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境振兴林场经济

走出困境振兴林场经济

一、走出困境振兴林场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魏娅丽[1](2021)在《从小麦到苹果:甘肃李咀村的生计变迁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静宁县政府做出了将苹果产业作为支柱性经济产业的重要决定。长期被贫困困扰的静宁县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开始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政府提出“南部苹果北部梨”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苹果产业成为农村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经过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后的静宁,农业强起来了,农民富起来了,农村也美起来了,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如今山清水秀的金山银山,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现状。本文以位于甘肃省静宁县中南部的李咀村为田野点,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为基本研究方法,运用人类学变迁理论对李咀村生计方式的变迁过程、变迁的原因及变迁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行解读。在分析、整理一手田野资料的的基础上反思、探析生计变迁背后的文化意蕴,从而形成关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民族志研究。过去,“以粮为纲”的传统的生计方式只能勉强“糊口”而无法“养家”;现在,“一亩园,十亩田”的苹果产业不仅能养家糊口,更能让人们脱贫致富。那么,从传统小麦种植到苹果产业,李咀村是如何实现生计的转型与变迁的,以及在生计变迁后的社会文化发生了怎样的调适,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基于以上内容,本文着力揭示两种生计方式选择的背后实质上是农民对于土地种植结构的调整、政府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努力和尝试,是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实践。因此,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研究李咀村生计的转型与变迁是本文的创新与亮点。静宁苹果产业是静宁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的创新与实践,也是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从人类学生计变迁的角度来研究静宁苹果可以更加具体、直观、全面地展示静宁苹果产业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果农与当地人的视角来看传统与现代生计的选择可以更深刻地感知生计变迁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现代苹果产业发展出现的新的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与现实意义。首先,李咀村生计转型的尝试与努力为早日赢得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基础。正在稳步发展的静宁苹果产业凭借政府和农民们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决心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聚势而强,为农民生活创造了财富与幸福,带领人们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大道,成为李咀村打赢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和成果。其次,苹果产业作为静宁县“兴农富县”的一项特色农业产业,不仅为果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美化了乡村的整体风貌,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从“小苹果”向“大产业”“大品牌”的转型跨越,苹果产业为静宁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和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从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上来看,需要适时调整产业化的方向和目标,持续增强静宁苹果的品牌效应,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对于产业发展中现存的问题需要清晰的认识,如农户对于果园继承问题的担忧、产量滞销、生态保护等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策略和建议,本文的研究将为静宁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王福军[2](2021)在《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它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政治品格、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执着的价值追求,是一系列优秀精神的整体体现和智慧结晶。包括黑龙江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苦难而壮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艰难险阻的条件下创造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开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闯关东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马永顺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体系。这些精神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产物。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加强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和提炼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探索弘扬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价值,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核心概念,概括相关研究内容,阐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溯源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了深刻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和升华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章系统分析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精准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五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论述,强化黑龙江优秀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第六章通过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分析,全面论证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明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原则,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述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文章试图从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对黑龙江优秀精神产生、发展和弘扬进行必要研究,目的是将黑龙江优秀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将黑龙江优秀精神内化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刘海波[3](2020)在《生计与放歌: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文化解读》文中研究说明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为了配合劳动而歌唱的一种民歌体裁。