。(4)提出了抚顺市脆弱性调控措施及矿区地质灾害风险治理措施。基于标杆城市管理理论,对比分析标杆城市与抚顺市脆弱性差距,确定抚顺市脆弱性调控面临的问题,提出抚顺市脆弱性调控措施和矿区地质灾害治理措施。该论文有图14幅,表32个,参考文献95篇。

韩春浓[8](2020)在《不确定信息条件下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水灾害是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山区小流域地区,其蓄水能力较弱,且山洪的突发性也较强,因此对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及山洪预报预警研究是水文水资源领域的重点问题。然而,对于山洪预警决策问题,涉及到降雨信息、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影响等不确定因素以及多种预警模式并存的问题,预警过程中常有多种不确定信息互为掣肘,导致难以进行山洪预警决策工作。为了解决山洪预警不确定性,本文结合小流域山洪预警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问题和成果如下:(1)多尺度多方法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式研究。结合实际山洪预警工作中常用的多种山洪预警模式,对不同的山洪预警方法、预警时间尺度、预警级别等进行分析对比,选取流域信息、植被覆盖、地形指数、人类活动等指标,建立多尺度多方法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式选择模型。以辽宁省桓仁县的五个典型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对小流域山洪灾害预警模式选择问题进行实例研究;根据模型比选结果,对五个小流域进行山洪预警模式优选,并计算各模式方案下的雨量预警指标及流量预警指标。(2)降雨不确定性的小流域洪峰流量预报研究。小流域的洪峰预报是山洪灾害防御的重要手段,但其洪峰流量不易预报准。为了更好地预报小流域地区的洪峰流量,结合降雨量级、时程分配和空间分布等不确定信息,参考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中的推理公式法和经验公式方法,考虑造峰雨量、雨型、前期影响雨量等因素,提出一种可应用于小流域地区的峰值预报模型;并以辽宁省四道河子流域为例,进行洪峰预报模型的应用研究。(3)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影响的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划分研究。流域的涉水工程、下垫面变化对山洪灾害预警的效果有较大影响,为了探究这些变化的影响程度,对不同设计工况下的洪水演进过程和淹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辽宁省桓仁县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数据和地质灾害调查成果,选择地质灾害、暴雨、涉水工程、植被覆盖等风险源指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评价体系,为综合不确定信息下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奠定了基础。(4)综合不确定信息下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综合降雨不确定信息、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变化影响的不确定性,结合多尺度多方法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式研究成果,通过预警指标模式选择、降雨不确定性及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分析,以四道河子流域为例,进行山洪预警的研究。通过多种不确定信息组合下的山洪预警效果对比,可知考虑综合不确定信息时,可以提高洪峰预报精度,保证山洪预警的准确性。最后,总结全文内容并展望未来山洪灾害预警相关领域需要解决和完善的工作。

董虹廷[9](2020)在《环境史视野下民国时期辽宁水旱灾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然灾害问题归根结底是环境问题,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干预会导致自然灾害日趋严重和频繁,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辽宁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曾一度为关内移民之首选。但是,近代以来,尤其是民国时期,辽宁地区的环境遭到人类活动的过度干预,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水旱灾害频现。本文从环境史的角度出发,将灾荒史学与统计学、地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环境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采用数据统计分析法归纳整理后发现:民国时期辽宁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几乎年年有灾;时空分布不平衡,季节性、区域性特征明显;旱灾持续时间较水灾更具连续性,水灾波及地域较旱灾更具广泛性。民国时期辽宁地区水旱灾害频发的成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辽宁地区季风气候、“凹”字型地形、幅合状水系以及草甸土和砂性土壤等自然地理因素构成的孕灾环境;二是森林锐减、过度农垦以及工矿业的勃兴等人为因素导致的自然环境退化。在水旱灾害面前,一系列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的环保法令和措施先后出台,如设立环保方面的相关管理机构、颁布环保法令、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和实施护林造林及兴修水利等规避水旱灾害的措施。这些调适法令和措施日渐成熟,然而战争和日本殖民却影响了其稳定推行,导致调适效果欠佳。从民国时期辽宁地区水旱灾害的成因及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可知:人类与自然和自然灾害共生共存,对自然过度利用,必会遭到自然的回击。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但是,战争和殖民严重阻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维护和平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李思翰[10](2020)在《洪水作用下山区道路破坏机理与防治》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公路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是各类自然灾害对已有公路影响比较严重,特别是山区公路的水毁灾害尤为突出,山区公路修建环境比较复杂,有些路基长时间受河流冲刷作用,容易坍塌,有些路基受暴雨、洪水等冲击作用,整个道路结构易发生水毁,不仅需要对水毁处进行修复,还要对水毁地区的生产、安全、经济进行评估。