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撂荒的法律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撂荒的法律分析

一、我国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法律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祝洪章[1](2021)在《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绩效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具有鲜明效率维度的价值追求和经济属性。立足中国特殊国情、农情,耕地流转问题不单纯是经济效率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在自发演化力量和有意识构建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具有自身特定的演进规律。我国现行耕地“三权分置”改革就是考虑到耕地流转的多重属性,通过权利分层方式,兼顾耕地社会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这是理解当下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绩效问题的前提,是耕地经营权流转的制度环境。主流经济学推崇的简约理论模型的研究范式在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上存在明显的缺陷。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理论研究方法,从历史演进规律、制度逻辑的宏观视角,顺推制约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绩效的制度环境因素;从制度目标、制度机制的应然预设与流转运行和流转制度经济影响绩效实然状态的差异,逆推权利结构设计和流转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终,针对问题成因提出优化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绩效的对策建议。本文分析了建国至今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历程和演化规律,提出农地产权制度存在制度价值复合化取向,呈现渐进、路径依赖式演化模式,具有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相结合,服务于国家城乡关系的国家意志等发展演进规律。“三权分置”改革以农户分化发展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遵循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演进的历史规律,依托多重制度逻辑框架,将“系统观念、底线思维”作为多重逻辑兼容的指引,通过“地权细分”为多重逻辑兼容共存提供载体,通过“走廊调控”方式为多重制度逻辑兼容提供机制,通过增量改革和绩效提升为多重逻辑兼容共存提供动力。经营权流转制度是以经济绩效为主导逻辑的农地产权交易制度,相关的政策制定和立法近年取得较大发展。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目标主要是优化耕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保障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实现以上预设功能,国家通过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稳定机制三种制度机制综合推进流转改革。激励机制包括鼓励主体分流、客体强权赋权和完善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等;约束机制包括设立农地集体所有的制度红线、流转用途红线、农民权利保护红线等;稳定机制包括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等。本文在系统梳理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规模、流转主体、流转方式、流转合约、流转价格、流转效力等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宏观时空角度,运用LMDI法分析了耕地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微观农户行为角度,基于农户流转规模决策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流转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和农户耕地福利保障效应、农户耕地禀赋效应以及农户政策感知、预期与反馈效应等对流转决策的影响。对照流转制度功能目标定位,本文分别分析了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耕地配置绩效、生产效率绩效、粮食安全保障绩效。研究发现,虽然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耕地配置效率,但面积和地块细碎化和耕地撂荒等问题依然存在;耕地流转制度提升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但对流转双方、全国区域间影响存在较强的异质性;现有耕地流转制度对流转“非农化”“非粮化”抑制效果不佳,经济发达地区的流转“非农化”明显,非粮食主产区流转“非粮化”明显,粮食主产区也存在流转“非粮化”趋势。依循“制度环境-制度逻辑-制度功能-制度机制-制度绩效”分析脉络,本文得出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进程的渐进性约束了流转制度绩效发挥的结论;根据“产权结构-行为激励与约束-制度绩效”分析脉络,本文得出了耕地“三权”赋权方案不确定性、立法内容与技术缺陷影响了流转制度绩效发挥的结论;根据“制度交易成本”分析,本文得出了农户政策认知弱、流转交易平台建设滞后、交易监管薄弱、交易信息化程度低等因素增加了制度交易成本,造成流转制度绩效损失的结论。针对制度环境,本文提出耕地经营权流转应与农业非农转移、城市及乡村非农产业吸纳能力、农业技术进步水平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相适应发展,加快协同配套进程推进。针对赋权环节,本文建议应捋顺三权关系,采取“所有权-承包权(成员权)-经营权(用益物权)”的赋权路径,完善立法以减轻经营权非经济属性功能负荷;针对流转制度运行,本文提出从规模化思路、政策指导、主体培育、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降低经营权流转制度交易成本,提高流转制度效能。

黄月华[2](2020)在《重庆市双泉乡耕地抛荒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选择外出务的农民工越来越多,他们远离自家耕地,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在农民工的流出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农村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和农村耕地抛荒现象。这不仅造成农村“空心化”、农村可耕地资源的浪费,还致使农村农耕文化的没落,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外出务工人流增多,在家务农劳动力短缺,都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留下了隐患。对此,亟需引起社会各主体的重视。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将其耕地抛荒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即主动型耕地抛荒(包括常年性抛荒、务工为主型抛荒和务农为主型抛荒)与被动型耕地抛荒(包括季节性抛荒、隐性抛荒和土地利用不足型抛荒)。据研究发现,双泉乡耕地抛荒现象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首先,耕地抛荒对土地本身的影响:闲置了部分土地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其次,耕地抛荒对乡村社会的影响:造成了村庄“空心化”、阻碍了农村建设进程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最后,耕地抛荒对农民的影响:解放了部分劳动力、威胁粮食安全。针对耕地抛荒所带来的影响,双泉乡政府采取了诸如引导土地流转、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企业及开发乡村旅游、促进新型农民发展等措施促进土地的充分合理利用;双泉乡企业则通过承包部分耕地、为农户提供就近就业机会等方式为解决土地抛荒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双泉乡农民也通过合理职业化与兼职化、积极转变自身观念积极寻求着解决土地抛荒问题的对策,为这一难题的克服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为加强对土地的高效利用,降低耕地抛荒比例,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适当地再增大惠农幅度,尽可能最优程度完善相关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土地政策的宣传,加大落实相关政策,积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一定层面上降低农民对农地基本功能的依赖,合理地利用耕地及创建耕地监督制度,及时且有效测评耕地抛荒的现状。面对如今农村社会的复杂现实,而农村社会正在渐进转型,农村各主体应当立足于基层善治的辩证思维,赋予农村耕地一定的实践空间,逐步找回耕地的固有属性,从而更为有效地缓解农村耕地抛荒难题。

