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调查马尾松毛虫越冬种群

屏蔽调查马尾松毛虫越冬种群

一、采用屏蔽方法调查马尾松毛虫越冬代虫口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周忠康[1](2021)在《南平市延平区马尾松毛虫发生特点及球孢白僵菌防治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南平市延平区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发生趋势,为当地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参考。[方法]调查近10年延平区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面积与发生程度,总结当地马尾松毛虫的发生特点;采用不同剂型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马尾松毛虫越冬幼虫进行了室内致病力测定及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近10年来马尾松毛虫在延平区呈周期性波动趋势,间隔3~5 a爆发一次,主要以轻度危害为主,2015年全区危害等级保持在中度水平,2011、2019年延平区存在局部大面积的重度危害。使用含孢量为10×109个·g-1的不同剂型球孢白僵菌接种后,喷粉处理5 d时马尾松毛虫幼虫死亡率为72.8%,14 d的死亡率为83.7%,校正死亡率为87.6%;喷雾处理5 d的马尾松毛虫幼虫死亡率为64.5%,14 d的死亡率为79.3%,校正死亡率为82.8%。林间防治试验中,在幼虫越冬期按1.125 g·m-2进行防治,施菌14 d后,防治效果可达85.3%。[结论]采用两种剂型白僵菌处理后,喷粉方式接种的马尾松毛虫幼虫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均显着高于喷雾处理,且死亡速度较快。林间防治可显着降低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虫口密度。使用白僵菌进行防治可有效保护南平市延平区松林健康和生态安全。

邓婉,成敏,喻锦秀,赵琴,刘清,尹湘林[2](2019)在《湘乡市第一代马尾松毛虫发生情况测报初探》文中指出马尾松毛虫是湘乡市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2017年度,本试验通过频振式诱虫灯诱集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成虫进行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5月30日是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成虫上灯的高峰期,用期距法预测第一代3龄幼虫高峰期为6月19日,为最佳防治时期。有效基数法和危害程度预测数据均表明湘乡市月山镇群乐村2017年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虫口基数过大,建议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工作,避免翌年越冬代幼虫暴发成灾。

许丽算[3](2017)在《杀虫灯在武夷山市诱杀马尾松毛虫成虫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在武夷山市崇安街道辖区内,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趋光性较强的马尾松毛虫成虫。试验结果表明,虫口密度从越冬代平均23.0头·株-1下降到第1代11.9头·株-1;大面积推广应用表明,杀虫灯诱杀第2代虫情由上代预测的5级以上下降到3级以下,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与喷施化学农药相比,具有不污染环境,操作简便,节省成本的优点。

曾凡勇[4](2016)在《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自20世纪初萌芽,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过去110多年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理清学科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且对于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老一辈学者们积累了丰富的本底资料,但是,尚未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通过书籍、期刊、网络、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和科学研究相关的文献和史料。作者利用历史与逻辑、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史料、访谈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每个时期学科的特点,作者把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49年以前)、形成期(1950-1976年)、发展期(1977-1999年)和完善期(2000-今)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学科的历史沿革、科学研究进展、教材和专着、重大科技成果、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经过110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过程一波三折,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学科定位日益清晰、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科学研究成效显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合作得到加强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森林保护专门人才,产出了一大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用技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研究,发现了学科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促进学科发展的5条政策建议、5个发展方向以及12个重点研究领域,对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沈金清[5](2015)在《4种无公害药剂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在福建省将乐县对虫龄34龄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选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森得保、25%阿维灭幼脲等4种无公害药剂进行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马尾松毛虫防治效果达86%以上,其中森得保和阿维灭幼脲药效快,对高虫口林分控制效果好;白僵菌药效慢,但持效性好。并根据2010—2014年各年度不同发生区林间虫口密度,有针对性地选择药剂进行大面积防治试验,5 a间应用4种药剂防治马尾松毛虫总平均防治效果达90.54%,且没有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6 a的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采取机动喷粉或超轻型飞机大面积防治,工效高,而且高效、稳定、安全、持效,是值得推广的生物杀虫剂。

