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房室传导阻滞分析及处理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房室传导阻滞分析及处理

一、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房室传导阻滞原因分析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1](2021)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2021版)》文中认为先天性心脏病(CHD)是我国出生缺陷的首位畸形, 大多数常见CHD可通过经皮介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目前, 常见CHD经皮介入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涌现, 我国原创的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也成为近年的发展热点, 但是, 我国在该领域的治疗意见仍停留在早期的专家共识阶段。鉴于此, 本指南在充分借鉴全球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参考国际指南和中国国情, 针对常见CHD经皮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操作要点、并发症防治和术后随访等进行规范, 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性意见。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2](2021)在《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文中提出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挽救生命。随着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机制认识的加深以及起搏疗法的不断更新和扩展, 心脏起搏适应证在不断发展。由于不同级别医院和/或医生对永久性起搏器治疗适应证认识有所不同, 故界定临床起搏治疗适应证和起搏疗法的范围需要规范化指导。此次制订的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是2010年发表《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目前认识和建议》的修订版。

欧春梅[3](2021)在《1159例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2月至2019年至10月共计1159例CHD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资料特征,分析介入治疗的手术效果及术后生存状况,为各类型CHD患者在治疗方式选择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2月至2019年10月CHD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与随访资料;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CHD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介入治疗效果。收集内容包括:1)基本资料:性别、姓名、年龄、民族、居住地址;2)体重、BMI、心率、血压、诊断、遗传及家族史、合并症、肺动脉压力、超声左室测值、围手术期心律失常;3)术后随访:患者住院时长,介入治疗术式,麻醉方式,术前及术后心脏彩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分流、心包填塞或积液、心律失常、穿刺点血肿、术后溶血、术后血小板减少、术后瓣膜关闭不全等)。结果:2016年2月至2019年10月共收治CHD患者1159例,其中男性412例(35.5%),女性747例(64.5%),平均年龄18.24岁;2016年收治136例(11.73%),2017年收治361例(31.2%),2018年收治375例(32.3%),2019年共收治287例(24.7%)。收住入院CHD患者的疾病亚型包括:ASD 768例(66.2%),VSD 87例(7.5%),PDA 174例(15.0%),PFO 106例(9.4%),PS 7例(0.6%),复合病变如:ASD+VSD、ASD+PDA、VSD+PDA、PDA+PS共计12例(1.3%),其他病变如:冠状动脉漏、ASD和VSD修补术后分流、PDA术后分流共5例(0.4%)。经评估后行介入手术1152例,其中ASD封堵术766例(66.5%),PFO封堵术104例(9.0%),VSD封堵术86例(7.5%),PDA封堵术173例(15.0%),PS球囊扩张术7例(0.6%),复合手术12例(1.0%),其他手术4例(0.3%)。术后并发症中出现心律失常共计359例,房颤14例,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2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3例,预激综合征3例,交界区心律失常177例,其他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108例。封堵器脱落1例,心包积液2例;溶血和血小板减少各1例,穿刺点血肿1例,感染、发热共6例。ASD介入治疗766例,1-6岁组术前平均肺动脉压30.52±10.53mm Hg,平均住院时长5.29±0.98天。7-17岁组平均肺动脉压33.79±12.68mm Hg,平均住院时长5.57±1.75天。≥18岁组术前平均肺动脉压为41.00±15.01mm Hg,平均住院时长6.9±2.76天。PDA介入治疗173例,1-6岁组术前平均肺动脉压为27.54±10.39mm Hg,平均住院时长5.08±0.98天。7-17岁组术前平均动脉压为32.15±15.00mm Hg均住院时长5.27±1.36天。≥18岁组术前平均肺动脉压为45.38±25.17mm Hg,平均住院时长6.56±3.01天。ASD组术前心脏彩超测值RA3.48±0.69、RV2.33±0.68、LVD4.01±0.63;术后心脏彩超测值RA3.19±0.58、RV2.07±0.54、LVD4.18±0.64。PFO组术前心脏彩超测值LA2.95±0.60、RA3.31±0.61、RV1.80±0.36、LVD4.37±0.56、EF(%)0.64±0.03;术后心脏彩超测值LA2.44±0.52、RA2.89±0.60、RV1.60±0.35、LVD4.16±0.52、EF(%)0.67±0.59。PDA组术前心脏彩超测值RV1.51±2.6、LVD4.22±0.90;术后心脏彩超测值RV1.71±3.9、LVD3.84±0.80。VSD组术前心脏彩超测值RA2.89±0.68、RV1.77±0.72、LVD4.20±0.82、EF(%)0.71±0.05;术后心脏彩超测值RA2.53±0.57、RV1.58±0.66、LVD3.69±0.97、EF(%)0.62±0.07。结论:1.2016年2月至2019年10月CHD患者介入治疗病例数量逐年增加。收治住院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ASD、PDA是CHD介入治疗中最常见的疾病类型。3.心律失常是CHD介入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4.ASD、PDA患者随年龄增大肺动脉压力逐渐增高,患者住院时间延长。5.ASD、PFO、PDA、VSD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心脏缩小,结构改善。