杜凯华[3](2020)在《西和县农地规模化经营效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地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农地规模化经营效益又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甘肃省由于受到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和经济社会状况影响,农地规模化经营程度普遍不高,成为该地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选择甘肃省典型县域作为研究区域,开展县域农地规模化经营效益研究,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农地规模化经营效益、促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推进乡村农业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评述了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法,分析了甘肃省西和县农地规模化经营现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价了西和县农地规模化经营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探讨了西和县农地规模化经营效益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西和县农地规模化经营效益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西和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9.28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6%;流转方式以出租为主,还有转包、转让、互换、作价入股等;流转主体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流转大户等。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第二,西和县农地规模化经营总面积13.4万亩,规模化经营模式主要有:经营主体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农业项目带动型;规模经营种植以中药材为主,花椒、苹果、土豆、蔬菜次之;土地自然条件、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主体、农民及相关制度等是农地规模化经营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西和县农地规模化经营效益逐年提高,但规模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据此,提出规范土地流转、转变农民观念、培育壮大新型规模化经营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农地规模化经营的规章管理制度等建议。

秦臻桢[4](2019)在《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武胜、岳池两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土地历来被人类所利用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土地又是农业的前提。我国土地资源总体来讲是人多地少,且分布不均,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宝贵。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耕地的保护,提出了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制定了一系列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出台了诸多政策措施。然而耕地抛荒现象也由来已久,如今却愈发严重。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当前耕地抛荒势头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解决耕地抛荒又有什么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耕地抛荒的深层原因到底还有哪些?实践过程中解决此问题又有些什么新办法、新举措,仍需不断深入调查研究。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解决耕地抛荒问题与乡村如何振兴、农业如何发展、农民路在何方的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对此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乡村振兴大背景,聚焦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为指导,以我国土地政策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实证分析、综合归纳,对耕地抛荒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对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对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进一步解决耕地抛荒的对策措施。研究发现:当前,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问题仍很突出,研究地区抛荒比例平均达21.44%,抛荒程度正在加深。随着抛荒时间的延长,治理难度也在加大;抛荒的表面原因是农村劳动力不足,地无人种,深层原因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部分国家扶持政策落实精准度不足;土地流转是当前解决耕地抛荒的有效措施,但土地流转困难重重,流转之后的问题多多。研究提出:进一步解决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问题要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下大力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和条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要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调整惠农补贴和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入手,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提高政策扶持精准度,要从正负双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把扶持政策落实在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身上;要充分利用土地金融,创新推动土地流转;要加强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有志青年从农创业,寻找解决“谁来种地”及耕地抛荒问题的根本办法。

陈世海[5](2019)在《嵌入视角下宝乡彝汉民族互动研究》文中指出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自发移民到相对发达的汉族农村地区寻求发展出路,是当前我国社会流动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移民搬迁后,少数民族嵌入到汉族的日常生活之中,与本地村民混合居住而构建了新的生活场域,形成了民族互动的多种样态。本研究在嵌入视角下,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自发从凉山欠发达地区搬迁到相对发达的宝乡汉族农村而形成的彝汉民族互动现象开展了研究。文章包括导论等八个部分,主要从物质生产、日常交往、民族文化、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了嵌入视角下的民族互动研究,主要研究发现有:当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自发搬迁到相对发达的汉族农村时,便形成了嵌入式民族混居场域;在阶层结构上,因资源占有、职业分布、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外来的少数民族往往在整体层面嵌入在了社会结构的底层,这种“底层结构嵌入”是双方社会互动的基本前提;与此同时,汉族生活习惯、社会规则等方面也从文化、价值、规范等角度嵌入到外来少数民族群体之中,形成了“双重嵌入”的局面,这种局面既为双方社会互动提供了条件,又限定了行为规范、制度约束的协商空间。居住和种植空间的交叉分布,为双方日常交流以及生产方式的互动提供了条件。在种植内容和种植工具方面向汉族融合,是少数民族在形成文化震惊与差异体验的“内驱力”,以及借助社会支持力量等“外助力”完成技术学习后的双重合力驱动下的行为,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自适应”以及由习惯主导转变为效用主导的理性选择;在互动中的语言使用方面,当群体规模、文化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时,哪个民族群体处于高社会阶层,其语言便同其社会地位一样,拥有吸引其他民族自觉学习、使用的力量;在礼物往来中,互惠关系并非一开始就出现,礼物的受和授往往依据其社会阶层的位置而决定,除去授受双方礼物数量、价值以外的净值,体现出来的是结余方更高的社会阶层、权力和声望;在民族文化方面,外来小民族群体与本地大群体文化中差异大、甚至带有“危险性”元素的文化特质,最易在外群体压力和内群体自我纠正机制下被同化,相比于内隐文化(如宗教信仰)而言,外显文化(如民族服饰)更容易被同化。在底层嵌入的格局下,外来少数民族群体与本地汉族群体在总体上可能构建出“示好型社会关系”和“梯度型社会关系”等社会关系形态,也存在少量的“和谐型社会关系”和“排斥型社会关系”;经济社会文化的本源性差距是影响双方社会关系的面上原因,而人际交往能力、为人处事方法则是影响社会关系的点上原因;一般来说,有过与汉族人互动经验,具备随和、老实、谦卑、勤劳、肯出力等性格特征的少数民族群体更容易得到本地人接纳;在后天形成的嵌入式生活中,群体规模、文化、发展程度差距较大的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鸿沟,没有治理和服务层面的介入,这种鸿沟通常难以依靠自身力量予以弥合。文章综合以上研究发现,对少数民族嵌入汉族地区的社会互动提出了初步的解释框架,以供后续研究予以批评。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后天生成的民族混居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指出:当异质性较强的少数民族群体嵌入到规模更大的汉族群体时,原先的社会治理结构将变得更为复杂。涉及到民族问题的治理经验缺乏,特别是缺乏对嵌入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议事规则的了解,对于开展民族治理将造成较大障碍。而嵌入的少数民族群体过分执着于与本地文化差异较大、甚至会给本地人带来心理或潜在人身威胁的传统和文化特质,将更容易引起大群体的排斥,并反过来影响自身在本地的可持续发展,更将增加社会治理的难度。通常来说,地方管理者受本地稳定发展的“大局观”限制,会在多重比较和博弈后生成“不出事逻辑”,以此为基础,运用体制内动员、多部门联合、法理与协商等多种治理手段,化解因文化冲突所导致的矛盾纠纷。而事实上,这种治理理念和方法都存在弊端,难以应对民族嵌入后的社会格局。要突破这种状况,需要重新界定“大局意识”,将管控式思维转变为服务性思维,吸纳本土精英和嵌入精英,激发内源性发展力量,强调自组织建设,在专业社会组织的配合下,以需求为导向开展综合化、专业化、本土化服务,完善治理结构,才能达到善治的最终目标。

