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铜陵大学会计实验室建设的看法

我对铜陵大学会计实验室建设的看法

一、铜陵学院会计实验室建设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潘常刚[1](2018)在《社会保障缴款征管能力研究 ——基于不同征管主体的视角》文中认为为一国社会成员提供社会保障,以确保其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是现代政府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现代社会一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自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在制度层面上不断完善,社保待遇上不断提高。但新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是我国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将面临巨大的社保支付压力;二是缴费人既有负担已十分沉重,有学者研究指出,我国社保缴费率在全球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三是因为当下国内生态环境状况不尽理想,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正在发生变化,我国现存弱势群体规模不小,不仅难以从其手中取得足额的社保资金,而且需要支出更多的社保转移支付。基于以上严峻的现实情况,如何满足各级政府对社保资金日益增大的刚性需求,如何确保社保缴款收入低成本、高效率地持续、快速增长,是各级政府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极为迫切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从明晰社会保障缴款及其征管能力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影响社会保障缴款征管能力的主要因素与衡量指标,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及微观经济主体承受能力、社会保障缴款征收模式、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及转续制度、涉费信息管理能力、公众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信任度等。社会保障缴款征管能力的衡量,可以分解为征收能力与管理效率。其中:征收能力可通过征收率加以衡量,具体可分解为两个指标:征收率和扩面率。其中:征收率=实际入库数/理论入库数X 100%,扩面率=实际征缴面/理论征缴面X 100%;而征管效率则可以大致通过征管成本与遵从度加以衡量。本文所做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社保缴款的征收能力,总体上仍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快速发展的需要,导致整个制度运行成本居高不下;加大政府财政负担,弱化制度持续运行能力;降低社会公众的信任度等负效应。通过选取1999-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地税部门与社保部门征费成本与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在现行社保缴款多主体征收的情况下,尽管税务机关在征收过程中也存在诸如按计划征收的问题,但总体而言,税务机关的征收成本更低,而效率相对更高。通过对征收机构对足额征缴率和扩面率影响的研究,发现地税部门可以有效提高足额征缴率。而制约我国社会保障缴款征管能力提升的原因,主要涉及经济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从国际社会来看,其社保缴款征收机构选择既有主要由非税部门征收的模式,也存在仅由税务部门征收或征收权主要归税务部门的模式。国际社会的现实情况使我们不难发现,非税部门征管社保有许多问题,例如征管成本较高、对投保人也是一种负担、征管制度无比复杂。如果社保交由税务部门征收,可以大大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最近一段时间,英国、俄罗斯正在推进社保征管机构改革,这一情况我国可以予以高度重视,可以从其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实践表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必须由政府担责的不可逆的事务,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越来越多,如何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必须要有决心与胆魄进行打破既得利益的“顶层设计”。从目前来看,社保征缴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顶层设计解决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尽快立法明确税务机关的统一征收主体地位,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损耗;二是尽快实现社会保障缴款费改税,以建立可靠的社保资金筹措机制;三是尽快统一明确缴费基数与缴费费率,同时,适当降低缴费率,以有效提升社保扩面率与遵从度。并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加强社会保障征管的信息化建设来提升社会保障缴款的征管能力。总的来讲,我国当前及未来的社保事业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与支付压力,在某些省份或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靠财政补贴才能维持支付的情况已逐渐增多,而财政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尽快立法明确税务机关的统一征收主体地位、尽快实现社会保障缴款费改税,可以有效破除既得利益的藩篱,改革现行困扰社保缴款征管能力提升的障碍,并有效实现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同时,在促进社保事业良性、可持续发展中充分展现税务机关作为国家收入部门的独特优势。

