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四个“注意事项”

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四个“注意事项”

一、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四个“注意”(论文文献综述)

李秀娟[1](2021)在《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干预调控》文中研究说明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让他们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学优生聪明好学,遵守纪律,刻苦奋进且有礼貌,然而他们往往好胜心强,虚荣心强,存在成就焦虑、人际关系障碍等心理或行为问题。学习焦虑是学生由于内心的某种矛盾而产生的不安或不愉快的心理反应,它是学生群体中一种特定的紧张状态。学习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对学习有消极的作用,长时间的焦虑问题会导致个体身体素质下降,恐惧以及紧张情绪加剧,易产生极端思想、自卑,还会导致易怒和暴躁。本研究源于中学教育实际,聚焦高中学优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编制学优生学习焦虑因素问卷,构建一份学优生学习焦虑因素四因子模型,以探索影响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的因素。其次,使用自编问卷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济南市部分高中学优生进行调查研究,探究性别、年级、身体素质等因素对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的影响,分析导致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的原因。最后,运用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的模式,对有学习焦虑的高中学优生进行训练干预,以期通过实践减轻高中学优生的学习焦虑,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三项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学校教育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个体身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的主要因素。在济南市高中学优生群体中,学习焦虑问题表现较为严重;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在不同身体素质和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其学习焦虑也存在显着差异。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可以干预高中学优生的学习焦虑,合理系统的调控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高中学优生的学习焦虑水平,减少学习焦虑对学生的身心危害。

王鲁艺[2](2020)在《基于团体辅导的职业道德教育行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尝试一种更加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职业道德是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精神文明相对滞后的现象也逐渐凸显,加强道德文明建设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在政策方面高度重视道德教育,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职业院校受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影响,重技能轻文化道德教育已是常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不断呼吁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但在实践层面收效甚微。目前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足。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心理辅导形式,由于团体活动形式的交互作用,团体辅导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学生素养品质等具有一定作用。基于此,本文尝试将团体辅导方法引入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行动研究法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的主要问题为:如何通过团体辅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团体辅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如何解决。本研究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由此发现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研究研究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也缺乏成效。第二部分,研究设计。具体介绍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者情况、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本研究对某五年制高职院校16名自愿参与的学生进行了多次团体辅导活动,采用自然螺旋模式的行动研究方法,通过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实物分析法收集数据。第三部分,行动研究实施。包括团体辅导主题的选择、二轮团体辅导方案的策划、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活动评价与反馈、观察分析以及问题反省。最终通过使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分析基于团体辅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第四部分,结论与反思建议。一方面探讨了行动研究法对本研究主题的价值,并提出策略建议。通过三轮行动研究实践表明,对于职业道德教育来说,行动研究是教育研究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是指导实践的必由之路,同时有助于促进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理论提升。在行动研究中要注意以问题导向选择研究方法,围绕研究问题实施行动和观察,客观记录研究问题、事件以及注重理论的提升。另一方面,讨论基于团体辅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优势与边界:与传统是课堂教学法相比,团体辅导由于其内容上的启发性、方法的实践性和师生关系的交互性,使得学生参与度更高,更感兴趣,同时产生更深刻的体会;但作为一种模拟的实践活动,团体辅导形式受到场域限制,存在交互被动性、效果滞后性以及道德形成因素的复杂性和价值多元化的困境;基于此,本研究对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与策划、团体动力的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因材施教等方面提出策略,并进一步建议道德教育应基于人性论思考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殷何莲[3](2020)在《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初一新生提升人际适应性提供有效、实用的团体心理辅导。因为人际适应性是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学生人际适应性的提升,不仅带给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会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环境,并在学业上有更好的表现。所以本研究有利于促进小学与中学心理教育的衔接,帮助初一新生尽快适应初中生活;也有利于丰富人际适应性训练的培养方案,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借鉴。本研究的研究思路是在对人际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等内容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研究和现实需要探究:(1)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现状特点。(2)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影响。第一部分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重庆市巴南区某中学639名初一新生的人际适应性水平。第二部分的研究运用了教育实验法,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是否能改善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研究以重庆市巴南区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人际适应性为主题设计干预方案,在实验组开展10次团体心理辅导,而在对照组不开展任何人际方面的辅导。研究结果显示:1.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水平总体上状况较好,处于中上水平。2.初一新生的人际适应性在性别、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上呈现出显着差异,而在家庭氛围上没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女生在人际适应性总均分及人际认知性、人际互动性两维度上的得分均显着高于男生。3.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实验组在人际认知性、人际互动性两方面以及总体人际适应性上的情况均显着好于对照组。具体而言,实验组学生在自知性、吸纳性、关系认知性、洞察性、信息传递性、合作性、移情性、自主性、反思性九个方面的情况要显着好于对照组。4.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总体人际适应性以及人际互动性方面的情况显着好于实验干预前,但在人际认知性方面的改善情况并不明显。