王嘉澜[6](2019)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土地流转是关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保障的重点问题,这对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城镇化的不断迈进,土地收入逐年减少,大量农民选择到城市工作,大规模放弃了农村土地。中国将土地信托模式引入土地流转制度中,先是在个别地区进行试点工作。关于土地信托模式用于土地流转是否能在充分发挥信托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和本质以及结合几个典型的土地信托模式,针对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基于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理论方面的分析,阐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内涵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信托制度对于土地流转的积极意义。第二部分是对实践中开展的部分地区试点模式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将其分为政府代理下的浙江绍兴模式以及湖南益阳模式和商业信托公司参与下的中粮信托模式、中信信托模式以及北京信托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从宏观层面揭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践的发展轨迹,从微观层面评述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第三部分针对土地信托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信托登记制度不健全、信托监督机制需要完善以及信托保障及激励机制的设置等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了解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部分主要针对上述土地信托的法律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从明确法定的登记申请人以及对信托登记制度的完善、信托监督职责的分担、引入监察人制度、设立税收优惠制度和相关政府的财政补贴以及信托风险的分担和防范机制这几个方面展开,提出相应的建议,来解决现有的问题。通过以上过程,本文研究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信托模式,并在其他学者的成果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通过对整个农业大环境下现存的模式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根据实践中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李宗亮[7](2019)在《对我国农地抛荒现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但资源稀缺的国家,珍惜、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耕地作为一项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切实保护耕地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从改革开放开始,非农产业对劳动力旳需求不断增加,靠近广东等对外开放地区的农村居民有的开始放弃耕种了几代人的土地,从农村流向新开放的城市,选择进城务工,于是农地抛荒的现象开始出现了;随着我国经济十几年以来一直保持着超高速的增长以及城镇化的推进不断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速度也在加快。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大量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上学、经商等,纷纷离开了农村,使得农地抛荒现象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越来越严重的农地抛荒已经对我国的土地管理、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农村治理、政策落实等方面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农地抛荒现象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尽管中央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农业发展的惠农政策,但是农地抛荒的发展态势并未出现根本性扭转,农地抛荒现象还是有增无减,无论是在东部地区,还是在中西部地区,并且有不断蔓延开来的趋势。面对农地抛荒现象长期存在的客观情况,甚至在部分地区还有不断扩大、恶化的趋势下,理论界纷纷对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展开研究,而严峻的形势也促使国家在2014年首次明确提出了农地“三权分置”的概念,提出了将农地的承包经营权再进一步细分为经营权和承包权,村集体享有的是所有权,农户享有的是承包权和经营权,但是和以往不同的是,农户可以选择自己经营土地,也可以选择将农地出租出去,把经营权交换成货币,从而增加自己的收入。但是在作者多次实地调研以及自己家乡的所见所闻中,发现农地抛荒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国家倡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仅仅是解决了小部分农地的抛荒问题,实际生活中仍然还有大量的农地被抛荒。鉴于此,作者遵循从特殊性到一般性的规律,首先通过多次实地调研的方式,并以自己的家乡四川省南充市XX镇为调研区域,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农户进行入户调查,弄清楚他们的看法,然后从统计数据入手结合自己学过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系统性、多方面的解释农地抛荒现象,并根据这些原因提供一些自己的建议。所以,本文的结构按照如下展开:第一部分:绪论,本节一方面从大的方向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原因以及文章中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另一方面作者希望在本文中能解决哪些重要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哪些不足。第二部分:界定农地抛荒的概念,并从概念入手,总结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结论和成果,系统的梳理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后面系统、专业的分析该问题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特殊性出发,确定实地调研的对象,分析调研对象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使用统计学的方法,从得到的统计数据角度分析和总结问题,初步得出农户针对农地抛荒现象的直接因素。第四部分:从特殊性过渡到一般性,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理论中的生产力理论出发,从劳动者要素、劳动对象要素、劳动方式要素三个角度出发,详细分析、论述了产生农地抛荒现象的原因。第五部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理论中的生产关系理论出发,从所有制关系、产权、人地关系、生产者地位、地租、城乡关系等角度出发,阐述了产生农地抛荒现象的因素。第六部分:主要是针对解决农地抛荒现象而提出的政策建议,主要措施包括:大力发展科技、适时变革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建立明确的农地产权体系、完善和规范农地信息管理、交易系统;加强土地流转、丰富农地开发利用方式、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姜凤[8](2018)在《鄂州市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根本,发展之基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土地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性问题。