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经济报告三大难题

解决经济报告三大难题

一、解决好经济报道中的三大难题(论文文献综述)

颜安[1](2021)在《新时代主流媒体涉农报道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闻媒体责无旁贷。尤其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更应主动扛起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旗,改善农村的传播环境,促进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深刻调整与重构。多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坚持挖掘、报道、宣传"三农"相关的各种信息,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本文结合实际数据和情况,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对主流媒体涉农报道现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现阶段我国涉农报道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应对之策,以供参考。

李金春[2](2021)在《《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闻语言是用于表述、传播新闻事实的规范化语言。《中国青年报》肩负“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之重任,在发布和传递全国“两会”新闻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特定的群体受众倾向,其新闻语言作为重要的媒介符号,连接了国家、社会和青年。本文从新闻文本研究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组合运用。语料选取自《中国青年报》2015—2020年的全国“两会”新闻,全文共计五章。第一章明确研究对象并对其做简要概述;第二章、第三章分别研究新闻语言生成中所使用到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描写阐释法等,深入研究该报所刊“两会”新闻语言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具体使用,包括词汇、句式的运用及特点,以及修辞、语篇的运用及特点;第四章分析“两会”新闻语言的语境,探讨语境因素对其生成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影响;第五章基于前文研究,结合问卷分析当前《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现状,并结合语言学和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对新闻语言的生成和建构进行更全面的思考。《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以客观、准确为基础,以直观、通俗为原则。在语言手段运用方面,名词、动词为主要的语言连接要素,词的选用准确、客观,缩略语的使用让语言简洁、精练;句子方面,以长单句为主,冗长、信息量大是其句型最大的特点,“某某表示”的是其“两会”新闻语言句式的最大特色,同时使用了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主语隐现句,句类运用以陈述句为主疑问句为辅。在非语言手段运用方面,语篇以连接、照应、省略以及词汇手段实现语篇衔接,构成顺承型、因果型、转折型的语篇结构;表层修辞为主,深层修辞为辅的辞格运用,使得“两会”新闻语言少了些严肃多了些生动。“两会”新闻语言的生成与传播实现了言内语境与言外语境高度契合。可以说,《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在保留新闻语言正式、严谨的基础上,正尝试更加灵活的语言运用手段,贴合当下传播的语境,实现“两会”新闻语言的有效传播。

董艳,项加华[3](2020)在《全力攻坚三大难题 扎实推进深度融合》文中认为新的挑战,意味着新的机遇。有效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成为当前县域新闻媒体发展的一项紧迫课题。杭州余杭区融媒体中心于2019年6月28日挂牌,由原余杭广电传媒集团和原余杭新闻传媒中心合并组建。中心成立以来,牢牢把握"深度融合的改革方向、移动优先的发展导向、三大功能的定位取向",全力攻坚"体制机制创新、生产流程再造、服务功能拓展"三大难题,坚定不移向打造"全省领先、国内一流"区域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不断迈进。

汪琬琦[4](2020)在《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文中提出地方作家以绝对的人数优势和庞大的创作数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创作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但目前学界对地方作家的研究并不充分,从研究对象上看,对知名作家个案的研究多,对地方作家群体的研究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单一的地方作家作品研究多,地方作家的特征和困境研究少。即便是研究了地方作家存在的问题,也是描述现象多,揭示实质少。为此,笔者深入中部城市临淮,通过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文本研究三种研究方法,筛选并建立了9个作家个案,从文学生态环境、文学生产链条、作家生存状态三个维度对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进行描述分析。最后发现,临淮作协的许多功能濒临瘫痪,本该扶持作家发展的作协体制却成了临淮作家结构性压力的来源,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扩大经费来源、细化会员管理、开放资源系统、强化服务职能四个建议。

