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选择:发展我国金融工程

面向未来的选择:发展我国金融工程

一、面向未来的选择: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丁晓蔚[1](2021)在《数字金融时代的金融情报学:学科状况、学科内涵和研究方向》文中研究说明金融情报学在情报学中的地位,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实然境况有待改变。其发展有待得到情报学专家更多关注。随着数字金融时代的来临,笔者倡导打造基于区块链可信大数据可信人工智能的下一代数字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架构、计算范式、融合创新孵化平台。以数字金融为主要表征的下一代金融为金融情报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养料、实践经验和现实场景,并带来原创性学术研究的极佳机遇。金融情报学的原创理论和实践研究将反哺和助推下一代金融的蓬勃发展。下一代金融的发展需要金融情报学原创理论的支撑,金融情报学可以帮助回答未来金融创新应向何处去等问题。金融情报学可以围绕下一代金融构建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下一代金融背景下,金融情报学的学科内涵包括:对金融情报学科的基本认知;对有关金融的信息、知识和情报关系的处理;从情报学角度对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在技术赋能的现实条件下,从情报学角度研究下一代金融;根据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金融情报研究。金融情报学的体系性架构包括:基础设施层面、理论基础层面、计算范式层面、应用实践层面。数字金融时代金融情报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金融风险防控和金融安全,监管科技和金融秩序优化,金融领域守正与创新,中美主导的世界金融的联系与博弈。

孙维峰[2](2021)在《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大数据视阈下,金融业态、金融格局乃至整个金融生态都将发生巨大改变,这导致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革。大数据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给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机遇。研究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六个方面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这一模式的显着特点有三个方面:跨学科特征;模块化课程的运用;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汤立尧[3](2021)在《金融工程对我国金融发展的促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现如今,发展金融成为整个世界的主流,通过金融发展,不仅能为国家创造相应的经济实力,还能够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金融工程是金融业中的一种高科技产品,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我国当前的金融水平相比较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当今的主要问题是金融工程并没有对金融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工程受到国家经济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引进的先进金融工程经验等与我国的国情和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别,即无法满足我国当前的需求。为了保证金融工程对我国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努力提升金融工程的水平。针对国家的具体情况,以国外的先进经验为参照,然后制定具体的对策,使得金融工程能够对我国的金融发展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

李新彦[4](2019)在《L空间平台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认为本商业计划书是L风帆(深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L风帆”)的融资计划书,为相关债权人充分提供项目投资信息,计划通过债权融资方式为项目筹集部分资金用于运作项目;同时,本商业计划书将针对公司的战略目标、商业模式、项目拓展、销售策略及财务计划等做出分析,为项目的成功运作提供必要的可靠依据。量化投资是以现代统计学、数学方法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将投资者的投资思想或理念转化为数学模型,或者利用模型对于真实世界的情况进行模拟进而判断市场行为或趋势,并交由计算机进行具体的投资决策和实施的过程。量化交易是美国金融市场上一种不可或缺的金融工具。但是量化投资在我国发展的起步较慢,发展速度较为缓慢,2004年我国出现第一只量化基金,到2016年量化基金迅猛增长,再到今年的公募量化基金达到了千亿规模。在2018年6月21日,习近平书记发表讲话,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发展,这无疑是释放出了对外资在我国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的一种善意,那么不可避免的,更多的金融工具将会得到行政许可,这对于量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本商业计划书以量化投资作为切入口,搭建一个连接B端及C端用户的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相对应的量化服务,为新生代金融从业人员提供一个可互相交流的空间,同时从中挑选优秀的人才。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量化投资市场的现状进行描述,然后对公司及项目进行介绍,接着对该项目的环境进行分析。于此同时,对项目的发展做好营销计划及运营计划,并通过项目的财务估算进行财务分析,最后对L空间可能遇到的风险做好把控及提出相应措施,保证项目未来的运行。确认本项目的可操作性以及该项目自身的实际意义。

安乾[5](2019)在《基于智能金融背景的金融工程专业的创新建设》文中提出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现代化高科技脱颖而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中,金融专业领域的信息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本文分析了金融工程专业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以及智能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的发展优势。从加强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建立金融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双师型"的金融工程专业队伍三个层面提出智能金融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的创新发展策略,以此不断优化金融专业学院的课程体系设置,满足智能金融发展对金融专业的人才需求。

