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的整合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水英[1](2021)在《博物馆数字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教育”已逐渐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比如故宫博物院、大都会博物馆、卢浮宫、云南省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纷纷设立了自己网站的教育专栏和专职服务于博物馆线下线上教育功能、社会培训、馆校合作的教育职能机构,如故宫博物院的教育培训中心、国家博物馆的社会培训、云南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部门等。数字化馆藏资源、数字化历史文化记忆成为近些年博物馆界的潮流,并通过互联网媒体将馆藏资源向全世界宣传丰富灿烂历史文化艺术的过程中,起到了社会瞩目的宣传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我国从国家到省市教育部门也通过行政文件、监督等多种手段,促使中小学校将博物馆资源融入学校美术美育教育教学中,为此中小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进行文化艺术实践,但是鲜有中小学真正将丰富多样的线下博物馆、尤其是丰富便利的线上博物馆馆藏资源和熟悉亲切的本地博物馆线上与线下资源融入到日常美术课堂教学中。研究发现博物馆资源在美术教育中应用研究的文献大多是本土博物馆资源与美术课程相结合的探索,有以博物馆资源结合学生特点与校本课程相融合的研究,但是没有触及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如何在美术教学链中应用博物馆数字资源的问题。通过赵芳芳的硕士论文研究结果与调查研究表明,直至最近云南省博物馆与学校签订的“馆校共建”协议。但截至目前,该馆校合作还是局限于学生到博物馆实地的艺术学习层面,未涉及数字资源融合应用。因此本文尝试在馆校合作背景中,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借鉴前人对新媒体数字资源存在方式的梳理,以文本类、图片类、音频类、视频类、虚拟现实类和动画类将线上馆藏美术教育资源进行归类,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博物馆资源在美术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将博物馆线下尤其是线上便利丰富的数字资源嵌入美术课堂的日常教学中,从“物境”“情境”“意境”三个维度阐析博物馆数字资源在教学链环中嵌入的节点,探索虚拟与实体博物馆资源在美术教学中深度结合的途径。为博物馆资源更好地融入美术教育,提高视觉培养的质量和效率积累经验;为宝贵的博物馆数字资源通过日常美术教学途径进行传播,提供借鉴。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时丹婷[3](2020)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构成调查与分析研究 ——以无锡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各类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新兴的技术不断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成为课程改革的极大推动力。与此同时,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也不断变高。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作为一个衡量教师各项知识水平,尤其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有效知识结构框架,在国内外都有着较好的应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兼顾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特殊学科,因此,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更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技术知识储备,熟练掌握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有效的课堂整合教学的方法,科学地把握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国内、国外TPACK相关文献的梳理,从相关理论概念研究和TPACK水平测量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国外目前的TPACK框架的相关研究比较完善,对于TPACK概念、各知识维度的划分与比较、现状及未来发展都有较为详细的研究,在教师TPACK知识水平测量工具的研发方面也做出了诸多尝试。近几年,国内在各具体学科中也有一些积极的尝试,但普遍集中在数学、英语等学科中,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TPACK水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在已有的研究学者的经验基础上,采用访谈法、问卷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全面分析高中信息教师的TPACK水平现状,为更准确地对教师TPACK水平进行测量和评价,本研究以无锡市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从TK、CK、PK、PCK、TCK、TPK、TPACK这七个维度对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水平进行测量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无锡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TPACK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其中男性教师的TPACK水平普遍高于女性教师,年轻教师在技术知识(TK)上更具有优势,教龄在11至15年之间的教师的TPACK水平更高。通过无锡市的五区二市的对比发现,新吴区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PCK、TPK及TPACK这几个知识维度表现较好,惠山区的教师在TK、CK两个知识维度水平较高,滨湖区在PK和TCK两个知识维度高于其他区市的教师。而梁溪区和宜兴市教师的整体TPACK水平较弱。最后,本研究还对这七个知识维度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确定了TPACK各维度知识的影响因子模型。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笔者从教师技术应用的自我效能、教师能力的针对性培养、学校支持以及共同学习群体的形成等方面提出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水平发展的建议,进而为无锡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TPACK水平提升及我国其他学者TPACK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舒艳婷[4](2020)在《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独山第二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生物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而通过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手段,科教类影视资源作为一种校外科学课程资源,在优化生物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等方面有很大作用,但在农村生物教学中还未得到充分应用与重视,如何将其科学有效的应用到农村生物实际教学中,是一个兼具时代性和实用性的研究课题。本文旨在研究利用科教类影视资源优化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戴尔“经验之塔”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问卷与访谈调查、案例分析、实践论证等研究方法,在梳理了国内外科教类影视资源在教学应用中的研究现状,概述了科教类影视资源的相关知识,确定了研究方法及内容的后,利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法,分别针对独山县初中生物教师和独山第二中学的教师和学生展开调查,分析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应用科教类影视资源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笔者实践教学经验,提出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以案例加以说明,接着选取《传染病及其预防》及《人的生殖》两节内容进行具体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最后以独山第二中学为例进行实践教学,并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独山县生物教师对科教类影视资源的教学应用持积极态度,但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对影视资源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薄弱,教师对科教类影视素材的收集、加工、应用等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应用过程中会出现诸如选材不当、教学节奏混乱、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2)学生对科教类影视资源的使用持欢迎态度,认为运用它教学对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均有积极作用。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得出科教类影视资源能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生物课堂学习集中度、知识的理解记忆、分析问题的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开拓视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学习成绩提高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3)提出在农村中学应用科教类影视资源进行生物教学的策略,对资源的选用要把握目标性、典型性、适应性、适度性、时效性原则;在导入、重难点讲授、科学探究等教学环节中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选取视频最佳的播出时机、恰当的播出方式及信息的科学有效性原则;注意应用时勿牵强附会、喧宾夺主,勿视频主导课堂,提出加大农村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投入,提高生物教师科教影视素养,加强教育部门督导,家庭教育辅助,建立科教类影视资源数据库的教学优化建议。