何乾宇[5](2020)在《《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话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具有深远意义,有关乡村振兴的报道具有什么特点、报道能否真实反映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落实情况、怎样做好“乡村振兴”报道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本文以主流媒体《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以新闻话语理论为研究视角,关注和考察主流媒体乡村振兴报道的特点和规律问题,尝试探寻最优的话语模式,试图为主流媒体提升乡村振兴报道的质量提供借鉴与思路。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对周刊的报道主题实现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从话语修辞和报道风格两个方面,对周刊中的新闻稿件的话语表达技巧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周刊的话语特点和话语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第四部分,根据前文所做的分析,针对周刊的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通过对《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的新闻话语分析,本研究发现:第一,在文本结构上,周刊的报道主题分为乡风文明、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以及生活富裕五大主题;在宏观结构上,报道通过概述、补充、评价三个层面的新闻话语组装得以实现上述五大主题;在微观结构上,报道的词汇强化了上述五大主题的相关概念与内容,并通过局部语义的一致性和重复性,以建立对主题内涵的统一认知。第二,在话语技巧上,周刊的报道使用引语修辞、概念隐喻、视觉修辞等话语修辞技巧,传达了基层真实声音,迎合了国家三农政策,唤起了读者的乡愁与共情,并形成了贴近群众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风格。第三,在话语特点和模式上,周刊的报道具备准确性、时代性、政治性三大特点,形成了新闻模式为主、故事和宣传模式为辅的话语模式。结合上述话语分析,本文认为,周刊的报道还存在话语主体不平衡、话语风格有隐患、话语模式较单一的缺陷,应在报道主体的多样性、消息来源的多元化、新闻体裁的适当性、话语风格的监督性上进行适当改进。

徐艺源[6](2020)在《《读卖新闻》关于钓鱼岛议题报道的中日关系呈现研究》文中认为日本报纸作为日本最重要的媒介之一,既是两国民众了解对方消息的主要来源,又可以反映日本对中国及中日关系的呈现,体现媒体对相关事件的立场和倾向。钓鱼岛问题多年来是两国的热点话题,不可避免地对两国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本文选择《读卖新闻》关于钓鱼岛问题的报道,探讨在这一主要议题下,中日关系呈现了怎样的状态。本文将传播学相关理论与建构主义关系文化理论、安全共同体“三个梯级”假设相结合,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中日关系的研究背景,概述钓鱼岛问题和日本《读卖新闻》。结合理论梳理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总结本文研究思路,提出研究假设。第二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将抽取的样本进行整理与汇总,按不同方式制作编码表进行统计。第三章是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部分,结合相应理论,总结研究成果。第四章是结论部分,联系现实情况,中国应对日媒意识形态,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提出几点思考。研究发现,不同领域的媒体报道呈现的关系状态存在显着性差异。报道主题集中呈现竞争关系,尊重国家利益的同时互为竞争对手,也意味着日媒呈现的中日关系始终处于洛克关系文化状态下。在语义关键词部分,日本政府强硬态度、中国政府强硬态度、中国军事活动及威胁等多个变量会使两国关系从友好关系向敌对关系方向转化;中日民间交流活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等变量会使关系从敌对关系向友好方向转化。双边关系分值部分中,中日经济合作、日本国内政治使两国关系从敌对关系趋向竞争关系;中美关系、中国军事活动及威胁、东海与南海问题三个变量会使竞争关系趋向敌对关系。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中,两国应进行积极地交流与合作,国家间达成战略互惠关系,同时加强两国民众、民间团体的友好外交,促进睦邻友好、和平稳定的关系状态。中国在对外传播中,也需注意尺度,强化在文化领域中传播中国和平发展的意识形态及国家形象,提高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舆论引导力。

刘义婷[7](2020)在《《人民日报》(2010-2019)报道中的河南形象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河南形象具有厚重、博大的气息。然而,在我国的其他省份,公众对河南的认识普遍不足,甚至有不好的印象,“素质低”“骗子多”“贫穷”“落后”成为外省对河南人的普遍评价,这些现象和问题需要进行反思与分析,因此,我们选取了《人民日报》(2010—2019)的涉豫报道进行分析研究。首先,论述了形象传播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其次,对《人民日报》2010年—2019年涉豫报道进行量化分析,介绍了《人民日报》的概况以及研究路径,并从涉豫报道的时间、字数、主题、报道倾向、新闻报道来源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发现《人民日报》这期间涉豫报道特点是报道数量总体稳定但有下降趋势、报道主题广泛、报道态度客观性强、新闻来源主要是本报记者等。然后,对《人民日报》(2010年—2019年)涉豫报道进行框架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对河南的政治、经济领域比较关注,对于道德的宣扬和问题的追责也很重视。此外,分析了《人民日报》十年间涉豫报道对河南形象的呈现:政治清明,党员干部作风发生新转变;经济稳中提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在社会民生方面,助力民生问题的解决,增强人民幸福感;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最后,论述了《人民日报》(2010年—2019年)涉豫报道对河南形象传播的启示:要积极举办大型活动、建立河南形象危机管理机制、依托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区位优势扩大开放、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河南民众的整体素质。总之,彰显河南的魅力和吸引力,树立河南新形象,需要政府、媒体和民众的共同努力。