它产生于集体劳动当中,不同的集体性劳动,产生了不同的劳动号子。长白山林区号子是在木材采伐、运送劳动中产生,并在长白山林区流传的不同音乐形态的劳动号子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创造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了汉、朝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是揭示东北地区民间音乐文化形成的活化石,因此,整理和挖掘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深远。本文以长白山林区号子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影视拍摄等方法,阐释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歌唱主体的行为,长白山林区号子曲目的时空分布、传承机制,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功能及蕴含的价值,进而揭示人类的生计劳动对人类歌唱行为的影响及意义。本文的基本构架为:绪论、正文与结论三大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围绕以伐木为手段的生计活动与人类的歌唱行为,阐述选题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动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生计移民的流入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形成。晚清以来,关内及朝鲜半岛天灾人祸交错,大量破产的农民不顾清政府的“禁令”涌入长白山区求生存,其中一部分人选择以砍伐、运木劳动为生计手段,长白山林区号子由此而发源。长白山林区号子先后以不同身份的人群为承载主体,广泛流布于长白山林区的江河、铁路沿线及各大楞场。第三章阐述了长白山林区号子的种类及形态。该章剖析了“伐区作业”“运材作业”“贮存作业”生产环节的不同劳动方式对长白山林区号子的音乐结构、力度、节拍、旋律等音乐元素的深刻影响,进而阐释了生计劳动与林区号子音乐形态之间的深层关联。第四章阐释了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功能与价值。长白山林区号子在劳动过程中具有激发力量、纾解疲劳、信息传达和标识角色的功能。除此之外,长白山林区号子还具有彰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促进长白山林区社会的族际融合、推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社会价值。第五章主要阐述了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未来走向。随着机械臂力逐渐取代人力,长白山林区号子流布的数量持续减少,特别是自长白山林区全面停止采伐以来,原木生产劳动完全退出了长白山林区,与这些劳动相伴而生的林区号子也随之走向没落。如何保护与传承长白山林区号子便成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课题。最后是全文的结论部分。长白山林区号子以其多样的功能,满足了不同形式的采伐劳动的多重需求,致使以运木为生计手段的汉、朝移民与它结下不解之缘,成为长白山生计文化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整合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音乐符号,承载汉、朝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能唤起每一个汉族、朝鲜族成员的家国情怀及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进而促进了长白山林区社会的族际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一体化的进程;它彰显了移民群体“其境愈困,其志愈坚”的精神追求,为长白山林区的林业转型发展乃至东北经济振兴提供精神保障。

孙浩平[4](2020)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新乡贤研究 ——以浮梁县蛟潭镇为例》文中提出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乡村振兴就离不开乡村治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实现民族复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显然乡村振兴既需要资源、资金的投入,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政策、资金的带动,挣脱乡村人力、财力等各项资源单向流向城市的窘境,引导更多人才、技术、企业等稀缺资源输送至乡村,实现乡村资源现代化。过去乡贤又称乡绅,是指在土生土长本地的有文化的、对本地发展有特别贡献的、能力出众的、大家信服的、为人处世公平公正之人。当前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乡贤群体发生了一些变化。笔者认为新乡贤是指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时代背景下,有一定资财、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有能力影响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贤能之士。像退休返乡有作为的政府官员、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德高望重的基层干部、有口皆碑的模范人物、反哺桑梓的业界精英、在外求学大学生、退伍在家创业军人、村委会“主任、委员”、“村理事会成员”、在农村开厂小企业家、退休官员、老师、定居或生活在本地的杰出外来人员以及其他所有愿意为家乡发展建设建言献策、出钱出力的先进典型。21世纪最缺的莫过于人才,以人为本,强化乡村的人才支撑,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培育一大批新时代乡贤。我们提倡继往开来发扬乡贤文化,就是要继承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今国情现状,为了更好的谋求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新乡贤”群体作为我国基层不可忽视的一群客观存在,是我国乡村治理中必须仅仅依靠、牢牢把握,细心引导的重要力量,对实现乡村振兴有着不可预计的能量。那么如何铭记智慧,延续传统,取长补短地让“新乡贤”参与现代乡村治理,发挥积极作用,贡献宝贵力量,是当下我们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笔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从我国党中央历年有关三农文件出发,深刻理解十九大报名及中央各项重要文件中有关乡村振兴内容精神,结合当前农村农业、农民、乡贤群体、乡村治理现状,展示对比历史上乡贤参与基层治理情况,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参考大量文献资料,以浮梁县蛟潭镇为个例来分析“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不仅明确了乡贤、“新乡贤”、乡村治理等相关基本概念,分析了工业文明下城镇化对乡村治理带来的冲击及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带来的变化导致的乡村发展滞后的现状;深刻阐述了我国乡贤从古代开始参与乡村治理到如今协同政府树立正确价值观导向的进程,以及不同时期乡贤代表的功能;同时还广义、狭义的的分析了现代社会“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中应具备的权利和应尽义务,包括如何培育并引导“新乡贤”充分发挥力量,促进乡村社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维护国家基层稳定,从而进一步促进乡村建设;最后,对现阶段“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的具体五个方面所能尽的力量进行了相关阐述,并针对如何引导“新乡贤”发挥力量列举了实例,提出了相关思考。