邓鹏成[5](2020)在《革命老区高中数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国家科技实力的增强,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新世纪至今,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建设和完善现代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作为备受中央重视的革命老区,教育信息化刻不容缓,高中教学信息化水平如何,教师能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升教育质量,如何提高高中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摆在革命老区的教育改革之路上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河南省固始县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中的部分数学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应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多角度深入研究了当前高中数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寻根溯源,最终形成提升高中数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研究发现固始县高中数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以下五个亟需解决的问题:1.信息化设施不够健全;2.教师应用能力不强;3.教师应用意思淡薄;4.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足;5.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不够。针对上面的问题,作者分别从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数学教师三个角度提出了多项提升策略,其中包括“学校要配备专用教师,开足信息技术课程,给教师减负”,“教育主管部门要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容量”,“数学教师自身要多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等符合固始县高中数学教育实情的建议。

林坤[6](2019)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苗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建设改革中,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与适宜的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有利于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并可持续推进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本研究围绕着苗族文化课程的课程实践,探索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和建设。在本研究中,主要以西部省区的一所省属重点高校G校为研究个案,通过观察和分析该校苗族文化课程设置、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础、条件及逻辑框架,在此逻辑框架下,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与设计,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信息化课程管理及评价等基本策略。通过研究发现:1.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传统课程资源的容量将会得到扩充,课程内容更多元、课程表现形式更多维、课程教学方式更多样……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课程结构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苗族文化经验、苗族文化活动在课程中得到更多的呈现,传统“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得到改善。2.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的整合,并非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辅助教学,帮助我们提升教学效果。而是要将信息技术适宜地应用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学习环境创设、课程内容建构、课程教学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全过程之中,在这种深度的整合中,拓展课堂空间和时间,在提高学习者苗族文化素养、能力的同时,帮助课程参与者获得更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实现“1+1>2”的效果。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在充分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特点与信息技术、信息化学习之间的“匹配性”“适宜性”等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经验性、活动性特征突出的课程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获取更多直接经验或接近直接经验的条件。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课程内容具有“非语言符号”性、动态性特征的课程中,可以丰富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用最便捷的方式建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于适宜具身化、创生性教学方式的课程之中,可以延展学习体验,丰富学习经验,帮助学习者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建构知识。4.在充分把握苗族文化课程特征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资源库。这是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重要资源基础,包括建设课程资源素材库,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适宜课堂教学、适宜活动课程、适宜网络化学习、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等。5.应结合课程及实践环境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的应用苗族文化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策略及方法(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选择、组织信息化教学内容,探索苗族文化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网络化学习、移动学习策略等),并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苗族文化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中,实现科学化课程管理与评价。如分析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的内容、功能及用户,探讨UML用例视图、网络在线课程、微课程信息化管理策略,探讨在线学生成绩管理、搜集学习过程数据统计分析等信息化评价策略等。

刘思宇[7](2019)在《信息技术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突破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地理教师与时俱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具的学科,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区域性等特点,尤其是自然地理模块内容抽象,难度较大,因此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教学难点的突破也成为了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讨的问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自然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也成为了地理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在课堂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地理教学难点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地理学习环境,对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自然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中,是现代地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研究信息技术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突破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阐述了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难点的内涵,基于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难点突破中的研究现状,找出论文的研究基础和切入点,并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为优质课案例的观察提供观察维度。