李瑾[8](2019)在《基于两亲性超支化聚醚胺的杂化纳米片层及其功能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二维(Two-dimensional,2D)纳米片层是一类新兴的材料,其在厚度维度上的尺寸远小于另外两个维度,维度的变化造成该材料的能带结构和密度与体材料相比发生显着变化,从而表现出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具有优异的光、电、磁等特性。尽管二维纳米材料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但是二维纳米片层及其功能材料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关键的科学和技术问题:(1)如何规模化制备形状规整、尺寸均一的高质量二维超薄纳米材料;(2)如何提高其与有机聚合物间的界面相容性;(3)如何调控二维纳米片层与聚合物在体相材料中的空间分布。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课题组开发的多功能两亲性超支化聚醚胺(poly(ether amine)s,h PEAs),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一方面以自下而上自组装的方式,利用末端含有聚倍半硅氧烷(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POSS)及光敏性硫杂蒽酮(TX)的h PEAs为组装单元,通过结晶驱动自组装制备出2D纳米片层(HNS),并以此为构筑单元构筑出具有高度有序层级结构的分子分离膜;进一步以原位光引发自由基聚合的方式,在HNS表面上原位接枝温敏性聚合物刷,制备出片层间距可调的有序层级分离膜,实现温控梯度分子分离。另一方面通过精确的分子设计,将富π电子的基团(AN)引入到h PEAs末端,合成一类两亲性超级分散剂,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对石墨进行剥离,制备出水性分散的石墨烯纳米片层,并以此构建程序化可控的有序褶皱图案化表面。具体内容如下:(1)将无机纳米粒子POSS和光敏性TX基团引入到h PEAs末端形成具有双金字塔状的锥状分子,通过结晶驱动自组装制备出一系列尺寸均一、结构规整的具有三明治结构的二维HNS,其大小尺寸在微米级,片层厚度约4-5 nm,宽厚比可达1,000。经真空辅助抽滤成膜,构筑出有机功能性高分子h PEA-无机POSS结晶交替存在的高度有序的层级膜(HNS-M)。成功地解决了通过二维纳米片层增强聚合物基质或聚合物修饰二维纳米片层构筑层级材料过程中的三大难题:1)构筑单元,即二维片层结构的规整性、均一性差;2)无机纳米片层与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的空间分布不均一性;3)有机-无机界面相容性问题。研究发现,该层级膜的功能性分子分离尺寸小于1.0 nm,分离路径高达自身厚度的231倍,对客体分子的识别与分离具有高度的尺寸选择性,可以实现对偶氮类染料甲基橙和荧光染料荧光黄及相应前驱体的有效分离,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efficiently,effectively,economically,3E)的分子分离膜。(2)进一步采用表面光引发自由基聚合的方式,通过调节单体NIPAM/引发剂TX(HNS)比例及光引发聚合时间,在HNS表面上原位生长PNIPAM高分子刷,得到具有不同接枝率、不同厚度的2D杂化纳米片层HNS-P。并以HNS-P为构筑单元,经抽滤成膜制备出具有温控分子分离尺寸的杂化层级膜。一方面在常温状态下,通过控制HNS表面高分子刷的长度,可以调节层级膜分子分离尺寸的大小,实现客体分子的梯度分离;另一方面,通过调控温度实现层级膜层间距的调节,进而实现客体分子的梯度分离。这不仅拓宽了基于杂化二维纳米片层构筑层级分子分离膜的应用范围;通过向HNS引入功能化基团/分子,还为制备具有特殊功能的层级膜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3)除了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制备功能性二维纳米片层,实现其在分子分离领域的应用外,我们还进一步利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制备复合二维纳米片层材料,进一步拓展二维片层的应用领域。通过向h PEAs末端引入富π电子的基团(AN),设计并合成出一系列两亲性超支化分散剂(h PEA-AN)。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以h PEA-AN水溶液为分散液,采用水相球磨石墨的方法制备出水相分散的二维石墨烯纳米片。在球磨的过程中,富π电子的AN基团作用于石墨烯片层表面,h PEA分子链则在外围伸展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构成亲水外层。球磨剪切作用、π-π作用、及亲疏水等相互作用,能够有效地克服石墨烯片层间π-π相互作用进而实现石墨烯的水相分散。h PEA-AN亲水外层可以有效避免分散态的石墨烯片层(h PEA-AN@G)再次聚集,使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可交联的两亲性h PEA-AN使h PEA-AN@G在有机溶剂中具有很好的分散性能,可以稳定存在三个月以上。这种分散剂分子的设计思路,为水相制备功能化GNs提供了新途径,可以通过引入不同的富电子基团如萘、苝、芘等,在实现水相分散石墨烯的同时,赋予其更多的功能。(4)以二维h PEA-AN@G构建杂化膜,进一步构筑二维有序动态褶皱图案化薄膜。由于h PEA-AN@G具有紫外、近红外等多重刺激响应性及两亲性,通过调控不同的外界刺激,实现对二维有序褶皱形貌的动态调控。我们通过调控不同波段紫外光来控制AN的光可逆二聚反应,实现光可逆的表面褶皱图案;同时,利用h PEA-AN的两亲性及石墨烯的红外响应性,通过控制湿度来调控体系的内应力或渗透压,对褶皱的形貌进行可逆动态调控。进一步借助于光掩膜板选区光照,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形貌和尺寸的二维图案,通过动态调节不同的外界刺激,实现了高分子表面形貌从无-二维有序-二维取向的可逆转变,得到同时具备动态调节和严格有序的表面微纳米图案。