许章华,余坤勇,刘健,龚从宏,赖日文,李增禄[6](2014)在《马尾松毛虫害天基空间监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森林食叶害虫,具有危害面积大、暴发周期短、成灾极严重的特点,有效地开展马尾松毛虫害监测是开展森防检疫与森林资源持续经营管理的必然要求。空间技术尤其是3S技术的发展为继续推进马尾松毛虫害的卫星遥感监测工作,构建预警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综述了马尾松毛虫害传统监测技术现状以及虫害空间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在介绍马尾松毛虫害适发因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尾松毛虫害在空间监测技术研究、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CBERS、HJ-1系列国产卫星数据的诞生为马尾松毛虫害天基空间监测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带来了新契机。

陈绘画[7](2010)在《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南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林的历史性大害虫,对马尾松毛虫的虫口密度、有虫面积和有虫株率的预测预报是可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的基础工作之一。本项研究根据本地气象因子及其马尾松毛虫自身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利用地理统计学和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分析1983年4月至2010年7月马尾松毛虫的虫情调查资料,研究仙居县各乡镇(街道)的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随气象因子以及时间、空间的动态变化;将地质统计学(空间信息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延伸到时间—空间域,采用时空域克里格方法研究全县各乡镇(街道)的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的时空变化规律;根据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和特点以及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理论和目标,以马尾松毛虫生态调控为理论基础,维持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生物多样性,对仙居县马尾松毛虫的长期可持续控制进行了探索。研究成果为:1分别建立仙居县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的时空回归预测模型,所建立的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预报未参与建模的2009—2010年2代虫口密度、有虫面积和有虫株率,虫口密度模型、有虫面积模型的预报准确率为100%,有虫株率的预报准确率为50%。2首次利用时空域克里格方法分别建立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的乘积—和模型,预报未参与建模的2009—2010年5代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预报准确率均为100%。3在开展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的同时,以营林技术、物理措施和仿生农药为主要控制手段,充分利用和保护天敌,改变马尾松林生态环境,增强林分自身的抗虫能力;马尾松林封山区比非封山区的马尾松毛虫蛹期寄生率高10.7%;在马尾松毛虫低虫口状态下持续采用黑光灯诱杀,可以达到长期的控制效果。

朱恒,徐福华,刘光正,岳军伟,龙蔚,杨桦,徐林初,骆昱春,张华耀,俞方洪[8](2010)在《红壤低丘地区马尾松毛虫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析总结万年县马尾松林试验区马尾松毛虫近20多年来的为害情况及防治措施,提出封山育林,营造混交林,改变森林结构,并结合生物防治的综合措施来防治马尾松毛虫。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可以长久控制松毛虫的为害,又可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为红壤低山丘陵区马尾松毛虫防治的有效策略。