采用文本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教学难点进行归纳整理,又根据地理知识分类理论,将地理教学难点分类,为现状的分析和策略的提出打下基础。通过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获得优质课中信息技术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中的应用状况,从而为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策略的提出提供支撑。最后,总结主要的研究结论,提出论文的创新之处,分析了论文研究的不足及对该问题研究的展望。根据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教学辅导书、优质课教学设计难点分析以及地理教学难点的相关文献归纳出地理教学难点,对归纳出的地理教学难点进行专家咨询,最终确立了地理教学难点。并根据地理知识分类理论将地理教学难点分为地理陈述性教学难点、地理特征类教学难点、地理规律类教学难点、地理成因类教学难点四类。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得出,信息技术突破地理教学难点应遵循启发性、最优化、优势互补原则;主要策略有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特点突破地理教学难点及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突破地理教学难点。基于以上研究现状,结合教学实践和对优质课的初步观察,确定观察维度,详细观察优质课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教师在突破地理教学难点时普遍运用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呈现的主要方式是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示意图。针对不同的地理教学难点,信息技术呈现方式也存在差异。其中,地理陈述性教学难点突破中以地理景观图为主;地理特征类教学难点以地理景观图、地理示意图和动画为主;地理规律类教学难点以地理示意图、动画为主;地理成因类教学难点以地理景观图、地理示意图、动画为主,实验照片和视频也有一定程度的运用。大部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突破地理教学难点;多数教师在讲解地理教学难点时将信息技术与三板结合起来,遵循了优势互补原则。针对教师突破地理教学难点时,谷歌地球和地理信息技术运用较少的情况,通过访谈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硬件条件不允许、地理教学资源短缺及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较低。基于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难点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结果,提出运用信息技术突破地理教学难点的具体策略:注重创设情境;加强信息技术与三板的结合;针对不同的地理教学难点选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呈现方式。此外,利用先进的VR等地理信息技术也有利于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创新。论文将信息技术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相结合,在已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方式,探究信息技术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中的应用状况。根据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难点中的普遍用法,提出具体突破自然地理教学难点的策略,以丰富已有的研究。

符方杰[8](2019)在《中法高中数学课程中信息技术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跟哲学一样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基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学的研究与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与此同时,数学与信息技术也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法国较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环节,并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的整合.因此,有必要对法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进行研究,通过借鉴法国优秀的经验,进而为中国数学教育的信息化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以中法两国高中理科数学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中国教材以2003年人教A版为参考,包括必修1到5以及选修2-1、2-2、2-3,法国教材以Sesamath和MAGNARD合作出版的MATHS理科教材(简称SM教材)为参考.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对中法两国高中数学课程中的信息技术内容进行研究.首先,对中法高中数学教材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进行比较,具体内容为:(1)在教材内容中信息技术运用的比较方面,发现:两国信息技术使用的工具种类相近,但使用信息技术的总量上,法国教材中总量较高且在课后习题中较为突出,中国教材多以专题的形式在拓展阅读中出现;(2)在教材习题中信息技术运用的比较方面,主要是在数与代数、概率与统计、几何三大模块以及在各章节中的分布情况,发现:法国教材中分布广泛,中国教材中多以使用信息技术计算为主;(3)在教材习题中信息技术运用的难易程度比较方面,在鲍建生提出的习题难度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数学习题中信息技术的特点,建立数学习题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难度模型,并利用Excel软件整理处理了统计数据,比较了中法两国教材习题中的信息技术运用的难易程度,发现:法国教材习题中信息技术运用难度总体高于中国,但在各模块又略有不同.其次,对法国数学中信息技术的优秀案例进行展示,具体内容为:(1)在数学教材的案例展示方面,依据信息技术特点分为使用计算器或者计算机绘图、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运算、按照已有算法实现目标、设计算法并通过编程实现,四个层次进行展示;(2)在数学教育网站中的优秀案例展示方面,并主要介绍了Mathgraph等几种常见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优势.通过案例展示发现,法国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贯穿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后解题的整个过程,并与他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且配套有专业的数学网站和软件.最后,探讨我国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应该如何展开融合.较之法国,我国数学教材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够广泛,但在信息技术专题中对学生自主探究使用信息技术的引导值得推广.为了更好的融合我国数学与信息技术,在对我国数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数学中信息技术运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并结合法国案例展示中信息技术与课堂、习题等相互融合的优点给出信息技术与中国高中数学融合的探索案例。

杨默[9](2019)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内容整合与实践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要求地理教师从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要相应地转变并提升。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对象和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并列举了四种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形式:传统多媒体教学、平板教学、手机教学、GIS技术辅助教学。并利用案例调查和师生问卷调查两种形式,以随机选取的鄂尔多斯实验中学智慧班级与传统班级的初一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照教学流程和教学效果将智慧班级与传统班级进行对比,调查他们在同一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日本》)学习准备、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的不同程度,分析了传统教学与应用信息技术的“智慧班级教学”的差别,发现,智慧课堂的教学成绩明显优于传统课堂。还重点对视频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做了分析,发现将地理影视资源与地理教科书中的文字课程资源有机结合的应用,可以弥补纸质教科书的不足,有利于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分别对学生、教师、以及两种课堂模式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了信息技术下地理课堂教学具有重视新型教学目标的实现、重视图像系统的应用、重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协作探究能力、重视提升教与学的效率的优势,以及信息技术在地理实际教学应遵循知识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原则、突出地图的功能性、生动性原则和广泛性原则五个应用原则。还给出了信息技术下地理教学内容整合在备课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材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及随堂检测、课后检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这三方面的应用与实践。最后应用以上的研究结论以《巴西》一节为例进行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反思。得出结论:信息技术应用的监控,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学生应增强自身自制力培养,教师做好引导与示范,加强各种教学平台与监控系统的建设,促进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完美契合,发挥整合优势。