张怡晟[9](2019)在《《纽约时报》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报道分析(2012-2018)》文中研究指明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第五代领导人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为中国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提出了中国方案。对此,西方媒体是否关注,又是如何进行报道?本文以《纽约时报》为研究对象,对该报纸五年来涉及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报道进行分析,从“他塑”角度了解中国方案的海外传播情况,明确当前中国所面临的舆论挑战。本文所界定的“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归纳为“中国梦”、“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社会主义民主”、“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开放型经济”“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新型大国关系”、“和平发展”、“文明互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强军战略”等19个子概念,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生态等方面。本研究以19个子概念为关键词,在《纽约时报》官网数据库检索,共收集282篇样本,并运用框架理论对《纽约时报》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的议题选择、报道倾向及其背后原因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发现,在议题选择上,《纽约时报》对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报道偏向明显,突显的是“中国政治不正确”、“中国模式的挑战”和“中国道路另起炉灶”;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取得的成绩基本采取遮蔽策略,较少谈及这些领域所取得的成果。《纽约时报》对中国梦、“一带一路”、中国国内政治建设三个议题最为关注,对文化社会、经济建设、生态坏境等三个议题关注偏少。在报道倾向上,《纽约时报》与该报一贯涉华立场一致,多采取冲突框架,对中国新思想以负面批评为主。究其原因,《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与美国国家利益、美式意识形态、西方文化和美国新闻传统息息相关。为此,我们应该理性对待《纽约时报》的涉华负面报道,保持战略定力,加强“自塑”能力。本研究从政治新思想、经济新思想、文化新思想、社会新思想、国际关系新思想、军事新思想、生态新思想等七个维度对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进行整体扫描,通过观察美国《纽约时报》对这些新思想的报道,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新思想的立场,这对认识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舆论挑战具有现实意义。今后的研究还需要扩大至美国其他媒体,以求全方位呈现西方媒体对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报道。