我国耕地资源十分稀缺,全国耕地面积为20.24亿亩,用约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约0.10公顷,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处于世界中下水平。1鄂州市现有耕地面积61.7万亩,人口109.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71万人,人均耕地面积极为有限。鄂州市常年抛荒和季节性抛荒土地分别为2.94万亩、4.26万亩。而有限的土地资源还在被抛弃闲置,人多地少的矛盾越发严峻和尖锐,农村土地的后备资源也严重不足,一半以上分布在不易开发和利用的地区,例如水土流失、盐碱化、水资源稀缺的地区。鄂州市农村土地撂荒直接影响当地粮食的种植面积,减少单位土地上的生产效益,危害本市乃至湖北省的粮食安全。探究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治理农村土地抛荒的有效措施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它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网站,收集整理相关资料,采用实地调查等方法直接从农民手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鄂州市农村土地抛荒逐渐增多,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农民整体素质低,农业种植的风险大、农民种粮投入高收益低,打击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于是作为经纪人的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土地被大片抛荒。农地抛荒不仅引起农产品的产量下降,危害粮食安全,而且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最后通过对涂镇解决荒的成功之处总结治理鄂州市的农村土地抛荒需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规定,加快土地流转的步伐,有效的治理当地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着重阐明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主要通过统计年鉴和实地问卷调查描述鄂州市农村土地抛荒的现状及特点。第三章总结鄂州市农村土地抛荒的原因和影响有哪些。第四章通过分析鄂州市解决农村抛荒问题个案——涂镇蓝莓基地,借鉴其成功经验。第五章依据第二和第三章的研究结果提出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治理对策。

江伟[9](2016)在《水稻田抛荒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H县为例》文中认为稻米是我国居民的主要口粮,全国每年消费稻米19310万t,保证稻米的可持续供应,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劳动力转移,越来越多种植水稻的农民选择离开稻田,造成从东部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内陆地区出现大量水稻田抛荒现象。近年来水稻田抛荒问题更为严峻、并且以多种形式出现,呈现蔓延趋势,导致我国稻米产量出现波动和下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稻米进口量正在逐年增加。2011年至2014年我国稻米进口量分别是60万t、237万t、227万t、256万t,因此研究水稻田抛荒十分必要。本文以水稻田抛荒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安徽省H县作为研究区域,以研究区域内的户籍农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数据和信息。文章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思路、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安徽省H县水稻田抛荒问题调查分析,确定了样本选择方法与问卷内容设计,在获得数据基础上建立Logistic分析模型,并对模型分析结果进行了简要讨论。第三部分为稻田抛荒原因分析,通过抛荒影响因素与抛荒意愿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水稻田抛荒的主要原因是水稻种植收益低、机会成本高、劳动力匮乏、土地细碎化、农机农技水平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陪读现象普遍、贱农思想严重等。其中,核心问题是水稻种植收益低、土地细碎化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第四部分为减少水稻田抛荒的对策,提出水稻田股权化设想,在低山丘陵区进行土地整理、新修水利和道路、推广小型农机具;在平原圩畈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大型农机具;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引导民营企业进入粮食收购市场、鼓励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民信用贷款;通过加大双季稻补贴和推广水稻机播机收技术鼓励种植双季稻;依托黄梅戏、孔雀东南风等文化资源,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发展特色农业;通过职业培训和文化学习增强农民职业认同感;鼓励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做大做强稻米产业等措施来提高农民收入、引导农民从事水稻生产,这些措施也可以根据其他水稻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推广。由于造成水稻田抛荒的问题复杂多样,本研究在涉及水稻田抛荒问题深层次的政治、社会、土地制度等因素的分析尚不够深入,同时,对能解决水稻田抛荒问题的土地经营方式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公司加农户等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赵子亮[10](2015)在《农村耕地抛荒的影响因素及治理研究 ——以广州郊区为例》文中认为农村耕地抛荒是我国在城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出现的一个普遍而现实的问题。农村耕地的抛荒导致农村耕地的不充分利用和有限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虽然我国废除了农业税,并不断延长农村耕地承包期的时间,但农村耕地抛荒现象依然没得到遏制,本文通过理论推导以及构建logistic模型,对耕地抛荒的一般性原因进行分析,并选取个案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耕地抛荒产生的一般性原因和相关的治理措施,并对广州市区别于山区耕地抛荒的特殊性进行了研究。耕地抛荒的产生是我国农地制度约束下农民的理性选择,由于我国农地制度存在着农民土地产权不充分、均分制的农地分配方式等特征,导致了我国农村农地规模小,农民对农地投入不足等问题。受耕地是农民退出城市的生存保障以及农民的乡土情怀的影响,农民往往不愿意放弃对承包地的经营权,而既不放弃又不耕作的行为就导致了耕地的抛荒。耕地抛荒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促使农村土地制度进行调整,但从长期看,耕地抛荒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消极意义,因此,必须对耕地抛荒现象进行治理。基于对耕地抛荒行为的模型建构以及实地访谈的内容,本文提出了实行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通过农地的合法流转,促使农地向农业生产大户集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同时,政府加强对农地的治理投入,有针对性的扶持农业生产,降低农业生产风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我国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法律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法律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述评
        (一)关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研究述评
        (二)关于我国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研究述评
        (三)关于家庭承包耕地经营权及流转的研究述评
        (四)关于农地制度绩效的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耕地
        二、耕地经营权及耕地经营权流转
        三、制度及制度绩效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制度经济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
        三、多重制度逻辑理论
        四、小农经济与规模经济理论
        五、土地用益物权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发展历程与“三权分置”改革制度逻辑
    第一节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发展历程与演进特征
        一、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发展历程
        二、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演进特征
    第二节 “三权分置”改革的多重制度逻辑