为了探索洪水对山区公路的作用机理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以辽宁省海城市及岫岩县山区二、三级公路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获得道路各结构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以离散元软件PFC为主要工具,建立各结构层的三维模型,对其施加不同情况的洪水荷载来分析公路水毁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首先,通过对实际公路结构层的调查研究,本文选用4层道路结构进行模拟计算,分别为4cm AC-10沥青混凝土上面层、5cm AC-16沥青混凝土下面层、3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及60cm土质路基。然后,对沥青混凝土面层材料进行矿料级配组成设计,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上面层、下面层最佳油石比分别为5.4%、4.9%。对水泥稳定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通过土工标准击实试验确定最佳含水率为5.9%,最大干密度为2.294g/cm3,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获得力学性能曲线。采用界限含水率试验选择最佳路基填土,对其进行土的三轴压缩试验获得力学性能曲线。最后,使用PFC3D建立道路各结构层的数值模型,通过伺服机制使颗粒达到稳定状态,通过各结构层应力应变曲线对颗粒进行参数标定,建立流体模型,将山区道路水毁分为路基冲刷水毁和路面淹没水毁两种情况。通过模拟及数值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洪水冲刷路基初期,进入土体的水位会低于洪水水位,在洪水撤离路基时,土体内水位会高于路基土外部水位,此时内部水位的逐渐降低产生的动水压力是影响路基失稳的重要因素;在洪水淹没路面时,流速加快,洪水在褪去时会对路面作用巨大的纵向冲刷力,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看出,在4.8m/s流速时路面结构竖向位移可以达到78cm,随着洪水水位的升高,对道路结构层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在洪水作用公路的过程中,基层与土基的受力情况是不同的,土基的压应力逐渐趋近于0,而基层竖向压应力逐渐转变为拉应力,基层水平方向会产生极限拉应力最大值为2MPa,会造成路面结构的初始裂缝,剪应力也是造成路面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针对洪水作用下路基路面的破坏过程与机理,提出了对公路水毁采用硬件防护措施与软件防护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二、浅谈辽宁省暴雨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辽宁省暴雨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省暴雨时空特征及暴雨气象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场次暴雨选取
    1.1 场次暴雨
    1.2 时段最大雨量
    1.3 资料处理
        (1)直接借用邻站资料。
        (2)采用同流域邻站平均值。
        (3)采用分钟与小时或小时与日系数插补。
        (4)采用相邻时段平均系数。
        (5)采用等雨量线插补。
    1.4 确定采用站
2 暴雨成因及特性分析
    2.1 年内分布特征
    2.2 暴雨历时特征分析
    2.3 暴雨极值
    2.4 暴雨中心分布
3 最大3d暴雨均值、Cv空间分布规律
4 场次暴雨气象成因分析
5 主要结论

(2)辽宁地区可能最大24h降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资料介绍
    1.1 研究方法
    1.2 资料选取与要素分析
        (1)资料选取
        (2)暴雨高值区选取
        (3)暴雨天气系统出现次数、序位统计
2 研究结果
    2.1 露点及可降水分析
    2.2 代表性露点Td的确定
    2.3 雨湿比K推求成果
    2.4 24h可能最大点降水(PMP24h)推算
    2.5 成果验证
3 结论

(3)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2.1.2 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2.2 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
        2.2.1 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
        2.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主要领导人的社会保障思想
第3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3.1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
        3.1.1 革命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3.1.2 抗日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3.1.3 解放区的社会保障
    3.2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
        3.2.1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3.2.2 农业合作化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3.2.3 处于抗美援朝战争前沿
        3.2.4 苏联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示范效应
第4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4.1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4.1.1 社会救济的资金来源
        4.1.2 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
        4.1.3 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
        4.1.4 社会优抚的资金来源
    4.2 社会保障的组织机构
        4.2.1 政府机构
        4.2.2 社会团体
        4.2.3 企业内部机构
    4.3 社会保障制度的动员与监督
        4.3.1 社会保障中的社会动员
        4.3.2 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
第5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5.1 社会救济
        5.1.1 灾害救济
        5.1.2 贫民救济
        5.1.3 娼妓游民收容改造
        5.1.4 朝鲜战灾孤儿救济
    5.2 社会保险
        5.2.1 养老保险
        5.2.2 医疗保险
        5.2.3 伤残保险
        5.2.4 生育保险
        5.2.5 优异贡献待遇
    5.3 社会福利
        5.3.1 民政福利