刘岩[10](2019)在《《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研究(2013-2018)》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脱贫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人民日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宣传阵地,肩负着扶贫报道的重任。其扶贫报道特色鲜明,反响很大。以《人民日报》2013-2018年的扶贫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视角来考察,分析其扶贫报道的发展沿革、现状、特色及存在的问题和优化途径,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首先,对《人民日报》扶贫报道进行整体概述,界定了扶贫、扶贫报道的定义及演变过程,阐述了扶贫报道的社会功能,梳理了扶贫理论与扶贫报道研究已有的学术成果,说明了选取样本的标准及其理由。结合扶贫理论、扶贫政策以及扶贫报道的具体实践,追溯了2013年前《人民日报》扶贫报道不同发展阶段分别具有封闭式、整体式、区域式和立体式的报道特点。在纵向的历史发展中,审视扶贫报道的动态趋势。同时,通过细读2013-2018年《人民日报》扶贫新闻报道文本,归纳整理了报道的现状表征:官方政治的扶贫议程设置、统筹全局的整体报道方式和正面导向的客观宣传报道。然后,从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风格三个微观层面分析了扶贫报道的特色。最后,针对《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不足提出了优化途径。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选取《人民日报》2013-2018年之间的扶贫新闻作品作为研究样本,在细读报道文本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报道现状、特色和问题与优化等方面展开论述,对扶贫报道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解决好经济报道中的三大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决好经济报道中的三大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主流媒体涉农报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涉农报道现状
    (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率高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报道比重较大
二、目前涉农报道存在的不足
    (一)议题失衡,农民话语权缺失
    (二)形式和体裁单一
    (三)过度强调正面宣传
三、新时代主流媒体涉农报道策略
    (一)紧跟时政热点,找准农民需求
    (二)使用农民话语,坚持短平快风格
    (三)报道多种声音,实现多元传播
    (四)善于抓取典型,发挥培养作用
    (五)加强沟通与调查,呈现完整的农民形象
四、结语

(2)《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的缘由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三、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四、选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五、选题研究的范围及语料
第一章 《中国青年报》与“两会”新闻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概述
        一、 《中国青年报》的创刊历程
        二、 《中国青年报》的办刊特色
        三、 《中国青年报》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两会”新闻概述
        一、会议新闻
        二、《中国青年报》的“两会”新闻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言手段及特点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词汇运用
        一、词类的运用
        二、缩略语的运用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句子运用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型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式
        三、《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句类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非语言手段及特点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辞格运用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表层辞格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深层辞格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篇运用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篇衔接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的语篇结构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语境分析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主观语境分析
        一、新闻语言信息传播主体因素
        二、新闻语言信息接受主体因素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客观语境分析
        一、新闻语言传播的时空语境
        二、新闻语言传播的背景语境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
    第一节 从语言传播看《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功能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传播的基础功能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传播的派生功能
    第二节 《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现状及对策
        一、《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现状
        二、《中国青年报》“两会”新闻语言的传播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全力攻坚三大难题 扎实推进深度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揽子推进破解“体制机制重构难”
    —理顺内外关系。
    —坚持“三个有利于”。
一竿子到底破解“生产流程再造难”
    1.借助特殊场景的“催化剂”加速再造。
    2.用好技术平台的“助推器”激活再造。
    3.参与联盟合作的“竞技场”倒逼再造。
一盘棋布局破解“服务功能融合难”
    其一,整合政务信息资源。
    其二,打造智慧服务平台。
    其三,延伸产业服务功能。