杨铠瑞[4](2021)在《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单中心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文中提出[目 的]研究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短期及中长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 法]本研究以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接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2)年龄≥2岁,体重≥10kg;(3)单纯性VSD;(4)临床资料完善并能完成随访。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及术后资料,并对患者进行中长期随访,对术后并发症及疗效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讨论各类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 果]研究共纳入286例手术成功的pmVSD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1人,女性患者145人,中位年龄为8.5岁,汉族248人,少数民族38人。1.早期(院内)心脏彩超结果对比:术后1至7天(中位数2天)复查超声心动图,与术前超声心动图对比,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右室内径较前缩小,肺动脉收缩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心律失常:术后早期新发心律失常79例(27.6%),缓慢性心律失常: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13例(4.5%),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10例(3.5%),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FB)16例(5.6%),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4例(1.4%),Ⅰ°AVB9例(3.1%),Ⅱ° AVB 1例(0.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3例(1.0%);快速性心律失常:房性早搏(APB)4例(1.4%),室性早搏(VPB)12例(4.2%),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NPJT)4例(1.4%),房性心动过速(AT)1例(0.3%)、室性心动过速(VT)1例(0.3%)和心室预激(VPE)1例(0.3%)。中长期随访发现:A.对于早期23例(8.0%)存在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中长期随访时均全部恢复正常,56例(19.6%)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仅有11例(3.8%)长期存在,对于Ⅰ°和Ⅱ°AVB来说,通常为一过性,仅有1例(0.3%)患者转化为CAVB,心律失常总体恢复率86.1%。B.新增心律失常18例(6.2%),包括CAVB1例(0.3%)。2例CAVB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3.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封堵器大小(mm)(odds ratio[OR],1.137;95%CI,1.025-1.263)和缺损距主动脉瓣距离(mm)(odds ratio[OR],1.275;95%CI,1.102-1.475)密切相关(P<0.05)。中长期传导阻滞发生与年龄(岁)(odds ratio[OR],1.067;95%CI,1.032-1.104)密切相关(P<0.05)。总心律失常发生与缺损距离主动脉瓣的距离(mm)(odds ratio[OR],1.303;95%CI,1.116-1.521)和术前心脏左室大小(mm)(odds ratio[OR],1.094;95%CI,1.033-1.157)密切相关(P<0.05)。4.瓣膜反流:瓣膜反流早期新发或加重31例(10.8%):主动脉瓣反流(AR)12例(4.2%),三尖瓣反流19例(6.6%)。中长期随访发现:A.仍有16例(5.6%)存在不同程度的瓣膜反流。B.未发现新增的瓣膜反流。5.瓣膜反流危险因素分析:瓣膜反流的发生与术前所测量的分流峰速(odds ratio[OR],0.994;95%CI,0.988-0.999)密切相关(P<0.05)。6.残余分流:术后残余分流18例(6.3%),中长期随访发现:82%的患者微量及少量残余分流可自行恢复。7.残余分流危险因素分析:残余分流的发生与手术时长(odds ratio[OR],1.014;95%CI,1.008-1.029)及封堵器大小(odds ratio[OR],1.327;95%CI,1.131-1.555)密切相关(P<0.05)。8.溶血:研究期间发现溶血2例(0.7%),轻度1例(0.3%),重度1例(0.3%),2例溶血均自然恢复。9.封堵器类型对并发症影响:对使用不同封堵器的患者在心律失常、瓣膜反流及残余分流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使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分析,与未手术的健康人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pmVSD封堵术手术成功率高,手术对患者心功能无影响,短期及中长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低,绝大多数心律失常能自行恢复,其余并发症少见且未导致不良后果,封堵术后对患者生活质量无影响,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pmVSD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pmVSD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赵丽云,徐铭军,朱斌,车昊,许莉[5](2021)在《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中国专家临床管理共识(202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并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居围术期死因首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心脏病日趋年轻化, 伴发心脏病接受心脏及非心脏手术的例数呈逐年增多趋势。合并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术中及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患者预后与麻醉处理是否合理密切相关, 且每一类心脏病围术期处理原则不尽相同, 麻醉方式及药物对不同心脏病影响各异。对于合并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围麻醉期管理, 目前尚无全面系统的全国性专家共识。