        5.3.2 职工福利
    5.4 社会优抚
        5.4.1 优待补助
        5.4.2 褒扬抚恤
        5.4.3 安置复员军人
第6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及启示
    6.1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
        6.1.1 增强了人们对新生政权的认同,提高了党的执政合法性
        6.1.2 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东北工业迅速发展
        6.1.3 激发了群众支前热情和军人士气,保障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6.1.4 构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为新中国社会保障奠定了基础
    6.2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启示
        6.2.1 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6.2.2 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6.2.3 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4)大沙河老古沟桥-武营桥段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洪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及工程概况
2 水文基本资料
    2.1 测站分布及基本资料
    2.2 历史洪水调查
    2.3 洪水资料的延长与插补
        (1)梨树沟站
        (2)汤山城站
    2.4 洪水
        2.4.1 暴雨洪水特征
        2.4.2 设计洪峰计算(图表法)
        2.4.3 设计洪峰计算(实测资料频率分析法)
        (1)历史洪水重现期的确定
        (2)洪水频率分析
3 成果合理性分析及采用
    3.1 成果合理性
    3.2 成果采用
    3.3 设计洪水过程线
4 结论与建议

(5)辽宁抚顺地区地质灾害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IS技术在地质灾害评价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2.2 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1 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交通位置
        2.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水文与气象
        2.2.2 植被类型、分布特征
    2.3 地质灾害类型
    2.4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2.4.1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2.4.2 地质灾害的行政区域分布特征
        2.4.3 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第3章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3.1 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
    3.2 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
    3.3 地质灾害与地震
    3.4 地质灾害与降水
    3.5 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4章 地质灾害综合评价
    4.1 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
    4.2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综合分区评价
        4.2.1 分区的目的
        4.2.2 分区原则
    4.3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4.3.1 分区方法
        4.3.2 建立分区体系
        4.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4.3.4 数据处理
        4.3.5 分区结果及分区评价
    4.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4.1 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影响因素的确定
        4.4.2 建立评判模型
        4.4.3 危险性分区
    4.5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评价
    4.6 地质灾害耦合模拟分析:以泥石流为例
        4.6.1 建立流固耦合模型
        4.6.2 参数设置
        4.6.3 模拟结果
第5章 地质灾害监测预防体系建设
    5.1 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5.1.1 群测群防网络的构成
        5.1.2 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5.1.3 群测群防的工作内容
    5.2 群专结合的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5.2.1 专业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5.2.2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5.2.3 地质灾害监测、预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5.3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评述
        5.3.1 重点防治区(Ⅰ)
        5.3.2 次重点防治区(Ⅱ)
        5.3.3 一般防治区(Ⅲ)
    5.4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的平台
        5.4.1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的平台
        5.4.2 运行环境
        5.4.3 系统框架
        5.4.4 数据库结构与内容
        5.4.5 系统功能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6)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分析及运行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洪水预报研究现状
        1.2.2 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研究现状