贾宝玲[5](2020)在《农户种植大豆的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五大连池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豆产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如何破解大豆产业发展的困境至关重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大豆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大豆生产现状却是“国有产量不足,靠进口”,根本不能满足国民需求的局面。加之近年来国内大豆种植面积的下降与大豆价格的走低,中美贸易摩擦的长期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危机,大豆需求缺口有待填补。提高大豆供给成为最根本的措施,提高大豆种植意愿是有利有效的解决途径。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大豆产区,它的大豆产业发展对我国大豆业发展至关重要,五大连池市大豆产业的发展在黑龙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试图以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的大豆育植农户的意愿为研究对象,力求明晰农户种植大豆的影响因素,并根据不同影响因素的对比与分析,着重找出影响当地农户种植意愿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在明确以五大连池市为代表的东北大豆产业的发展困境与问题的基础上,探求因为这些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市场影响与政策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对策。最后,为当地的大豆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学术支持。笔者对五大连池市的153户农户及其种植决策者进行了详细地实地调研,资料收集涉及大豆生产的方方面面,在运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研究发现最能干预当地农户种植意愿的是技术的革新与国家政策的扶持。国家技术支持与当地政府的人力支持对提高农户种植意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便是在于提高大豆的产量与质量,这也在根本上提高单个农户的市场适应能力。同时,促进大豆产业良性循环,对于农户种植意愿有着显着的提升效果。归根到底,持续地使得农户的收入增长才是提高种植决策者种植意愿的根本之路。

刘仪[6](2020)在《灌阳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以黄关镇为例》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党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它是推进“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村级集体经济更是重中之重。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不仅与农民个人的利益相关,同时还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有着紧密的关联。本文紧紧围绕黄关镇村级集体经济行文,重点探究其发展策略。第一章节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行文脉络,表明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至第六章是正文内容,主要讲述了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关的理论,阐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历程。第三章开始概述黄关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收入梯度变化、发展趋势、收入来源等方面的发展现状。第四章是找出黄关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收入来源不合理、过于依赖政府补贴、运行管理不规范和发展环境较差这五个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五章是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对策建议,有效解决问题。第六章是积极摸索以自然禀赋、地理优势、村企合作、发挥后援力量、就业服务、旅游带动和混合多种形式为途径的发展新模式。最后一章是结论与讨论,概括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同时也指出研究过程存在的不足,展望未来。

王凯[7](2020)在《改制与共生:一个国有林场的发展 ——基于内蒙古B林场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林场是国家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林业生产单位,肩负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国有林地生产能力,对提高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但是,国有林场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经济效益低下、职工安置疏漏、技术设施落后等问题,国有林场的改革势在必行。自治区积极响应号召,制订出一系列维系国有林场发展、保障生态环境的方针政策,B林场在《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内蒙古自治区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内蒙古自治区盟市直属和旗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审批要点》等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积极适应国家、自治区对于国有林场的战略布局,积极推进改制以应对变化、承担责任、适应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谋求林场自身生存发展。在适应发展、推进改制的过程中,林场职工充分融入当地嘎查居民的生产生活,由物质资源置换牵动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共生关系,利用林场改革策略与当地嘎查居民促进共生互利,以谋求职工家庭的生存发展。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国有林场在改制与共生中谋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以内蒙古自治区X盟W市B林场改制和共生的发展历程、实施现状和问题为例,剖析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从政府、林场、职工三个主体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适合国有林场发展的模式和建议。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对文章所涉及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整理之前所做的相关研究;第二部分对B林场的改革历程进行描述,并加入具体案例分析实际实施情况;第三部分描述B林场和Y嘎查在林场改制影响下的共生适应情况;第四部分提出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总结林场发展经验,并提出发展建议;第五部分得出结论。

刘千萌[8](2020)在《生态文明视阈下东北林区“人林和谐”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导致了东北地区土地退化,资源遭受威胁。这种发展方式的弊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显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林区渐渐堕入了林木资源危急、经济危困与生态危机的“三危”时期。严重破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生态功能区功能退化及生态破坏。国家为进一步缓解生态压力,积极响应世界环保组织的号召。相继开展了六大林业工程,将森林资源保护放在了大发展的首位。正因如此,当前的林区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东北林区面临的是生态建设与生态转型发展的两大重点任务。因此,构建“人林和谐”的林区是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林业的发展在各个行业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性质决定了它将会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体系的整体步伐。以生态文明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林业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为基础,探究理论的深层指导思想,为东北林区“人林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东北林区的特点,分析得出了推动林区转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阻碍。