吴冲[10](2018)在《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研究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学习、数学教学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革命正在发生。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鼓励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这就要求信息化时代的教师,要具备将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入自己课堂的能力,即: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完成自己的教学内容,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对数学内容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借助信息技术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要求。高中段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平台水平相对于义务段学校而言往往发展得要快要好。笔者所任教的高中配备电子白板平台已有六年之久。这给笔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素材。然而种种原因,信息技术真正走进高中课堂的机会不多,对此的研究也少。基于此,本文根据本人所任教的高中为例,研究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包括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背景、实际意义,以及国内外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的介绍。第二章,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相关理论。第三章,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问卷调查。第四章,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面临的问题。第五章,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整合的实例。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的整合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的整合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博物馆数字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三、研究问题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云南省博物馆概况与数字博物馆利用案例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博物馆概况
    第二节 数字博物馆艺术模块的应用案例分析
第四章 博物馆数字资源基于建构主义的馆校合作美术教学应用思路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
    第二节 博物馆数字资源基于建构主义的美术教学应用思路
第五章 云南省博物馆数字资源在美术教学链中的设计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资源模块化分析
    第二节 美术教学链的校外资源接入点分析
    第三节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资源在美术教学链中的教学方案设计
    第四节 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五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构成调查与分析研究 ——以无锡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的变革要求
        1.1.2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诉求
        1.1.3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的发展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研究现状
        1.2.2 国内TPACK理论与具体学科整合发展的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的相关概念
        2.1.1 TPACK的相关概念
        2.1.2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构成要素及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学习理论
        2.2.2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第四章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能力水平调查
    4.1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水平问卷调查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2 问卷调查的实施
        4.1.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2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水平调查访谈
        4.2.1 访谈对象
        4.2.2 访谈实施与分析
        4.2.3 对比分析
    4.3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水平课堂观察
        4.3.1 课堂观察对象基本信息
        4.3.2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水平课堂观察记录表
        4.3.3 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第五章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水平现状及知识维度分析
    5.1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水平现状
        5.1.1 调查基本情况及问题
        5.1.2 原因分析
    5.2 TPACK各维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
        5.2.1 正态分布检验
        5.2.2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水平的模型建构
        5.2.3 结构方程模型SEM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调查问卷意见整理
附录2: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3:课堂观察记录对照统计数据
附录4: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访谈材料转录(部分)

(4)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独山第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村初中生物教育现状
        1.1.2 信息化浪潮的冲击
        1.1.3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1.1.4 课程资源开发的需求
        1.1.5 生物学科特点的内在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3.2 戴尔“经验之塔”理论
        1.3.3 多元智能理论
        1.3.4 传播理论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2 科教类影视资源相关概述
    2.1 影视资源与科教类影视资源的涵义
        2.1.1 影视资源
        2.1.2 科教类影视资源
    2.2 科教类影视资源的分类
        2.2.1 科教类电视节目
        2.2.2 科教片
        2.2.3 纪录片
        2.2.4 视频新闻
        2.2.5 教学视频
        2.2.6 科幻类电影资源
        2.2.7 科教、科普短片
    2.3 科教类影视资源的特点
        2.3.1 科学性
        2.3.2 教育性
        2.3.3 真实性
        2.3.4 艺术性
        2.3.5 综合性
    2.4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4.1 创设科学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深化意识
