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森林资源结构分析及管理建议

呼和浩特市森林资源结构分析及管理建议

一、呼和浩特市森林资源结构分析及经营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史培艺[1](2021)在《蒙古高原草原之路城镇经济带绿色发展调查评价研究》文中提出

段宏利[2](2021)在《新发展理念视阈下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郝柄达[3](2021)在《呼和浩特市部分高校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高校绿地植物群落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景观营造、空间构成、生态保护和身心恢复的作用。通过高校绿地植物群落的景观评价研究,分析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景观构成要素,研究评价结果和景观要素间的联系,以期完善高校绿地植物景观的构建。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南侧的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八所学校内的植物群落为对象,从中选择50个尺度为20m×20m的代表性植物样方,调查样方植物的基本特征并记录景观实况。调查内容包括植物生活型、植物群落类型、植物群落结构和群落空间形态。采用审美偏好与心理恢复预测法,通过照片对样方景观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相同空间形态内的最优与最差样方进行对比研究,探究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后通过多元回归法,研究评价结果和景观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大青山南侧高校绿地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共77种。其中乔木40种,常绿乔木8种,落叶乔木32种,灌木15种,常绿灌木1种,落叶灌木14种,地被植物11种,草本植物11种;植物群落有3种类型,分别是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灌木花卉丛。其中落叶阔叶林7个,常绿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41个,灌木花卉丛2个。大部分植物为人工种植,个别区域保留原生植物;大部分群落结构为乔-灌-草型。其中,植株密度均值739,覆盖度均值57%,相对高度均值32%,叶面积指数均值3.34,丰富度均值1.52,多样性均值1.30,均匀度均值0.76,单调度均值0.38,角尺度均值0.54,混交度均值0.44,大小比均值0.49。群落内的植株呈现随机分布状态,混交度和大小比居中;植物群落空间形态有5种,分别是开敞型空间、封闭空间、覆盖空间、开敞空间和垂直空间。其中,半开敞型空间25个,封闭空间17个,覆盖空间3个,开敞空间和垂直空间各2个。大青山南侧高校绿地植物群落的审美偏好与心理恢复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的景观综合质量较差,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大学城中除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和内蒙古北方技术学院以外的其它校园绿地景观均较好。同时,相关性分析显示,审美偏好与心理恢复的关联性较高,综合水平受到审美偏好和心理恢复的共同影响。通过同种空间形态内的植物群落对比研究来看,树木生长势较优、植物轮廓分明、灌木修剪成型、乔灌搭配合理、季相变化丰富的群落综合评价较好。定量景观要素中,审美偏好的影响要素为X9(常绿树比例)、X11(混交度)、X12(大小比数),模型为:审美偏好=-4.868+3.043X11+1.262X12+1.909X9;心理恢复的影响要素为X9(常绿树比例)、X11(混交度)、X8(树种单调度),模型为:心理恢复=-5.079+3.280X11+1.687X9+0.373X8;综合质量的影响要素为:X9(常绿树比例)、X11(混交度)、X8(树种单调度),模型为:综合质量=-9.947+5.323X11+1.596X9+0.635X8。定性景观要素中,审美偏好的影响要素为:X2(层次感)、X4(均衡感)、X13(轮廓清晰度)、X16(树冠质地)、X22(林下整洁度)、X25(地被植物丰富度)、X29(林内活动与视线空间),模型为:审美偏好=11.581-1.587X4-1.526X25-1.045X16-1.020X2+1.227X13-1.322X22+0.637X29;心理恢复的影响要素为:X4(均衡感)、X25(地被植物丰富度)、X16(树冠质地)、X17(质地差异)、X21(草坪质量),模型为:心理恢复=16.860-1.370X4-1.152X25-1.860X16-1.159X17-1.221X21;综合质量的影响要素为:X4(均衡感)、X25(地被植物丰富度)、X16(树冠质地)、X2(层次感)、X13(轮廓清晰度)、X22(林下整洁度),模型为:综合质量=26.168-3.275X4-2.837X25-2.677X16-2.653X2+3.368X13-1.949X22。由此可见,定量景观要素中,审美偏好与心理恢复相比,前者强调了植物的大小差异,后者强调树种的单调程度,综合质量与心理恢复的影响要素相同;定性要素中,审美偏好与心理恢复相比,前者强调了层次感、轮廓清晰度、林下整洁程度和林内活动和视线空间,后者注重质地差异和草坪质量,可见草坪质量的高低对心理恢复有较大影响。而综合质量中的影响要素与审美偏好相似,缺少了林内活动与视线空间,同时也与心理恢复的部分影响要素相同。经过实地调研与景观评价研究,以期研究结论用于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南侧高校绿地植物群落的优化和相同条件下高校绿地的营建之中。

王芳[4](2021)在《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我国赛马产业规模持续增大,从最初的只以专业赛事形式为发展主线到逐渐与马文化休闲体验并重的发展态势,全国各地的马术俱乐部、赛马活动、以“赛马”为主题内涵的各种节庆活动,马文化旅游景区和项目的建立,让我国赛马产业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内蒙古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马品种丰富的资源地之一,以“马”及其文化为主体,以竞技、骑乘、观赏等为内容的文体休闲方式由来已久。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产业发展持续增长,但产业链的缺失,资源优势的不合理开发,不仅成为发展趋势的阻碍,还使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对内蒙古赛马产业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因此,生态旅游与赛马产业相融合是赛马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论文结合生态旅游学理论、赛马产业理论、体育产业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开发呈现初级阶段,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国家政策、交通及配套服务都为二者相融合奠定了基础,为自治区吸引了较多的旅客流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产业与生态旅游业融合开发的有利条件。2、内蒙古自治区赛马赛事举办活动逐年上升,赛事品质也有很大提升,各盟市开设大量赛马产业相关活动,为当地的居民营造了许多就业岗位,但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资源开发及产业链不全面,与赛马相关精品旅游品牌较少,不能有效吸引社会群体的关注度及参与度。同时自治区内大型赛马俱乐部的寡头垄断,使一些小型赛马俱乐部处于弱势。3、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中,由于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群众文、体、旅消费意识不同,不能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4、管理型人才的短缺,高质量人才的流失,阻碍了内蒙古赛马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5、赛马赛事活动宣传力度不够,媒体传播方式单一,没有充分借助现代社交网络平台扩大赛事影响力,推广相关赛马产品、旅游产品,对内蒙古赛马活动进行广泛宣传。6、缺乏相关专业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缺乏管理制度,部分商户在没有相关管理规定的情况下,违规进行草原赛马及旅游活动获取利益,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大肆破坏,给草原生态环境带来无法修复的破坏。