林区发展应以建设生态中国为核心,保护生态安全,增加国土森林的覆盖路,提升基本内涵,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从林木资源的采伐到林业生态的保护,林区资源状况确实有明显的改善,禁伐政策发挥了有利于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就围绕东北林区当前所面临的困局现状展开分析和描述,分别从经济角度、人文角度、生态角度研究得出了东北林区当前面临的三方面困境,分别是由“粗放式发展”到“生态发展”转型的困境、由“人进林退”到“林进人退”方面的困境、由“山穷水尽“到“绿水青山”方面的困境。在探讨和描述过程中主要以笔者实地调研的柴河林区、海林林场为例,为研究所提出的问题提供有效的依据。根据对林区当前发展状况的分析及总结,从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人文因素、自然因素视角入手,深入剖析造成当前困境的原因。探讨了国家、地方政府、林业企业和职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最后,论文以建设生态文明、推动人才兴林、实现兴林富民、坚持改革创新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实现东北林区“人林和谐”的基本路径。

杨慧[9](2020)在《当前媒介环境下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间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区域认识到了区域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要性。同时,日新月异的媒介环境,使得不断出现的新兴媒介在区域形象的传播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元的传播方式为展现多维度、立体化的区域形象提供了机会,但碎片化、狭义性的传播内容也为区域形象的传播带来了挑战。如何在区域形象传播中扬长避短,成为了每个区域在进行区域形象传播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东北区域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当前的区域形象整体上并不乐观。公众受历史和环境的影响,对东北区域形象的认知中呈现出了明显的刻板印象。本文结合文献检索、案例分析等方法,以当前的媒介环境为背景,首先在界定了东北区域形象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媒介环境对东北区域形象传播的冲击。在“技术赋权”的媒介环境下,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发生了改变,表现为官方话语权被打破、形象传播渠道增多及传播过程中大众自传播的扩散效应明显。当前媒介环境对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而言,虽然方便快捷、降低传播成本,但是也容易滋生谣言、唱衰东北。其次,本文分析了当前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困境,探寻产生东北区域形象传播困境的原因,即东北区域形象模糊多样,危机事件处理混乱,媒介传播缺乏整合意识。基于当前媒介环境和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现状,本文以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为支撑,结合传播学理论提出了东北区域形象整合传播建议。东北区域形象的整合传播需要对传播观念、组织、受众、渠道、内容和关系管理进行整合,要求以目标受众为导向来开展传播活动,同时其创新价值也需在不断完善的实践中得以体现。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东北区域在未来的区域形象传播中提供一些借鉴和方向。

赵莹[10](2020)在《夹缝中成长的少男少女 ——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研究》文中提出少年成长小说经过几十年的文学积淀在新世纪呈现出全新状貌,主题内容日渐广阔,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数量也在直线飙升,出现了一批优秀精良的作品,关注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变化,展现不同成长主人公各具特色的成长景观。论文拟选取新世纪以来发表发行的少年成长小说来分析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的现状,对其成长维度、人物形象、演绎模式、价值取向与未来可能性的研究直观映现了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未来走向。在引言部分笔者主要是对成长小说和少年成长小说的概念进行辨析,在成长小说概念的基础上归纳梳理出少年成长小说的概念,这也是论文写作最重要的基点。此外,笔者还着重分析了成长小说和少年成长小说的研究现状,国内成长小说研究起步较早,故而少年成长小说的研究同成长小说研究密切相关,本文便是在前人理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的意义价值所在。第一章分析了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的成长维度,包括生理成长、心理成长和精神成长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少年人的成长过程。生理成长即身体成长是成长最为显着的身体标识,身体的变化最先预示成长的降临。随着身体的发育,少年的性别意识觉醒,开始关注镜子里的自我的形象。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繁杂的生活使少年的心理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心理成长就此拉开帷幕。成长中的少年发现身体的变化后会对自身的性别定位产生更加清晰的认知,对异性会产生一种美好朦胧的情感,同时少年也在尽力破解着成长中的隐秘。精神成长更加注重构建人的主体性,能够超越环境束缚,具有较为灵活的自主选择性,少年主要在与他人的相处和自我思考中完成精神成长。第二章概括了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成长”中的人群,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作为成长主人公的少年群像,主要包括成长型主人公,即模范少年、普通少年、叛逆少年、特殊少年、问题少年和畸形少年及反成长型主人公和准成长型主人公。二是作为引路人的成人形象,在场引路人可以正面引导成长主人公成长,也可能反向误导主人公成长,甚至会诱导主人公错误成长,此外少年成长小说中少年与成人具有共长性,一同在成长的旅程中获得宝贵的财富。当成长引路人缺席少年成长时,少年只能自助式成长。三是共同成长的成长伙伴,少年并非是一个人在战斗,无论是同性朋友还是异性朋友,都有助于少年增加通过成长考验的信心,顺利度过自我同一性危机。第三章归纳了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的演绎模式,“离家——还家”模式、“死亡——再生”模式和“顿悟”模式,这三种模式揭示了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在叙事模式上的转变。“离家——还家”这一模式意味着少年或是肉体、或是精神走出家门去寻找成长的契机,当他们找寻到成长的真谛后,大部分少年会选择回归到家庭之中。“死亡——再生”模式在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中主要指少年由病及愈和获得新生两个方面,在治疗病症和历经死亡的过程中完成成长的考验。“顿悟”模式主要指少年在经历悲剧性事件或于日常生活中突发的感悟,在一瞬间恍然大悟,勘破成长的奥秘,顺利度过成长危机。第四章总结了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的价值取向,一是探讨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的美学价值,在书写“现实”与“真实”书写中发掘人性的闪光点;二是探讨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的社会价值,新世纪少年的身上有着敢于抗争、永不服输的力量,能够勇敢地表达自我的主张,争取自己的权利;三是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的伦理价值,从道德层面分析助力少年成长的因素——亲情、友情和爱情,来自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烦恼紧紧地束缚着少年,但是无处不在的脉脉温情会舒缓少年紧张躁动的情绪,沐浴在温暖中的少年定能战胜痛苦、抵抗堕落。结语部分在综合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畅谈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的可能空间,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书写和研究面临以下两种困境:书写困境和研究困境,这也预示和指明了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走出困境振兴林场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出困境振兴林场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从小麦到苹果:甘肃李咀村的生计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背景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走进李咀村