李悦瑾[2](2017)在《新中国院校升格现象的历史考察与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院校“升格”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革方式之一。论文所指的“升格”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成为专科学校,专科学校升格成为本科院校。从国际上来看,高等教育层次上延是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我国,院校升格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变革特别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反映;从院校层面来看,升格已成为其生存发展的内在诉求。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上深刻分析院校升格的动因与机理,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有章可循。“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不了解历史,不仅无法真正地理解现在,也难以有效地预知未来。论文首先从历史上详细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五次大规模院校升格现象,总结了我国院校升格的整体特征,即多发性、突变性、他律性与自律性。根据内外部关系规律归纳了院校升格的三点动因:国家和社会因素、高等学校自身诉求、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因素,并且指出改革开放前大规模的院校升格主要由政府强势操控,改革开放之后,高等院校内部则对“升格”表现出强烈的愿望。通过对历史的考察与分析,论文指出了院校升格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高等教育结构的改善和调整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经验不足使得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历史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一是借鉴历史的经验,学习民国时期注重立法;二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提高专科教育质量;三是建立高等教育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为使院校“格”的调整有章可循,笔者尝试着构建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动态调整的三种机制——“上下机制”、“左右机制”、“退出机制”,该机制建立的逻辑起点是使院校的“位格”与其办学品质相符。

马文婷[3](2017)在《郑和精神对航海类院校大学生的德育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自然的神力使得山河易位,陆地分为各大板块,本以为就这样孤立的天各一方,然而航海活动的开展却将孤立的各大陆地板块联结在了一起。古今中外各类航海活动不胜枚举,然而最震撼人心的当数郑和下西洋了。郑和下西洋,航线艰且险,任务繁且重。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有效条件,郑和成功完成使命。回顾那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叹航行的顺利完成依托于先进的技术设备,更离不开郑和精神的有效指引。下西洋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是郑和航行途中所显现的精神力量却没有被历史湮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拾海洋这块宝藏,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然而当前航运业却呈现船员流失严重、航运技术设备陈旧等情形。面对此景,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革。航海类院校作为航运人才的输送地,理应当受到重视。我们不仅要对航海类院校的硬件设施进行整改,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德育建设,增强航运业的"软实力"。单纯的说教不能达到震撼人心的作用,唯有用鲜活的事例方可引起共鸣。中国的航运业肇始于郑和"云帆高涨"下西洋事迹。对此,笔者提议选取郑和作榜样,用"郑和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爱海之情,报国强国之志,扭转航运业人心涣散、船员流失严重的情形。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对郑和有深入研究,但大多局限于对其生平、事迹等方面,对其精神研究较少,将其精神与航海类院校大学生德育建设结合的更为鲜见。由此更坚定了笔者研究这一选题的决心。本文用一章的篇幅对郑和生平及其航行事迹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郑和精神";接着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真实了解航海类院校大学生对郑和的认知情况,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以便更好地提出对策;最后,将"郑和精神"与航海类院校大学生德育建设相融合,将"郑和精神"对大学生的德育价值归纳为人生目标的引领价值、传播和谐的关系价值、自我超越的激励价值三个方面,并探讨这一精神的落实路径,从校内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校外社会实践等多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力求最大限度落实"郑和精神",提升航海类院校大学生精神境界,助力海洋强国梦的实现。