张福丽[9](2009)在《气象因素对黑龙江省三种病虫害的影响及预测预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病虫害作为一类频发性生物灾害,是林业生产和生态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我国是世界上森林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经常造成危害的森林病虫有200多种。作为我国林业大省的黑龙江省,同时也是森林病虫害的重灾区。为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危害造成的损失,通过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种群变化的规律,对病虫害未来发生和增长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测预报,从而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是林木、有害生物和气象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气象因素是决定有害生物发生流行的关键因子。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可以根据气象因素对病虫害种群动态的影响,通过数学、生态学方法构建系统模型,利用这些模型进行主要病虫害的种群趋势的准确预测,并采取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本论文根据数理统计原理,分析气象因子与病虫害种群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了相关地区的预测模型,利用气象资料和病虫害的调查数据预报未来病虫害危害程度和发生趋势。影响森林病虫害种群动态关键气象因子的确定和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可为黑龙江省各地、县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的科学依据,及时掌握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和适时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最大限度地降低森林病虫害的损失,建立科学、有效、综合效益最佳的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研究了黑龙江省3种重要的森林病虫害(落叶松毛虫,杨干象,杨树溃疡病)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别选用每年1~12月份的平均温度、平均湿度、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降水量5个气象因子作为影响因子,通过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以牡丹江地区海林市、鸡西地区密山县、绥化地区庆安县和齐齐哈尔地区龙江县的气象数据和落叶松毛虫实际调查资料为依据,首次分析了落叶松毛虫预报模型。海林市逐步回归测报模型为:y=-35.374+0.286x2+0.517x72-0.694x78+0.163x80-0.154x90+1.011x73,其预报精度平均达79.73921%;密山县逐步回归测报模型为:y=-45.427+1.003x2+0.293x72+0.697x73+0.835x65+0.355x66+1.702x69,预报精度平均为88.855%,83.3%的年份精度在90%以上;庆安县逐步回归测报模型为:y=-65.303+0.925x2+0.384x65+0.316x69+0.237x72+0.047x80+0.087x59-0.008x95,预报平均精度达88.193%,精度在80%以上的年份占77.8%;龙江县逐步回归测报模型为:v=9.826+0.065x2+0.114x69+0.485x73-0.064x90-0.010x95+0.352x54,平均预报精度为78.071%。通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模型中主要气象因子对落叶松毛虫发生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分析结果与实际相符。研究结果表明:海林市的上年1月平均湿度(x2)、3月平均湿度(x72)、4月极端高温(x78)、4月降水量(x80)、6月降水量(x90)、3月极端高温(x73)是影响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的主要因素;密山上年1月平均湿度(x2)、3月平均湿度(x72)、3月极端高温(x73)、1月降水量(x65)、2月平均温度(x66)、2月极端低温(x69)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庆安影响落叶松毛虫发生发展的主要因子分别为:上年1月平均湿度(x2)3月平均湿度(x72)、3月极端高温(x73)、1月降水量(x65)、2月平均温度(x66)和2月极端低温(x69);而龙江县上年1月平均湿度(x2)、2月极端低温(x69)、3月极端高温(x73)、6月降水量(x90)、7月降水量(x95)和上年11月极端低温(x54)则为主要影响落叶松毛种群消长的作用因子。综合4个县市的情况,其中上年1月平均湿度(x2)、3月平均湿度(x72)、3月极端高温(x73)和2月极端低温(x69)又处在较重要的地位。2、利用齐齐哈尔地区的拜泉县、依安县、甘南县和大庆地区的肇源县杨干象调查数据,结合各县上年10月至当年9月气象因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拜泉县影响杨干象虫口密度的主要气象因素分别为:4月极端低温(x34)、8月降水量(x55)、4月降水量(x35)、3月降水量(x30)和上年11月极端低温(x9);甘南县影响杨干象虫口密度的主要气象因素分别为:1月平均温度(x16),3月平均温度(x26),1月降水量(x20),2月极端高温(x23)和4月极端低温(x34);在肇源县影响杨干象虫口密度的主要气象因素分别为:2月极端高温(x23)、4月极端低温(x34)、6月平均温度(x41)、6月降水量(x45)、7月平均温度(x46)、7月极端低温(x49)和8月平均湿度(x52);依安县影响杨干象虫口密度的主要因素分别为:上年12月平均湿度(x12)、1月平均温度(x16)、3月平均温度(x26)、4月极端高温(x33)、6月降水量(x45)和7月极端低温(x49)。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拜泉县、甘南县、肇源县和依安县预测的平均精度分别为:95.778%、83.7%、82.9%和97.2%,其中拜泉县100%的年份、甘南县70%的年份和肇源县62.5%的年份预测精度都达到了80%以上,而依安县的预测精度最高,100%的年份预测精度都在90%以上,达到了模型预测的基本要求。综合4县市分析情况,影响杨干象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可归结为:1月平均温度(x16)、2月极端高温(x23)、3月平均温度(x26)、4月极端低温(x34)、6月降水量(x45)和7月极端低温(x49)。除6月降水量为负相关外,其余都为正相关。对这些因子的分析与杨干象的实际发生一致。构建的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达到了预测的基本要求。3、研究了绥化北林区、肇东及大庆肇源的杨树溃疡病的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利用逐步回归预测法建立了杨树溃疡病测报模型。结果显示,逐步回归模型对3县市的预测精度较高,北林区87.5%的年份预测精度都在90%以上、肇东和肇源的预测精度全部达到90%以上。北林区杨树溃疡病的发生与2月降水量(x5)、5月极端低温(x10)、6月平均湿度(x13)、8月降水量(x23)有关;肇东杨溃疡病的发生与2月降水量(x5)、5月极端低温(x10)、6月平均湿度(x13)、8月降水量(x23)、7月极端低温(x19)、6月平均温度(x12)关系密切;肇源影响杨树溃疡病发生的气象因子有5月极端低温(x10)、6月平均湿度(x13)、8月降水量(x23)。综合3县杨树溃疡病测报模型研究结果,5月极端低温(x10)、6月平均湿度(x13)、8月降水量(x23)是影响该病害的主要气象因子,在进行黑龙江省其它地区杨树溃疡病的预测时应着重分析这三个气象因素对杨树溃疡病的影响效应。