    第一节 苹果之乡——静宁
    第二节 美丽乡村——李咀
第二章 李咀村的传统生计
    第一节 小麦种植
    第二节 “小本生意”
    第三节 外出务工
第三章 李咀村的生计变迁
    第一节 艰难的变迁之路
    第二节 苹果的产业化之路
第四章 李咀村生计变迁的原因
    第一节 历史和自然的选择
    第二节 当地政府的助推
    第三节 市场经济的驱动
    第四节 当地农民的耕作
第五章 李咀村生计变迁的文化调适
    第一节 物质条件的调适
    第二节 思想观念的调适
    第三节 文化习俗的调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
        1.4.1 优秀精神
        1.4.2 中国精神
        1.4.3 区域精神
        1.4.4 黑龙江优秀精神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
    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思想来源
        2.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支撑
        2.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引领
        2.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根基
    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践基础
        2.2.1 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
        2.2.2 开疆拓土的生产实践
        2.2.3 艰苦卓绝的支援建设
        2.2.4 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内涵
    3.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3.1.1 东北抗联精神
        3.1.2 北大荒精神
        3.1.3 大庆精神
        3.1.4 铁人精神
        3.1.5 大兴安岭精神
        3.1.6 闯关东精神
        3.1.7 其它黑龙江优秀精神
    3.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
        3.2.1 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3.2.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3.2.3 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3.2.4 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3.2.5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3.2.6 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4.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
        4.1.1 鲜明的地域性
        4.1.2 广泛的包容性
        4.1.3 艰苦的开拓性
        4.1.4 奉献的无私性
        4.1.5 优秀的传承性
        4.1.6 先进的时代性
    4.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主要功能
        4.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凝聚功能
        4.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激励功能
        4.2.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整合功能
        4.2.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育人功能
        4.2.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导向功能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5.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
        5.1.1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5.1.2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5.1.3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繁荣龙江文化的内在动力
        5.1.4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促进龙江振兴的重要支撑
    5.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5.2.2 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5.2.3 当代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标
        5.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5.2.5 鼓舞人民建设新龙江的精神动力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6.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6.1.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
        6.1.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紧迫性
    6.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原则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6.2.3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6.3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
        6.3.1 推进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
        6.3.2 聚焦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
        6.3.3 建立黑龙江优秀精神弘扬培育机制
        6.3.4 纳入各层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生计与放歌: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文化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学术的研究回顾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及田野工作
第二章 移民的流入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发源及流布
    2.1 汉、朝移民的流入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发源
        2.1.1 汉族移民的流入
        2.1.2 朝鲜移民的流入
        2.1.3 木帮的形成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发源
    2.2 伐木生计方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流布
        2.2.1 长白山林区号子流布载体的变迁
        2.2.2 长白山林区号子流布曲目的量变
        2.2.3 长白山林区号子流布方式的多元
        2.2.4 长白山林区号子流布路径的嬗变