        2.4.2 直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2.4.3 充实课堂知识容量,拓展学生视野
        2.4.4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3.1 学生生物学习情况的现状调查分析
        3.1.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3.1.2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3.1.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分析
    3.2 初中生物教师应用科教类影视资源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2.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3.2.2 调查统计与分析
        3.2.3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分析
    3.3 教师访谈调查总结分析
4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 科教类影视资源的选用原则
        4.1.1 目标性原则
        4.1.2 典型性原则
        4.1.3 适应性原则
        4.1.4 时效性原则
        4.1.5 适度性原则
    4.2 科教类影视资源辅助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应用原则
        4.2.1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4.2.2 恰当的播放方式
        4.2.3 最佳的播出时机
        4.2.4 有效信息原则
    4.3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4.3.1 在导入新课中的应用
        4.3.2 在讲授重难点中应用
        4.3.3 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4.3.4 在课外延伸中的应用
        4.3.5 在实验环节中的应用
        4.3.6 在复习环节中的应用
    4.4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科教类影视资源的注意事项
        4.4.1 明确目标,定位清晰,勿牵强附会
        4.4.2 精心挑选,适时适度适量
        4.4.3 注重师生互动,播教结合
    4.5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应用的优化建议
        4.5.1 投入师资力量,改善教学环境
        4.5.2 提高生物教师的科教影视素养
        4.5.3 教育部门督导,家庭教育辅助
        4.5.4 建立科教类影视资源数据库
5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计与分析
    5.1 《传染病及其预防》案例设计与分析
        5.1.1 案例设计
        5.1.2 案例分析
    5.2 《人的生殖》案例设计与分析
        5.2.1 案例设计
        5.2.2 案例分析
6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效果
    6.1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应用效果调查
        6.1.1 科教类影视资源对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影响
        6.1.2 科教类影视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6.1.3 学生对科教类影视资源辅助生物教学的建议
    6.2 科教类影视资源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6.2.1 实验设计
        6.2.2 实验目的
        6.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 教学实践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革命老区高中数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调查研究的实施及其数据处理
    3.1 河南省固始县及其教育情况简介
    3.2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4.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 教师访谈分析
    4.4 固始县高中数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4.5 影响固始县高中数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因素
5.高中数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的提升策略
    5.1 针对学校的提升策略
    5.2 针对教育主管部门的提升策略
    5.3 针对教师方面的策略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一)教育发展视角: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
        (二)文化传承视角:民族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教学改革视角:民族地区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和目的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核心概念
        (一)苗族文化
        (二)课程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苗族文化课程研究文献
        (一)苗族文化课程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
        (三)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主要理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研究
        (一)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三、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一)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三)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教育的整合应用模式研究
    四、文献综合评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五、研究信度、效度及研究伦理
第三章 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整合实施现状分析
    一、样本学校深描
        (一)具有苗族文化课程实践基础
        (二)苗族文化研究基础较好
        (三)具备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关师资
        (四)构建了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五)苗族师生人数比例较高
    二、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开设概况
        (一)苗族语言文学类课程
        (二)苗族文化习俗类课程
        (三)苗族歌舞体育类课程
        (四)苗族工艺美术类课程
    三、问卷及访谈调查设计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二)教师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三)师生访谈调查设计及分析
    四、苗族文化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一)师生对课程设置认可度较高
        (二)课程实施有利于苗族文化传承
        (三)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
        (四)师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五)师生对课程信息化整合教改期望值较高
    五、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划不足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不足
        (三)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四)信息化教学策略有待改进
        (五)信息化教学管理及评价跟进不力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理论及实施框架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促进苗族文化保护传承
        (二)丰富课程内容多样化表征
        (三)优化整合文化课程资源
        (四)有益于课程教学方法多元化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一)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协作
        (二)苗族文化课程资源丰富
        (三)师资具备课程信息化整合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理论分析
        (一)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二)认知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作用
        (三)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四)关联主义理论对课程资源整合的作用