具体而言,相比较干预前,团体心理辅导后,学生在吸纳性、洞察性、移情性、自主性、调控性、反思性六个方面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总体而言,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改善初一年级新生的人际适应性水平,是学校提高学生人际适应性水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黄文树[4](2020)在《初中生人际困扰对孤独感的影响及干预研究 ——以自尊为中介》文中研究表明人际困扰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受个人、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因素影响而发生人际关系或人际沟通的障碍。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阶段,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身心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当初中生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人际困扰问题时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结果。孤独感就是一种产生于不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不愉快主观体验,长期的孤独感会导致青少年适应不良。有研究表明,人际困扰会影响初中生自尊的发展,自尊则对初中生的孤独感有一定影响。2017年,中国有超过一成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为农村留守儿童,目前针对这些农村初中生的人际困扰、自尊和孤独感进行探究的研究较少。为此,探讨农村初中生人际困扰、自尊和孤独感的关系,并通过基于提高初中生自尊的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干预活动来改变初中生的人际困扰和孤独感,对于指导中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贵州某农村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的520名初中生(男:270名,女:250名)进行调查。探讨了初中生人际困扰、孤独感和自尊的现状及其关系,分析了自尊在人际困扰对初中生孤独感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其次,运用教育实验法,从参与问卷调查的初一学生中随机选取实验组被试(N=24)和对照组被试(N=27)。对实验组被试进行人际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共13次,为期三个月);而对照组在此期间,不接受任何有关人际关系方面的团体心理辅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全部干预结束后,对两组进行人际困扰、自尊与孤独感的后测,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初中男生比女生拥有更高水平的人际困扰和孤独感,更低的自尊水平;低年级的初中生人际困扰高于高年级的初中生;人际困扰与自尊负相关,与孤独感正相关,且自尊在人际困扰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初中生的孤独感具有积极作用,不仅减少其人际困扰,其自尊水平也有明显提高,且能降低其孤独感。依据本研究结论,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宋前前[5](2020)在《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心理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是接触第二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小学英语学困生应当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从英语学科以及学习心理研究视角,深入小学五年级英语课堂,观察英语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分析成因,研究学习心理辅导策略。这应当成为当前教育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通过深入小学五年级学生真实的英语课堂,亲身体验还原学困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小学英语学困生存在的学习问题。本论文将四名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江苏省无锡市D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借助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多方面概括小学学困生的学习问题,综合小学生在课前、课堂、课外以及考试等方面,分析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在此基础上,依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研究阐述,具体研究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心理,主要阐述四个英语学困生个案学习情况。依据英语听力障碍、英语口语障碍、英语阅读障碍以及英语写作障碍存在的具体情况进行学习心理分析。本文中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因素主要涉及听力策略、学习心理、学习动机、自卑心理、学习态度、阅读策略、汉语思维定势、写作焦虑等等。在研究过程中,借助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以及文本分析法对个案进行过程分析,综合学校教师、家长、同学以及学困生自身的阐述,得出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学习心理障碍因素。关于小学英语听力障碍,在实习过程中,笔者依据英语Y老师课堂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以及考试,再结合学困生、家长以及教师的结构访谈发现,小R在英语口语表达过程中存在困难,自身未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关于小R英语听力障碍的学习心理成因主要涉及注意力分配不均。关于小学英语口语障碍,在实习过程中,笔者依据英语Y老师课堂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以及考试,再结合学困生、家长以及教师的结构访谈发现,小G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存在困难,自身努力未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关于小G英语口语障碍的学习心理成因主要涉及学习动机、自卑心理。关于小学英语阅读障碍,在实习过程中,笔者经过Y老师了解情况,再结合结构访谈发现,小H阅读英语小短文时理解不足,小学生在一般智力和教育条件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是在英语阅读理解等层面存在缺陷,她的阅读成绩显着低于相应年龄的应有水平。关于小H英语阅读理解障碍的学习心理成因主要涉及学习策略。关于小学英语写作障碍,在实习过程中,笔者依据英语Y老师课堂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以及考试,再结合学困生、家长以及教师的结构访谈发现,小X呈现出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无法下笔或抵触写作的现象。关于小X认为英语写作障碍的学习心理成因主要涉及汉语思维定势和写作焦虑。研究建议,具体分析英语学困生存在的学习障碍,依据个案存在的学习心理障碍提出学习心理教育策略。在家庭教育层面,父母完善自身出发,改变固有的惯性思维。另一点父母学会关注学生的内在自我部分,关注学生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学业生活以及休闲生活。在学校教育层面,分为教师教学方面和学校管理方面。在教师教学方面,教师协助学困生构建真自我。在英语Fun time模块课程,教师增设英语写作操练活动,教师依据小学生英语水平分配小组成员。在学校管理方面,在家长教育层面,管理者积极召开家长会议。在教师教育层面,管理者综合考量教师的教学任务。在社会教育层面,在社会环境方面,宣扬人文教育的实质与核心。在教育环境方面,合理监管“影子教育”。在心理环境方面,引导公众关注班级心理环境。

王弘峡[6](2020)在《初中寄宿制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分层分类选拔与培训的模式探究 ——以A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朋辈之间的交往是初中生人际关系的主体,朋辈之间的关系对初中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初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将为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目前,国内关于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高校,中小学阶段的较少。且在现有研究中,大都停留在对中学朋辈心理辅导可行性的探讨上,很多朋辈心理辅导员未经系统选拔和培训即上岗,这大大降低了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模式,可以规范中学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弥补中学专业心理人员的匮乏,使其真正成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丰富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模式,为在中学形成同辈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打下基础。研究基于朋辈心理辅导相关理论,确定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标准与程序、培训内容及形式,制定并实施了初中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和培训计划。采用自编问卷、开放式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的方式,以自愿报名的48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测评、内容分析的方法选拔出19名学员(男生4名,女生15名)参加培训,通过问卷前后测配对t检验及开放式问卷调查对培训效果进行检测,探讨了初中寄宿制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和培训的模式。结果表明:(1)以年级及辅导问题类型分层分类对学员进行阶段培养,构建的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分层分类的选拔和培训模式对规范中学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自我评定问卷包含心理品质、时间规划、获益能力、技能水平四个维度,该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873,重测信度为0.545-0.684,信效度良好。(3)朋辈互助行为分析发现在初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是可行的,但初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一定的选拔和培训才能进入工作。(4)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在人员要求和辅导作用上前后测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内涵理解、辅导原则和总分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说明培训效果显着。开放性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大多数学员对培训内容和形式感到满意,并从培训中获得了自我成长,也说明了培训的有效性。(5)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作业完成质量与培训获益能力正相关。