李娜娜[6](2021)在《经胸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多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室间隔缺损行经胸微创封堵术的治疗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行经胸封堵或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直视修补室间隔缺损的259例学龄前儿童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输血率、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费用及总住院费用;采用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住院费用的因素。结果匹配后共112例病例纳入研究(封堵组56例,直视修补组56例)。封堵组在输血率(23%vs91%,P<0.001)、机械通气时间(3.00/3.88h vs10.00/16.75h,P<0.001)、监护室持续时间(1.00/1.00天vs3.00/3.00天,P=0.001)、术后住院时间(7.16±4.43天vs10.32±3.89天,P<0.001)、总住院时间(14.07±6.68天vs18.77±6.25天,P<0.001)、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3.00/0.75天vs3.00/3.75天,P<0.001)、抗生素花费(1037.92/1686.51元vs1345.13/2839.21元,P=0.050)均低于直视修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住院花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853.97±22620.18元vs56615.47±16418.24元,P=0.461);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性别、肺动脉压、NYHA心功能分级、室间隔缺损大小、心胸比、手术方式、是否合并肺炎、就诊年份与住院花费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而射血分数与住院花费无显着相关性(P>0.05);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就诊年份、体重、NYHA心功能分级、肺动脉压、心胸比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肺动脉压、就诊年份、NYHA心功能分级、心胸比与住院花费呈正相关,体重与住院花费呈负相关;根据本文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就诊年份、体重、NYHA心功能分级、肺动脉压与住院花费具有显着相关性。其中肺动脉高压对患者住院费用影响最大,其次为体重、就诊年份,NYHA心功能分级对住院费用影响最小。结论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可以有效降低血制品及抗生素的使用,同时减少了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更有利于患儿快速康复;肺动脉高压、就诊年份、体重、NYHA心功能分级是影响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

刘海滨[7](2020)在《单中心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单中心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 defect,VSD)患儿介入治疗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UCG)相关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Dd)、左心房横径(Inner diameter of left atrium,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shortening fraction,FS)、二尖瓣、三尖瓣返流程度]、身高、体重、心电图的变化,评价导管介入封堵治疗VSD的疗效。资料及方法1、研究对象及入选标准: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2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儿内科住院并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先天性VSD患儿。共纳入235例患儿,其中,男115例,女120例,年龄2岁~13岁。根据年龄段将上述235例VSD患儿分成<3岁组,3岁~,6岁~,>9岁组,共4个年龄组。术后1年患儿年龄在患儿住院时年龄基础上加1岁,因术前患儿最小年龄≥2岁,故术后再按年龄段将患儿分成3岁~,6岁~,9岁~共3个年龄组。纳入标准:年龄≥2岁,体重≥10kg;听诊心前区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为VSD,且VSD大小及位置适合介入治疗;最后经左心室造影确诊适宜介入封堵治疗;依从性良好,并能按时接受随访的病人;同意并接受VSD介入治疗,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VSD缺损部位非膜周部;患有至少2种以上先天性心脏畸形;介入手术过程中出现呼吸骤停和(或)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心电图检查有左束支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过往有心脏外科手术或其他心脏介入手术病史的患者。2、介入治疗方法:在全麻或局麻下按VSD介入治疗常规对上述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封堵器均选用国产型号(批准号:YZB/国0277-2009《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治疗成功标准:术中彩超及造影监测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明显残余分流,术中心电图监测无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发生,术后住院治疗观察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3、临床资料分析: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术前与术后1年的心电图、心脏彩超、身高、体重等资料,汇总后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对照分析:1.介入治疗术前患儿各项观测指标与正常同龄儿参考值对照。2.介入治疗术后1年患儿各项观测指标与正常同龄儿参考值对照。3.介入治疗术前患儿各项观测指标与术后1年各项观测指标对照。结果1.