        1.2.3 小型水库运行保障机制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气象
        2.1.4 河流水系
    2.2 工程建设
        2.2.1 水文站网建设
        2.2.2 水库工程建设
    2.3 近年防汛形势
第三章 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模型理论方法
    3.1 概念及模型思路
    3.2 模型计算分区
    3.3 模型计算方法
        3.3.1 降雨径流计算
        3.3.2 水库径流深计算
        3.3.3 暴雨承载能力计算
    3.4 模型精度检验
        3.4.1 按分区验证模型精度
        3.4.2 按降雨级别验证模型精度
    3.5 模型预警
第四章 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模型构建及应用
    4.1 样本及数据选择
        4.1.1 场次降雨选择
        4.1.2 样本水库选择
        4.1.3 数据选择
    4.2 模型参数确定
    4.3 模型模拟
        4.3.1 模型计算
        4.3.2 参数优化
    4.4 模型校验
    4.5 模型应用
第五章 辽宁省小型水库运行保障机制
    5.1 辽宁省小型水库运行现状
    5.2 辽宁省小型水库安全运行分析
        5.2.1 暴雨承载能力安全运行分析
        5.2.2 工程安全运行分析
        5.2.3 管理安全运行分析
        5.2.4 分析结论
    5.3 辽宁省小型水库运行保障机制构建
        5.3.1 以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分析为基础的防汛调度保障机制
        5.3.2 以小型水库工程维护为核心的工程保障机制
        5.3.3 以小型水库管理体制为重点的组织保障机制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矿区地质灾害风险影响下抚顺市脆弱性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2 抚顺市基本概况及矿区灾害类型
    2.1 抚顺市自然环境概况
    2.2 抚顺市社会经济特征
    2.3 抚顺市矿区概况
    2.4 抚顺矿区地质灾害风险概况
3 矿区地质灾害风险影响下抚顺市脆弱性评价体系构建
    3.1 矿区地质灾害风险对抚顺市各系统的影响分析
    3.2 抚顺脆弱性评价指标维度划分
    3.3 矿区地质灾害风险影响下抚顺市脆弱性四级指标的确定
    3.4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标准化处理
    3.5 指标权重确定
    3.6 指标权重计算
4 矿区地质灾害风险影响下抚顺市脆弱性评价
    4.1 脆弱性评价方法的选取
    4.2 基于集对联系数的抚顺市脆弱性评价
    4.3 抚顺市脆弱性评价分析
    4.4 西露天矿闭坑后矿区地质灾害风险影响下抚顺脆弱性预测分析
5 抚顺市脆弱性调控和矿区地质灾害风险治理措施提出
    5.1 标杆城市选取
    5.2 标杆城市与抚顺市脆弱性对比分析
    5.3 抚顺市脆弱性调控措施提出
    5.4 矿区地质灾害风险治理措施提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矿区地质灾害影响下抚顺市脆弱性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2 矿区地质灾害影响下抚顺市脆弱性影响因素权重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不确定信息条件下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山洪预警方法研究进展
        1.2.2 山洪预警不确定性研究进展
        1.2.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多尺度多方法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式研究
    2.1 引言
    2.2 多尺度多方法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式分析
        2.2.1 不同山洪灾害预警方法分析
        2.2.2 不同时间尺度的山洪灾害预警方式分析
        2.2.3 不同山洪灾害预警级别分析
    2.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尺度多方法山洪灾害预警模式选择研究
        2.3.1 层次分析法
        2.3.2 指标选取与决策模型建立
    2.4 小流域山洪灾害预警模式选择应用研究
        2.4.1 研究区域
        2.4.2 流域选择与流域指标
        2.4.3 山洪灾害预警模式选择
        2.4.4 结果对比分析
    2.5 小结
3 考虑降雨不确定性的小流域洪峰流量预报研究
    3.1 引言
    3.2 小流域降雨不确定性分析
        3.2.1 小流域降雨量级不确定性
        3.2.2 小流域降雨时程分配不确定性
        3.2.3 小流域降雨空间分布不确定性
        3.2.4 耦合预报降雨及天气系统分析
    3.3 小流域洪峰流量预报模型研究
        3.3.1 推理公式法及经验公式方法
        3.3.2 小流域洪峰流量预报模型的建立
    3.4 实例应用
        3.4.1 应用流域
        3.4.2 不考虑前期影响雨量和降雨时空分布的洪峰模拟结果
        3.4.3 仅考虑前期影响雨量的洪峰模拟结果
        3.4.4 同考虑前期影响雨量及降雨时空分布的洪峰模拟结果
        3.4.5 结果对比分析
    3.5 小结
4 考虑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影响的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划分研究
    4.1 引言
    4.2 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分析
        4.2.1 山洪灾害引发的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变化分析
        4.2.2 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变化条件下的洪水演进分析
        4.2.3 不同工况下的洪水演进结果对比分析
    4.3 考虑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影响的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划分
        4.3.1 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4.3.2 山洪灾害区域风险源指标的选取
        4.3.3 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评价体系的建立
    4.4 实例应用
        4.4.1 评价指标值的选取
        4.4.2 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划分
    4.5 小结