赵磊磊[7](2019)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当前留守儿童所处的社会背景来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众多,其学校适应问题不仅仅与教育相关,而且可被纳入社会问题的解决范畴。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属于当下社会变革背景下农村教育不容忽视的现实议题,致力于推动学校适应的改善及支持本身可被视为留守儿童群体可能长期大量存在背景下的务实之举。虽然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已引发了较多学者及教育人士的关注与思考,但是,相关研究较为着重现状调查与问题描述,如何通过社会支持促进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此方面的研究极为匮乏,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研究极具价值意义。本研究以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为主题展开实证研究,通过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结合进行研究设计,将学校适应分为学习适应、关系适应、行为适应三个方面,并将社会支持分为政府支持、学校支持、家庭支持、社区支持四个维度。针对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的相关维度,选择访谈对象开展实况访谈。基于已有研究及访谈的梳理,本研究设计了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的测评指标,通过预调研施测,筛选测量指标,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选择人口和外出务工大省(河南省)为调研省份,以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县级区域为抽样区域,以农村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学生为抽样框,开展问卷调研。正式调研回收的有效问卷7289份,其中,留守儿童4072名,占55.9%。基于实证调研,利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剖析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的现状。主要的现状特征如下所示:第一,在学校适应方面,留守儿童学习兴趣、活动参与积极性不足,畏新心理、信赖感、紧张感是影响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主要心理要素。看护人受教育层次、与父母联系频率、年级越高,留守儿童学习适应、行为适应、关系适应越好;第二,在社会支持方面,地方政府在家庭慰问、教育慰问和指导、政策及举措的宣传方面尚存欠缺,寄宿学校在同伴支持方面具有优势,学校在学生问题的协助解决力度不足,社区在设施建设、生活扶助等方面存在较多不足,且看护人受教育程度、与父母联系频次越高,留守儿童家庭支持越好。在明晰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现状的基础上,基于文献梳理,提出研究假设与假设模型,借助Mplus7软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探索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行为适应为关系适应影响学习适应的中介变量。政府支持对关系适应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关系适应与学习适应为学校支持影响学校适应的直接抓手,关系适应与行为适应为家庭支持影响学校适应的直接着力点,社区支持可对关系适应、行为适应产生直接影响。而且,社区为政府、家庭、学校支持间作用关系的联接点。基于学校适应及社会支持的现状、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的影响效应,尝试分析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社会支持困境及路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困境如下所示:第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较差;第二,学习及行为适应具有“多面复杂性”,关系适应较差;第三,地方政府援助的细节性实施举措尚待详细规划与考虑;第四,学校行政支持及同伴支持不力、教师支持公平性不足;第五,心理与学习支持不力为家庭支持的主要困境;第六,社区教育资源欠缺、扶助体系尚未健全。为破解社会支持困境,社会支持路径优化需关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学校适应的问题解决亟需关注“留守类型”;其二,家庭支持需注重心理关怀;其三,政府、学校、家庭、社区需合力引导人际关系发展;其四,教师支持需以学习引导与支持为关注要点;其五,家庭支持、社区支持可发挥行为导向功效。以理论分析为切入口,寻求构建原则。依据构建原则,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形成构建思路:以社会支持困境为社会支持体系构建背景点,以社会支持路径为社会支持体系构建参考点,以社会支持体系设计为社会体系构建落脚点。在构建依据(即构建原则、构建思路)的基础上,设计了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社会支持体系,其结构框架为“以政府支持为引领者、以学校支持为主推者、以家庭支持为辅助者、以社区支持为衔接者”。在政府引领方面,加强顶层驱动,构建引导型制度环境;在学校主推方面,着重关注社交与学业,建设关怀型学校支持环境;在家庭辅助方面,注重行为及关系引导,营造感化型家教环境;在社区衔接方面,整合社会力量,优化社区教育支持环境。

周丽[8](2019)在《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 ——以Y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虽然中学生在生理上已经具备了作为成人的大部分功能,但心理上却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懵懂状态。近年来,不同主体的调研数据均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并且存在心理问题者持续增多。目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中学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提倡学校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本研究以Y初级中学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学者俞国良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维度的划分,将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分为心理健康测评与档案管理系统、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系统、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以及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四个部分,通过对Y中学服务体系内部各组成系统进行调研,以了解中学现阶段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开展现状。笔者将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在Y中学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31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Y中学部分师生和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发现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在开展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测评机制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性;心理健康档案未实现数据化管理;毕业班心理健康课时数不足;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对象未包括教职工;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的制度不健全以及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内部各系统间未形成合力等。通过对Y中学现存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监管不到位、应试教育思想依旧根深蒂固以及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有限,这些客观上都阻碍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可见,Y中学作为在同类学校中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较为领先的学校,依然存在诸多不足。由个性见共性,在本研究的最后,笔者以Y中学为参照,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机制、优化体系内部各组成系统、促进系统间合力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完善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同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借鉴。