蔡福水[10](2008)在《白僵菌Bbfj菌株和苏云金杆菌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应用白僵菌Bbfj菌株、苏云金杆菌(Bt)粉剂及其不同配比的混剂对马尾松毛虫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混剂防效好于白僵菌Bbfj和Bt单剂,而且有一定的速效作用;筛选出Bbfj与Bt粉剂以2∶1比例混合防治最适,大规模防治平均效果达90%以上。Bbfj与Bt混合防治是快速而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配制马尾松毛虫复合微生物杀虫剂提供了依据。

二、采用屏蔽方法调查马尾松毛虫越冬代虫口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屏蔽方法调查马尾松毛虫越冬代虫口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南平市延平区马尾松毛虫发生特点及球孢白僵菌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延平地区马尾松毛虫发生特点调查
        1.1.1 监测区域概况
        1.1.2 越冬代调查与统计
    1.2 白僵菌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的致病力测定
        1.2.1 虫源采集与菌株获取
        1.2.2 室内致病力测定
    1.3 林间防治试验
    1.4 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延平区近10年马尾松毛虫的发生特点
    2.2 不同剂型白僵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2.3 林间防治效果
3 讨论与结论

(2)湘乡市第一代马尾松毛虫发生情况测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诱虫灯的设置
    2.2 标准地虫情调查
    2.3 数据分析
        2.3.1 期距法预测马尾松毛虫第一代3龄幼虫高峰期
        2.3.2 采用有效基数法预测第一代三龄幼虫的发生量
        2.3.3 采用针叶被害率预测为害程度计算公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生期测报
        3.1.1 越冬代成虫灯诱情况
        3.1.2 期距法预测第一代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高峰期
    3.2 有效基数法预测第一代马尾松毛虫幼虫发生量
    3.3 第一代幼虫的针叶被害率和危害程度预测
4 结论与讨论

(3)杀虫灯在武夷山市诱杀马尾松毛虫成虫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杀虫灯的安装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诱蛾数量与性比
    2.2 试验地下一代松毛虫发生情况
    2.3 杀虫灯诱蛾与人工施药防治成本对比
    2.4 推广应用
3 结论与讨论