        一、以“系统观念、底线思维”为制度逻辑兼容提供指引
        二、通过“地权细分”为制度逻辑兼容提供载体
        三、以“走廊调控”方式为制度逻辑兼容提供机制
        四、以“增量改革”和“绩效提升”为制度逻辑兼容提供动力
        五、“三条底线”与“放活经营权”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功能定位与运行机制
    第一节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立法现状
        一、《农村土地承包法》关于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相关规定
        二、《民法典》物权编关于土地经营权及流转的相关规定
        三、《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办法》关于经营权流转内容的相关规定
    第二节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功能定位
        一、耕地配置优化功能
        二、生产效率优化功能
        三、粮食安全保障功能
    第三节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运行机制
        一、流转激励机制
        二、流转约束机制
        三、流转稳定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现状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现状
        一、流转规模方面
        二、流转主体方面
        三、流转方式方面
        四、流转合约方面
        五、流转价格方面
        六、流转效力方面
    第二节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一、LMDI法模型设计
        二、变量解释
        三、数据来源
        四、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的微观决策与影响因素
        一、农户耕地流转规模决策模型
        二、农户耕地福利保障效应
        三、农户耕地禀赋效应
        四、农户政策感知、预期与反馈效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绩效评价
    第一节 耕地配置方面的绩效评价
        一、耕地经营权流转对“撂荒”的影响
        二、耕地经营权流转与规模种植
    第二节 生产效率方面的绩效评价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二、变量与数据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粮食安全保障方面的绩效评价
        一、耕地经营权流转对“非农化”的影响
        二、耕地经营权流转对“非粮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制约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绩效的根源分析
    第一节 制度环境发展进展约束
        一、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约束
        二、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衔接程度约束
    第二节 三权赋权方案解读的不确定性
        一、“所有权-承包经营权-经营权(不动产租赁权)”赋权方案
        二、“所有权-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经营权(用益物权)”赋权方案
    第三节 立法内容与立法技术缺陷
        一、现行法律对承包权的性质、内容没有明确规定
        二、涉及经营权性质的部分表述容易引发歧义
        三、法条对承包权受让与经营权受让的身份未区分
    第四节 流转制度实施环节交易费用高
        一、农户对流转制度认知度差
        二、耕地流转市场交易平台建设滞后
        三、耕地流转外部监管缺失
        四、耕地经营权流转交易规范性差
        五、耕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信息化水平低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升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绩效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持续引导农村人口有序转移
        一、引导务农人口的城镇化转移
        二、引导务农人口的农村非农产业转移
        三、推进转移人口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节 推进生产规模化与服务规模化双轮驱动协调
        一、推进流转规模化与服务规模化的互补与转化
        二、科学设计流转规模化与服务规模化的优序与组合
    第三节 采用“所有权-承包权(成员权)-经营权(用益物权)”的赋权方案
        一、“所有权-承包权(成员权)-经营权(用益物权)”赋权方案架构
        二、所有权-承包权(成员权)-经营权(用益物权)赋权方案优势
        三、逐步实现承包权对承包经营权的替代
        四、明确承包权成员权性质与内容
    第四节 加强立法平等保护耕地经营权
        一、明确经营权“分段”式用益物权权利期限细分模式
        二、修改完善现有经营权权属性质法条内容
    第五节 加强耕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分类指导
        一、根据城乡融合差异重点对规模化路径进行分类指导
        二、根据农业现代化模式差异重点对适度规模标准进行分类指导
        三、根据粮食安全功能差异重点对流转租金、租期进行分类指导
    第六节 加快耕地流转市场体系建设
        一、建立完善耕地流转公开交易平台
        二、加强流转合同管理
        三、优化耕地经营权流转抵押担保等配套服务
        四、加强承包地流转及流转用途的监督管理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表附录
图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重庆市双泉乡耕地抛荒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社会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文献简评
    三、基本概念
        (一)耕地
        (二)耕地抛荒
        (三)耕地治理
    四、理论工具
        (一)社会变迁理论
        (二)社会流动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个案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重庆市双泉乡概况
    一、人文地理简况
    二、农作物生产概况
    三、耕地抛荒概况
第二章 双泉乡耕地抛荒的类型
    一、主动型耕地抛荒
        (一)常年性抛荒
        (二)务工为主型抛荒
        (三)务农为主型抛荒
    二、被动型耕地抛荒
        (一)季节性抛荒
        (二)隐性抛荒
        (三)土地利用不足型抛荒
第三章 双泉乡耕地抛荒的原因
    一、农业、农村宏观背景下的耕地抛荒
        (一)农业生产条件限制导致的耕地抛荒
        (二)农村土地传承断裂导致的耕地抛荒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民转变引起的抛荒
        (一)农民外出务工的主流生活方式
    三、企业影响下的耕地抛荒
        (一)农业生产中的企业
        (二)企业生产不足的限制
第四章 双泉乡耕地抛荒现象的影响
    一、耕地抛荒对土地本身的影响
        (一)闲置了土地资源
        (二)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
        (三)提高了耕地利用率
    二、耕地抛荒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一)乡村中的土地
        (二)由土地抛荒到村庄空心化
        (三)阻碍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发展
    三、耕地抛荒对农民的影响
        (一)解放了部分劳动力
        (二)威胁粮食安全
第五章 应对耕地抛荒问题的举措
    一、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积极引导土地流转
        (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引进企业促进农业发展
        (四)开发乡村旅游
        1.菖蒲草原
        2.土家吊脚楼村寨
        (五)发展新型农民
    二、增强企业在农业中的作为
        (一)承包部分耕地
        (二)提供就近就业机会
    三、农民的主动应对
        (一)合理职业化与兼业化
        (二)转变自身观念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西和县农地规模化经营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一、相关概念
        (一)农村土地
        (二)土地确权
        (三)土地流转
        (四)农地规模化经营
    二、基础理论
        (一)产业政策理论
        (二)土地产权理论
        (三)规模经济理论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获取