刘海涛[6](2019)在《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高等教育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加快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而我国本科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开始进行以专业设置为核心的教学制度设计,并将专业始终视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这直接决定了专业设置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但长期以来,受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等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始终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至今也没有得以有效解决。研究型大学作为大众化时代承担精英教育责任的主体,其本科专业设置对其他类型高校起着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对其本科专业设置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整体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以研究型大学为切入点,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系统研究。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优化路径,及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论据和对策思考。为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数据分析、访谈调查等方法,基于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建构,将论文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理性认识、实证研究及理论探讨。第一,在理性认识层面,通过问题提出、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剖析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并将其概括为一个纵横交错的体系。就纵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即完整系统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从专业生成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就横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又表现为客观属性与主观价值的统一体,即科学合理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具有“相关逻辑特性总和”与“各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适应性”的双重特征。而且,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行为主体权力与需求的适应性,与其多元逻辑的特性总和是相互影响、对应统一的,并分别通过本科专业设置的过程与结果得以反映。由此,本研究将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概括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多元逻辑的协调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对专业设置各逻辑历史演变与基本诉求的分析,以及专业设置各利益主体权益的审视,对该理性认识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二,在实证研究层面,基于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主要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进行实践分析。就其过程而言,主要包括本科专业内容确定、专业设置模式设计,以及各主体权力划配,即设置什么专业、怎样设置专业和谁来设置专业三个基本方面。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主要表现为,基于“统一管理,分级备案或审批”的国家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模式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仍然无法超越政府的主导作用,而社会与学生主体更是处于被相对忽略的状态;就其结果而言,主要包括专业结构布局状态与专业内涵建设状态两个方面。研究发现,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数量所呈现的静态与动态状况,还是本科专业布局所呈现的外部与内部结构,亦或是学生对各专业及其课程的认知状态,均表明各高校更为重视专业结构调整而忽视专业内涵建设。第三,在理论探讨层面,通过对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与结果的实践研究,本文将其基本特征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本科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根据对其特征的分析,本文认为,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而言,其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透过特征表面从学理层面,进一步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背后的问题本质进行理论反思。主要认为,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存在一定的历史惯性;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与冲突;本科专业设置中的利益关系存在一定的强制性割裂。基于此,本研究从专业作为一种课程组合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出发,基于“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结合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主要提出,研究型大学应该从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健全专业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来调整专业价值取向、淡化本科专业结构、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李涛民[7](2018)在《基于LDA模型的科学基金主题分析》文中指出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和文献数据相似,比较规范且容易获取,近年来对于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情况已有较多的研究,如项目的绩效评估、地区分布、投入产出、研究热点、发展趋势等等,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统计学和科学计量学的方法,而其在分析基金项目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时,尚不能很好地发现其中隐藏的信息,从而导致分析结果往往比较宏观、研究存在局限性。LDA模型是一种概率生成模型的文本挖掘方法,可以发现文本中隐藏的信息,目前已经广泛运用在文本聚类、演化、文本分类、政策分析、推荐等领域。因此,将LDA模型应用于科学基金主题分析中,对于科研工作者及管理人员了解基金项目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LDA模型对项目批准时间区间2003-2012年近十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进行建模,研究了科学基金主题发现及其演化过程,并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对演化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了解科学基金和LDA模型的相关研究现状,然后分析比较了四种主题分析方法,同时从侧面分析了LDA模型的具体可行性以及优势,最后提出了基于LDA模型的科学基金主题演化分析的完整流程,并将其中关键问题进行提炼研究(Gibbs参数估计方法、确定最优主题数、后离散演化分析方法以及主题度量方法等)。(2)选取项目批准时间区间为2003-2012年的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利用LDA模型对其进行建模,通过主题过滤后,分析得出科学基金的研究主题(供应链管理、能源系统规划、资本审计监管、金融工程、区域生态网络、品牌管理、团队培养模式、预测理论与方法、投资学、生产计划与控制),不仅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参考,还可以给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时提供决策支持。(3)通过LDA建模后得到了近十年的10个主题,设置阈值后,识别出“供应链管理”、“区域生态网络”是稳定热门研究主题,“品牌管理”、“投资学”是稳定主题。“预测理论与方法”、“团队培养模式”是新兴的热点,然后选取“供应链管理”主题,计算其相邻时间窗口的KL散度,对该主题的内容演化分析,最后通过绘制“供应链管理”和“品牌管理”这两个主题的强度变化曲线,分析出两个主题的热度还会继续增长。研究结果显示,将LDA模型引入科学基金主题分析中可以实现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及时、准确、高效的分析,开辟了科学基金主题分析的新路径。

王旭辉[8](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三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