术前UCG各项观测指标、身高、体重、心电图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比较:(1)术前UCG各项指标、身高、体重比较:①术前<3岁组和>9岁年龄组LAD、LVDd均值显着大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P<0.05),其他各年龄组术前LAD、LVDd均值显着大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P均<0.001);②术前各年龄组EF、FS均值显着大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P均<0.05);③术前各年龄组患儿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例数比正常同龄儿对照组显着增多(P<0.05);④术前各年龄组身高均值显着小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P<0.05),术前<3岁组体重均值与正常儿童比较(P<0.001),其他各年龄组体重均值显着小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P均<0.05);(2)术前心电图比较:VSD术前患儿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n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IRBBB)、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CRBBB)的比例分别为2.1%和3%,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左心室高电压的比例为18.2%,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2.术后1年UCG各项观测指标、身高、体重、心电图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比较:(1)术后1年UCG各指标、身高、体重比较:①术后各年龄组LAD、LVDd均值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均>0.05);②术后各年龄组EF、FS均值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均>0.05);③术后各年龄组患儿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例数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④术后各年龄组身高、体重均值与正常同龄儿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均>0.05);(2)术后1年心电图比较:VSD术后患儿IRBBB、CRBBB的比例分别为3.8%和4.3%,显着正常儿童对照组所占比例(P<0.001);左心室高电压的比例为2.1%,与正常儿童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术后1年患儿UCG各项观测指标、身高、体重、心电图与术前对照组比较:(1)介入前后UCG各指标、身高、体重比较:①术后患儿LAD、LVDd均值显着小于术前对照组(P均<0.001);②术后患儿EF、FS均值显着小于术前对照组(P均<0.001);③术后患儿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例数显着少于术前对照组(P均<0.001);④术后患儿身高、体重均值显着大于术前对照组(P均<0.001);(2)介入术前后心电图比较:术后1年患儿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比例与术前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多(P<0.05),术后1年患儿左心室高电压的比例显着低于术前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VSD患儿介入封堵术前LAD、LVDd、EF、FS、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身高、体重与正常同龄儿相比有显着差异;2、VSD患儿介入封堵术后1年LAD、LVDd、EF、FS、二尖瓣返流、三尖瓣返流、身高、体重与正常同龄儿相比无显着差异3、介入封堵术后IRBBB和CRBBB的发生率较术前增高,左室高电压的比率与术前相比显着降低。

加倩[8](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9](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郭恩玉[10](2020)在《基于Z值的膜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心脏几何构型改变的中远期随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基于Z值的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心脏几何构型改变的中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06月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给予经皮介入封堵治疗PMVSD患儿资料,其患儿术前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d)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的Z值至少一项>2。了解PMVSD患儿经皮介入封堵治疗后1m、3m、6m以及术后1y、2y、3y、4y、5y、6y的LVEDd、IVSd、LVPWd、左室质量(LVM)和左心室容量(LVEDV)的Z值以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重塑指数(LVRI)和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值(LVEDd/RVEDd)的变化规律。心脏超声指标的测定参考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和欧洲心血管影像协会联合建议的测量方法,其中LVEDd、LVPWd及IVSd取3个心动周期的测定均值。正态分布连续变量数据以±s表示,多个随访点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各随访点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Student-Newman-Keuls)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MVSD患儿的基线资料33例PMVSD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2例(36.4%),女21例(63.6%);年龄3.0-7.0岁,平均(4.60±1.18)岁;体质量(16.0±2.5)kg;身高(104.4±8.1)cm。所有PMVSD患儿术前LVEDdZ均大于2,其中4例患儿术前LVPWdZ和IVSdZ>2,12例患儿术前LVPWdZ和LSVdZ均<2,8例患儿术前LVPWdZ>2、IVSdZ<2,9例患儿术前IVSdZ>2、LVPWdZ<2。患儿手术时间(86.6±22.6)min,封堵器均采用深圳先健器械。PMVSD患儿造影测量的缺损直径为(4.2±1.6)mm,最大8mm,最小3mm。11例(33.3%)伴有膜部瘤的PMVSD患儿采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余22例(66.6%)患儿采用对称性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6.4±4.2)mm,封堵器与缺损直径差值(2.2±1.8)mm。2、PMVSD患儿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反映左室结构纵向改变指标的变化PMVSD患儿LVEDd/RVEDd比值和LVEDd Z值于术后1个月明显下降(P<0.05),但分别于术后1年和2年后趋于稳定;而IVSd和LVPWd的Z值于术后3个月内无改变,术后6个月开始明显下降(P<0.05),但术后3年后趋于稳定。3、PMVSD患儿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反映左室肥厚和扩张程度指标的变化PMVSD患儿LVMI和LVM Z值于术后1个月内无改变,术后3个月明显下降(P<0.05),但分别于术后2年和3年后趋于稳定;而LVEDV Z值于术后1个月明显下降(P<0.05),术后2年后趋于稳定。4、PMVSD患儿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反映左室重塑方向指标的变化PMVSD患儿LVRI于术后3个月内无改变,术后6个月明显下降(P<0.05),而于术后2年后趋于稳定。结论PMVSD经皮介入封堵后有利于其心脏几何构型逆向重塑,且其改变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趋于稳定。