    一、研究区概况
        (一)自然环境
        (二)社会经济
    二、数据获取
第三章 西和县农地规模化经营现状
    一、农地规模化经营面积变大
    二、农地规模化经营主体数量增多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龙头企业
        (三)流转大户
        (四)家庭农场
    三、农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多样化
        (一)经营主体带动型
        (二)主导产业带动型
        (三)合作组织带动型
        (四)专业大户带动型
        (五)农业项目带动型
    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
第四章 西和县农地规模化经营效益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选取的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指标的释义
    二、综合评价
        (一)评价方法
        (二)评价结果
        (三)结果分析
第五章 西和县农地规模化经营效益的影响因素
    一、土地流转因素
        (一)土地权属不明确
        (二)土地流转合同纠纷日益增多
        (三)农地地形导致土地流转困难
    二、农民自身因素
        (一)农民认识不到位
        (二)农民收入不稳定
    三、规模化经营主体因素
        (一)规模化经营主体发育不健全
        (二)规模经营主体管理水平不高
    四、相关制度因素
        (一)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
第六章 提高西和县农地规模化经营效益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
        (一)明确土地权属
        (二)规范土地流转合同
        (三)培育流转市场,激活土地流转
        (四)规范土地流转形式
    二、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技能
        (一)解放思想,转变农民观念
        (二)提高农民技能,增加农民收入
    三、培育壮大新型规模化经营主体,提高管理水平
        (一)培育新型规模化经营主体
        (二)提高规模化经营主体管理水平
    四、建立健全农地规模化经营的规章制度
        (一)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二)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制度建设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武胜、岳池两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对耕地抛荒问题的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丘陵地区
        2.1.2 耕地抛荒
        2.1.3 土地流转
        2.1.4 土地金融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
        2.2.4 农户行为选择理论
    2.3 政策依据
        2.3.1 新中国土地政策变迁
        2.3.2 我国当前的土地政策
3.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武胜县概况
        3.1.2 岳池县概况
    3.2 问卷设计及调查情况
        3.2.1 问卷设计
        3.2.2 调查情况
4.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现状特征
    4.1 抛荒面积规模特征
    4.2 抛荒持续时间特征
    4.3 耕地抛荒演变特征
    4.4 耕地抛荒空间特征
    4.5 耕地抛荒结构特征
5.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的原因分析
    5.1 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
    5.2 农民缺乏种地积极性
    5.3 农业生产条件差,劳动强度大
    5.4 扶持政策落实不精准
    5.5 土地流转不顺畅
    5.6 土地流转后问题多
    5.7 政策宣传不到位
6.解决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的对策措施
    6.1 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6.1.1 做好统筹规划
        6.1.2 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6.1.3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6.2 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6.2.1 尽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6.2.2 努力提高扶持精准度
        6.2.3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
    6.3 积极推动土地流转
        6.3.1 实现“三权”有效分置,奠定土地流转基础
        6.3.2 搭建土地经营权交易平台,规范土地流转市场
        6.3.3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促进农民转变思想观念
        6.3.4 解决土地流转后的问题,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6.4 利用土地金融创新,解决农村耕地抛荒
    6.5 加强培养新型业主,鼓励业主从农创业
        6.5.1 鼓励返乡从农创业的农村有志青年成为新的农场主
        6.5.2 从农业院校中培养出一批批新的农场主
        6.5.3 鼓励工商资本和企业家转战农村
        6.5.4 加大对从农者的培训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情况及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

(5)嵌入视角下宝乡彝汉民族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及主题
        (一) 传统农村社区、空心化及其转型的可能路径
        (二) 少数民族扶贫与异地搬迁、自发移民
        (三) 少数民族自发移民后的“嵌入式”生活
    二、研究回顾与述评
        (一) 有关嵌入研究的回顾与梳理
        (二) 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口流动与自发移民
        (三) 少数民族流动背景下的民族互动研究
        (四)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社会治理研究
        (五) 研究述评
    三、研究的内容、价值、概念与思路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研究的价值和创新
        (三)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田野点介绍
        (一) 县域经济社会概况
        (二) 宝乡经济社会概况
第一章 宝乡的空心化及彝胞的嵌入
    第一节 民工潮与宝乡空心化
        一、民工潮的形成与农村空心化
        二、宝乡汉族的人口迁出及农村空心化
    第二节 社会网牵引下彝胞的自发移民与嵌入
        一、彝胞的自发移民与全面嵌入
        二、彝胞自发移民过程中的社会网运行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彝汉互动
    第一节 土地的流转与利用
        一、彝胞对宝乡闲置土地的利用
        二、闲置土地再利用的价值及其不确定性
    第二节 从荞麦、背篓到水稻和扁担
        一、种植内容的变化: 从荞麦到水稻
        二、种植工具的变化: 从背篓到扁担
    第三节 农村里的兼业型农民工
        一、城镇化与汉族农民工回流创造的兼业机会
        二、农村里的“兼业型”农民工
        三、兼业过程中的纠纷及底层抗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彝汉互动
    第一节 汉语的使用、习得及情境选择
        一、彝胞在宝乡的日常语言使用
        二、彝胞在宝乡的汉语习得
        三、特殊情境下的语言使用
    第二节 礼物交换: 从有来无回到礼尚往来
        一、有来无回的礼物
        二、有来有往的礼物交换
        三、彝汉双方礼物交换的逻辑
    第三节 留守与流动: 儿童的“战争与和平”
        一、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
        二、汉族留守儿童与彝族流动儿童的日常交往
        三、汉族留守儿童与彝族流动儿童的社会距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族文化调适中的彝汉互动
    第一节 “另类”服饰的演变与融合
        一、彝族服饰的传统特征
        二、彝胞服饰的呈现及汉族人的反应
        三、彝族服饰向汉族融合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阴宅”恐惧与泛神信仰
        一、凉山彝族的泛神化宗教信仰
        二、彝胞泛神化信仰在宝乡的呈现
        三、彝胞泛神化信仰在宝乡的演变逻辑
    第三节 难以组织的火把节
        一、火文化对凉山彝族的重要性