彭志胜[9](2016)在《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地方性院校的服务定位和理工科院校的专业优势出发,讨论了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原则,阐述了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和基本学习要求,探讨了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刘燕南[10](2015)在《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工业工程是管理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以系统工程、运筹学为学科基础,成为实现管理创新的基础技术。金融工程是金融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是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综合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工具、技术与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的一门新兴金融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技术性。工业工程和金融工程都是现阶段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技术。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学科的内在规律,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论文以工业工程和金融工程共有的工程属性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分析法,根据其目的、本质和应用,从效率、创新和能源这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这两个学科存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它们可以相互借鉴,并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去解决对方领域的问题。从学术的角度,探讨了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效率和创新,分析了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目的和本质,为学科间的跨界应用提出了新的见解。从应用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多个案例对这两个学科在电力、煤炭、石油这三大能源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比较,有助于认识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论文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指明了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在创新、效率和能源三个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了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在金融领域内起到的作用:使金融效率得了到极大的提高;能够创造大量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手段;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了投资、融资的便利程度;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理论与依据,并对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金融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也可以在管理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减少资源浪费;规避生产经营中的市场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效果和综合素质。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方面,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分别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得到具体应用,对内可以提高企业效率,减少一切浪费,增加企业收益;对外则能够缓解能源短缺,减少企业损失,规避市场风险。在学科边界日渐模糊的今天,将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界限,综合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沟通借鉴相关领域的新思想,跨界应用多种新方法,使企业呈现崭新的面貌和广阔的前景。

二、面向未来的选择: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未来的选择: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金融时代的金融情报学:学科状况、学科内涵和研究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2 实然和应然:金融情报学在情报学学科体系中的状况
    2.1 从实然角度看金融情报学学科状况
    2.2 从应然角度看金融情报学学科地位
        2.2.1 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金融情报学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条件
        2.2.2 情报学自身随社会需求和技术条件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2.3 金融领域对情报学学术研究有着持续强烈的刚性需求
        2.2.4 建立金融情报学的某些重要条件已经具备
        2.2.5 金融情报学处于应用情报学学科群中
        2.2.6 金融情报学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
3 金融情报学的学科内涵:从五个维度进行的思考
    3.1 对金融情报学学科的基本认知
    3.2 金融情报学对信息、知识和情报关系的处理
    3.3 从情报学角度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和防控
    3.4 在技术赋能条件下从情报学角度研究以数字金融为表征的下一代金融
    3.5 根据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金融情报研究
4 数字金融时代的金融情报学:研究架构和研究方向
    4.1 数字金融时代金融情报学的体系性架构
        4.1.1 基础设施层面
        4.1.2 理论基础层面
        4.1.3 计算范式层面
        4.1.4 应用实践层面
    4.2 数字金融时代金融情报学的研究方向(选列)
        4.2.1 研究方向一;数字金融时代金融风险防控和金融安全维护
        4.2.2 研究方向二:数字金融时代监管科技与金融秩序优化
        4.2.3 研究方向三:数字金融时代金融守正与创新
        4.2.4 研究方向四:数字金融时代中美主导的世界金融的联系与博弈
5 结语

(2)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评述
二、大数据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大数据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二)大数据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机遇
    (三)大数据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挑战
三、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原则
    (二)人才培养标准的确定
    (三)课程体系的变化
    (四)教学模式的变革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
    (六)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四、结语

(3)金融工程对我国金融发展的促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
    1.1 金融经济理论
    1.2 金融发展理论
        1.2.1 对金融结构进行优化
        1.2.2 金融自由以及金融的深化
2 金融工程对我国金融发展的作用
    2.1 理论分析
        2.1.1 金融工程与金融功能的发挥
        2.1.2 金融工程与金融技术的提升
    2.2 实践分析
        2.2.1 金融工程与我国金融创新发展
        2.2.2 金融工程与我国金融效率的提升
3 结语