娜布其[5](2021)在《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 ——以湘教版“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为例》文中提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研究设计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如何编写基于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地理教学案例以及对如何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丰富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提供课程资源。本文以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以湘教版“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为载体,在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运用文献分析法、教材专题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观察法以及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课标及教材,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探究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主题,研究分析“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知识结构,依据课程标准对人地协调观的维度进行划分,即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协调等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对教材章节的微观分析,得出每一章节中关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整合。结合教学案例分析得到的启示与教学案例设计策略,设计出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设计,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第二,探究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策略。通过研究关于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典型案例,得到相关案例设计启示,并结合高中地理教学中关于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现状,设计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设计。提炼出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设计三大策略:一,目标指向内化观念,培养能力;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三,联系国家安全,体现育人价值。并依据上述案例分析启示与教学设计策略,设计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等四节教学设计。

赵益捷[6](2020)在《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的发展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历史剧,每一座城市从产生、兴起、发展都经历了或长或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对城市文化、城市空间、城市职能等某一方面产生影响的事件,这些事件便是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呼和浩特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其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城市均质化的问题,即城市特色的缺失、城市居民对城市的认知程度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而城市发展是在时间维度下进行的,其发展结果通过三维的城市空间来体现。城市历史空间就是如此,历史事件发生于时间维度之下,城市历史空间是事件内容的体现。基于此,本文通过研究城市历史空间的发展,总结其发展特点与发展规律,为呼和浩特未来的城市更新提供参考。本文以呼和浩特旧城区内的城市历史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图叠加法、比较分析法分别对1577——1912、1912——1954、1954——至今三段时期呼和浩特旧城区内的历史空间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分别归纳各发展时期历史空间要素分布特点,进而总结各时期城市历史空间结构。以此为基础对呼和浩特三段时期的城市历史空间进行发展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为对三段时期历史空间要素的叠加分析,总结发展规律;二为根据其发展规律从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发展特点三个方面分析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的发展与呼和浩特城市整体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旧城区内的城市历史空间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发展,其历史空间结构由“三群两轴”变为“五群三轴”进而演化为现在的“七群五轴”,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过程,其发展规律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1)呈顺序性发展;(2)城市历史空间的分布呈不均衡性发展;(3)城市历史空间的讲述内容呈多样性发展。且每一时期的历史空间结构都与这一时期呼和浩特整体城市的发展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互为影响,互相制约。对呼和浩特的城市历史空间发展的研究,首先是对城市历史空间理论研究的丰富;其次可以更为清晰的、从宏观上了解到城市历史空间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其发展规律以及呼和浩特市城市发展的特点,提出一些初步的城市更新的建议。

闫蓬勃[7](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刘静[8](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刘哲荣[9](2017)在《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文中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不断加剧的人为活动影响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内蒙古位于亚洲中部干旱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其生态系统和生物类别丰富而古老,地带性分异复杂,使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尤为重要。珍稀濒危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研究和有效的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相关研究为野生生态资源的优化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本研究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受威胁种,《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图谱》中的内蒙古部分为初始数据,并对其名称、拉丁学名、科属的归属问题等做了一系列的修定和完善,最终确定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整理不同学者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及数据的同时,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采用植物区系分析、植物资源调查、植物优先保护、热点地区和GAP分析,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植物资源的基本组成和类型,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级别,保护现状及生境保护红线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共53科、103属、127种。