(4)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几个定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4.2 专家访谈法
    1.4.3 综合分析法 第二章 萌芽期(1949年前)
2.1 历史沿革
    2.1.1 我国古代对资源昆虫的利用
    2.1.2 我国古代对害虫的防治
    2.1.3 我国近代昆虫学的兴起
    2.1.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萌芽
2.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2.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2.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2.2.3 教材和专着
2.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2.3.1 国立中央大学
    2.3.2 江苏昆虫局
    2.3.3 上海商检局
    2.3.4 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
    2.3.5 中央林业实验所
2.4 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成期(1950-1976年)
3.1 历史沿革
3.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3.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3.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3.2.3 教材及专着
3.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3.3.1 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
    3.3.2 中国森林病虫通讯
3.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3.5.1 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3.5.2 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完善
    3.5.3 科学研究系统深入
    3.5.4 防治理念由化学防治向综合治理转变 第四章 发展期(1977-1999年)
4.1 历史沿革
4.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4.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4.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4.2.3 教材及专着
    4.2.4 重大科技成果
4.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4.3.1 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
    4.3.2 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
    4.3.3 森林保护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3.4 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4.5.1 学科体系逐渐完善
    4.5.2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4.5.3 国际交流得到加强
    4.5.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4.5.5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第五章 完善期(2000至今)
5.1 历史沿革
5.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5.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5.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5.2.3 教材及专着
    5.2.4 重大科技成果
5.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5.3.1 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
    5.3.2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3.3 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5.3.4 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
5.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5.5.1 科研成果产出丰硕
    5.5.2 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5.5.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着
    5.5.4 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广泛
    5.5.5 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第六章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6.1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取得的主要成绩
    6.1.1 学科定位日益清晰
    6.1.2 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6.1.3 科学研究成效显着
    6.1.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6.1.5 国际合作得到加强
6.2 我国当代森林保护学科的研究特征
    6.2.1 研究目标紧扣国家需求
    6.2.2 研究对象从病原或害虫个体到整个生态系统
    6.2.3 研究尺度从基因、细胞至全球
    6.2.4 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
    6.2.5 防控理念与时俱进
6.3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迅速发展的原因
    6.3.1 国家的高度重视
    6.3.2 林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6.3.3 林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起
    6.3.4 交叉学科和通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6.3.5 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引入
6.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1 基础研究力量薄弱
    6.4.2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6.4.3 创新平台建设投入不足
    6.4.4 国际合作交流有待加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发展方向建议
7.1 促进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7.1.1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
    7.1.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7.1.3 强化基础研究
    7.1.4 凝练学科方向
    7.1.5 追踪国际前沿
7.2 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7.2.1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7.2.2 多学科交叉融合
    7.2.3 重大森林病虫害自我调控机理
    7.2.4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
    7.2.5 重大森林病虫害人为调控措施
7.3 森林保护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建议
    7.3.1 基础研究方面
    7.3.2 应用研究方面
7.4 结论与讨论
    7.4.1 结论
    7.4.2 讨论
7.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4种无公害药剂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1.2供试材料
    1.3试验方法
        1.3.1试验设计
        1.3.2施药方式及药剂用量
        1.3.3大面积防治应用
        1.3.4药效检查
2 结果与分析
    2.1林间防治试验结果
    2.2 大面积应用防治效果
3小结与讨论

(6)马尾松毛虫害天基空间监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马尾松毛虫害传统监测技术现状
2 虫害空间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森林虫害空间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 虫害空间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3 马尾松毛虫害空间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3.1 马尾松毛虫害适发因子的研究现状
    3.2 马尾松毛虫害空间监测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4 国产卫星数据带来的新契机
5 结论