        二、难以组织的火把节
        三、“冷落”火把节的背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彝汉互动所建构的社会关系
    第一节 “帮工”及其构建的社会关系
        一、彝胞各种形式的“帮工”行为
        二、由“帮工”所呈现的社会关系
        三、“帮工”改进社会关系的拓展分析
    第二节 并不成功的民族通婚
        一、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的探讨
        二、并不成功的民族通婚案例
        三、不成功的通婚呈现出的社会关系
    第三节 非常难得的守望相助
        一、从互帮互助到守望相助
        二、守望相助背后的交往选择
        三、守望相助背后的深层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彝汉互动背后的农村社会治理
    第一节 “提供帮助”还是“让人头疼”: 嵌入式生活的治理难题
        一、治理难题的具体表现
        二、治理难题的形成原因
        三、治理难题背后的深层因素
    第二节 “店大欺客”还是“客大欺店”: 治理中的主客反转
        一、主客反转的诱因及文化基础
        二、主客反转的治理方法与逻辑
        三、主客反转引申出的治理反思
    第三节 服务型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宝乡的农村治理体系
        二、彝胞的服务型需求
        三、可能的服务型治理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结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四、未来研究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工作
致谢

(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我国土地信托制度的变迁
        一、土地信托的产生
        二、我国土地信托制度的产生
    第二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内涵界定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内涵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法学理论基础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意义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作用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存在的现实基础
第二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模式分析
    第一节 政府主导型土地信托模式信托模式
        一、浙江绍兴模式——设立县、镇、乡三级土地信托服务机构
        二、湖南益阳模式——政府设立信托机构
    第二节 引入市场主体的土地信托模式
        一、中粮信托模式——商业信托公司受托管理
        二、中信信托模式——引入第三方机构模式
        三、北京信托模式——土地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模式
    第三节 对比分析两类土地信托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型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二、引入市场主体型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存在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登记制度尚未构建
        一、信托登记法定申请人尚未明确
        二、信托登记制度不健全
    第二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监督体系不健全
        一、交叉监管存在漏洞,风险分担机制不合理
        二、第三人监督缺位
    第三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保障机制亟待完善
        一、重复征税问题严重
        二、受托人激励机制不完善
第四章 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建议
    第一节 构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登记制度
        一、明确信托登记的法定申请人
        二、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登记制度
    第二节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监督机制
        一、明确监管职责,规避法律风险
        二、引入第三人监督制度
    第三节 建构受托人激励和保障机制
        一、完善税收相关制度
        二、建立财政补贴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对我国农地抛荒现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2 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地
        2.1.2 农地抛荒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综述
        2.2.2 国外研究综述
        2.2.3 从农地抛荒类型的角度
        2.2.4 从农地抛荒原因的角度
        2.2.5 小结
    2.3 相关理论
        2.3.1 马克思可持续发展观
        2.3.2 马克思土地产权思想
        2.3.3 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
        2.3.4 马克思土地产权商品化、市场化理论
        2.3.5 马克思土地股份制理论
        2.3.6 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
3 农地抛荒的现状分析-基于南充市XX区 XX镇的实地调研分析
    3.1 样本对象概况和数据来源
        3.1.1 样本对象的选取和确定
        3.1.2 样本对象的基本区位条件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内容
    3.3 样本个体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3.1 样本个体的基本情况
        3.3.2 样本个体对农地抛荒的认知情况
        3.3.3 样本个体对农地流转的态度
4 从生产力角度分析农地抛荒现象
    4.1 从劳动者要素看农地抛荒
        4.1.1 劳动力长期持续大量流出,兼业现象严重
        4.1.2 老龄化现象开始突显
        4.1.3 劳动力素质偏低
    4.2 从劳动方式看农地抛荒
        4.2.1 城乡劳动者生产率差异巨大
        4.2.2 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仍然比较落后
    4.3 从劳动对象要素看农地抛荒
        4.3.1 农地质量参差不齐、区域间分布不均衡
        4.3.2 农地利用模式单一、多样性的价值开发模式缺乏
5 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农地抛荒现象
    5.1 从所有制和产权角度看抛荒
        5.1.1 残缺的农地产权体系导致多元的产权主体
        5.1.2 农地交易缺乏系统性市场交易体系
        5.1.3 土地流转价格体系混乱
        5.1.4 第二轮土地承包期限延长的背后的承包期限问题
        5.1.5 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农地缺乏退出机制
    5.2 从人地关系和生产者地位角度看
        5.2.1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关系减弱
        5.2.2 根深蒂固的职业歧视问题
        5.2.3 欠发达地区农地流转不畅,农户收益无法保证
    5.3 从马克思地租和城乡理论角度看
        5.3.1 绝对地租、级差地租与农地抛荒
        5.3.2 城乡对立关系导致农户难以市民化,农户被迫抛荒
        5.3.3 制度壁垒导致农户难以转化为市民
6 应对农地抛荒的政策建议
    6.1 发展科技解决农地抛荒
        6.1.1 培育新型农户、职业农民
        6.1.2 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
        6.1.3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6.2 适时变革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度是变革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
        6.2.1 加强人口流动,促进土地流转
        6.2.2 适时变革土地相关制度是客观要求
    6.3 建设明确农地的产权体系
        6.3.1 完善农地保护法律体系
        6.3.2 建立弹性的农地退出、补偿机制
    6.4 建立完整、规范的农地信息管理系统
    6.5 丰富土地开发利用方式是解决农地抛荒的重要解决思路
    6.6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农地抛荒的根本方法
    6.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农地抛荒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