李停[4](2011)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方经济学课程具有基础性、复杂性、抽象性、动态性和逻辑严谨性特点。当前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背离;内容教学和思想培育相背离;本学科教学和相关学科教学相背离等。根据其课程特点和实践教学的状况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吕晓萍[5](2010)在《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对两个重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一是“三农”问题;二是社会和谐问题。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权益也缺少保障力度,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日渐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焦点和关键。农业现代化及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在传统二元结构下生成的制度,实际上是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利益上的策略选择。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历程上看,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制度及制度的创新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在“三农”问题的形成上有很大一部分要归于制度的设计和建立,二元经济结构本身就是制度安排的结果,带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毕竟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几千年的文明与腐朽共存,如果仅从制度表层上解决现有的问题,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制度变革和创新。而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不仅表现在经济制度上的变革和创新,而且还要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既要涉及农村、农业领域中的制度,也要涉及到城市、工业领域中的制度,还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利益关系,诸如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等方面的制度。可以说,以工促农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农业发展实际状态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三农”领域的新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全面阐述马克思经典作家、西方学者、我国领导人和我国学者关于以工促农制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回顾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生成的原因,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形成演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和弊端,揭示了以工促农制度提出与确立的演进过程,并从工农业协调发展、国民收入利益分配、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城市转移角度论证了确立以工促农制度的必要性。虽然目前还存在着制约以工促农制度实施的种种因素,但是,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具备了以工促农的条件和实力。本文从不同时期制度安排下的工农关系入手,研究工业化中期,我国的制度供给与选择对以工促农有哪些影响;确定制度是解决促农问题的关键,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对策。除了“绪论”和结论之外,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是论述以工促农的相关理论,通过研究以工促农的基本内涵和特点,找到与其相关的概念区别。科学界定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概念与本质,为下面的研究奠定基础。并且阐述了马克思经典作家、西方学者、我国领导人和我国学者关于以工促农制度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即第二、三章,研究我国以工促农的演进和现状。第二章主要对我国以工促农制度生成的背景(二元结构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概述,提出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选择与演进,从而探究以工促农制度供给与需求,寻求一定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三章主要对以工促农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有利条件和现实基础。针对以工促农制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的成因,为最终提出制度创新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即第四章,主要分析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以工促农制度的选择,从中总结出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揭示了国外以工促农制度创新五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制定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促农政策;二是逐步完善法律化规范化的促农政策;三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促农政策;四是建立与完善促农的金融财政政策;最后是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并制定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第四部分即第五章,在以上各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具体对策。首先是发挥制度的有效性与提高政府政策导向能力,从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及就业和保障制度入手,构建以工促农制度的长效机制;其次是创新农业科学技术与教育体制;再次是创新涉农领域的公共财政制度力度;最后是要建立健全各种促农制度保障机制,包括经费投入机制、技术支持机制、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

蒋烽[6](2010)在《宁波大学审计实验室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审计实验教学是审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实验室则是承担审计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形式,目前宁波大学审计教学的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本文立足宁波大学现状,借鉴已有审计实验室建设经验,探索宁波大学审计实验室的建设,这对于培养宁波大学会计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雷习林[7](2010)在《江西省高校教学基层组织的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教学基层组织是高校实施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等任务的最基本单位,其建设情况和职能发挥的好坏将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目前有关江西省高校教学基层组织的系统研究甚少,而随着高等教育本身的改革和发展,其建设过程中又凸显出诸多问题与困难。因此,如何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加强我省高校教学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江西省高校教学基层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案例法等研究方法,在系统调查其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力求提出具有针对性且可行的对策。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简单地介绍了国外教学基层组织的发展概况,包括讲座制、学系建制、教学基层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第二,从江西省高校教学基层组织的设置、教研活动的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层组织管理等方面对江西省教学基层组织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第三,根据调查的现状并结合具体的访谈信息及案例,找出当前我省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现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对教学基层组织的建设重视不够;物质和经费保障缺乏;教研活动开展效果不佳;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矛盾;师资队伍建设措施不力;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责权利失衡;管理机制欠健全等。第四,提出适合我省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优化组织设置,加强组织建设;开展信息化网络教研;改革考核机制,引导教学和科研的平衡发展;组建教学团队,促进教学基层组织的内外合作;平衡负责人责权利;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激励体系等。

高强[8](2008)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思考》文中提出尊重学习自由,注重个性发展的学分制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承载高等教育发展重任的一支新生力量,自成立之初就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纷纷根据各校实际情况,采纳并实施学分制。但由于本科办学时间较短,基础比较薄弱,办学条件不很完善等原因,从实践现状看,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和困难,阻碍着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的整体推进和深入发展。本文从学分制及新建本科院校相关概念分析入手,全面地审视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实施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特点,深入探讨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学分制改革的原则及设想,并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为新建本科院校正确构建和完善与本科教学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规范教学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林双全[9](2007)在《会计实训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职高专教育中,会计实训是会计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会计实训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和优势的体现。为此,文章在研究会计实训意义和会计实训环境的基础上,指出了会计实训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会计实训的对策。