(7)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松毛虫的种类、发生以及危害状况
        1.1.2 松毛虫灾害的严重性
        1.1.3 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的原因
        1.1.3.1 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
        1.1.3.2 气候
        1.1.3.3 食料
        1.1.3.4 天敌
        1.1.3.5 林分结构
        1.1.3.6 其他原因
        1.1.4 马尾松毛虫暴发机制
        1.1.5 马尾松毛虫的种群动态
        1.1.6 马尾松毛虫灾害预测预报的基本含义
    1.2 松毛虫灾害预报技术研究进展
        1.2.1 国外松毛虫灾害预报技术研究进展
        1.2.2 我国马尾松毛虫预报技术研究进展
        1.2.2.1 发生期预报的研究进展
        1.2.2.1.1 黑光灯诱集法
        1.2.2.1.2 性信息素诱集法
        1.2.2.1.3 物候法
        1.2.2.1.4 期距法
        1.2.2.2 发生量预报研究进展
        1.2.2.2.1 空间格局的研究
        1.2.2.2.1.1 传统的空间格局研究
        1.2.2.2.1.2 生物地理统计学
        1.2.2.2.2 抽样技术的研究
        1.2.2.2.3 生命表的研究
        1.2.2.2.4 种群数量监测的研究
        1.2.2.2.4.1 有效基数模型
        1.2.2.2.4.2 多元回归模型
        1.2.2.2.4.3 逐步回归模型
        1.2.2.2.4.4 主成分回归模型
        1.2.2.2.4.5 模糊数学模型
        1.2.2.2.4.6 马尔可夫模型
        1.2.2.2.4.7 灰色系统模型
        1.2.2.2.4.8 时间序列模型
        1.2.2.2.4.9 判别分析及逐步判别分析模型
        1.2.2.2.4.10 BP模型和LOGIT模型
        1.2.2.2.4.11 系统分析法
        1.2.2.2.4.12 时空分析模型
        1.2.2.3 发生区预报研究进展
        1.2.2.3.1 雷达监测法
        1.2.2.3.2 应用卫星遥感图像监测法
        1.2.2.3.3 航空录像和全球定位技术监测法
        1.2.2.3.4 应用气象卫星图像监测法
        1.2.2.3.5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监测法
        1.2.2.4 危害程度预报研究进展
        1.2.2.4.1 马尾松毛虫的食叶量
        1.2.2.4.2 马尾松失叶量与立木材积生长的研究
        1.2.2.4.3 马尾松毛虫防治指标的研究
        1.2.2.5 马尾松毛虫灾害预报技术研究发展趋势
        1.2.2.5.1 重视新的理论和方法在马尾松毛虫预报技术中的应用
        1.2.2.5.2 加强地面、空中监测手段的研究,达到地面、空中的有机结合
        1.2.2.5.3 加强可视化技术、决策支持系统、"3S"技术在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地区概况
        1.4.1 水热条件
        1.4.2 森林植被
        1.4.3 松林现状
2 基于时空回归的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的预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及调查方法
        2.1.2 预报因子的选择
        2.1.2.1 气象因子的选择
        2.1.2.2 主成分分析
        2.1.2.3 半方差函数模型
        2.1.2.4 时空回归模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自变量的确定
        2.2.1.1 气象因子
        2.2.1.2 时间相关因子
        2.2.1.3 空间相关因子
        2.2.2 时空回归模型参数的拟合
        2.2.3 预报结果的检验
    2.3 小结与讨论
3 基于时空克立格的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时空域克立格方法
        3.1.2.1 时空变异函数
        3.1.2.2 乘积—和模型
        3.1.2.3 平稳线性最优估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时空变异函数模型的建立
        3.2.1.1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3.2.1.2 时间变异函数模型
        3.2.1.3 空间变异函数模型
        3.2.1.4 时空变异函数的乘积—和模型
        3.2.1.5 时空变异函数模型的交差验证
        3.2.2 时空克立格法预测结果的检验
    3.3 小结与讨论
4 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4.1 自然条件概况
        4.1.1 水热条件
        4.1.2 森林植被
        4.1.3 松林现状
    4.2 综合协调各种措施调控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
        4.2.1 加强虫情监测
        4.2.2 科学划分马尾松毛虫发生类型
        4.2.3 营林技术措施
        4.2.4 灯光诱杀和化学防治
        4.2.5 益鸟招引
    4.3 结果分析
        4.3.1 马尾松毛虫虫情测报技术
        4.3.2 马尾松毛虫发生类型的划分
        4.3.2.1 安全区
        4.3.2.2 偶发区
        4.3.2.3 常灾区
        4.3.3 营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毛虫的影响
        4.3.4 马尾松毛虫的天敌种类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8)红壤低丘地区马尾松毛虫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区概况
2 试验区灾害发生情况
3 调查方法
4 防治方法
    4.1 改变林相结构
    4.2 生物防治
    4.3 封山育林
    4.4 鸟类招引
5 防治效果
6 结论