        (五)传播过程理论对“整合”的支撑
    四、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实施框架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设计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重构
        (三)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应用
        (四)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与评价
第五章 整合起点: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规划及设计
    一、确立课程整合目标与路径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本路径
    二、选择适宜整合的课程
        (一)苗族文化课程分类
        (二)适宜整合的课程特点
        (三)适宜整合的课程示例
    三、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与特征
        (一)学习者情感态度特征分析
        (二)学习者认知特征分析
        (三)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四)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
    四、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分析
        (一)课程整合所需的教师专业素养分析
        (二)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
第六章 整合基础: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
    一、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理念分析
        (一)树立教育信息时代信息化课程资源观
        (二)围绕教学要素搭建课程资源体系
        (三)整合重构现有苗族文化课程资源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特征分析
        (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二)地域差异性显着
        (三)动态性、生成性特征突出
    三、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及规范
        (一)技术标准
        (二)元数据规范
    四、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导航设计
        (一)课程导航作用
        (二)课程导航内容
    五、建设与重构信息化课程资源
        (一)构建课程资源素材库
        (二)设计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
        (三)建设适宜课堂教学的资源
        (四)建设适宜活动课程的资源
        (五)适宜网络化教学的资源
        (六)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
第七章 整合实施: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教学
    一、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二、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
        (一)构建关联型课程内容知识体系
        (二)优选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合理呈现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教与学的基本策略
        (一)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教”的策略
        (二)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学”的策略
    四、整合教学模式及示例
        (一)“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苗族文化微课网络教学模式
        (三)游戏引导型教学模式
        (四)基于虚拟现实(VR)的教学模式
        (五)智慧教学模式
    五、“活动学习”中的整合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活动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在“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三)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活动创设中的应用
        (四)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第八章 整合的管理评价: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及评价
    一、课程信息化管理
        (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内容及功能
        (二)信息化管理平台用户分析
        (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四)网络在线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五)苗族文化微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二、课程信息化评价
        (一)信息技术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评价中的应用
        (三)课程教学大数据搜集、统计与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的反思
        (二)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信息技术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突破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二)地理学科特点的要求
        (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四)学生地理难点学习的需求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
        (一)信息技术
        (二)地理教学难点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小结
    三、理论基础
        (一)地理教学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经验之塔”理论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第三章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梳理
    一、教学难点的确定依据
        (一)地理学科特点
        (二)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学生的学习基础
        (四)教师的教学经验
    二、教学难点的归纳
    三、教学难点的分类
        (一)地理知识分类
        (二)地理教学难点分类
第四章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中的案例分析
    一、优质课观察维度的确定
        (一)观察维度确定的依据
        (二)观察维度的修正和确定
    二、样本的选取
    三、结果的分析
        (一)信息技术在突破地理教学难点时的呈现方式
        (二)大部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突破地理教学难点
        (三)多数教师在突破地理教学难点时将信息技术与三板相结合
    四、小结
第五章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策略
    一、创设情境,突破地理教学难点
    二、信息技术与三板相结合,突破地理教学难点
    三、根据教学难点分类,采取相应的突破策略
第六章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一)教学难点的归纳与分类
        (二)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中的状况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策略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优质课样本
附录B 信息技术呈现方式统计表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中法高中数学课程中信息技术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教育信息化进程
        1.1.2 数学课程的信息化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框架
第三章 中法高中数学教材中信息技术运用的比较
    3.1 教材内容中信息技术运用的整体分布
        3.1.1 教材中信息技术的工具种类
        3.1.2 教材中信息技术的数量分布
    3.2 教材习题中信息技术运用的分布
        3.2.1 教材习题中信息技术在各模块的分布
        3.2.2 教材习题中信息技术在各章节的分布
    3.3 教材习题中信息技术运用的难易程度
        3.3.1 数学信息技术习题难度模型的刻画
        3.3.2 教材习题中信息技术运用的难度比较
    3.4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法国数学信息技术运用的展示
    4.1 法国数学教材中信息技术运用的展示
        4.1.1 使用计算器或者计算机绘图