张曼[10](2007)在《试论我国中小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文中提出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作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讲话指出:中国未来十五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我国是中小企业的大国,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绝对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应认识并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并借鉴世界上现有创新型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应发挥三大主要作用:技术创新、大企业发展的依托、促进市场经济发育。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包括三部分:第一、本文写作背景及立题缘由;第二、前人研究成果及评述:第三、本文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相关理解。第三部分:借鉴现有创新型国家的经验,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应该发挥的作用:技术创新、促进大企业的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第四部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要全面理解中小企业的作用,要看到中小企业整体的作用。

二、铜陵学院会计实验室建设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铜陵学院会计实验室建设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保障缴款征管能力研究 ——基于不同征管主体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本文的研究背景
        (二) 本文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 社会保障缴款征管能力的基本内涵研究
        (二) 我国社会保障缴款征管现状研究
        (三) 社会保险以税或费筹资效率孰优之争研究
        (四) 社会保险缴款的征缴体制之争研究
        (五) 税收征管能力问题研究
        (六) 文献评述
    三、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与内容
        (一) 论文的框架结构
        (二) 研究内容
    五、文章的可能创新
        (一) 研究内容的创新
        (二) 研究视角的创新
第一章 社会保障缴款征管能力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社会保障
        二、社会保障缴款
        三、社会保障缴款征管能力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政府绩效管理理论
        二、纳税遵从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四、福利经济学理论
    第三节 社会保障缴款征管能力的衡量
        一、社会保障缴款征收能力的衡量
        二、社会保障缴款征管效率
    第四节 影响社会保障缴款征管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及微观经济主体承受能力
        二、社会保障缴款征收模式
        三、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及转续制度
        四、涉费信息管理能力
        五、民众对国家社保制度的信任度
第二章 我国社会保障缴款征管能力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社保缴款不同征收主体征管能力比较分析
        一、征收率的比较分析
        二、扩面率的比较分析
        三、征收成本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以税务部门为征收主体样本地区征管能力分析:以浙、粤、黑为例
        一、浙江省情况分析
        二、广东省情况分析
        三、黑龙江有关情况分析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缴款征管能力的总体判断
    第四节 地税部门与社保部门征费成本与效果的实证分析
        一、社保地税征管成本规模变化的实证分析
        二、社保地税征管成本效率变化的实证分析
        三、社保征收机构选择对征管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缴款征管的效应分析
    第一节 效应一:增加制度运行成本
    第二节 效应二:加大政府财政负担
    第三节 效应三:降低社会公众信任度
第四章 我国社会保障缴款征管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经济层面原因
        一、宏观经济发展状况
        二、微观经济主体生存状况
    第二节 制度层面原因
        一、顶层设计不足,征缴主体的选择随意性强,部门利益凸显
        二、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及转续制度不畅
    第三节 技术层面原因
        一、信息化进程缓慢
        二、费源监控能力不足
第五章 国际社会社保缴款征收机构选择及征收成本分析
    第一节 非税部门征收的模式及成本分析
    第二节 单独或主要由税务部门征收的模式及成本分析
    第三节 英国和俄罗斯社会保障缴款征收机构变革的原因及成本分析
        一、英国模式
        二、俄罗斯模式
第六章 提升社会保障缴款征管能力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障费征管体制
        一、合理选择社会保障费征管体制
        二、开征社会保障税,统一社会保障缴款筹集机构
        三、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统一转续制度
    第二节 大力发展经济改善社会保障缴款征管能力
        一、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社会保障缴款负担能力
        三、创建公平缴款环境,提升缴款遵从度
    第三节 加强社会保障征管的信息化建设
        一、加快社保征管的信息化进程
        二、加强横向信息交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新中国院校升格现象的历史考察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缘起