(4)L空间平台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国外量化投资发展情况
        1.2.2 国内量化投资发展情况
        1.2.3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公司及L空间量化平台项目介绍
    2.1 公司概述
        2.1.1 公司简介
        2.1.2 公司团队介绍
        2.1.3 组织架构
    2.2 L空间平台项目介绍
        2.2.1 L空间平台功能介绍
        2.2.2 L空间平台服务产品介绍
        2.2.3 L空间平台项目关键难点预测
    2.3 L风帆公司的优势和劣势
        2.3.1 L风帆公司的竞争优势
        2.3.2 L风帆公司的竞争劣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空间平台项目环境分析
    3.1 PESTE分析
        3.1.1 L空间面对的政治因素分析
        3.1.2 L空间面对的经济因素分析
        3.1.3 L空间面对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3.1.4 L空间面对的科技因素分析
        3.1.5 L空间面对的环境因素分析
    3.2 L空间竞争对手分析
    3.3 L空间项目的机遇与威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空间项目营销计划
    4.1 L空间项目的STP分析
        4.1.1 L市场细分
        4.1.2 L目标市场
        4.1.3 L市场定位
    4.2 L空间项目的营销策略
        4.2.1 L空间的产品策略
        4.2.2 L空间的价格策略
        4.2.3 L空间的渠道策略
        4.2.4 L空间的推广策略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空间平台项目运营规划
    5.1 人力资源规划
        5.1.1 人员配置规划
        5.1.2 薪酬规划
    5.2 运营管理规划
    5.3 盈利点规划
    5.4 L空间建设规划
        5.4.1 项目初期
        5.4.2 项目前期
        5.4.3 项目发展中期
        5.4.4 项目稳定运营期
第六章 L空间项目的财务分析
    6.1 L空间筹资计划
    6.2 L空间资金投入估算
        6.2.1 L空间项目初期投资估算
        6.2.2 L空间项目后续投资估算
    6.3 L空间收入估算
    6.4 L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6.5 L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
第七章 L空间项目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7.1 财务风险与控制
    7.2 政策风险与控制
    7.3 市场风险与控制
    7.4 经营风险与控制
    7.5 技术风险与控制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智能金融背景的金融工程专业的创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工程专业
二、智能金融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的发展优势
    (一)金融工程提高金融机构的微观效率
    (二)金融工程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三)金融工程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效率
三、智能金融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的创新路径
    (一)加强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明确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金融工程专业“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探讨
四、结束语

(6)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已有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界定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过程与结果:本科专业设置内涵的综合反映
    第二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各逻辑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在规律
        二、市场需求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社会应用
        三、个体发展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价值回归
        四、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整合与统一
    第三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各利益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
        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利益主体的构成
        二、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各主体的权益审视
        三、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制衡与统一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内容确定的实践分析
        一、基于国家层面的实践分析
        二、基于高校层面的实践分析
        三、基于专业内容变化的实践分析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模式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口径与方向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时间与空间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权力配置的实践分析
        一、对政府权力的分析
        二、对高校权力的分析
        三、对社会权力的分析
        四、对学生权力的分析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的实践分析
        一、从学科专业数量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二、从学科专业结构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三、从社会人才需求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体系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社会需求的适用性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学生发展的适用性
    第三节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分析
        一、访谈样本的选择
        二、访谈过程的实施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
        一、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
        二、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
        三、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
        四、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第二节 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论反思
        一、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的历史惯性
        二、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失衡与冲突
        三、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割裂
第六章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回归
    第一节 “谈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
        一、基于内涵的合理性
        二、基于管理的合理性
        三、基于目标的合理性
    第二节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对策思考
        一、明确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专业价值取向
        二、健全专业管理体制,淡化本科专业结构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名单
    附录二: 2012-2017年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变化一览表
    附录三: 2007与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专业布点与专业结构统计表
    附录四: 案例高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规模前20位的专业及其就业率
    附录五: 研究型大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览表
    附录六: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访谈提纲
    附录七: 学生访谈编码手册(Codebook)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基于LDA模型的科学基金主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科学基金相关研究
        1.2.2 LDA模型
        1.2.3 主题演化分析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科学基金概述
    2.2 主题分析
        2.2.1 相关概念
        2.2.2 主题分析方法
    2.3 LDA模型概述
        2.3.1 LDA模型发展历程
        2.3.2 LDA基本原理
    2.4 基于LDA模型的主题演化分析方法
        2.4.1 相关概念
        2.4.2 主题演化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LDA模型的科学基金主题发现及演化分析
    3.1 科学基金主题演化分析流程
        3.1.1 前期准备
        3.1.2 科学基金主题演化分析流程
    3.2 科学基金热点主题发现
        3.2.1 参数估计
        3.2.2 主题数目选择
        3.2.3 主题过滤
        3.2.4 热点主题选取
    3.3 基于LDA模型的科学基金主题演化分析
        3.3.1 主题演化方法
        3.3.2 主题演化度量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学基金主题发现与演化的实验分析
    4.1 实验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4.1.1 实验数据采集
        4.1.2 数据预处理
    4.2 科学基金主题强度分析
        4.2.1 主题生成分析
        4.2.2 热点主题分析
    4.3 科学基金主题内容分析
        4.3.1 主题内容分析
        4.3.2 主题趋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8)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回顾
        1.3.1 对高等教育供求话题的一般分析或整体讨论
        1.3.2 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1.3.4 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1.3.5 文献简评
    1.4 研究思路和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说明
        1.6.1 研究方法
        1.6.2 变量说明
        1.6.3 样本和数据说明
第二章 高校招生(供给)的专业/科类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2.1 宏观层面:高校招生的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2.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2 中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类别分布
        2.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3 微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
        2.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三章 不同专业/科类的第一类需求表现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3.1 宏观层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生源条件对比
        3.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2 中观层面:不同专业类别生源条件对比
        3.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3 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生源条件对比
        3.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矛盾评估
    4.1 第一类供求矛盾分析
        4.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2 第二类供求矛盾分析
        4.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3 事实评估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中的若干现象剖析
    5.1 大类招生受学生欢迎吗?
    5.2 专业越来越不重要了吗?——基于专业“好坏”维度的讨论
    5.3 专业也和学校一样有层次性吗?
    5.4 第一类需求中的“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
第六章 处理高等教育双重供求矛盾的规范研讨
    6.1 研究逻辑的价值转向
        6.1.1 非正规逻辑和后实证主义
        6.1.2 把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
    6.2 从“配给式”供给走向市场性供给是调节矛盾的必要条件
        6.2.1 以市场为导向是走向任何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
        6.2.2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供给管理中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
        6.2.3 改进的思路
    6.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是化解矛盾的最佳策略
        6.3.1 现实中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三种模式
        6.3.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最具综合合理性
        6.3.3 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理论根据及其超越
第七章 构建理想:在向学生需求的倾斜中走向综合协调
    7.1 从三个“不矛盾”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综合合理性
    7.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在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政策创新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科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二: 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三: 合并后的50个本科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四: 合并后的4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后记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