(4)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困难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二、地方文学生态对作家的影响
第二章 环境:文学组织、文学期刊和文学活动
    第一节 文学组织
        一、不受重视的作协
        二、由个体推动的作协改革
    第二节 文学期刊:亟待改革的《淮河》
        一、刊物形式混乱
        二、稿件质量堪忧
        三、改革之路
    第三节 文学活动
        一、会议例行公事
        二、比赛意义重大
        三、采风流于形式
        四、培训资源匮乏
        五、其他文学活动
第三章 链条:文学生产诸环节的游移与脱落
    第一节 生产
        一、读: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贫乏
        二、写:体裁的转向与题材的坚守
    第二节 流通
        一、发布平台的变与不变
        二、自费出版是绝对主流
    第三节 评介
        一、评论的困境
        二、奖项的失衡
    第四节 接受
        一、读者的缺席
        二、与市场博弈
第四章 作家:他们在那遥远的地方写作
    第一节 社会轨迹与文学生涯
        一、相似的社会轨迹
        二、文学道路与线索人物
    第二节 身份认同问题
        一、体制迷梦
        二、文学工人
        三、外部认同
    第三节 存在与意义
        一、严肃的生存问题
        二、寻找写作的意义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发现的问题
        一、作协体制探析
        二、临淮作协的问题
        三、严格的审查制度
    第二节 可能的建议
        一、扩大经费来源
        二、细化会员管理
        三、开放资源系统
        四、强化服务职能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陈念新初次访谈纪要
附录2:吕家禾初次访谈实录
附录3:杨廷芝访谈实录
附录4:邱元田访谈实录
附录5:庄羽访谈实录
附录6:陈念新二次访谈实录
附录7:吕家禾二次访谈实录
附录8:程惠荪访谈实录
附录9:周亚丁访谈实录
附录10:唐玉雯访谈实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5)《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二)乡村振兴及其报道研究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新闻话语分析法
第一章 《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话语文本结构分析
    第一节 报道主题分析
        一、“产业兴旺”主题
        二、“生态宜居”主题
        三、“乡风文明”主题
        四、“治理有效”主题
        五、“生活富裕”主题
    第二节 宏观结构分析
        一、概述:标题和导语
        二、补充:情节、背景、后果
        三、评价:口头反应和评论
    第三节 微观结构分析
        一、词汇分析
        二、局部语义分析
第二章 《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话语技巧分析
    第一节 话语修辞分析
        一、引语修辞:传达基层真实的声音
        二、概念隐喻:迎合国家三农宏大叙事
        三、视觉修辞:唤起乡愁与实现共情
    第二节 报道风格分析
        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报道风格
        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风格
第三章 《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话语特点与话语模式分析
    第一节 《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的话语特点
        一、话语的准确性
        二、话语的时代性
        三、话语的政治性
    第二节 《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的话语模式
        一、以新闻模式为主导的话语模式
        二、以故事模式和宣传模式为辅的话语模式
第四章 《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报道的缺陷及建议
    第一节 《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报道的缺陷
        一、话语主体的不平衡
        二、话语风格存在滋生谣言的隐患
        三、话语模式难以有效引导舆论
    第二节 对《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做好“乡村振兴”报道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6)《读卖新闻》关于钓鱼岛议题报道的中日关系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钓鱼岛问题概述
        1.2.2 日本《读卖新闻》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建构主义关系文化理论
        1.3.2 安全共同体与“三个梯级”假设
        1.3.3 关系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研究
        1.3.4 关系文化与钓鱼岛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问题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2.3 信度检验
三、 数据统计与研究结果
    3.1 样本基本描述
    3.2 报道主题与消息来源
    3.3 《读卖新闻》与关系文化
        3.3.1 文本关键词的变量分析
        3.3.2 中日关系的敌对、竞争与友好
        3.3.3 具体事件、领域内的三种关系
        3.3.3.1 非集中性钓鱼岛事件
        3.3.3.2 中国渔船冲突事件
        3.3.3.3 钓鱼岛“国有化”事件
        3.3.4 探索无政府文化之间的转化
    3.4 双边关系分值与无政府文化
        3.4.1 中日事件基本描述
        3.4.2 事件分值与关系文化
        3.4.3 事件关系影响因素及转化
    3.5 《读卖新闻》与中国对外传播
        3.5.1 《读卖新闻》呈现的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
        3.5.2 《读卖新闻》的意识形态与议程设置功能
        3.5.3 中国对外传播的几点思考
四、 结论
    4.1 研究结论
    4.2 中日关系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4.3 研究不足与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报道基本变量的编码表及操作化定义
    附录 2 语义关键词变量频率统计表
    附录 3 事件分值赋值标准
致谢