李恬[9](2019)在《中学生阅读效能感现状及其与阅读素养的关系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阅读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是否能够完成阅读任务的预期和判断,也是一种支撑学生持续阅读的信念,这种信念有时能比真实的阅读能力更加准确地预测阅读结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到学生阅读心理和阅读体验对其阅读活动的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阅读素养的培养以及国际大规模阅读测评要求重视阅读效能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代阅读教学对阅读效能感的呼唤。虽然,目前对于阅读心理的研究已经日渐成熟,但是仍有许多空白需要探索,本论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首先通过理论梳理设计阅读效能感调查问卷,同时还对调查对象的选取、问卷框架和内容进行具体阐述;其次对阅读素养测评卷、阅读效能感调查问卷的质量进行检测;最后对数据的回收和处理做出相关说明。第二章,调查中学生阅读效能感现状及其对阅读素养的影响,主要从胜任感、收益感、环境感、控制感、能力感这五个维度进行分析。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基于内部因素的判断更自信,消极归因较多;在普通情境中表现更自信,挑战性情境表现较差;进行阅读活动时自我调节表现好,自我监控表现较差;阅读易受环境干扰,学业求助策略使用情况较差;规划能力效能感表现较弱,阅读策略能力感没有呈现层次性。然后,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与测评卷成绩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数据显示阅读效能感与阅读成绩之间呈现显着正相关。最后,进一步分析阅读效能感各个维度与阅读素养的关系发现:控制感、能力感与阅读成绩具有显着相关性,胜任感与阅读素养有一定相关,受益感与阅读成绩之间没有显着的线性相关。第三章,基于阅读效能感现状调查和分析结果,提出阅读效能感培养策略。首先,教师应该营造轻松的阅读环境,改善学生阅读感受;其次,教师应该改进阅读教学过程,重视阅读效能感培养;最后,教师应转变阅读评价模式,提高学生阅读效能感。第四章,补充说明运用阅读效能感培养策略的五个原则,包括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主体性与平等性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艺术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卢泓文[10](2019)在《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研究 ——以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特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有受教育的权利,有被人尊重的权利,有生活的自尊,也需要好的教育。近年来,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目呈上升趋势,可见我国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和大力发展。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学生来说,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创造美的能力,更是保持他们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工具。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为特殊音乐教育作出了许多的贡献。在依据国家特殊教育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在音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外艺术团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整理出一套完善的课内外音乐教学体系。本文选取湖南省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为研究场所,以校内视力残障、智力残障、听力残障的特殊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文献,再实地调查并结合校内访谈,最后总结出特殊学校音乐教学的一些参考性建议。文章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与发展,然后分析了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第二章笔者以宏观角度分析了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学情况。从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以及课外艺术团的指导训练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是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成功案例之启示与反思。通过分析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内外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特殊学校音乐教学的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本论文的撰写,能为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添砖加瓦。

二、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四个“注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四个“注意”(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干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缘由
2 文献综述
    2.1 学习焦虑
        2.1.1 学习焦虑的概念
        2.1.2 学习焦虑的相关研究
        2.1.3 学习焦虑的构成因素
    2.2 学优生
        2.2.1 学优生的概念
        2.2.2 学优生的心理特点
        2.2.3 学优生学习焦虑的相关研究
3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3.1 理论意义
    3.2 实践意义
    3.3 创新之处
4 研究一:影响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的量表编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编制问卷
    4.4 问卷检验
        4.4.1 被试选取
        4.4.2 项目分析
        4.4.3 探索性因素分析
        4.4.4 信度检验
        4.4.5 效度检验
        4.4.6 验证性因素分析
    4.5 研究结果
    4.6 分析与讨论
    4.7 结论
5 研究二:济南市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状况的调查
    5.1 研究目的
    5.2 测量工具
    5.3 被试选取
    5.4 现状分析
    5.5 差异分析
        5.5.1 性别差异
        5.5.2 年级差异
        5.5.3 身体素质差异
        5.5.4 独生子女差异
    5.6 分析与讨论
        5.6.1 济南市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的总体情况
        5.6.2 不同性别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差异分析
        5.6.3 不同年级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差异分析
        5.6.4 不同身体素质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差异分析
        5.6.5 是否独生子女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差异分析
    5.7 结论
6 研究三: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的干预调控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对象
    6.4 研究程序
    6.5 团体辅导
        6.5.1 理论依据
        6.5.2 活动过程
        6.5.3 结果分析
    6.6 典型个案整理
        6.6.1 个案一
        6.6.2 个案二
        6.6.3 个案三
        6.6.4 个案四
    6.7 分析与讨论
    6.8 结论
7 讨论
    7.1 影响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的因素
    7.2 对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的现状分析
    7.3 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的干预状况
    7.4 不足与展望
8 结论
9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2)基于团体辅导的职业道德教育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现实需求
        (二) 政策促进
        (三) 时代需求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 国外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
        (三) 国内外关于团体辅导的研究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 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二) 团体辅导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三) 团体动力理论
        (四)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二、研究对象情况
    三、研究者情况
    四、研究方法
第三章 行动研究实施
    一、主题的选择
        (一) 诚信