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3科5属9种;被子植物49科97属117种;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在全区东、西阿拉善州、贺兰山州以及兴安北部州分布较多,仅分布于一个州的物种有59种,占总种数的46.46%;垂直分布格局呈单峰形态,在海拔10001600m之间的植物种数最多;豆科、菊科和毛茛科植物最多,单种属有35属;区系成分以温带分布型比例最高,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特征相似。(2)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可分为5大类,18小类。食用植物资源中,野菜植物16种,野果植物8种,油脂植物20种,饲用植物65种,蜜源植物16种,淀粉植物12种,色素植物5种,甜味剂植物3种,芳香植物22种。药用植物有63种。工业用植物资源中,木材植物18种,纤维植物16种,树脂植物5种,鞣质植物11种,树胶植物5种。农业用植物资源中,农药植物13种;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中,绿化观赏植物59种,环境改良植物35种。18类资源植物中,所含种类最多的是饲用植物,有6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1.90%,其次是药用植物,有63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0%;具有5类及以上用途的植物共有32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30.48%;采用综合评价法,将内蒙古珍稀濒危饲用植物划分为优等、良等、中等、低等、劣等、可做牧草6个等级。其中,优等6种,良等4种,中等15种,中等及以上植物共有2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23.81%;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评价,可分为三级,其中,Ⅰ级药用植物有36种,Ⅱ级药用植物有20种,Ⅲ级药用植物有7种,分别占药用植物资源总数的57.14%,31.75,%和11.11%。(3)以内蒙古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评估对象,建立了该地区植物优先保护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定在充分利用野外考察数据的同时中加入了IUCN评估体系在全国尺度下对植物的评估结果,也考虑到了该区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加入了植物种抵抗灾害能力的指标,以及海拔高度等在该区可能发生重要影响的指标;评估结果为,极危(CR)种2种、濒危(EN)种13种、易危(VU)种37种、近危(NT)种44种,无危种(LC)31种,分别占总数的1.57%、10.24%、29.13%、34.65%、24.41%,其中受威胁种即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种共52种,占总种数的40.94%;优先保护级别的评估结果为,一级保护植物有28种、二级保护有71种、三级保护有28种,分别占评估总数的22.05%、55.91%、22.05%;由于评估方法不同,有些种的评估结果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9)》中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存在一定差异。一些植物种类濒危等级及保护级别在之前发布的保护名单中尚未体现的,在本次评估中获得了较高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4)以热点地区与GAP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累计保护效率和累计保护面积来评价和筛选重要物种分布县,从而鉴别出优先、次要和一般保护县。根据保护生物学原理,对重要物种的具体分布位置,考虑不同属性的植物物种所需的最小生存面积不同,依据生活型、分布范围和受威胁程度对关键植物的重点保护区域划定不同等级的缓冲区。将两者叠加后,最后得到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127种红线保护植物中,有81种已得到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占红线保护植物总数的63.78%;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整体保护红线面积为50.68万km2,占内蒙古总面积的42.84%;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划定方法的探讨,对划定生态安全预警红线具有参考意义。建议对未受到内蒙古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红线保护植物进行保护,进一步加强自治区至全国范围内的红线保护植物调查工作,以便提高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在完善本底数据的基础上,对红线关键植物就地保护的有效性进一步评估,量化就地保护有效性指标,对未受到有效保护的植物进行研究,提高保护红线植物的效率。

郝伟[10](2017)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呼和浩特市农民增收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为代表的"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在政策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业产业结构与市场结构的矛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中央提出了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以此增加农村改革发展新动能。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传统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体地位正逐步被工资性收入取代,但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呼和浩特市在农民增收方面阻力重重。基于此,本研究重点关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呼和浩特市农民增收路径,在对呼和浩特市农民收入结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进行充分解析的基础上,找出呼和浩特市农民增收特点和影响因素,得到各构成要素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情况,针对呼和浩特市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探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呼和浩特市农民的增收路径,全面优化呼和浩特市农民增收的策略体系。通过研究发现,呼和浩特市农民的收入结构中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呈现上升趋势并且所占比重已超过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同时,呼和浩特市的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占比逐年下降,农业外就业收入比重逐年增大,今后其将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呼和浩特市农民增收受资源因素、政策因素、产业因素、制度因素、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通过收入现状的分析和影响农民收入因素的实证分析,本文从开放城镇就业市场、加强政府职能、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等方面,给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呼和浩特市农民增收路径的对策和建议。

二、呼和浩特市森林资源结构分析及经营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和浩特市森林资源结构分析及经营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3)呼和浩特市部分高校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植物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1.3.1 国外植物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1.3.1.1 植物群落布局研究