        (一)历史角度
        (二)现实维度
        (三)政策视角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二)院校升格
        (三)高等教育政策
    三、文献综述
        (一)对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
        (二)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研究
        (三)院校升格的研究现状
        (四)对策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院校升格现象考察
    一、院系调整与院校升格(1952-1953)
    二、“教育革命”与院校升格(1958-1960)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院校升格现象考察
    一、高等教育恢复重建与院校升格(1977—1989)
    二、高等教育改革与院校升格(1992—1998)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院校升格(1999 年以来)
第四章 院校升格现象的理论分析
    一、新中国院校升格现象的特征分析
        (一)多发性
        (二)突变性
        (三)他律性与自律性
    二、新中国院校升格现象的动因分析
        (一)国家和社会因素
        (二)高等学校自身诉求
        (三)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因素
    三、院校升格的影响
第五章 相关政策建议
    一、借鉴历史的经验,学习民国时期注重立法。
    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提高专科教育质量。
    三、建立高等教育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一)以理清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基础。
        (二)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
        (三)协调好政府、高等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重要保障。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1998 年的“老专科”升格情况表
    附录 2:2000 年升格的“老专科”名录
    附录 3:2015 年我国中东部地区专升本院校一览表
    附录 4: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某专家访谈录(节选)
    附录 5:案例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郑和精神对航海类院校大学生的德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郑和精神概述
    2.1 郑和生平及事迹
        2.1.1 郑和生平简介
        2.1.2 郑和远航史略
    2.2 郑和精神由来
        2.2.1 卧薪尝胆的成长经历
        2.2.2 多元交融的宗教信仰
        2.2.3 和合共生的外部环境
    2.3 郑和精神的具体内容
        2.3.1 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
        2.3.2 开放包容的和平精神
        2.3.3 劈波斩浪的创新精神
第3章 郑和精神在航海类院校大学生中的认知情况调查
    3.1 调查问卷详情
        3.1.1 调查资料来源
        3.1.2 调查问卷设计
    3.2 调查与访谈的结果
        3.2.1 调查结果总结
        3.2.2 调查问卷分析
    3.3 航海类院校大学生对郑和精神认知多样性原因分析
        3.3.1 内部原因
        3.3.2 外部环境
第4章 郑和精神德育价值的具体体现
    4.1 人生目标的引领价值
        4.1.1 引领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4.1.2 指导大学生形成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4.2 传播和谐的关系价值
        4.2.1 有利于大学生和平精神的化育
        4.2.2 有利于大学生和谐精神的养成
    4.3 自我超越的激励价值
        4.3.1 以和为贵提升个人修养
        4.3.2 努力创新实现自身突破
第5章 航海类院校大学生郑和精神德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5.1 坚定理想路径
        5.1.1 激发大学生爱国爱海情感
        5.1.2 激励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
    5.2 注重实效路径
        5.2.1 探索郑和精神融入机制
        5.2.2 更新高校德育培育路径
    5.3 倡导和谐路径
        5.3.1 加强和谐精神培育
        5.3.2 开展团结协作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4)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经济学学科特点
    1. 课程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的基础性
    2. 课程体系的复杂性和抽象性
    3. 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4. 课程体系的动态性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背离
    2. 内容教学和经济思想培育相背离
    3. 本学科教学和其它相关学科教学相背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1. 正确处理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 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
    2. 在加强经济学基础内容教学同时, 注重经济学思想的培养
    3. 依据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特点, 选取合适的教材, 注意与其它学科教学的协调,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时间
    4. 教学中注重数学方法的适度应用, 完善考核机制, 实现教考分离