第三章 原木生产劳动与长白山林区号子的音乐形态
    3.1 长白山林区号子及其组成要素
        3.1.1 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概念
        3.1.2 长白山林区号子的组成要素
    3.2 伐区作业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2.1 调查设计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2.2 集材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3 运材作业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3.1 水力运材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3.2 机械运材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4 贮存作业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4.1 平地运木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3.4.2 上楞工序与长白山林区号子
第四章 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功能与价值
    4.1 长白山林区号子的功能
        4.1.1 激发力量功能
        4.1.2 纾解疲劳功能
        4.1.3 信息传达功能
        4.1.4 利益分配功能
    4.2 长白山林区号子的社会价值
        4.2.1 彰显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2.2 促进了长白山林区社会的族际融合
        4.2.3 推动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
第五章 生计变迁与传承困境
    5.1 长白山林区号子传承困境的表现
    5.2 长白山林区号子传承困境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感谢辞

(4)乡村振兴视域下新乡贤研究 ——以浮梁县蛟潭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1 对乡贤历史的研究
        1.2.1.2 对新乡贤的研究
        1.2.1.3 对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所起的作用的研究
        1.2.1.4 对新乡贤培育方法的研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2.1 社会调查法
        1.3.2.2 文献研究法
        1.3.2.3 个案研究法
    1.4 研究论文创新点
        1.4.1 课题选题新颖
        1.4.2 课题采用案例新颖
2 乡村振兴及新乡贤的含义
    2.1 乡村振兴含义
        2.1.1 乡村振兴的提出
        2.1.2 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
    2.2 乡贤群体的历史构成
    2.3 新乡贤群体的时代构成
3 新乡贤与乡村治理
    3.1 乡村治理
        3.1.1 古代乡村治理
        3.1.2 现代乡村治理
    3.2 新乡贤的作用
4 工业文明下城镇化对乡村治理的冲击
    4.1 城镇化对乡村的冲击
        4.1.1 城镇化对乡村政治的冲击(以浮梁县蛟潭镇蛟潭村为个例)
        4.1.2 城镇化对乡村经济的冲击(以浮梁县蛟潭镇工业园区为个例)
        4.1.3 城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以浮梁县蛟潭镇胡宅村为个例)
        4.1.4 城镇化对乡村生态的冲击(以浮梁县蛟潭镇浯溪村为个例)
    4.2 跨省务工对乡村人群的影响
        4.2.1 跨省务工对乡村人群构成的影响
        4.2.2 跨省务工对乡村人群素质的影响
    4.3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冲突
        4.3.1 乡村现代教育的现状
        4.3.2 现代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冲突
    4.4 政党组织与家族势力关系
        4.4.1 政党组织与家族势力的历史关系
        4.4.2 政党组织与家族势力的时代关系
        4.4.3 正确处理政党组织与家族势力的关系
5 新乡贤与乡村振兴
    5.1 重建乡村的时代要求和任务
        5.1.1 重建乡村的目标
        5.1.2 如何重建乡村
    5.2 乡村发展与乡村治理
        5.2.1 乡村发展的道路
        5.2.2 乡村治理的含义
    5.3 新乡贤的培养和文化生态
        5.3.1 新乡贤的来源
        5.3.2 新乡贤的培养
        5.3.3 新乡贤的作用
    5.4 新乡贤的权利
        5.4.1 新乡贤有执法事务权利
        5.4.2 新乡贤有乡村治理权
        5.4.3 新乡贤有监督权
        5.4.4 新乡贤有接受奖励和荣誉权
    5.5 新乡贤的义务
        5.5.1 新乡贤有凝聚乡邻的义务
        5.5.2 新乡贤有通过道义整合利益的义务
        5.5.3 新乡贤有建立共享的价值规范体系的义务
    5.6 新乡贤与乡村振兴
        5.6.1 新乡贤与乡村产业振兴
        5.6.2 新乡贤与乡村人才振兴
        5.6.3 新乡贤与乡村文化振兴
        5.6.4 新乡贤与乡村生态振兴
        5.6.5 新乡贤与乡村组织振兴
6 余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农户种植大豆的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五大连池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国外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难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线路图
第二章 农户种植大豆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对象与农户种植意愿现状
        2.1.1 研究对象介绍
        2.1.2 农户种植意愿现状
    2.2 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2.1 数据来源
        2.2.2 自然灾害对于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
        2.2.3 国家政策对于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
        2.2.4 技术创新对于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
        2.2.5 农户本身情况对于种植意愿的影响
    2.3 因素对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程度分析
第三章 大豆种植面临的问题分析
    3.1 大豆产业问题概述
    3.2 大豆产业问题主体分析
        3.2.1 农户种植大豆面临的问题
        3.2.2 豆类加工业面临的问题
    3.3 分析结果
第四章 提高农户种植大豆意愿的对策与建议
    4.1 树立五大连池市大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4.2 破解农户种植意愿困境的措施建议
    4.3 从政府角度提出促进豆业发展的建议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与讨论
    5.2 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灌阳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以黄关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3.4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集体经济
        2.1.1 集体经济的概念
        2.1.2 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区分
    2.2 村级集体经济
        2.2.1 村级集体经济的概念
        2.2.2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2.2.3 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与传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