        1.3.1.2 植物群落隔离程度研究
        1.3.1.3 植物群落竞争关系研究
        1.3.2 国内植物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1.3.2.1 植物群落布局研究
        1.3.2.2 植物群落隔离程度研究
        1.3.2.3 植物群落竞争关系研究
        1.3.2.4 植物群落结构参数研究
    1.4 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4.1 国外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4.1.1 景观评价发展背景与阶段
        1.4.1.2 景观评价理论学派
        1.4.1.3 景观评价方法与实践
        1.4.2 国内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4.2.1 景观评价发展背景
        1.4.2.2 景观评价理论发展与实践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南侧自然地理概述
        2.1.2 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南侧高校概述
    2.2 群落结构特征调查
        2.2.1 植物群落类型划分
        2.2.2 植物群落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2.2.3 植物景观空间形态
    2.3 审美偏好和心理恢复预测法
        2.3.1 照片获取
        2.3.2 问卷设计
        2.3.3 评价者选择
        2.3.4 评价方式
        2.3.5 结果计算
    2.4 景观模型建立
    2.5 技术路线
3 大青山南侧高校绿地植物群落特征
    3.1 植物群落生活型构成
    3.2 植物群落类型
    3.3 植物群落结构
    3.4 景观空间形态
        3.4.1 半开敞空间
        3.4.2 封闭空间
        3.4.3 覆盖空间
        3.4.4 垂直空间
        3.4.5 开敞空间
    3.5 群落结构特征研究小结
4 大青山南侧高校绿地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4.1 评价结果
        4.1.1 评价人员信息
        4.1.2 问卷信度检验
        4.1.3 样地得分
    4.2 不同空间形态植物群落景观案例比较研究
        4.2.1 半开敞空间
        4.2.2 封闭空间
        4.2.3 覆盖空间
        4.2.4 开敞空间
        4.2.5 垂直空间
    4.3 景观要素研究
        4.3.1 景观要素分解
        4.3.2 植物群落结构指标对于景观评价的影响
        4.3.3 其它景观要素对于景观评价的影响
    4.4 群落景观评价研究小结
5 大青山南侧高校绿地植物群落景观优化建议
    5.1 大青山南侧高校绿地植物景观优缺点分析
    5.2 高校绿地植物景观构建原则
    5.3 大青山南侧高校绿地植物群落树种选择
    5.4 大青山南侧高校绿地植物群落空间配置形式
        5.4.1 半开敞空间植物配植形式
        5.4.2 封闭空间植物配植形式
        5.4.3 覆盖空间植物配植形式
        5.4.4 开敞空间植物配植形式
        5.4.5 垂直空间植物配植形式
    5.5 大青山南侧高校绿地植物群落优化的具体建议
6 结论
7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旅游
        2.1.2 赛马
        2.1.3 赛马产业
        2.1.4 体育产业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
        2.2.2 关于赛马产业的研究
        2.2.3 关于体育产业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
        2.3.2 关于赛马产业的研究
        2.3.3 关于体育产业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地考察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SWOT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4.1.1 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体育赛事现状
        4.1.2 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俱乐部运营现状
        4.1.3 内蒙古自治区赛马资源与配套服务现状
        4.1.4 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人才培养现状
    4.2 内蒙古自治区与“赛马”相关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现状
        4.2.1 奥威蒙元马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4.2.2 中国马都核心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4.2.3 翰嘎利湖生态旅游景区
    4.3 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意义
        4.3.1 促进自治区赛马产业结构化发展的优质途径
        4.3.2 促进自治区赛马产业坚定可持续发展道路
        4.3.3 促进自治区传承与保护民族赛马运动的有效路径
    4.4 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SWOT分析
        4.4.1 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优势(strengths)
        4.4.2 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劣势(weakness)
        4.4.3 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4.4.4 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挑战(threats)
    4.5 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自治区赛马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4.5.1 打造高质量精品赛马赛事活动
        4.5.2 打造赛马与生态旅游结合品牌旅游区
        4.5.3 完善赛事与生态旅游区配套服务体系
        4.5.4 改变媒体单一化,促进传播途径多元化
        4.5.5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完善管理体系
        4.5.6 重视赛马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科研项目建设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访问提纲
致谢

(5)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 ——以湘教版“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背景
        1.人地协调观国际研究背景
        2.人地协调观国内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人地协调观研究
        2.国内人地协调观研究
        3.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人地协调观
        2.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人地协调论
        3.可持续发展理论
        4.系统科学理论
二、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人地协调观内容分析
    (一)课程标准与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对应分析