二、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房室传导阻滞原因分析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房室传导阻滞原因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3)1159例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手术操作流程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住院患者一般特资料
    3.2 1159 例CHD患者术前合并症情况
    3.3 1159 例CHD总体治疗特征
第4章 讨论
    4.1 CHD的发病率与流行趋势
    4.2 性别、民族、年龄和CHD的关系
    4.3 CHD亚型讨论
    4.4 CHD与其合并的疾病
    4.5 CHD介入术后并发症分析
    4.6 CHD介入治疗麻醉方式的选择
    4.7 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
    4.8 CHD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4.9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单中心疗效及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
    3 抽样方法
    4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室间隔缺损及介入术后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中国专家临床管理共识(2020)(论文提纲范文)

1 伴发心脏病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术前总体评估要求
2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管理流程及要点
    2.1 术前把控
        2.1.1 非心脏手术术前冠脉CTA及造影指征
        2.1.2 非心脏手术术前冠脉再通指征
        2.1.3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患者的术前安全把控
        2.1.4 术前其他准备
        2.1.4.1 术前检查
        2.1.4.2 阿司匹林
        2.1.4.3 合并高血压、 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
        2.1.4.4 肌钙蛋白
        2.1.4.5 麻醉方法
        2.1.4.6 非心脏手术同期需要冠脉再通建议
    2.2 麻醉管理
        2.2.1 麻醉前准备
        2.2.2 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
        2.2.3 术中管理目标
        2.2.4 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2.2.5 术中监测
        2.2.6 术中心肌缺血的紧急处理
        2.2.7 气管导管拔出
    2.3 术后管理
3 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管理流程及要点
    3.1 术前把控要点
        3.1.1 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3.1.2 术前控制血压标准
        3.1.3 抗高血压药物的术前调整
        3.1.4 麻醉方式
    3.2 麻醉管理
        3.2.1 麻醉前准备
        3.2.2 非全身麻醉
        3.2.3 全身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
        3.2.4 术中目标血压
        3.2.5 术中低血压处理
        3.2.6 术中高血压处理
        3.2.7 气管导管拔除
    3.3 继发性高血压围术期管理要点
        3.3.1 嗜铬细胞瘤
        3.3.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4 术后管理
        3.4.1 术后镇痛
        3.4.2 术后抗高血压药衔接
4 心肌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管理流程及要点
    4.1 DCM
        4.1.1 术前评估
        4.1.2 麻醉管理原则
    4.2 HCM
        4.2.1 术前评估
        4.2.2 麻醉管理要点
    4.3 限制型心肌病(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 RCM)
        4.3.1 术前评估
        4.3.2 麻醉管理
    4.4 ICM
        4.4.1 术前评估及准备
        4.4.2 麻醉管理
5 心律失常患者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管理流程及要点
    5.1 房颤
        5.1.1 术前治疗及评估
        5.1.1.1 控制心室率
        5.1.1.2 房颤患者围术期抗凝药物的调整
        5.1.1.3 房颤患者术前起搏器指征
        5.1.2 麻醉管理
    5.2 频发室早
        5.2.1 术前评估及治疗
        5.2.2 麻醉管理
    5.3 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SVT)
        5.3.1 术前评估及治疗
        5.3.2 麻醉管理
    5.4 QT间期延长
        5.4.1 术前准备
        5.4.2 麻醉管理
    5.5 传导阻滞
        5.5.1 术前评估
        5.5.2 麻醉管理
6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管理流程及要点
    6.1 术前评估
        6.1.1 心脏畸形种类
        6.1.1.1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6.1.1.2 非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6.1.2 术前把控要点