        (二) 珍惜时间
        (三) 有序与高效
    二、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 第一次团体辅导主题:诚信
        1、活动的准备
        2、活动的策划方案
        3、团体辅导的实施
        4、活动评价和反馈
        5、观察分析和问题反省
        (二) 第二次团体辅导主题:珍惜时间
        1、活动的准备
        2、活动策划方案
        3、团体辅导的实施
        4、活动评价和反馈
        5、观察分析和问题反省
        (三) 第三次团体辅导主题:有序与高效
        1、活动的准备
        2、活动策划方案
        3、团体辅导的实施
        4、活动评价和反馈
        5、观察分析和问题反省
        (四) 结果评估
        1、团体辅导形式受到学生的支持和喜爱
        2、职业道德方面的收获和反思
        3、团体中的自我表现和建议
        4、追踪访谈
第四章 结论、反思与建议
    一、行动研究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和策略建议
        (一) 行动研究的价值
        1、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
        2、指导实践的必由之路
        3、促进教学实践反思和理论提升
        (二) 行动研究的建议
        1、以问题为导向选择研究方法
        2、围绕研究问题实施行动和观察
        3、客观记录研究问题和事件
        4、注重理论提升
    二、团体辅导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边界与建议
        (一) 团体辅导方法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
        1、团体辅导具有启发性
        2、团体辅导具有实践性
        3、团体辅导具有交互性
        (二) 基于团体辅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边界与刚境
        1、刚体辅导开展场域的限制性
        2、团体辅导中交流互动的被动性
        3、团体辅导效果的滞后性
        4、道德形成因素的复杂性
        5、“道德判断”遇上“价值多元”
        (三) 职业道德团体辅导的策略建议
        1、重视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与策划
        2、促进团体动力的形成
        3、完善教师的成长机制
        4、善于扬长避短和因材施教
        5、基于人性论思考道德教育方法
        6、运用多种途径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3)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2.1 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小学与中学心理教育的衔接
        1.2.2 做好人际交往训练,帮助初一新生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1.2.3 丰富人际适应性训练的培养方案,为心育教师提供借鉴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人际适应性的研究
        2.1.1 人际适应性的概念
        2.1.2 人际适应性的结构
        2.1.3 人际适应性的测量
    2.2 关于初一新生的人际适应性研究
        2.2.1 初一新生的人际交往的特点
        2.2.2 初一新生的人际适应性培养和干预研究
    2.3 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
        2.3.1 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与发展
        2.3.2 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与作用
        2.3.3 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学生人际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3 研究构想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思路
4 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现状特点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4 统计工具
    4.5 研究结果与分析
        4.5.1 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总体状况
        4.5.2 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4.5.3 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在家庭氛围上的差异比较
        4.5.4 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比较
5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实验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假设
    5.4 研究方法
        5.4.1 实验设计
        5.4.2 实验变量
        5.4.3 研究工具
        5.4.4 实验程序
    5.5 人际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制定
        5.5.1 建构人际适应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依据
        5.5.2 人际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干预设置
        5.5.3 人际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阶段及内容
        5.5.4 人际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流程
    5.6 研究结果与分析
        5.6.1 实验组、对照组人际适应性前、后测的差异比较
        1.实验组、对照组人际适应性前测的差异比较
        2.实验组、对照组人际适应性后测得分的差异比较
        5.6.2 实验组、对照组各自在人际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前后测的差异比较
        1.对照组人际适应性各维度前后测得分的差异比较
        2.实验组人际适应性各维度的前后测得分的差异比较
6 讨论
    6.1 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现状特点研究
        6.1.1 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现状
        6.1.2 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6.1.3 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家庭氛围差异
        6.1.4 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
    6.2 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影响研究
        6.2.1 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发展的影响效果
        6.2.2 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6.3 本研究的创新、不足及展望
        6.3.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3.2 本研究的不足
        6.3.3 本研究的展望
7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人际适应性量表
    附录2 人际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后记

(4)初中生人际困扰对孤独感的影响及干预研究 ——以自尊为中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人际困扰概述
    2.2 自尊概述
    2.3 孤独感概述
    2.4 人际困扰、自尊与孤独感的关系
    2.5 团体心理辅导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内容
    3.4 研究方法
4 研究一:初中生人际困扰、自尊与孤独感的现状及其关系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过程
    4.5 数据处理
    4.6 研究结果
    4.7 分析讨论
    4.8 研究小结
5 研究二: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被试与研究过程
    5.4 研究工具
    5.5 人际关系团辅方案
    5.6 数据收集与处理
    5.7 研究结果
    5.8 分析讨论
    5.9 研究小结
6 总结论
7 教育建议
8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心理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育生态关注协调平衡状态
        (三)学困生修复学习“缺口”与内心伤痕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学习心理的研究
        (二)关于英语学困生学习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四、理论基础
        (一)生成学习理论
        (二)掌握学习理论
        (三)多元智能理论
        (四)成败归因理论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小学五年级
        (二)英语学困生
    六、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学习境遇:基于观察的分析
    一、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学习表现
        (一)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课前表现