        1.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分析
        2.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分析
        3.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分析
        4.教学提示与学业要求分析
    (二)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三)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教材逐章内容分析
        1.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2.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3.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三、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说明
        1.案例筛选
        2.案例分析目的
        3.案例分析视角
        4.案例分析方法
    (二)案例分析呈现
    (三)案例分析启示
        1.目标突出人地协调观,兼顾其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选择最优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内化人地协调观
        3.教学设计组成要完整,表达要准确
        4.依据课标设计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发展水平
        5.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
四、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一)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案例组成
        1.课标分析
        2.教材分析
        3.学情分析
        4.教学目标
        5.教学方法与策略
        6.教学过程
        7.教学反思
    (二)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呈示
        1.教学案例选择依据
        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3.《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教学设计
    (三)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1.目标指向内化观念,培养能力
        2.教学内容生活化,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3.联系国家安全,体现育人价值
五、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实施
    (一)教学案例实施记录
        1.准备阶段
        2.实施阶段
        3.总结阶段
    (二)教学案列实施反思与启示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汇总表
附录2 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附录3 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史相关研究
        1.3.2 城市历史空间相关研究
        1.3.3 呼和浩特城市相关研究
    1.4 城市历史空间研究理论基础
        1.4.1 城市故事论
        1.4.2 城市意象理论
        1.4.3 符号学理论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城市空间
        1.5.2 城市历史空间
        1.5.3 历史空间要素
    1.6 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2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概述
    2.1 呼和浩特市自然历史条件
        2.1.1 自然条件
        2.1.2 历史条件
    2.2 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
        2.2.1 归化城的兴建与发展
        2.2.2 绥远城的兴建与发展
        2.2.3 归化、绥远两城的合并
        2.2.4 京绥铁路的通车
        2.2.5 呼和浩特市历版城市规划
    2.3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2.3.1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2.3.2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的特点
        2.3.3 本文研究分期
    2.4 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要素统计
        2.4.1 研究范围的空间界定
        2.4.2 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分类
        2.4.3 城市历史空间要素价值
        2.4.4 城市历史空间要素整合
    2.5 本章小结
3 1577——1912时期的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分析
    3.1 物质要素分析
        3.1.1 物质要素分布
        3.1.2 物质要素分析
    3.2 非物质要素分析
        3.2.1 非物质要素分布
        3.2.2 非物质要素分析
    3.3 1577 ——1912时期的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叠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1912——1954时期的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分析
    4.1 物质要素分析
        4.1.1 物质要素分布
        4.1.2 物质要素分析
    4.2 非物质要素分析
        4.2.1 非物质要素分布
        4.2.2 非物质要素分析
    4.3 1912 ——1954时期的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叠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1954——至今时期的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分析
    5.1 物质要素分析
        5.1.1 物质要素分布
        5.1.2 物质要素分析
    5.2 非物质要素分析
        5.2.1 非物质要素分布
        5.2.2 非物质要素分析
    5.3 1954 ——至今时期的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叠加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发展分析
    6.1 呼和浩特三段时期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叠加分析
    6.2 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发展与城市发展间的关联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城市发展更新建议
    7.3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研问卷
附录B 图表目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分析方法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3.3.4 工会组织概况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4.1 研究理论