致谢

(8)鄂州市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二)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可行性分析
        (四) 技术路线图
    四、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鄂州市农村土地抛荒现状与特点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 土地抛荒相关概念界定
        (二) 相关理论研究依据
    二、鄂州市的农业发展因素及现状描述
        (一) 鄂州市农业发展条件因素
        (二) 鄂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三、鄂州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现状
    四、鄂州市农村土地抛荒的实地调查
    五、鄂州市农村土地抛荒的特点
        (一) 显性土地抛荒减少,隐性土地抛荒增多
        (二) 远离城郊的山区抛荒多
        (三) 贫瘠地区抛荒多
        (四) 外出务工人口多的地区抛荒严重
第三章 鄂州市农村土地抛荒的原因及影响
    一、鄂州市农村土地抛荒的原因
        (一) 农民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农民收益低
        (二) 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区位优势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了便利
        (三) 务农人口老龄化
        (四)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不强
        (五) 土地流转缺乏规范和引导
        (六) 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和最新的市场供求信息
        (七) 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二、鄂州市农村土地抛荒的影响
        (一) 农产品产量下降
        (二) 浪费土地资源,危害粮食安全
        (三) 不利于鄂州市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四) 加大了基层工作的难度
第四章 鄂州市解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个案分析—涂镇蓝莓基地
    一、涂镇蓝莓基地简介
    二、抛荒问题治理的探索—涂镇蓝莓基地研究分析
        (一) 优越的自然条件因素
        (二) 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三) 当地村民的踊跃实践
        (四) 社会资本的资金支持
    三、对鄂州市治理农村土地抛荒的借鉴意义与不足之处
        (一) 对鄂州市治理农村土地抛荒的借鉴意义
        (二) 亟待改进与完善的不足之处
第五章 鄂州市农村土地抛荒治理对策
    一、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二、加大国家支农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贯彻和落实农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五、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规定,加快土地流转的步伐
    六、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七、完善农村土地利用奖惩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关于农村土地抛荒问题调查问卷表

(9)水稻田抛荒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H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五、难点和创新点
        (一)难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H县水稻田抛荒问题调查分析
    一、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二、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一)样本选择
        (二)问卷设计
    三、建立Logistic分析模型
第三章 H县水稻田抛荒原因分析
    一、水稻种植“不经济”
        (一)种植收入低
        (二)机会成本高
        (三)模式“不经济”
    二、耕作难度大
        (一)劳动力匮乏
        (二)稻田细碎化
        (三)农技水平差
        (四)设施不完善
    三、农业政策不合理
        (一)补贴政策不合理
        (二)收购政策不完善
    四、重教贱农思想重
        (一)陪读现象普遍
        (二)贱农思想严重
第四章 减少水稻田抛荒的对策
    一、促进水稻种植更“经济”
        (一)种植双季水稻
        (二)促进稻田流转
        (三)适度规模经营
        (四)做强稻米产业
        (五)发展特色农业
    二、改善耕作条件
        (一)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二)进行土地整理
        (三)推广农机农技
        (四)完善基础设施
    三、完善农业政策
        (一)调整补贴政策
        (二)优化收购政策
        (三)完善金融政策
    四、破除贱农思想
        (一)增强职业认同
        (二)组织农民学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H 县不同类型农户只种植一季水稻的亩产成本收益分析表
附录B:水稻种植大户种一季和两季水稻的成本收益比较表
附录C:2009年至2014年中国水稻成本收益情况表
附件D:向前条件回归分析步骤和方程中的变量数据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水稻田抛荒问题调查问卷
水稻种植大户调查问卷

(10)农村耕地抛荒的影响因素及治理研究 ——以广州郊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1.2 重要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耕地抛荒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2 农村耕地抛荒的经济学理论和原因分析
    2.1 耕地抛荒行为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2.2 农村耕地抛荒的原因分析
3 广州郊区耕地抛荒的实证调查与分析—以从化区T镇为例
    3.1 从化区T镇基本概况
    3.2 样本及模型选择的介绍
    3.3 样本的基本属性
    3.4 变量的选择及其特征描述
4 治理耕地抛荒的经验做法及政策建议
    4.1 耕地抛荒治理案例13
    4.2 对案例中相关措施的提炼
    4.3 解决耕地抛荒的措施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1:从化T镇耕地抛荒的原因调查问卷
附录 2:访谈提纲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四、我国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法律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绩效研究[D]. 祝洪章.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重庆市双泉乡耕地抛荒现象研究[D]. 黄月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西和县农地规模化经营效益研究[D]. 杜凯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四川丘陵地区耕地抛荒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武胜、岳池两县为例[D]. 秦臻桢.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5]嵌入视角下宝乡彝汉民族互动研究[D]. 陈世海. 云南大学, 2019(09)
  • [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法律问题研究[D]. 王嘉澜.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7]对我国农地抛荒现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 李宗亮.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8]鄂州市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研究[D]. 姜凤.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9]水稻田抛荒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H县为例[D]. 江伟.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3)
  • [10]农村耕地抛荒的影响因素及治理研究 ——以广州郊区为例[D]. 赵子亮. 暨南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我国农村土地撂荒的法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