(5)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研究背景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三)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二、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研究目的
        (二) 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工促农的涵义及相关理论
    一、以工促农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一) 以工促农的内涵
        (二) 以工促农与以工哺农的概念、区别及联系
        (三) 以工促农的特点
    二、以工促农制度的概念与本质
        (一) 以工促农制度的概念界定
        (二) 以工促农制度的本质
        (三) 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意义
    三、以工促农制度的相关理论
        (一) 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以工促农制度的理论
        (二) 我国领导人关于以工促农制度的理论
        (三) 国外学者关于以工促农制度的理论
        (四) 我国学者对以工促农制度的认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以工促农制度的演进及其确立
    一、以工促农制度生成的背景——二元经济结构
        (一) 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原因
        (二) 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化
        (三) 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与弊端
    二、我国以工促农制度的演进
        (一) 计划经济时期:1953年—1977年
        (二)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2000年
        (三) 新世纪新阶段:2001年—2010年
    三、以工促农制度演变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 必须使工农业协调发展
        (二) 必须处理好国民收入的利益分配,体现公平原则
        (三) 必须建设城乡一体化制度,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四) 必须从政策上支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城市转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以工促农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现实基础
        (一) 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二) 从财政支农政策分析
        (三) 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二、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工农产业关联迟滞产业发育不良
        (二) 农村基本制度建设滞后实效性差
        (三) 公共财政投入不足,覆盖力小,城乡差距大
        (四) 工农产业和城乡要素相互间流动不顺畅
        (五) 农业科技与教育制度发展滞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低
    三、制约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因素
        (一) 制度因素制约
        (二) 经济因素制约
        (三) 方法与行为制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工促农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一、国际上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的以工促农制度
        (一) 国际上以工促农阶段划分的标准
        (二) 发达国家以工促农制度的选择
        (三) 新型工业化国家(地区)以工促农制度的选择
        (四) 发展中国家以工促农制度的选择
    二、境外以工促农制度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一) 制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促农政策
        (二) 逐步完善法律化规范化的促农政策
        (三) 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促农政策
        (四) 建立与完善促农的金融和财政政策
        (五) 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制定农业科技发展战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的对策研究
    一、发挥制度的有效性与提高政府政策导向能力
        (一) 建立保护与支持农业的长效机制
        (二) 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体系
        (三) 实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二、创新农业科学技术与教育体制
        (一) 发展现代农业与科技创新
        (二) 创新农村教育体制
    三、加强涉农领域公共财政制度创新力度
        (一) 加大对农业发展投入
        (二) 确立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制度
        (三) 完善和提高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及保障能力
        (四) 创新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式
    四、建立健全各种促农制度保障机制
        (一) 经费投入机制
        (二) 技术支持机制
        (三) 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四) 法律保障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宁波大学审计实验室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审计实验室建设概述
    1.1 审计学科的特点
    1.2 审计实验室应具有的功能
        1.2.1 建立审计实验室, 实现教学目的
        1.2.2 建设审计实验室, 营造严密的审计环境
        1.2.3 建立审计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 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 审计实验室建设现状
    2.1 国内审计实验室建设现状
    2.2 宁波大学审计实验室建设现状
3. 宁波大学审计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 必要性分析
        3.1.1 学校师生的需要
        3.1.2 教学的需要
        3.1.3 社会的需要
    3.2 可行性分析
        3.2.1 硬件设施齐全, 无需再配套购置
        3.2.2 现有师资力量能满足开设审计实验的要求
4. 宁波大学审计实验室建设
    4.1 建设目标
    4.2 审计实验室建设的基本原则
        4.2.1 仿真性原则
        4.2.2 重要性原则
        4.2.3 互动性原则
    4.3 具体建设
        4.3.1 资金
        4.3.2 师资
        4.3.3 教材
        4.3.4 软件
        4.3.5 模拟资料
        4.3.6 制度建设
5. 审计实验课程的步骤与方法
    5.1 准备实验所需资料
    5.2 教师的前期指导
    5.3 分组发放实验资料, 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审计
    5.4 撰写并提交审计报告
    5.5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效果评价