        4.1.1 工业区位理论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4 小结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6.1 研究区域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三、技术架构
    四、建设方案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五)小结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研究进展
        1.2.1 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与等级
        1.2.2 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
        1.2.3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措施
    1.3 植物优先保护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内蒙古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类型
        2.1.5 植物资源概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主要研究内容
        3.1.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3.1.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析
        3.1.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分析
        3.1.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其保护红线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确定
        3.2.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分析
        3.2.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
        3.2.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研究
        3.2.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及其就地保护现状
    3.3 技术路线图
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及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4.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4.2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及其垂直分布
        4.2.1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
        4.2.2 垂直分布
    4.3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4.3.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科、属多样性分析
        4.3.2 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多样性分析
        4.3.3 内蒙古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4.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
        4.4.1 区系成分复杂多样,温带性质明显
        4.4.2 单种属多,特有现象不明显
        4.4.3 区系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
        4.4.4 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
        4.4.5 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的特征相似
    4.5 小结
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5.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组成
        5.1.1 野生资源植物的组成
        5.1.2 野生资源植物大科、大属统计
    5.2 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
        5.2.1 食用植物资源
        5.2.2 药用植物资源
        5.2.3 工业用植物资源
        5.2.4 农业用植物资源
        5.2.5 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
        5.2.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多样性分析
    5.3 内蒙古珍稀濒危重点植物资源综合评价
        5.3.1 饲用植物资源评价
        5.3.2 药用植物资源评价
    5.4 内蒙古珍稀濒危野生资源植物重点种类
        5.4.1 油松Pinustabuliformis
        5.4.2 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
        5.4.3 钻天柳Choseniaarbutifolia
        5.4.4 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
        5.4.5 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
        5.4.6 裸果木Gymnocarposprzewalskii
        5.4.7 库页红景天Rhodiolasachalinensis
        5.4.8 绵刺Potaniniamongolica
        5.4.9 蒙古扁桃Amygdalusmongolica
        5.4.10 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
        5.4.11 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
        5.4.12 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
        5.4.13 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um
        5.4.14 紫椴Tiliaamurensis
        5.4.15 半日花Helianthemumsongaricum
        5.4.16 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
        5.4.17 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
        5.4.18 内蒙野丁香Leptodermisordosica
    5.5 小结
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优先保护评价
    6.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6.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6.3 指标赋值法
        6.3.1 濒危系数
        6.3.2 遗传系数
        6.3.3 利用价值系数
        6.3.4 生境系数
        6.3.5 繁殖系数
    6.4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模型及其与濒危等级评价标准
    6.5 评估结果分析
        6.5.1 濒危等级评估
        6.5.2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
        6.5.3 指标定量研究分析
    6.6 小结
7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保护红线研究
    7.1 内蒙古珍稀濒危(红线保护)植物县级水平的分布格局
    7.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现状评价
    7.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
        7.3.1 重点县