        (二)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课堂表现
        (三)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考试情况
        (四)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作业效果
    二、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学习障碍综合分析
        (一)小学五年级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第三章 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听力障碍的个案分析
    一、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听力情况
        (一)小R学习特征探析
        (二)小R英语情况具体观察与分析
    二、小R英语听力障碍的学习心理探析
第四章 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口语障碍的个案分析
    一、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口语情况
        (一)小G学习特征探析
        (二)小G英语情况具体观察与分析
    二、小G英语口语障碍的学习心理探析
第五章 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阅读障碍的个案分析
    一、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阅读情况
        (一)小H英语学习特征探析
        (二)小H英语情况具体观察与分析
    二、小H英语阅读障碍的学习心理探析
第六章 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写作障碍的个案分析
    一、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写作情况
        (一)小X英语学习特征探析
        (二)小X英语情况具体观察与分析
    二、小X英语写作障碍的学习心理探析
第七章 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学习心理辅导策略
    一、听、说、读、写英语语言技能障碍的个案学习心理辅导策略
        (一)英语听力障碍学困生学习心理辅导策略
        (二)英语口语障碍学困生学习心理辅导策略
        (三)英语阅读障碍学困生学习心理辅导策略
        (四)英语写作障碍学困生学习心理教育策略
    二、共性角度探析英语学困生的教育辅导策略
        (一)小学英语学困生的共性特征
        (二)共性角度探析英语学困生的教育辅导策略
结论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学生听力版)
    附录2 :访谈提纲(学生口语版)
    附录3 :访谈提纲(学生阅读版)
    附录4 :访谈提纲(学生写作版)
    附录5 :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6 :研究日记(摘录)
    附录7 :观察记录(摘录)
    附录8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初中寄宿制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分层分类选拔与培训的模式探究 ——以A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界定
    1.2 初中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状况
    1.3 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2 问题提出和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2.3 研究方法
3 研究一:初中寄宿制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研究
    3.1 引言
        3.1.1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
        3.1.2 朋辈心理辅导的选拔方式
    3.2 研究目的
    3.3 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分层分类选拔模式的构建
    3.4 研究方法和步骤
        3.4.1 研究工具
        3.4.2 被试
        3.4.3 操作程序
        3.4.4 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分析
        3.5.1 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自我评定描述性统计
        3.5.2 初中生朋辈互助情况调查
        3.5.3 助人问题分类
        3.5.4 助人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问题类别
        3.5.5 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分析
        3.5.6 深刻片段分析
        3.5.7 访谈结果与分析
    3.6 讨论
        3.6.1 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自我评定
        3.6.2 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3.6.3 候选人员的面谈选拔
    3.7 结论
4 研究二:朋辈心理辅导员分层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其有效性研究
    4.1 引言
        4.1.1 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模式
        4.1.2 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内容及形式
    4.2 研究目的
    4.3 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分层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
    4.4 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计划
    4.5 研究方法和步骤
        4.5.1 研究工具
        4.5.2 被试
        4.5.3 研究设计
        4.5.4 操作程序
        4.5.5 数据处理
    4.6 研究结果与分析
        4.6.1 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前后测结果分析
        4.6.2 朋辈心理辅导员作业完成质量对培训获益能力的影响
        4.6.3 《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自我成长课程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4.6.4 作业评析举例——《善待自己的一件事》
    4.7 讨论
        4.7.1 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内容的选择
        4.7.2 培训中作业布置与评析的意义
    4.8 结论
5 总讨论
    5.1 在初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2 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
    5.3 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内容和形式
    5.4 构建初中寄宿制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与培训模式的意义
6 关于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分层分类选拔和培训的建议
    6.1 在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分层分类培养阶段的安排
    6.2 关于中学朋辈心理辅导培训人员的建议
        6.2.1 多利用学员自身资源进行培训
        6.2.2 在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和培训中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6.3 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建议
7 总结论
    7.1 本研究的结论
    7.2 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分层分类选拔与培训模式
    7.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3.1 本研究的不足
        7.3.2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自我评定问卷
    附录2 :朋辈互助情况调查表
    附录3 :初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成长课程问卷
    附录4 :参加《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及相关工作》的知情同意书
    附录5 :作业《3.25善待“我”》
致谢

(7)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诉求
    二、城镇化背景下的社会变革
    三、农村学校教育实践的现实呼唤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农村留守儿童
    二、学校适应
    三、社会支持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正义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社会支持理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相关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研究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社会支持研究
第二节 国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弱势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