(7)《人民日报》(2010-2019)报道中的河南形象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1.关于区域形象研究
        2.关于《人民日报》研究
        3.关于《人民日报》区域形象研究
        4.河南形象传播效果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内容分析法
        3.框架分析法
    (四)创新之处
一、形象传播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一)形象传播研究概述
    (二)形象传播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区域形象是战略资源
        2.区域形象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二、《人民日报》(2010—2019)涉豫报道的量化分析
    (一)《人民日报》的概况与研究路径
        1.《人民日报》概况
        2.研究路径
    (二)《人民日报》(2010—2019)涉豫报道的具体数据
        1.报道时间篇数分析
        2.报道字数数量分析
        3.报道主题数量分析
        4.报道倾向数量分析
        5.新闻来源数量分析
    (三)《人民日报》(2010—2019)涉豫报道特点
        1.报道数量相对稳定并呈下降趋势
        2.中长篇新闻占绝大比重
        3.报道主题广泛且有针对性
        4.新闻报道客观性强
        5.新闻来源主要是本报记者
三、《人民日报》(2010—2019)涉豫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
    (一)新闻框架理论
    (二)《人民日报》涉豫报道的框架分析
    (三)《人民日报》涉豫报道的新闻框架使用分析
        1.“政治后果”框架
        2.“经济后果”框架
        3.“宣扬”框架
        4.“责任归因”框架
四、《人民日报》(2010-2019)涉豫报道对河南形象的呈现
    (一)政治:党员干部作风新转变
    (二)经济:稳中提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文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四)社会民生:助力民生问题的解决,增强人民幸福感
    (五)舆论监督:引导大众舆论,促进和谐发展
五、《人民日报》(2010—2019)涉豫报道对河南形象传播的启示
    (一)积极举办大型活动
    (二)建立河南形象危机管理机制
    (三)利用区位优势扩大开放
        1.加强法制建设,为扩大开放提供制度支撑
        2.积极改善营商环境让河南成为企业投资洼地
        3.发挥河南文化资源优势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四)注重发展教育事业
    (五)注重提升河南民众的整体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基于两亲性超支化聚醚胺的杂化纳米片层及其功能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二维材料
        1.1.1 二维材料制的制备方法
        1.1.2 二维材料的表面功能化
        1.1.3 二维材料的应用
    1.2 两亲性超支化聚合物
        1.2.1 超支化聚合物
        1.2.2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1.2.3 两亲性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
    1.3 基于二维纳米片层的有机-无机杂化膜
        1.3.1 基于共价键键合的有机-无机杂化膜的制备及应用
        1.3.2 基于非共价键键合的有机-无机杂化膜的制备及应用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超支化聚醚胺纳米片层(HNS)的高度有序杂化层级膜及其在分子分离领域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POSS及 TX功能化两亲性超支化聚醚胺(POSS/TX-h PEA)的合成
        2.2.3 杂化二维纳米片层HNS的制备
        2.2.4 基于杂化二维纳米片层HNS制备高度有序的层级膜HNS-M
        2.2.5 分析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二维杂化纳米片层(HNS)的制备与表征
        2.3.2 基于杂化二维纳米片层HNS制备高度有序的层级膜(HNS-M)及表征
        2.3.3 HNS-M杂化膜的水通量
        2.3.4 HNS-M基于电荷选择性的分子筛分
        2.3.5 HNS-M基于尺寸选择性的分子筛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支化聚醚胺纳米片层接枝PNIPAM高分子刷及其多功能层状杂化膜的构筑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接枝有PNIPAM高分子刷的杂化二维纳米片层HNS-P的制备
        3.2.3 分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接枝有PNIPAM高分子刷的二维纳米片层(HNS-P)的制备与表征
        3.3.2 HNS-P二维纳米片层的温敏性
        3.3.3 基于温敏性杂化二维纳米片层(HNS-P)制备高度有序的层级膜(HNS-P-M)及其表征
        3.3.4 HNS-P-M层级膜的温敏性
        3.3.5 HNS-P-M层级膜的分子分离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超支化聚醚胺水相球磨法大规模制备石墨烯纳米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蒽功能化超支化聚醚胺(h PEA-AN)的合成
        4.2.3 含1,2-环氧十二烷的功能化聚醚胺(h PEA-alkyl)的合成
        4.2.4 水相球磨法制备石墨烯纳米片h PEA-AN@G
        4.2.5 分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于超支化聚醚胺的水相分散剂分子设计策略、制备及表征
        4.3.2 石墨烯纳米片h PEA-AN@G的制备及其表征
        4.3.3 石墨烯纳米片h PEA-AN@G的稳定性
        4.3.4 基于超支化聚醚胺的水相分散剂的分散机理
        4.3.5 石墨烯纳米片h PEA-AN@G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支化聚醚胺功能化石墨烯纳米片薄膜表面有序动态褶皱图案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基于超支化聚醚胺功能化石墨烯纳米片(h PEA-AN@G)制备杂化膜
        5.2.3 hPEA-AN@G杂化膜程序化表面图案的构筑
        5.2.4 分析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 PEA-AN@G薄膜表面程序化可控二维动态褶皱的构筑策略