        4.1.2 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值运算
        4.1.3 已知算法的编程实现
        4.1.4 算法设计及编程实现
    4.2 法国教学网站中数学信息技术优秀案例的展示
        4.2.1 利于数学教师、学生发展的网站
        4.2.2 法国数学学科相关的软件
    4.3 启示
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中国高中数学融合的探索
    5.1 高中数学课程信息化现状的调查分析
        5.1.1 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的调查
        5.1.2 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5.2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探索
        5.2.1 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设计
        5.2.2 数学例习题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探索
    5.3 结论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内容整合与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要求
        1.1.2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存在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地理教学理论
        2.1.1 程序教学理论
        2.1.2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
    2.2 学习理论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现代教育技术学理论
        2.3.1 现代教育技术学定义
        2.3.2 现代教育技术学内容
    2.4 传播学理论
        2.4.1 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
        2.4.2 教育传播过程的模式
3 信息技术在教学实际中应用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方法
    3.4 调查过程
        3.4.1 对照教学流程
        3.4.2 对照教学效果
        3.4.3 调查问卷
    3.5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3.5.1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3.5.2 对教师访谈结果的分析
    3.6 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调查及结果分析
        3.6.1 视频教学在课堂的调查分析
        3.6.2 视频教学分析课例选取
        3.6.3 调查结果分析
4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例设计
    4.1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对象与内容
        4.1.1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对象
        4.1.2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内容
    4.2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4.2.1 软件教学方式
        4.2.2 硬件教学方式
    4.3 信息技术在地理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4.3.1 知识性原则
        4.3.2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4.3.3 突出地图的功能性
        4.3.4 生动性原则
        4.3.5 广泛性原则
    4.4 信息技术下地理教学内容整合的应用实践
        4.4.1 备课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4.4.2 教材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4.4.3 随堂检测、课后检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4.5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4.5.1 案例设计
        4.5.2 教学反思
    4.6 信息技术下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势总结
        4.6.1 重视新型教学目标的实现
        4.6.2 重视图像系统的应用
        4.6.3 重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4.6.4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6.5 重视学生的协作探究能力
        4.6.6 重视提升教与学的效率
5 结语
    5.1 基本结论
    5.2 不足之处
    5.3 前景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3.1 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现状
        1.3.2 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现状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相关理论
    2.1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定义
    2.2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2.3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2.3.1 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为指导
        2.3.2 根据具体知识点选择适当的知识点切入
        2.3.3 以课程为中心
        2.3.4 平衡性原则
    2.4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目标
        2.4.1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2.4.2 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2.4.3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5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2.5.1 信息技术教学观
        2.5.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问卷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方式
    3.3 问卷设计
    3.4 调查对象
    3.5 实施过程
    3.6 结果分析
第四章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整合的实例
    4.1 概率统计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实例
    4.2 三角函数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使用
    4.3 解三角形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使用
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面临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5.1 对整合的理解不正确
    5.2 硬件软件配套设施不全
    5.3 师生技术层面基础薄弱
    5.4 缺乏交流和共享意识
    5.5 整合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的整合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博物馆数字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D]. 李水英. 云南艺术学院, 2021(0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高中信息技术教师TPACK构成调查与分析研究 ——以无锡市为例[D]. 时丹婷. 江南大学, 2020(01)
  • [4]科教类影视资源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独山第二中学为例[D]. 舒艳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革命老区高中数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D]. 邓鹏成. 西南大学, 2020(01)
  • [6]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D]. 林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信息技术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难点突破中的应用研究[D]. 刘思宇. 河南大学, 2019(01)
  • [8]中法高中数学课程中信息技术的比较研究[D]. 符方杰. 河南大学, 2019(01)
  • [9]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内容整合与实践探究[D]. 杨默.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吴冲.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