        7.3.2 重点区域
        7.3.3 珍稀植物生境整体保护红线
    7.4 保护建议
    7.5 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修订名录
附录二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一览表
附录三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县级分布
附录四 内蒙古红线关键保护植物小地名经纬度
附录五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标本采集及其地点分布
作者简介

(1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呼和浩特市农民增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
        2.1.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
    2.2 农民收入及收入结构
        2.2.1 农民收入及结构
        2.2.2 农民收入的相关理论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呼和浩特市农民收入现状及特点分析
    3.1 呼和浩特市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3.1.1 呼和浩特市农业条件和资源
        3.1.2 呼和浩特市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3.2 呼和浩特市农民收入水平现状
    3.3 呼和浩特市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3.4 呼和浩特市农民收入动态变动
        3.4.1 呼和浩特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分析
        3.4.2 呼和浩特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分析
        3.4.3 呼和浩特市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析
    3.5 呼和浩特市农民收入增长与各要素间的波动关系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约呼和浩特市农民增收的因素
    4.1 资源因素
        4.1.1 农村人口基数大,劳动力相对过剩
        4.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
        4.1.3 城镇化水平落后,导致农民就业空间减小
    4.2 政策因素
        4.2.1 对"三农"投入不够
        4.2.2 现行的农村财政和金融政策不合理
    4.3 产业因素
        4.3.1 农业生产风险大
        4.3.2 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4.3.3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4.4 制度因素
        4.4.1 土地制度因素
        4.4.2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因素
    4.5 农民自身因素
        4.5.1 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
        4.5.2 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
        4.5.3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4.6 呼和浩特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实证分析
        4.6.1 呼和浩特市农民人均收入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4.6.2 呼和浩特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实证分析
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升呼和浩特市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5.1 开放城镇就业市场,有序转移农村剩余人口和劳动力
        5.1.1 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5.1.2 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障碍
        5.1.3 建立和完善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和稳定转移的机制
    5.2 加强政府职能,保护农民利益
        5.2.1 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5.2.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民发展的金融支持
    5.3 完善农业经营体制,释放农业生产力
        5.3.1 科技兴农,实现专业化、区域化生产
        5.3.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改进对农业的管理方式
        5.3.3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5.4 深化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体制改革
        5.4.1 维持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完善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5.4.2 不断健全征地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
    5.5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素质
        5.5.1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5.5.2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市场竞争力
        5.5.3 有计划地建立若干区域农产品的批发市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呼和浩特市森林资源结构分析及经营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古高原草原之路城镇经济带绿色发展调查评价研究[D]. 史培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新发展理念视阈下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研究[D]. 段宏利. 内蒙古大学, 2021
  • [3]呼和浩特市部分高校绿地植物群落景观评价研究[D]. 郝柄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4]生态旅游视域下内蒙古赛马产业发展研究[D]. 王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 ——以湘教版“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为例[D]. 娜布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6]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发展研究[D]. 赵益捷.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7]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 刘静. 天津大学, 2019(06)
  • [9]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D]. 刘哲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1)
  • [1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呼和浩特市农民增收路径研究[D]. 郝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呼和浩特市森林资源结构分析及管理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