    2.3 理论基础
        2.3.1 股份合作制理论
        2.3.2 “三农”理论
3 灌阳县黄关镇村级集体经济现状及分析
    3.1 灌阳县黄关镇概况
        3.1.1 灌阳县黄关镇简介
        3.1.2 灌阳县黄关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概述
    3.2 灌阳县黄关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分析
        3.2.1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发展梯度变化
        3.2.2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趋势
        3.2.3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4 灌阳县黄关镇村级集体经济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发展速度较慢
        4.1.1 人力资源匮乏,交通条件恶劣
        4.1.2 政策支持少,资金扶持不精准
    4.2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结构不合理
        4.2.1 形式单一,缺乏抵御风险能力
        4.2.2 思想保守,认识仍有偏差
    4.3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过分依赖于政府补贴
        4.3.1 村干部素质不高,带富能力不强
        4.3.2 发展动力不足,缺乏长远规划
    4.4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运行管理不规范
        4.4.1 “三资”管理不善,管理制度缺失
        4.4.2 指导不到位,监管措施无力
    4.5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发展环境较差
        4.5.1 县域经济环境水平不高
        4.5.2 思想重视不够
5 灌阳县黄关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对策建议
    5.1 针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发展速度慢的问题
        5.1.1 克服自然因素,完善基础设施
        5.1.2 筹措专项资金,整合各项资金
    5.2 针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5.2.1 树立正确认识,转变发展思路
        5.2.2 拓宽增收渠道,降低投资风险
    5.3 针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发展过于依赖政府补贴的问题
        5.3.1 配强干部队伍,增强带富能力
        5.3.2 增压赋责,明确目标任务
    5.4 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运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5.4.1 建章立制,完善管理机制
        5.4.2 加强纪检监督,构建正向激励机制
    5.5 针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发展环境较差的问题
        5.5.1 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5.5.2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发展氛围
6 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
    6.1 自然禀赋
    6.2 地理优势
    6.3 村企合作
    6.4 发挥后援力量
    6.5 就业服务
    6.6 旅游带动
    6.7 混合多种形式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改制与共生:一个国有林场的发展 ——基于内蒙古B林场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与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
二 B林场改制状况描述
    2.1 林场所在乡镇情况
        2.1.1 基本信息
        2.1.2 经济发展
    2.2 B林场基本情况
        2.2.1 基本信息
        2.2.2 管理机构
        2.2.3 职工状况
    2.3 国家和自治区国有林场改制政策变迁
        2.3.1 国家国有林场改制政策
        2.3.2 内蒙古自治区国有林场改制政策
    2.4 B林场历史沿革
        2.4.1 职工工资政府权额拨款阶段(1972年-1979年)
        2.4.2 林场经营自收自支阶段(1979年-2019年)
        2.4.3 全额事业编阶段(2019年—至今)
    2.5 林场政策的具体实施状况
    2.6 小结
三 B林场与Y嘎查共生共建
    3.1 Y嘎查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3.1.1 人员构成
        3.1.2 经济收入发展变迁
        3.1.3 子女教育
        3.1.4 宗教活动
    3.2 B林场与Y嘎查共生互动
        3.2.1 人口流动是形成条件
        3.2.2 物质依赖是形成基础
        3.2.3 文化尊重是推动力
        3.2.4 学校教育是支撑
    3.3 小结
四 国有林场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4.1 林场在自我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4.1.1 经营管理方面
        4.1.2 政策设计方面
    4.2 问题成因分析
        4.2.1 社会环境因素
        4.2.2 林场性质因素
        4.2.3 职工个人因素
    4.3 国有林场改革的发展建议
        4.3.1 调整政府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战略部署
        4.3.2 制定符合林场具体情况的发展经营模式
        4.3.3 实现国有林场与当地社区联动效应
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生态文明视阈下东北林区“人林和谐”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东北林区“人林和谐”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文明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东北林区生境概况及其生态价值
    一、东北林区的生境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气候概况
        (三)自然资源
    二、东北林区的生态价值
        (一)自然生态价值
        (二)生态经济价值
        (三)生态文化价值
第三章 东北林区“人林失和”困局的现状
    一、由“粗放式发展”到“生态发展”转型的困局
        (一)林业企业集约化发展滞后
        (二)林业生态产业链结构不完善
        (三)林业经济产业结构弱质化
    二、从“人进林退”到“林进人退”发展的困局
        (一)林区民生生计困难
        (二)林区基础设施落后及市政服务资金缺失
        (三)人口流失严重且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三、由“山穷水尽”到“绿水青山”转变的困局
        (一)利益相关者未能真正参与到森林恢复中
        (二)林区森林生态恢复过于消极
第四章 东北林区“人林失和”困局的成因
    一、粗放式林业发展模式根深蒂固
        (一)林区现有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
        (二)林业企业“集体懒惰”现象凸显
        (三)林区金融扶持制约因素较多
    二、旧模式下的人林矛盾冲突凸显
        (一)急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
        (二)林区职工发展观念陈旧
        (三)林区引进人才机制动力不足
        (四)林业技术水平落后与科技创新力薄弱
    三、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气候条件阻碍林区转型升级
        (二)交通不便影响林区多方面发展
第五章 实现东北林区“人林和谐”的基本路径