        6.1.2.1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6.1.2.2 心力衰竭
        6.1.2.3 肺动脉高压
        6.1.2.4 心律失常
        6.1.2.5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后的患者
    6.2 麻醉管理
        6.2.1 合并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麻醉管理
        6.2.2 合并有分流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麻醉管理
        6.2.3 反常性栓塞(paradoxical embolism, PE)
    6.3 术后管理
7 瓣膜性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管理
    7.1 瓣膜性心脏病接受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总原则
    7.2 各类型瓣膜病术前评估重点
        7.2.1 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 MS)
        7.2.2 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insufficiency or mitral regurgitaion, MI或MR)
        7.2.3 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 AS)
        7.2.4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ortic insufficiency or aortic regurgitaion, AI或AR)
        7.2.5 三尖瓣关闭不全(tricuspid insufficiency or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I或TR)
        7.2.6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
    7.3 瓣膜性心脏病接受非心脏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要点
        7.3.1 MS
        7.3.2 MR
        7.3.3 AS
        7.3.4 AI
        7.3.5 TR
        7.3.6 人工瓣膜

(6)经胸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手术过程
        2.2.1 经胸封堵组
        2.2.2 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组
    2.3 观察指标
    2.4 随访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儿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基线资料
    3.2 匹配后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观察指标比较
    3.3 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抗生素使用种类及分布情况
    3.4 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
    3.5 影响住院花费的相关性分析
    3.6 影响住院花费的多元线性回归及逐步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临床观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
    4.2 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经胸微创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单中心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10)基于Z值的膜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心脏几何构型改变的中远期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治疗过程
    3 观察指标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PMVSD患儿的基线资料
    2 PMVSD患儿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反映左室结构纵向改变指标的变化
    3 PMVSD患儿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反映左室肥厚和扩张程度指标的变化
    4 PMVSD患儿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反映左室重塑方向指标的改变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致谢

四、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房室传导阻滞原因分析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2021版)[J].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 中华医学杂志, 2021(38)
  • [2]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03)
  • [3]1159例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D]. 欧春梅. 大理大学, 2021(09)
  • [4]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单中心疗效及并发症分析[D]. 杨铠瑞.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中国专家临床管理共识(2020)[J]. 赵丽云,徐铭军,朱斌,车昊,许莉. 麻醉安全与质控, 2021(02)
  • [6]经胸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多因素分析[D]. 李娜娜. 兰州大学, 2021(12)
  • [7]单中心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疗效评价[D]. 刘海滨. 山东大学, 2020(04)
  • [8]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10]基于Z值的膜部室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后心脏几何构型改变的中远期随访[D]. 郭恩玉.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房室传导阻滞分析及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