(7)江西省高校教学基层组织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国外高校教学基层组织的发展概况
    2.1 讲座建制的产生与发展
    2.2 学系建制的产生与发展
    2.3 教研室的产生与发展
第3章 江西高校教学基层组织的现状
    3.1 江西省高校教学基层组织的表现形式
    3.2 江西高校教学基层组织的现状分析
        3.2.1 教学基层组织设置方面
        3.2.2 教学基层组织内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
        3.2.3 教学、科研及培训情况
        3.2.4 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工作情况
        3.2.5 教学基层组织管理方面
第4章 江西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现存的问题及分析
    4.1 教学基层组织划分欠合理
    4.2 物质和经费保障缺乏
    4.3 教研活动开展效果欠佳
    4.4 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矛盾
    4.5 师资队伍建设措施不力
    4.6 基层组织负责人责权利失衡
    4.7 学校(院)管理机制欠健全
第5章 江西高校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
    5.1 优化组织设置
    5.2 开展网络教研
    5.3 改革考核机制
    5.4 组建教学团队
    5.5 平衡负责人责权利
    5.6 健全管理制度
    5.7 完善激励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关于高校教学基层组织(教研室)的访谈提纲
    附录B:江西高校教学基层组织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分析
    2.1 学分制概述
        2.1.1 学分制概念的界定
        2.1.2 与学分制相关概念的界定
        2.1.3 学分制的历史沿革
        2.1.4 学分制的类型
        2.1.5 学分制的特点
    2.2 新建本科院校概述
        2.2.1 新建本科院校概念的界定
        2.2.2 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
    2.3 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与现实基础
        2.3.1 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
        2.3.2 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现实基础
3. 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实践现状分析
    3.1 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具体做法
    3.2 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改革成效
    3.3 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改革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3.3.1 思想观念的转变尚未到位
        3.3.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3.3.3 办学条件限制
        3.3.4 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4. 新建本科院校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原则与设想
    4.1 新建本科院校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4.1.1 继承性与创新性原则
        4.1.2 灵活性与规范性原则
        4.1.3 整体优化原则
        4.1.4 渐次推进与因校制宜原则
    4.2 新建本科院校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具体设想
        4.2.1 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4.2.2 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
        4.2.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4.2.4 挖掘课程资源
        4.2.5 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4.2.6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
        4.2.7 构建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4.2.8 营造有利于学分制实施的良好氛围
5. 常熟理工学院学分制实践个案调查
    5.1 常熟理工学院概况
    5.2 常熟理工学院学分制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5.2.1 改革措施
        5.2.2 实施效果
    5.3 常熟理工学院学分制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5.4 常熟理工学院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初步设想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会计实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实训的重要意义
    1.通过会计实训, 可以巩固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通过会计实训, 可以检验教学效果, 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
    3.通过会计实训, 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
    4.通过会计实训, 可以降低培训成本, 树立企业的人才选用信心。
    5.通过会计实训, 可以培养教师队伍, 成就实践科研型教学骨干力量。
二、会计实训环境的创建
    (一) 会计实验室的特点
        1. 全真性。
        2. 专业化。
        3. 现代化。
    (二) 会计实验室的建设目标
    (三) 实验室主要环境的组成
        1. 手工模拟实验室。
        2. 计算机实验室。
        3. 模拟会计师事务所。
        4. 档案室。
        5. 网络适时指导平台。
    (四) 实验室配套环境的建设规划
三、会计实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会计实训主要问题的对策
    1.统一认识, 突出实验教学的重心作用。
    2.加大投入, 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完善实训评估验收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10)试论我国中小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写作背景及立题缘由
    (二) 前人研究成果及评述
        1. 前人研究成果
        2. 评述
    (三) 本文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战略选择
    (一)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党对科技问题的经验总结与升华
    (二)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三)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要两手并重
    (四)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将企业培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中小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分析
    (一) 现有创新型国家的经验
        1. 部分创新型国家中小企业的界定
        2. 现有创新型国家注重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分工
    (二) 我国中小企业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1. 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和特点
        2. 我国中小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四、发展中小企业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 建设创新型国家既要重视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要注重其他中小企业的作用
    (二) 中小企业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是当务之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铜陵学院会计实验室建设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保障缴款征管能力研究 ——基于不同征管主体的视角[D]. 潘常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2]新中国院校升格现象的历史考察与政策研究[D]. 李悦瑾. 深圳大学, 2017(07)
  • [3]郑和精神对航海类院校大学生的德育价值研究[D]. 马文婷.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1)
  • [4]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探究[J]. 李停.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 [5]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 吕晓萍.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7)
  • [6]宁波大学审计实验室建设研究[J]. 蒋烽. 科技信息, 2010(32)
  • [7]江西省高校教学基层组织的建设研究[D]. 雷习林. 南昌大学, 2010(08)
  • [8]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思考[D]. 高强. 苏州大学, 2008(04)
  • [9]会计实训问题研究[J]. 林双全. 经济师, 2007(09)
  • [10]试论我国中小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D]. 张曼. 云南师范大学, 2007(S1)

标签:;  ;  ;  ;  ;  

我对铜陵大学会计实验室建设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