(9)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方性院校的服务定位和理工科院校的专业优势
    1.1 地方性院校的服务定位
    1.2 理工科院校的专业优势
2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 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原则
    2.2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原则
    2.3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2.3.1 培养目标
        2.3.2 培养基本要求
3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充分发挥理工科优势,实现跨学院、跨学校甚至跨国境联合培养
    3.2 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3 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合作学习
    3.4 注重阶梯次序,搞好不同层次衔接

(10)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工业工程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金融工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2章 两个学科的基础
    2.1 工业工程的基础
        2.1.1 工业工程的理论体系
        2.1.2 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
        2.1.3 工业工程的研究领域
    2.2 金融工程的基础
        2.2.1 金融工程的理论体系
        2.2.2 金融工程的基本方法
        2.2.3 金融工程的应用领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在效率方面的比较研究
    3.1 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学科性质的比较
        3.1.1 工业工程学科及应用
        3.1.2 金融工程学科及应用
        3.1.3 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学科的比较
    3.2 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效率比较
        3.2.1 工业工程的效率
        3.2.2 金融工程的效率
    3.3 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应用比较
        3.3.1 工业工程在储户办理银行业务的应用
        3.3.2 金融工程在提高管理效率上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创新方面的比较研究
    4.1 工业工程的创新
        4.1.1 工业工程的本质
        4.1.2 工业工程的创新
    4.2 金融工程的创新
        4.2.1 金融工程的本质
        4.2.2 金融工程的创新
    4.3 工业工程创新与金融工程创新的比较
        4.3.1 工业工程创新的实例
        4.3.2 金融工程创新的实例
        4.3.3 两学科在创新上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
    5.1 工业工程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5.1.1 工业工程的应用实例——能源生产过程
        5.1.2 工业工程的实例分析
    5.2 金融工程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5.2.1 金融工程的应用实例——能源衍生产品
        5.2.2 金融工程的实例分析
    5.3 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用于能源领域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面向未来的选择: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金融时代的金融情报学:学科状况、学科内涵和研究方向[J]. 丁晓蔚. 情报学报, 2021(11)
  • [2]大数据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孙维峰. 大学教育, 2021(08)
  • [3]金融工程对我国金融发展的促进分析[J]. 汤立尧. 中国商论, 2021(13)
  • [4]L空间平台项目商业计划书[D]. 李新彦.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5]基于智能金融背景的金融工程专业的创新建设[J]. 安乾. 教育观察, 2019(35)
  • [6]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D]. 刘海涛. 厦门大学, 2019(08)
  • [7]基于LDA模型的科学基金主题分析[D]. 李涛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8]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D]. 王旭辉. 厦门大学, 2017(01)
  • [9]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J]. 彭志胜. 科技视界, 2016(16)
  • [10]工业工程与金融工程的比较研究[D]. 刘燕南.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面向未来的选择:发展我国金融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