    一、以建设生态文明为首要任务
        (一)积极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二)加强政府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
        (三)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的规范管理机制
    二、以人才兴林为重要战略
        (一)提高公民就业创业能力
        (二)发展林业教育事业,定向培育人才
        (三)优化林业人才队伍建设及结构
    三、以兴林富民为重要目标
        (一)发展产业集群化促进林区经济转型
        (二)建立健全金融资本体系
        (三)加大对国有林区的政策扶持力度
        (四)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制度
    四、以改革创新为关键举措
        (一)推进林区所有制改革
        (二)不断完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
        (三)以循环经济为主体实现经济转型新突破
        (四)构建林区产业生态链发展新模式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9)当前媒介环境下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区域形象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区域形象传播的研究综述
        1.2.3 关于东北区域形象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理论背景
        1.4.1 拉斯韦尔“5W”模式
        1.4.2 媒介环境学
        1.4.3 整合营销传播
第2章 概念与特性:东北区域形象的探寻
    2.1 区域形象的界定
    2.2 东北区域形象的界定
        2.2.1 东北区域
        2.2.2 东北区域形象
    2.3 东北区域形象较强的可塑性与可传播性
第3章 变化与影响:当前媒介环境对东北区域形象传播的冲击
    3.1 媒介环境从“地球村”演变到“技术赋权”
    3.2 媒介环境下东北区域形象传播的变化
        3.2.1 官方话语权垄断被打破
        3.2.2 东北区域形象传播渠道增多
        3.2.3 大众自传播的扩散效应明显
    3.3 当前媒介环境对东北区域形象传播的影响
        3.3.1 及时快捷,降低成本
        3.3.2 滋生谣言,唱衰东北
第4章 困境与成因:当前媒介环境下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反思
    4.1 当前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困境
        4.1.1 受众认知困境
        4.1.2 网络舆论困境
        4.1.3 媒介资源困境
    4.2 当前东北区域形象传播困境的成因
        4.2.1 东北区域形象模糊多样
        4.2.2 危机事件处理能力混乱
        4.2.3 媒介传播缺乏整合意识
    4.3 改善东北区域形象传播刻不容缓
        4.3.1 顺应区域形象建设的时代潮流
        4.3.2 转变东北区域的刻板印象
        4.3.3 提升东北区域软实力
第5章 创新与整合:当前媒介环境下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优化
    5.1 树立东北区域形象整合传播理念
    5.2 构建东北区域形象整合传播模式
    5.3 科学实施东北区域形象整合传播
        5.3.1 以目标受众为导向开展形象传播活动
        5.3.2 突出传播组织机构的主导核心地位
        5.3.3 将形象定位与多样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相结合
        5.3.4 重视关系管理及危机事件管理
        5.3.5 建立传播评价反馈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夹缝中成长的少男少女 ——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少年成长小说概念界定
        1. 成长小说概念界定
        2. 少年成长小说概念界定
    (二) 少年成长小说研究现状
        1. 叙事研究
        2. 平行研究
        3. 定性研究
        4. 比较研究
        5. 生态研究
        6. 阐释研究
一、 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的成长维度
    (一) 生理成长:身体的快速发育
        1. 成长的身体标识
        2. 性别意识的觉醒
        3. 观察镜子里的人
    (二) 心理成长:秘密的拥有与破解
        1. 美好朦胧的情感萌生
        2. 破解成长中的隐秘
    (三) 精神成长:自我意识的追寻与建构
        1. 与他人相处中完成自我确认
        2. 自我思考中生成自我意识
二、 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成长”中的人群
    (一) 作为成长主人公的少年群像
        1. 成长型主人公:在成长路上的少年
        2. 反成长型主人公:拒绝同社会和解
        3. 准成长型主人公:成长被无限延宕
    (二) 作为引路人的成人形象
        1. 在场的引路人
        2. 缺席的引路人
    (三) 共同成长的成长伙伴
        1. 同性朋友:疗伤慰藉与共渡难关
        2. 异性朋友:促进自我意识觉醒
三、 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的演绎模式
    (一) “离家——还家”模式
        1. 实际离家:决然走出家门
        2. 精神离家:逃离现实世界
    (二) “死亡——再生”模式
        1. 由病及愈
        2. 获得新生
    (三) “顿悟”模式
        1. 悲剧性事件导致的顿悟
        2. 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顿悟
四、 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的价值取向
    (一) 美的享受与诗意体验
        1. 发掘人性中的美
        2. 书写“现实”与“真实”书写
    (二) 反抗社会压迫
        1. 反思应试教育
        2. 抵御精神暴力
    (三) 真情战胜成长苦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走出困境振兴林场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小麦到苹果:甘肃李咀村的生计变迁研究[D]. 魏娅丽.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2]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D]. 王福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生计与放歌:长白山林区号子的文化解读[D]. 刘海波. 延边大学, 2020(05)
  • [4]乡村振兴视域下新乡贤研究 ——以浮梁县蛟潭镇为例[D]. 孙浩平.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5]农户种植大豆的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五大连池市为例[D]. 贾宝玲.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6]灌阳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以黄关镇为例[D]. 刘仪. 广西大学, 2020(07)
  • [7]改制与共生:一个国有林场的发展 ——基于内蒙古B林场的个案研究[D]. 王凯.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生态文明视阈下东北林区“人林和谐”问题研究[D]. 刘千萌.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9]当前媒介环境下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研究[D]. 杨慧.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10]夹缝中成长的少男少女 ——新世纪少年成长小说研究[D]. 赵莹.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走出困境振兴林场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