(9)气象因素对黑龙江省三种病虫害的影响及预测预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及危害概况
        1.2.1 黑龙江省森林病虫害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影响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因素
    1.4 气象条件对森林病虫害种群动态的影响
        1.4.1 温度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1.4.2 湿度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1.5 国内外病虫害气象研究进展
    1.6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概况
        1.6.1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意义和目的及特点
        1.6.2 国外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简史
        1.6.3 国内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简史
        1.6.4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
    1.7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内容
        1.7.1 黑龙江省自然地理条件
        1.7.2 黑龙江省森林概况
2 研究方法及内容
    2.1 相关分析
        2.1.1 偏相关分析
    2.2 回归分析
        2.2.1 多元线性回归
        2.2.2 逐步回归
    2.3 通径分析
        2.3.1 通径分析的基本原理
    2.4 构建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的意义
    2.5 研究思路与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影响落叶松毛虫种群变动的气象因素分析
    3.1 松毛虫简介
        3.1.1 松毛虫分布和寄主及危害
        3.1.2 我国落叶松毛虫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3.1.3 落叶松毛虫预测预报现状
        3.1.4 落叶松毛虫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3.1.5 松毛虫的种群动态与温湿度的关系
    3.2 材料
    3.3 技术方法
    3.4 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
        3.4.1 海林市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3.4.2 密山县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3.4.3 庆安县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3.4.4 龙江县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影响杨干象种群变动的气象因素分析
    4.1 杨干象简介
        4.1.1 杨干象分布和寄主及危害
        4.1.2 杨干象生物学特性及适生范围
    4.2 技术方法
    4.3 拜泉县气象因素与杨干象虫口密度的关系
        4.3.1 多元线性回归
    4.4 甘南县气象因素与杨干象虫口密度的关系
        4.4.1 多元线性回归
    4.5 肇源县气象因素与杨干象虫口密度的关系
        4.5.1 多元线性回归
    4.6 依安县气象因素与杨干象虫口密度的关系
        4.6.1 多元线性回归
    4.7 本章小结
5 杨树溃疡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5.1 杨树溃疡病简介
        5.1.1 杨树溃疡病的发生与危害
        5.1.2 杨树溃疡病发生规律
    5.2 技术方法
    5.3 绥化北林区气象因素与杨树溃疡病的关系
        5.3.1 逐步回归
    5.4 肇东县气象因素与杨树溃疡病的关系
        5.4.1 逐步回归
    5.5 肇源县气象因素与杨树溃疡病的关系
        5.5.1 逐步回归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白僵菌Bbfj菌株和苏云金杆菌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单剂及混剂配制
        1.3.2 室内毒力测定
        1.3.3 林间防治试验
        1.3.4 大面积防治示范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毒力测定比较结果
    2.2 林间防治试验结果
    2.3 大面积防治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四、采用屏蔽方法调查马尾松毛虫越冬代虫口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平市延平区马尾松毛虫发生特点及球孢白僵菌防治效果[J]. 周忠康.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1(01)
  • [2]湘乡市第一代马尾松毛虫发生情况测报初探[J]. 邓婉,成敏,喻锦秀,赵琴,刘清,尹湘林. 湖南林业科技, 2019(05)
  • [3]杀虫灯在武夷山市诱杀马尾松毛虫成虫的效果[J]. 许丽算. 福建林业科技, 2017(03)
  • [4]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D]. 曾凡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2)
  • [5]4种无公害药剂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J]. 沈金清. 福建林业科技, 2015(01)
  • [6]马尾松毛虫害天基空间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 许章华,余坤勇,刘健,龚从宏,赖日文,李增禄.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4(01)
  • [7]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的研究[D]. 陈绘画. 浙江农林大学, 2010(05)
  • [8]红壤低丘地区马尾松毛虫防治研究[J]. 朱恒,徐福华,刘光正,岳军伟,龙蔚,杨桦,徐林初,骆昱春,张华耀,俞方洪. 江西林业科技, 2010(03)
  • [9]气象因素对黑龙江省三种病虫害的影响及预测预报[D]. 张福丽.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0)
  • [10]白僵菌Bbfj菌株和苏云金杆菌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应用研究[J]. 蔡福水. 福建林业科技, 2008(03)

标签:;  ;  ;  ;  ;  

屏蔽调查马尾松毛虫越冬种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