    二、国外弱势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国外弱势儿童学校适应的社会支持研究
第三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维度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路线
第二节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目的与提纲设计
    二、访谈对象与实施过程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
    一、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信息调查指标
    二、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评价指标
    三、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社会支持评价指标
第四节 调查问卷的施测
    一、问卷预测与验证
    二、正式问卷的施测 第四章 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前期准备
    一、效度分析
    二、信度分析
    三、正态性检验
第二节 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
    一、留守儿童的留守背景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第三节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适应现状
    二、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适应现状
    三、农村留守儿童关系适应现状
第四节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社会支持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政府支持现状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学校支持现状
    三、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家庭支持现状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社区支持现状
    五、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预测效应 第五章 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效应分析
第一节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结构关系
    一、学校适应结构关系假设的提出
    二、学校适应结构关系的假设检验及模型构建
    三、讨论:行为适应为关系适应影响学习适应的中介变量
第二节 政府支持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效应
    一、政府支持对学校适应作用关系的研究假设
    二、政府支持对学校适应作用关系的假设检验及模型构建
    三、讨论:政府支持对关系适应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
第三节 学校支持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效应
    一、学校支持对学校适应作用关系的研究假设
    二、学校支持对学校适应作用关系的假设检验及模型构建
    三、讨论:关系及学习适应为学校支持影响学校适应的直接抓手
第四节 家庭支持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效应
    一、家庭支持对学校适应作用关系的研究假设
    二、家庭支持对学校适应作用关系的假设检验及模型构建
    三、讨论:关系及行为适应为家庭支持影响学校适应的直接着力点
第五节 社区支持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效应
    一、社区支持对学校适应作用关系的研究假设
    二、社区支持对学校适应作用关系的假设检验及模型构建
    三、讨论:社区支持可对关系适应、行为适应产生直接影响
第六节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社会支持结构关系
    一、社会支持结构关系的假设提出
    二、社会支持结构关系的假设检验及模型构建
    三、讨论:社区为政府、家庭、学校支持间作用关系的联接点 第六章 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社会支持困境及路径优化
第一节 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社会支持困境审视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较差、看护人教育层次整体较低
    二、学习及行为适应具有“多面复杂性”,关系适应较差
    三、地方政府援助的细节性实施举措尚待详细规划与考虑
    四、学校行政支持及同伴支持不力、教师支持公平性不足
    五、心理与学习支持不力为家庭支持的主要困境
    六、社区教育资源欠缺、扶助体系尚未健全
第二节 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社会支持路径优化
    一、学校适应的问题解决亟需关注“留守类型”
    二、学校适应受心理状态影响、家庭支持需注重心理关怀
    三、政府、学校、家庭、社区需合力引导人际关系发展
    四、教师支持需以学习引导与支持为关注要点
    五、家庭支持、社区支持可发挥行为导向功效 第七章 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第一节 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依据
    一、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原则
    二、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思路
第二节 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社会支持体系设计
    一、政府引领:加强顶层驱动,构建引导型制度环境
    二、学校主推:着重关注社交与学业,建设关怀型学校支持环境
    三、家庭辅助:注重行为及关系引导,营造感化型家教环境
    四、社区衔接:整合社会力量,优化社区教育支持环境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创新
第三节 研究不足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 ——以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二)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已引起社会关注
        (三) 学校正在向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转变
        (四) 建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已成为时代趋势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不足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理性思考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心理健康
        (二) 心理健康服务
        (三)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系统论对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启示
        (二) 协同论对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启示
        (三) 人本主义理论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
第二章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沿革
        (一) 调查、呼吁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
        (二) 尝试、起步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
        (三) 探索、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世纪末期
        (四) 推进、繁荣期——20世纪末期至今
    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政策演变
        (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
        (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文件的出台
        (三) 现阶段出台的心理健康服务文件
    三、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模式转化
        (一) 医学模式
        (二) 教育模式
        (三) 服务模式
第三章 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以Y中学为例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工具
        (四) 调查实施
    二、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调查
        (一) 心理健康测评与档案管理系统
        (二) 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系统
        (三) 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
        (四) 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
第四章 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一) 测评机制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性
        (二) 心理档案尚未实现数据化管理
        (三) 课程的课时数与授课内容缺乏保障
        (四) 辅导与咨询的对象及途径定位不准确
        (五) 危机预警及干预制度不完善
        (六) 心理健康服务内部系统未形成合力
    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所存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 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监管不到位