        5.3.2 h PEA-AN@G薄膜表面褶皱的构建及动态擦除
        5.3.3 h PEA-AN@G薄膜表面二维有序褶皱的构筑及动态调控
        5.3.4 h PEA-AN@G薄膜表面二维取向褶皱的构筑及动态调控
        5.3.5 h PEA-AN@G薄膜表面二维褶皱的动态调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9)《纽约时报》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报道分析(2012-2018)(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框架理论
    (二) 国家形象
    (三) 《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
    (四) 梳理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 样本选取
    (二) 研究类目及评价标准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纽约时报》对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的议题选择和倾向
    (一) 总体情况
        1、文章数量
        2、文章版面
        3、文章篇幅
        4、文章体裁
        5、消息来源
    (二) 报道议题选择
    (三) 报道议题倾向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一) 《纽约时报》对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负面建构的原因
        1、意识形态:维持中国“政治不正确”的刻板印象
        2、国家利益:认为中国要“另起炉灶”
        3、文化差异:美国寻求价值观皈依
        4、中西媒体报道原则的不同
    (二) 改善“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国际舆论环境的应对举措
第六章 结语
    (一) 研究发现
    (二)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10)《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研究(2013-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特色及创新
第一章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总览
    第一节 扶贫报道的定义及演变
        一、“扶贫”的定义及演变
        二、“扶贫报道”的定义及演变
    第二节 扶贫理论及扶贫报道的作用
        一、扶贫理论的现实意义
        二、扶贫报道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发展沿革
        一、改造探索下的封闭式报道(1948-1978)
        二、改革开放下的整体式报道(1979-1992)
        三、战略开发下的区域式报道(1993-2002)
        四、科学发展下的立体式报道(2003-2012)
第二章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现状
    第一节 官方政治的扶贫议程设置
        一、报道篇目受政治事件影响
        二、报道主题以政治方向为主
        三、报道地域与政策标准契合
    第二节 统筹全局的整体报道方式
        一、报道总量趋稳增长
        二、版面突出且篇幅合理
        三、内容贴合国内外环境
    第三节 正面导向的客观宣传报道
        一、报道基于扶贫事实
        二、正面宣传报道为主
        三、营造积极扶贫环境
第三章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特色
    第一节 报道内容:微观精炼重点突出
        一、标题结构多样题材各有侧重
        二、典型引语导语凝练新闻核心
        三、充分对比文本强化报道主旨
    第二节 报道形式:丰富全面灵活新颖
        一、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二、体裁众多评论见长
        三、角度独特别出心裁
    第三节 报道风格:积极乐观真实质朴
        一、立场公正准确契合扶贫实际
        二、方向正面客观吻合发展格局
        三、语言朴实活泼贴近农民群众
第四章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拓展扶贫报道广度平衡报道内容
        一、加强文稿审定均衡多样题材
        二、策划报道选题精准扶贫议程
    第二节 挖掘扶贫报道深度把握政策时效
        一、时空范围适度强化政策导向
        二、调研扶贫实情注重纵向对比
    第三节 增强扶贫报道温度弘扬扶贫正能量
        一、避免内容雷同关注贫困群体
        二、讲好扶贫故事弘扬家国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表索引
附图索引
致谢

四、解决好经济报道中的三大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主流媒体涉农报道策略研究[J]. 颜安. 新闻研究导刊, 2021(12)
  • [2]《中国青年报》(2015-2020)“两会”新闻语言研究[D]. 李金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全力攻坚三大难题 扎实推进深度融合[J]. 董艳,项加华. 传媒评论, 2020(12)
  • [4]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D]. 汪琬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1)
  • [5]《经济日报·乡村振兴》周刊话语分析[D]. 何乾宇.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6]《读卖新闻》关于钓鱼岛议题报道的中日关系呈现研究[D]. 徐艺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人民日报》(2010-2019)报道中的河南形象传播研究[D]. 刘义婷. 渤海大学, 2020(05)
  • [8]基于两亲性超支化聚醚胺的杂化纳米片层及其功能材料的研究[D]. 李瑾. 上海交通大学, 2019
  • [9]《纽约时报》中国治国理政新思想报道分析(2012-2018)[D]. 张怡晟.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9)
  • [10]《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研究(2013-2018)[D]. 刘岩.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解决经济报告三大难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