5 考虑综合不确定信息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与应用
    5.1 引言
    5.2 影响山洪预警的不确定信息分析
        5.2.1 洪水预警模式的选择
        5.2.2 降雨不确定性分析
        5.2.3 涉水工程及下垫面影响分析
    5.3 多种不确定信息组合下的山洪预警研究
        5.3.1 预警指标的确定
        5.3.2 未考虑不确定信息的山洪预警
        5.3.3 仅考虑降雨不确定性的山洪预警
        5.3.4 考虑降雨不确定性及山洪灾害区域风险等级的山洪预警
        5.3.5 结果对比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环境史视野下民国时期辽宁水旱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材料和方法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国时期辽宁水旱灾害概况
    (一)民国时期辽宁水旱灾害的年际分布与波及范围
    (二)民国时期辽宁水旱灾害的季节、月份分布
    (三)民国时期辽宁水旱灾害的区域分布
二、环境史视野下辽宁水旱灾害的成因分析
    (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引发了水旱灾害
        1.季风气候导致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
        2.“凹”型地形导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
        3.幅合状水系影响水量的汇聚
        4.草甸土、砂性土土质影响水的下渗与蒸发
    (二)森林锐减是水旱灾害的深层诱因
        1.森林与水旱灾害的内在关联
        2.民国时期辽宁地区森林的锐减
    (三)过度农垦是水旱灾害的根源
        1.过度农垦之动因
        2.过度农垦与生态环境恶化
    (四)工矿铁路勃兴与生态环境破坏
        1.工矿开发与生态环境恶化
        2.铁路勃兴与生态环境退化
三、环境史视野下辽宁地区人与自然关系调适
    (一)环保方面管理机构的设立
        1.林业管理机构
        2.水利管理机构
    (二)环保法令的颁布
        1.林业法令的颁布
        2.水利法令的颁布
    (三)环保思想的传播
        1.政府的宣传
        2.报刊杂志的宣传
        3.推广林业教育
    (四)环保建设的施行
        1.护林造林
        2.兴修水利
    (五)民国时期辽宁地区人与自然关系调适措施分析
        1.调适措施日渐成熟
        2.调适效果欠佳
四、对民国时期辽宁水旱灾害的反思
    (一)人与自然和自然灾害共生共存
    (二)战争和殖民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三)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事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洪水作用下山区道路破坏机理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公路水毁研究现状
        1.2.2 离散元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道路水毁数据分析
    2.1 研究区域洪水受灾情况
    2.2 研究区域水毁损失数据分析
        2.2.1 海城地区水毁数据分析
        2.2.2 岫岩地区水毁数据分析
        2.2.3 综合对比
    2.3 本章小结
3.道路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3.1 集料及结合料性能试验
        3.1.1 粗集料
        3.1.2 细集料
        3.1.3 沥青
    3.2 沥青混合料试验
        3.2.1 AC-10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2.2 AC-16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2.3 沥青混合料三轴压缩试验
    3.3 水泥稳定材料试验
        3.3.1 水泥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
        3.3.2 水泥稳定材料击实试验
        3.3.3 水泥稳定材料抗压强度
    3.4 路基填土试验
        3.4.1 界限含水率试验
        3.4.2 土的三轴压缩试验
    3.5 本章小结
4.离散元模拟分析
    4.1 离散元基本原理
        4.1.1 离散元数学原理
        4.1.2 PFC方法简介
    4.2 初始模型
        4.2.1 路面结构模型
        4.2.2 标定参数
    4.3 流固耦合的实现
        4.3.1 道路水毁的流固耦合机理
        4.3.2 PFC的流固耦合功能
    4.4 洪水荷载对道路结构的作用机理
        4.4.1 路基冲刷水毁
        4.4.2 路面淹没水毁
    4.5 洪水水毁的防治措施
        4.5.1 洪水水毁硬件防护措施
        4.5.2 洪水水毁软件防护措施
    4.6 本章小结
5.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浅谈辽宁省暴雨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暴雨时空特征及暴雨气象成因分析[J]. 李晨涛.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1(12)
  • [2]辽宁地区可能最大24h降水分析[J]. 李晨涛. 水利技术监督, 2021(11)
  • [3]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D]. 晋江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4]大沙河老古沟桥-武营桥段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洪水分析[J]. 贾鹏. 陕西水利, 2021(02)
  • [5]辽宁抚顺地区地质灾害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D]. 金澍. 吉林大学, 2020(01)
  • [6]辽宁省小型水库暴雨承载能力分析及运行保障机制研究[D]. 阎诗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7]矿区地质灾害风险影响下抚顺市脆弱性评估研究[D]. 宁丽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
  • [8]不确定信息条件下的山洪预警方法研究[D]. 韩春浓.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9]环境史视野下民国时期辽宁水旱灾害研究[D]. 董虹廷. 渤海大学, 2020(12)
  • [10]洪水作用下山区道路破坏机理与防治[D]. 李思翰.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浅谈辽宁省暴雨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