        (二) 应试教育思想依旧根深蒂固
        (三) 校领导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有限
第五章 对完善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一、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机制
        (一) 建立三级组织保障机制
        (二) 建立双重经费保障机制
        (三) 建立师资队伍人员保障机制
    二、优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内部各系统
        (一) 健全心理健康测评与档案管理制度
        (二) 改进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三) 拓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对象及途径
        (四) 加强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中的网络化建设
    三、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系统间形成合力
        (一) 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间组建数据链
        (二) 心理测评与心理危机预警形成网络化
        (三) 心理健康课程与团体心理辅导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中学生阅读效能感现状及其与阅读素养的关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阅读效能感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问题
        (二) 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要求重视阅读效能感
        (三) 阅读素养测评关注阅读效能感
        (四) 现代阅读教学对阅读效能感的呼唤
    二、研究综述
        (一) 阅读效能感相关概念研究
        (二) 阅读效能感的结构研究
        (三) 阅读效能感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
    三、阅读效能感的概念与结构
        (一) 概念
        (二) 结构
    四、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 结合语文学科,发展阅读效能感理论
        (二) 填补对学生阅读效能感现状量化分析的空白
        (三) 提高师生对阅读效能感的认识
        (四) 提出切实有效的阅读效能感培养策略
第一章 阅读效能感理论基础及调查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 动机强化和归因理论
        (二) 社会学习理论
        (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问卷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 调查对象的选取
        (二) 问卷编制和质量说明
    四、测评卷的质量说明
    五、数据的回收与处理
第二章 阅读效能感现状以及对阅读素养的影响
    一、学生阅读效能感现状分析——基于两所中学的调查
        (一) 基于内部因素的判断更自信,消极归因较多
        (二) 普通情境表现好,挑战性情境表现差
        (三) 自我调节表现较好,自我监控表现较差
        (四) 易受环境干扰,学业求助策略使用情况较差
        (五) 规划能力效能感表现较弱,阅读策略效能感没有呈现层次性
    二、学生阅读效能感对阅读素养的影响及解释
        (一) 阅读效能感整体与阅读素养呈显着正相关
        (二) 胜任感与阅读素养具有一定相关性
        (三) 控制感与阅读素养呈显着正相关
        (四) 环境感与阅读素养呈显着正相关
        (五) 受益感与阅读素养不具相关性
        (六) 能力感与学生阅读素养呈显着正相关
第三章 基于阅读效能感现状的培养策略
    一、营造轻松的阅读环境,改善学生阅读感受
        (一) 加强班级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 形成崇尚阅读的班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阅读主动性
    二、改进阅读教学过程,重视阅读效能感培养
        (一) 构建民主开放课堂,积累积极效能信息
        (二) 设置合适的阅读目标,获得成功阅读体验
        (三) 有效利用言语反馈,激发阅读动机
        (四) 进行积极的归因反馈,提高阅读自信心
        (五) 树立有效的榜样,提供替代性效能信息
        (六) 提升阅读策略运用能力,获得阅读成就感
    三、转变阅读评价模式,提高阅读效能感
        (一) 阅读评价要求具体化
        (二) 阅读评价方式多样化
第四章 阅读效能感养成原则
    一、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二、主体性与平等性相结合
    三、集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四、艺术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五、调适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测评卷样题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致谢

(10)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研究 ——以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特殊教育”的研究成果
        二、关于“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地考察法
        三、访谈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六节 政策依据
        一、教学目标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 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简介
    第一节 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之地理环境
第二章 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分析
    第一节 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
        一、教学目标
        二、课程设置
    第二节 教学准备
        一、学生的准备
        二、教师的准备
        三、音乐教学环境的营造
    第三节 课堂教学
        一、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方法
    第四节 课后指导与训练
        一、盲生合唱团指导与训练
        二、聋生舞蹈团指导与训练
第三章 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成功案例之启示与反思
    第一节 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成功案例之启示
        一、具有“量体裁衣”式教学目标
        二、以诊断性评价为引导的教学准备策略
        三、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四、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五、兼顾不同学生特点的差异教学
        六、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准备
        七、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
        八、充分发挥音乐治疗的作用
        九、以音乐特点为导向的教学环境创设
    第二节 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案例反思
        一、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学准备
        二、编订具有特色的音乐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四、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四个“注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学优生学习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干预调控[D]. 李秀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团体辅导的职业道德教育行动研究[D]. 王鲁艺. 苏州大学, 2020(03)
  • [3]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初一新生人际适应性的实验研究[D]. 殷何莲. 西南大学, 2020(01)
  • [4]初中生人际困扰对孤独感的影响及干预研究 ——以自尊为中介[D]. 黄文树. 西南大学, 2020(01)
  • [5]小学五年级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心理个案研究[D]. 宋前前. 江南大学, 2020(01)
  • [6]初中寄宿制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分层分类选拔与培训的模式探究 ——以A学校为例[D]. 王弘峡. 西南大学, 2020(01)
  • [7]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研究[D]. 赵磊磊.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 ——以Y中学为例[D]. 周丽. 扬州大学, 2019(02)
  • [9]中学生阅读效能感现状及其与阅读素养的关系调查研究[D]. 李恬.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研究 ——以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D]. 卢泓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四个“注意事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